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唐宮醫影︰藥氣回春錄》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唐宮醫影︰藥氣回春錄》上卷

    《唐宮醫影藥氣回春錄》

    楔子

    貞觀年間,長安雪落無聲。太極宮的琉璃瓦覆著一層薄冰,如凝脂裹玉,卻掩不住長春宮深處的沉郁。柳太後臥病已三月,自冬至那日晨起梳妝時猝然栽倒,醒來便半身不遂,牙關緊咬如鐵鑄,湯藥難進,氣息日漸微弱。太醫院的銅爐換了七十二副藥渣,紫煙繚繞中,太醫們的眉頭比殿角的寒梅更凝霜雪——中風閉證,歷來是醫家畏途,何況太後年事已高,氣血虧耗如風中殘燭。

    這夜,值夜的宮女見長春宮檐角的銅鈴無風自鳴,細碎的響聲里,似有草木清氣自遠而近。她揉了揉凍紅的鼻尖,恍惚看見階下的積雪上,印著一串淺淡的藥草葉痕,順著痕蹤望去,竟通向宮門處那株百年老槐。樹影里,一個身著青布長衫的醫者正抬頭望窗,袖中露出半截藥簍,簍里黃 的暖香混著防風的清苦,在寒夜里漫開,像一聲若有若無的嘆息。

    上卷風邪鎖宮闈,藥氣探沉痾

    第一回 群醫束手嘆無策,寒榻深宮寒徹骨

    長春宮的地龍燒得再旺,也暖不透柳太後床前的寒氣。太醫院院判李太醫第三次捻斷了銀簪,望著太後紫紺的唇色,喉間滾出一聲壓抑的嘆息。“脈沉細如絲,舌卷不能伸,此乃風邪入中髒腑,閉塞經絡。”他放下診脈的手,錦緞袖口沾了些許藥汁,“針砭無用,湯劑難入,老夫…無能為力。”

    旁邊的年輕太醫急道“院判,難道就眼睜睜看著?太後前日尚能微動手指,昨日起連眼睫都難抬了!”殿內銅鶴香爐里的龍涎香燃到盡頭,火星 啪一聲滅了,殿內頓時暗了幾分。宮女們垂首侍立,靴底碾著地上的炭灰,不敢發出半點聲響。

    忽然,侍立一旁的內侍總管李德全輕咳一聲“李院判,听聞江南有位許醫官,善治疑難雜癥,尤擅‘氣法’,要不要…傳召來試試?”李太醫皺眉“氣法?不過是些民間雜術,怎能用于太後聖體?”話雖如此,他捻須的手指卻停住了——畢竟,眼下已是絕境。

    此時,柳太後的貼身侍女綠萼忽然泣道“前日太後清醒時,說夢見自己困在冰窖里,四面牆都是銅鑄的,推不開,喊不出…是不是真的被什麼東西困住了?”這話讓殿內更添幾分寒意,李太醫望著太後緊閉的牙關,忽然想起《黃帝內經》里“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的話,冬春之交,肝木當令,若陽氣不足,風邪便會趁虛而入,正如冰雪封山,阻斷通路。

    三日後,一道加急聖旨送出長安,直奔江南。彼時的許胤宗正在潤州甘露寺為老僧調理舊疾,听聞宮廷急召,只帶了一個藥童和半箱藥材,星夜兼程。他坐在顛簸的馬車里,翻看從寺中借的《運氣七篇》,指尖劃過“癸巳年,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的字句,喃喃道“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太後的病,怕是與去年冬暖少雪有關。”

    第二回 青衫醫官初診脈,陰陽失衡探根由

    許胤宗踏入長春宮時,正是驚蟄。殿外的玉蘭剛綻出花苞,帶著些微的濕意,與殿內濃郁的藥味撞在一起,竟生出幾分清靈。他身著洗得發白的青布袍,與周遭的明黃朱紅格格不入,卻自有一股沉靜之氣,讓躁動的宮人都斂了聲息。

    李太醫見他行囊簡單,不禁輕視“許醫官,太後脈象危殆,牙關緊閉已半月,針藥難施,你有何法?”許胤宗不答,先繞床而行三圈,細看太後面色——面赤如妝,是虛陽上浮;眼瞼微腫,是水濕內停;再觀呼吸,淺促如游絲,卻偶有一聲深長的喘息,似有生機未絕。

    他請退眾人,只留綠萼在側,輕聲問“太後發病前,可有異常?”綠萼回憶道“冬至那日,太後為趕制給先帝的寒衣,在窗邊坐了整夜,次日晨起就說頭重腳輕,傍晚便倒了。”許胤宗點頭“冬至一陽生,本應閉門藏精,卻勞神受寒,陽氣被遏,風邪乘虛而入,如冰封江河,氣血凝滯。”

    他伸出三指,輕按太後腕脈,閉目凝神。片刻後睜眼“脈象沉澀,如刀刮竹,是陰邪閉阻,陽不宣通。但尺脈尚有微勁,是腎氣未絕,有可救之機。”李太醫冷笑“脈微欲絕,還說可救?難道你能撬開太後的嘴灌藥?”許胤宗搖頭“不必撬開。人有九竅,皮膚亦是一竅,藥氣可透膚而入,如春風融雪。”

    這話一出,殿內嘩然。有太醫駁斥“《神農本草經》言‘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熱溫涼四氣’,皆需入口入腹,方能歸經。透膚給藥,從未聞之!”許胤宗卻從行囊里取出一卷泛黃的帛書“此乃《扁鵲禁方》殘卷,載‘燻蒸之法,開腠理,通經絡,使藥氣隨營衛而行,可比針灸更緩而持久’。太後經脈如凍河,猛藥如投石,反致冰裂;藥氣如溫風,可漸融堅冰。”

    第三回 黃 防風定君臣,藥氣如霧蘊生機

    許胤宗提出用黃 、防風二味藥燻蒸,李太醫當即反對“黃 性溫,防風發散,太後本就虛陽上浮,用此二藥,豈不助火?”許胤宗從容解釋“太後之虛,是陽被陰遏,非真陽過剩。黃 如良將,能補一身之氣,氣行則血行;防風如先鋒,可驅表里之風,風散則寒消。二藥相伍,一補一散,如陽升陰降,正合天地之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他讓人取來新采的黃 ,根條粗壯,斷面如金,帶著蜜色的光澤“此乃山西綿黃 ,三年生,得太陰之精,能補肺氣以固表,升脾氣以行水,是為君藥。”又指另一包藥材,葉片如劍,氣味辛香“這是青州防風,得東方風木之氣,能走十二經,祛風而不燥,是為臣藥。”

    綠萼好奇“許醫官,為何只用兩味藥?”許胤宗笑道“藥不在多,在對癥。太後此刻如密室閉窗,需先開一縫隙透氣,若用藥過雜,反如同時開多窗,風邪亂入。黃 與防風,如君臣相得,君守內,臣攘外,恰合‘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之理。”他讓宮人取來三丈素絹,縫制一個巨大的帳幔,又備了十只陶盆,置于床周。

    入夜,許胤宗親自煎藥。黃 切片,與防風同入大釜,加井水八斗,武火煮沸,再改文火慢熬。藥香漸漸彌漫,初時辛烈如疾風,繼而轉為醇厚如暖陽。他指揮宮人將藥湯舀入陶盆,盆上置竹架,架上鋪細布,再將帳幔罩住床與陶盆,只留一個小口透氣。

    李太醫在帳外冷笑“若藥氣能治病,還要湯丸何用?”許胤宗卻不理會,只讓綠萼隔帳觀察太後鼻息,又讓小太監不時添柴,保持藥氣氤氳。他自己則坐在帳外,閉目掐算時辰,口中默念“子時一陽生,藥氣當入腎經;丑時肝經當令,需助肝氣疏泄…”帳內藥霧如淡雲,在燭火下流轉,竟似有生命一般,順著太後的毛孔緩緩滲入。

    第四回 寒榻漸有微暖意,藥氣初透玉門關

    燻蒸至丑時,綠萼忽然低呼“許醫官,您看!”帳幔縫隙中,太後的睫毛竟輕輕顫了一下。許胤宗睜眼,示意添半瓢冷水入陶盆,藥氣頓時變得溫潤。“氣過燥則傷津,過濕則滯氣,需如春日細雨,潤物無聲。”他解釋道,目光始終不離帳內。

    寅時,李太醫打了個哈欠,正想說“白費功夫”,卻見帳內傳出一聲極輕的呻吟,如冰下流水初響。眾人皆驚,許胤宗卻擺手“勿擾,此時藥氣正攻風門穴,正邪相搏,必有反應。”他讓人取來一把蒲扇,隔帳輕輕扇動,藥氣隨之流轉,如風吹雲動,更勻整地裹住太後周身。

    卯時,天微亮,殿外傳來第一聲鳥鳴。許胤宗掀開帳幔一角,見太後唇上的紫紺已退去幾分,面色稍顯潤澤。他伸手探向太後額頭,已無之前的灼手之感。“黃 之氣已入脾,防風之風已透表,陰陽漸趨平和。”他讓宮人撤去一半陶盆,只留五只繼續溫燻,“過猶不及,此刻需如暮春之溫,不可再用早春之烈。”

    綠萼端來溫水,想試試能否喂入,許胤宗攔住“再等一個時辰。待辰時胃經當令,胃氣甦醒,方可進少許米飲。”他取來紙筆,寫下一方“太後甦醒後,可服此湯調理黃 三錢,防風一錢,加粳米煮粥,少佐生姜,取‘五谷為養,五藥為助’之意。”

    辰時三刻,太後忽然緩緩睜開眼,雖仍不能言,卻看向床邊的綠萼,眼角滾下一滴淚。綠萼喜極而泣,忙報知許胤宗。許胤宗點頭“藥氣已通玉門關,接下來,便是讓氣血如江河復流了。”他望向窗外,晨光正透過玉蘭枝椏照進殿內,落在藥盆的水汽上,折射出七彩的光暈,如同一幅流動的《杏林春意圖》。

    (上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唐宮醫影︰藥氣回春錄》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唐宮醫影︰藥氣回春錄》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