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東坡仙粥︰黃 春韻》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東坡仙粥︰黃 春韻》上卷

    《東坡仙粥黃 春韻》

    楔子

    紹聖四年的嶺南,臘月的風帶著海腥氣,刮過惠州的東坡草廬。甦軾披著一件洗得發白的粗布棉袍,坐在竹榻上,望著案頭那碗冷透的湯藥,喉間泛起一陣燥渴。自去年被貶至此,消渴之癥便如影隨形——白日里飲盡一缸水仍覺喉嚨冒煙,夜里尿意頻頻,剛合上眼就得起身,折騰得形容枯槁。

    這夜,他恍惚夢見自己回到了眉山老宅,院角那株百年黃 正抽出新芽,嫩黃的芽尖頂著晨露,順著根須往土里鑽,竟鑽出一股清冽的甘泉。他俯身去飲,水入喉間,如春風拂過枯田,渾身的燥熱瞬間消了大半。驚醒時,窗外的月光正落在窗台上那株友人送的盆栽黃 上,葉片上的絨毛沾著夜露,在月下閃著細碎的光。他摸了摸干渴的嘴唇,忽然想起夢中那股甘潤,心頭一動。

    上卷渴飲南海浪,藥香入夢來

    第一回 瘴癘侵體生消渴,坡仙病骨嘆伶仃

    惠州的冬日常有回南天,牆壁滲著水珠,空氣黏得像化不開的糖稀。甦軾放下手中的《周易》,又灌下一大碗涼茶,可舌尖的灼痛感絲毫未減。他苦笑一聲,對侍妾朝雲道“你看我這病,倒比嶺南的荔枝還頑固。”朝雲眼圈泛紅“先生前日還能寫詞,昨日起連握筆都覺手顫,這可如何是好?”

    當地的老郎中來看過,診脈後搖頭“大人脈象洪數,舌紅少津,是消渴重癥。嶺南多濕熱,大人本就年高,又兼憂思過度,腎陰虧耗,胃火熾盛,如釜中無水,豈能不燥?”開的方子用了知母、黃柏,服下後雖稍有緩解,卻總反復。甦軾望著窗外那株被台風刮斷枝椏的榕樹,嘆道“我這身子,倒不如這榕樹堅韌。”

    一日,他在東江畔散步,見漁夫們赤足在灘涂勞作,雖日曬雨淋,卻少有消渴之癥。便上前請教,老漁夫笑道“我們靠水吃水,渴了就喝江水,餓了就煮些雜糧粥,里頭常放些‘土黃 ’——就是山坡上那種開小紫花的根,吃著踏實。”甦軾記下“土黃 ”三個字,見江面上水汽氤氳,忽然想起《黃帝內經》里“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的話,若脾胃能化水谷為精氣,或許能解這燥渴?

    夜里,他又夢到那株黃 。這次,黃 的根須在土里蜿蜒,竟與江河的支流重合,根須吸收的水分,順著睫稈往上走,在葉片上凝結成露,滴落在他掌心,涼絲絲的,帶著泥土的腥甜。他驚醒時,朝雲正端來溫水,他喃喃道“黃 …或許真能救我。”

    第二回 故人千里傳藥訊,黃 本是補元珍

    上元節剛過,惠州的梅花還剩最後幾瓣殘紅。甦軾收到好友錢勰從杭州寄來的信,信中說“聞子由言兄患消渴,弟憶昔年在徐州,見一老叟以黃 粥療此癥,百試不爽。其法取黃 五錢,煮水取汁,入粳米煮粥,空腹食之,如春日培土,能生萬物之氣。”

    信末還附了一段《神農本草經》的抄錄“黃 ,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甦軾反復摩挲著信紙,想起元豐年間在黃州,曾見農人將黃 根曬透了藏起來,說是“冬藏春用,能抵半副人參”。他對朝雲道“錢兄素來嚴謹,他推薦的法子,定有道理。”

    可嶺南的藥鋪里,黃 多是本地所產的“南黃 ”,根細味淡。甦軾便托人往北方采買“北黃 ”——據說山西產的綿黃 最佳,根如箭桿,斷面呈金井玉欄,得太陰之精,補肺氣而固表,升脾氣而利水。等待藥材的日子里,他試著用南黃 煮粥,雖也有些回甘,卻總覺力道不足,夜里仍渴醒數次。

    一日午後,他在草廬前曬太陽,見一只老母雞帶著雛雞啄食牆邊的黃 嫩葉,雛雞吃得歡實,絨毛油光水滑。他忽然悟到“草木有靈,需得順應時節。黃 春生苗,夏長葉,秋收根,冬藏精,我此刻用其葉,正如取未熟之果,自然效力不足。”便讓僕役在院中闢出一塊地,埋下南黃 的種子“且等來年,看它能否生根發芽,得此地之氣。”

    半月後,北黃 終于送到。甦軾拆開油紙包,一股醇厚的藥香撲面而來,如陳年的米酒,混著陽光的味道。他拿起一根細看,根須完整,皮黃肉白,斷面的紋路如年輪般清晰。朝雲笑道“先生見了這藥,眼里都有光了。”甦軾哈哈一笑“這哪里是藥?這是催我活下去的春信啊!”

    第三回 初試粥香消燥渴,一甌能抵萬黃金

    驚蟄那日,雷聲隱隱,惠州的泥土里鑽出新綠。甦軾按照錢勰的法子,親自煮起黃 粥。他先將黃 用清水泡了半個時辰,待根須舒展,便放入砂鍋中,加井水三升,大火煮沸後,改小火慢煎。藥香漸漸彌漫開來,初時如遠山含黛,帶著一絲清苦;煎到一個時辰,苦盡甘來,竟有蜜般的甜香從鍋蓋縫里鑽出來。

    朝雲在旁研墨,笑道“先生煮藥,倒比寫詞還認真。”甦軾頭也不抬“藥如文,需字字斟酌。火大了則焦,火小了則力不足;時短則味淺,時長則味濁。”他守在爐邊,不時用竹筷攪動鍋底,見黃 水漸漸變成琥珀色,便濾出藥汁,再將淘洗干淨的粳米倒入藥汁中,慢慢熬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粥熟時,晨光剛好透過窗欞,照在青瓷碗里。粥面浮著一層薄薄的米油,像凝住的月光,黃 的甘香混著米香,讓人口舌生津。甦軾舀起一勺,吹了吹,緩緩送入口中。初時只覺溫潤,順著喉嚨滑下去,到了胃脕處,竟像有一股暖流慢慢散開,四肢百骸都舒坦了許多。他連吃了兩碗,放下碗時,忽然驚覺——剛才煮粥時喝的半壺水,此刻竟一點也不渴了。

    這一日,甦軾竟沒起夜。清晨醒來,他望著窗外被雨水洗過的芭蕉葉,葉尖垂著水珠,晶瑩剔透。他對朝雲道“昨夜睡得沉,竟夢到自己在徐州的麥地里,赤腳踩著新翻的泥土,腳下暖烘烘的,渾身是勁。”朝雲喜極而泣“先生,這黃 粥真的有用!”

    接下來的幾日,甦軾堅持服食黃 粥。他發現,若是前一日吃了些油膩,夜里便會稍渴;若是清淡飲食,配合粥食,便安穩許多。他在札記中寫道“病從口入,亦能從口出。黃 如良相,粳米如百姓,相民相得,方能國泰民安——我這身子,便是一國啊。”

    第四回 春盤初薦新滋味,藥粥漸驅舊病痕

    春分這天,惠州的鄉鄰送來新采的韭菜、薺菜,說是“春盤”,要就著新米吃,取“春生”之意。甦軾忽然想起錢勰信中“如春日培土”的話,便在黃 粥里加了些切碎的薺菜。薺菜的清苦中和了黃 的甘溫,竟別有一番滋味。

    他望著案上的春盤,靈感涌動,提筆寫下“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寫完,又覺得意猶未盡,想起這救命的黃 粥,再續一句“黃 煮粥薦春盤,此物生來補元真。”

    服粥月余,甦軾的消渴癥已好了大半——白日里飲水減了七成,夜里也只需起夜一次。他又能像從前那樣,在庭院里侍弄花草,甚至能提筆寫蠅頭小楷了。藥鋪的掌櫃來拜訪,見他面色紅潤,驚嘆道“甦大人,您這氣色,比半年前好了十倍!都說這黃 是‘平民參’,看來一點不假。”

    甦軾笑道“非也,黃 之妙,不在比人參,而在它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人參如烈火,能救急;黃 如暖陽,能養身。我這病是積年的虛損,靠的正是這日日滋養的功夫。”他指著院中那株自己種下的南黃 ,已抽出嫩綠的芽“你看這草木,春生夏長,從不急功近利,人治病,也該學草木的性子。”

    一日,他與友人游羅浮山,行至半山腰,友人都累得氣喘吁吁,他卻步履穩健。友人問他秘訣,他指著山間隨處可見的黃 草“我靠的不是力氣,是元氣。這黃 粥,補的就是元氣,如大地有了根基,方能承載萬物。”說著,他摘下一片黃 葉,放在口中嚼了嚼,清苦之後,是綿長的回甘。

    上卷終

    下卷粥香彌漫嶺南月,醫道流傳萬古春

    第五回 鄉鄰求方傳善法,因地制宜化頑疾

    甦軾康復的消息很快傳遍惠州。一日,有個農婦抱著孩子來求醫,說孩子自小體弱,總愛出汗,稍一著涼就咳嗽。甦軾見那孩子面黃肌瘦,額上滲著虛汗,便想起《小兒藥證直訣》里“小兒虛汗,多因氣虛”的說法。

    他對農婦說“我這黃 粥,或許能幫孩子。但孩子脾胃弱,黃 不能多,只用三錢,再加些山藥、蓮子,煮粥時少放些糖。”又叮囑“每日辰時喂,此時胃經當令,如春日播種,最易生根。”農婦半信半疑地去了,半月後再來,孩子果然胖了些,虛汗也少了。

    消息傳開,來求方的人越來越多。有個老木匠患風濕多年,關節腫痛,甦軾便教他用黃 、防風、桂枝煮水燻洗,說“黃 補氣,防風驅風,桂枝溫通,三藥合力,如暖陽融雪,能化關節里的寒濕。”老木匠試了月余,竟能重新拿起斧頭。

    甦軾發現,嶺南濕熱,用黃 時需配伍些清熱利濕的藥材——如給痰濕重者加茯苓,給血熱者加生地。他在札記中寫道“醫無定法,如治水——北方水寒,需溫陽;南方水熱,需利濕。黃 雖好,也需因地制宜。”

    有藥鋪掌櫃想把黃 粥的方子刻在木板上,掛在鋪前。甦軾笑道“不必刻。百姓口耳相傳,比木板更能傳之久遠。”他讓朝雲把方子寫在紙上,分發給求方的人,紙上除了方子,還有一行小字“粥要自己煮,藥要自己采,心要自己靜——病好,全在自己。”

    第六回 陰陽調和藏至理,五行相生有玄機

    夏至前後,惠州多雨,空氣濕悶。甦軾偶感胸悶,便在黃 粥里加了些陳皮。朝雲不解“先生病已大好,為何還要加藥?”甦軾解釋“夏至一陰生,濕氣重,易困脾。黃 補氣,陳皮理氣,氣行則濕化,如風吹雲散,天空自明。”

    他指著案上的藥材,給朝雲講五行之道“黃 色黃,入脾土;粳米色白,入肺金;土生金,故二藥相伍,能補肺氣之虛。我之前消渴,多飲多尿,是肺不布津,脾不化水——肺如華蓋,脾如中流砥柱,柱穩則蓋安,水液自能正常運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一日,廣州的醫者陳大夫來訪,與甦軾探討醫理。陳大夫說“《難經》言‘氣主煦之,血主濡之’,大人用黃 補氣,粳米補血,正是氣血雙補之法。”甦軾點頭“然也。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黃 粥看似簡單,實則暗合氣血相生之理。”

    他又說“我觀嶺南人多吃米食,少食面食,米屬陰,面屬陽,故嶺南人多陰虛濕熱。黃 性溫屬陽,正好調和,這也是黃 粥在此地更見效的緣故。”陳大夫嘆道“甦大人雖非醫者,卻通醫理,真乃奇才!”

    甦軾笑道“不過是久病成醫罷了。世間萬物,皆有陰陽五行,懂了這個理,吃飯、治病、做人,都是一回事。”他望著窗外的雨,雨打芭蕉,沙沙作響,像在應和他的話。

    第七回 七情致病亦治病,豁達堪比續命丹

    秋日里,甦軾收到長子甦邁的信,說京城有流言,說他“借病歸隱,意在東山再起”。雖知是無稽之談,他仍難免心緒不寧,幾日後,消渴的老毛病竟又有些反復——夜里口渴,難以安睡。

    朝雲急道“先生,是不是黃 吃少了?”甦軾搖頭“非關藥事,是我心不靜。《黃帝內經》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我這幾日思慮過多,傷了脾肺,黃 再好,也抵不過心魔啊。”

    他便停了藥粥幾日,每日清晨去東江畔散步,看漁夫撒網,听晨鐘暮鼓,晚上則抄《金剛經》。幾日後,心境漸平,再服粥時,效果如初。他在給甦邁的回信中寫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外界流言,如過江之鯽,不必理會。心定則身定,身定則病消。”

    惠州太守詹範來看他,見他雖居陋室,卻琴書相伴,笑語不斷,嘆道“甦公,您這豁達,比黃 粥更能治病啊!”甦軾指著牆上的《黃 粥頌》“太守此言差矣——豁達是心藥,黃 是身藥,身心同補,方能長治久安。”

    他想起年輕時在京城,爭名奪利,肝火旺盛;中年被貶,憂思過度,脾胃受損;如今看淡世事,反得安康。便悟到“七情如七風,既能吹倒莊稼,也能吹散霧霾。關鍵在自己如何掌舵。”他將這感悟寫進《東坡志林》“治病如治心,心寬一寸,病退一尺。”

    第八回 宦海浮沉身是客,藥粥一味傳千秋

    元符三年,甦軾遇赦北歸。離開惠州時,百姓夾道相送,有人捧著自家種的黃 ,有人提著新碾的粳米,哭著說“甦大人,您留下的粥方子,救了我們好多人啊!”甦軾望著這些淳樸的面孔,眼眶濕潤“不是我救你們,是黃 救了我們——它告訴我們,平淡之中有真味,堅守之中有生機。”

    北歸途中,他在江西見到老友黃庭堅,黃庭堅患眼疾多年,視物模糊。甦軾便將黃 粥的方子改良,讓他加些枸杞、菊花同煮,說“黃 補氣以明目,枸杞養肝以明目,菊花清熱以明目,三藥如日月星,同照眼目。”黃庭堅試了月余,眼疾果然好轉,贊道“子瞻不僅是詩仙,更是醫仙啊!”

    建中靖國元年,甦軾在常州定居。雖年事已高,仍堅持服食黃 粥,偶爾還會在粥里加些當季的野菜,如馬齒莧、蒲公英,說“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我吃的不是藥,是天地間的生機。”他還寫下《服黃 粥頌》“黃耆粥香補吾真,元氣充盈病不侵。寄語人間名利客,一杯春粥勝千金。”

    這年臘月,甦軾偶感風寒,卻依舊談笑風生。臨終前,他對兒子說“我這一生,顛沛流離,卻得黃 粥相伴,已是幸事。這方子,你們要記著,傳給需要的人——它不貴重,卻能救命;它不復雜,卻藏著天地的道理。”

    甦軾去世後,黃 粥的方子漸漸傳遍大江南北。北方人用它抵御風寒,南方人用它化解濕熱;老人用它補元氣,孩童用它強脾胃。人們說起這方子,總會想起那個在逆境中依然豁達的甦東坡,想起他那句“黃 煮粥薦春盤”——原來,最好的養生,是順應自然;最好的藥方,是樂觀生活。

    結語

    甦東坡與黃 粥的故事,如同一縷藥香,穿越近千年的時光,依然縈繞在中國人的餐桌旁。它告訴我們,中醫的智慧不僅在古籍醫典中,更在尋常百姓的飲食里——一把米,幾味藥,便能調和陰陽,滋養身心。

    甦軾以文人之身,卻在病痛與貶謫中,把一味黃 熬成了跨越千年的生活哲學。他寫“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是借風雨言心境;他說“黃 煮粥薦春盤”,是借草木喻生存——原來醫道與詩道,本就同源。醫要懂草木性情,詩要懂天地人心,而他最懂的,是如何在困頓中找到“生”的契機就像黃 扎根貧瘠仍能向上,就像米粥在慢火中熬出甘香。

    這種智慧,從來不止于醫書。江南的老嫗會在梅雨季節給孩童煮黃 茯苓粥,說“祛濕氣,壯筋骨”;北方的農夫冬日里用黃 炖羊肉,講“補元氣,抗風寒”。他們未必讀過《本草經》,卻在一輩輩的口傳中,把甦軾的方子變成了“春吃芽、夏吃葉、秋吃果、冬吃根”的時令口訣。就像惠州百姓至今記得,甦大人離開時說的“草木無貴賤,能救人的都是寶”,這樸素的認知,恰是中醫“源于生活”的活注腳。

    後來人讀《東坡志林》,見他寫“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方知他的豁達不是故作姿態。那碗黃 粥里,有他對“平淡”的堅守不貪山珍海味,只取粳米黃 ;有他對“堅韌”的詮釋如黃 耐貧瘠、抗風雨;更有他對“順應”的領悟春吃粥養陽,冬吃粥藏精,與天地節奏同頻。這哪里是在治病?分明是在教世人如何“好好活著”——不與命爭,只與己和。

    如今,若你在秋日的清晨走進江南的粥鋪,或許還能听見掌櫃吆喝“東坡黃 粥,暖身又暖心”。砂鍋咕嘟作響,黃 的甘香混著米香漫出來,像極了甦軾在惠州草廬里寫的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苦澀里總有回甘,困頓中自有生機。這大概就是中醫最動人的地方它從不是冰冷的藥方,而是一代代人在煙火氣里,與草木、與天地、與自己達成的和解。

    而甦軾,早已化作那縷粥香里的魂。他讓我們知道,最好的養生,是心里有春天;最好的藥方,是日子里有盼頭。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東坡仙粥︰黃 春韻》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東坡仙粥︰黃 春韻》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