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一藥歸故里,初試鋒芒
月上中天時,黃 終于踏上了青風峪的土地。
峪口的老槐樹影影綽綽,像個佝僂的老人在等他。往日里,這時該有晚歸的樵夫哼著山曲兒經過,可今夜只有風穿過樹杈的嗚咽聲。他提著藥簍往村里走,腳步踉蹌——挖藥時耗了太多力氣,脫力疫的癥狀在他身上愈發明顯,腿像踩著棉花,每走一步都要喘口氣。
"誰?"村口傳來個沙啞的聲音,是守夜的李大爺。他拄著根木棍,背靠著土坯牆,原本挺直的腰桿彎成了蝦米。
"李大爺,是我,黃 。"他把藥簍往亮處挪了挪,借著月光,能看見簍里黃澄澄的根睫,"我找到藥了!"
李大爺渾濁的眼楮亮了一下,卻又黯淡下去"藥沒用的陳婆婆她"話沒說完,就劇烈地咳嗽起來,咳得直不起腰。
黃 心里一緊,拔腿往陳婆婆家跑。陳婆婆的土坯房黑著燈,門虛掩著,推開門,一股濃重的藥味混著汗味撲面而來。借著從窗縫透進來的月光,他看見陳婆婆蜷在炕上,蓋著四床棉被,嘴唇干裂,胸口起伏得像風中的殘燭。
"陳婆婆!"他撲到炕邊,抓起老人的手——那只捻了一輩子藥草的手,此刻涼得像冰,指節僵硬得掰不開。
他顧不上喘口氣,趕緊從藥簍里拿出新鮮的黃根草,選了段最粗壯的根睫,用砍柴刀剁成小塊,又找出陳婆婆平日里熬藥用的陶罐,往罐里添了溪水,架在灶上生火。火鐮擦了十幾下才打出火星,火苗舔著陶罐底," 啪"地響,映著他蒼白的臉。
藥汁很快燒開了,冒出的熱氣帶著股清甜的豆香,混著泥土的腥氣。他把陶罐從火上挪開,等藥汁溫涼了些,用勺子舀起,一點點喂到陳婆婆嘴里。老人牙關緊咬,他就用筷子輕輕撬開個縫,半勺半勺地送進去。
守到後半夜,陳婆婆忽然哼了一聲。黃 趕緊摸她的額頭——原本滾燙的皮膚,竟涼了些;再摸脈搏,雖然還是弱,卻比剛才有力了些,像風中的燈芯,穩了點。又過了一個時辰,老人忽然側了側身,嘴里嘟囔著"渴水"
黃 的眼淚"唰"地掉了下來。他又熬了半罐藥汁,這次陳婆婆能自己小口吞咽了。天快亮時,她竟坐了起來,雖然還喘,但眼楮里有了神采,摸了摸炕邊的藥渣,"這味藥氣厚像曬透了的黃土,暖得很"
消息像長了翅膀,傳遍了青風峪。村民們拖著病體,陸陸續續來到陳婆婆家,看著陶罐里翻滾的黃根草,眼里又燃起了希望。老白郎中也來了,他拿起一塊根睫,放在鼻尖聞了聞,又掰斷看斷面的紋路,"色黃入脾,味甘補土,性溫能通老栓爺沒說錯,這是能"抓"住氣的藥!"
他讓黃 按"一人一兩根,水煎溫服"的法子給大家分藥。可問題來了村里有三十多口人,帶回的黃根草只夠十來個人用。"先給病重的。"黃 咬咬牙,把藥草分成了幾份,優先送到了老栓爺、王嬸家等最危急的病人炕頭。
下卷二配伍顯效,陰陽調和
頭三天,藥效像初春的嫩芽,慢慢冒了頭。
老栓爺能靠著炕沿坐起來了,雖然說話還喘,但能認出人了;王嬸家的小女兒能喝下半碗小米粥,小手能抓住娘的衣角;李大爺不再咳嗽,能拄著木棍在院子里走兩圈。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有些病人喝了藥,覺得胸口發悶,像堵著團棉花;還有的人喝了後上火,嘴角起了燎泡。
"這藥性太燥了。"老白郎中蹲在老槐樹下,拿著根黃根草琢磨,"它補的是"元氣",可病人身體里還有濕邪,就像濕柴上澆熱油,燒不起來,還冒黑煙。"
陳婆婆這時已經能下地了,她坐在門檻上,捻著從溪邊采來的茯苓和澤瀉,"黃根草是"陽",得配點"陰"的藥。茯苓能祛濕,澤瀉能利水,把濕邪排出去,它的力氣才能使上。"
黃 茅塞頓開。他按陳婆婆說的,帶著幾個稍微好轉的村民,去谷底的青石灘挖茯苓,又去西山背陰坡采澤瀉。回來後,老白郎中配伍成方黃根草為主,加茯苓、澤瀉各少許,再放兩顆大棗調和藥性。
這劑藥熬出來,湯色黃亮,藥香里帶著點棗甜。喝了兩天,那些胸口發悶的病人,呼吸順暢了;嘴角起燎泡的,火氣也消了。李大爺摸著肚子說"這藥喝下去,像有條暖水流進骨子里,力氣慢慢就回來了,不燥,舒服。"
黃 看著村民們一天天好起來,心里卻犯了愁帶來的黃根草快用完了,村里還有一半人沒喝上藥。"得再去挖!"他扛起藥簍就要出門,卻被陳婆婆拉住了。
"這草有靈性,"老人摸著他的胳膊,"你上次挖得急,傷了根須。要讓它再長,得留種,還得教大家怎麼種。"她讓黃 把剩下的黃根草選出最飽滿的根睫,切成帶芽的小段,又讓人在東山腳下開墾出一片向陽的坡地,"這草喜陽,愛喝山泉水,土要松,不能澇——就像咱青風峪的人,得曬著太陽,踩著實土,才能長力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下卷三疫退峪安,草有其名
霜降那天,青風峪的炊煙終于又稠密起來。
老槐樹下擠滿了人,有的在曬剛收的谷子,有的在縫補秋收的衣裳,孩子們追著蝴蝶跑過曬谷場,笑聲像銀鈴。陳婆婆坐在樹下,面前擺著個竹篩,里面曬著切好的黃根草片,金燦燦的,像一塊塊小元寶。
"這草救了咱全峪的人,該有個正經名字。"村長捋著胡子說。
有人說叫"救命草",有人說叫"黃根靈",吵了半天沒個結果。這時,陳婆婆開口了,聲音不大,卻讓所有人都安靜下來"這草色黃,補的是土氣;這娃叫黃 ,豁出命去尋的它。草木有情,人有恩義,不如就叫"黃 "吧——既記著它的本性,也念著這娃的情分。"
"黃 !好名字!"村民們異口同聲地叫好。李大爺從家里抱來一壇珍藏的米酒,倒在粗瓷碗里,遞給黃 "娃,這碗酒,敬你,也敬這藥草!"
黃 捧著酒碗,看著眼前的鄉親們,又望向東山的方向。他忽然明白,陳婆婆說的"藥有性情"是什麼意思——這黃 草,就像他自己,扎根在土里,耐得住風寒,給點陽光就使勁長,默默的,卻有股子撐天拄地的力氣。
老白郎中在一旁記錄著黃 的藥性"味甘,性溫,入脾、肺經,能補氣固表,利水消腫"他寫著寫著,忽然停下筆,對黃 說"這草的用處,不止治脫力疫。將來行軍打仗,士兵們累得扛不動槍,喝它;產婦生完娃,虛得下不了床,喝它;老人喘得抬不起頭,也能喝它你得把它的種留下來,教更多人認,更多人種。"
黃 點點頭。他在東山腳下的坡地里,精心照料著那些種下的黃 根睫。春去秋來,那片坡地長滿了開著淡紫色小花的植物,風一吹,花海起伏,像給青山系了條紫腰帶。
下卷四薪火相傳,藥脈永續
十年後,青風峪的黃 名聲遠揚。
太行山脈的藥農們都知道,青風峪有種神草,能補力氣,救急病。他們翻山越嶺來討種,黃 就手把手地教他們"這草要種在向陽坡,土要摻點草木灰;春分播種,秋分挖根,挖的時候得小心,別傷了須根"
他還和老白郎中一起,把黃 的用法寫成了小冊子,上面記著"氣虛乏力,黃 配黨參;自汗不止,黃 加防風;水腫尿少,黃 合白術"這本冊子沒書名,村民們就叫它《青風峪藥錄》,傳抄到了山外。
陳婆婆活到了九十歲,臨終前,她讓黃 把自己葬在老槐樹下,說"我守了一輩子藥草,死了也得聞著藥香。"下葬那天,黃 在她墳前種了一圈黃 苗,後來那地方長出的黃 ,根睫比別處的更粗壯,藥性也更足。
又過了許多年,唐代的甦敬編撰《新修本草》,听說了青風峪的故事,專門派人來考察,將這種草正式命名為"黃 ",記其"主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明代李時珍寫《本草綱目》時,又補充了它的配伍"黃 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聖藥,五也。"
而在青風峪,老槐樹下的故事還在繼續。孩子們圍著白胡子的老人,听他講當年那個叫黃 的後生,如何在懸崖上挖到神草,如何救了全村人的命。老人會指著漫山遍野的黃 花說"這草啊,是咱青風峪的氣脈,也是咱中國人的元氣——人活著,就得有點這股子"黃 勁兒",踏實,堅韌,能扛事。"
結語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草木有大智而不語。
黃 的故事,從青風峪的炊煙里升起,落入歷代醫家的典籍中,又化作尋常百姓灶台上的藥香。它沒有人參的尊貴,沒有當歸的纏綿,卻像位沉默的老者,在氣虛乏力時遞上一碗熱湯,在風雨飄搖時撐起一把傘。
這味草,是自然對人的饋贈,也是人對自然的領悟——所謂"天人合一",不過是人懂草木的性情,草木解人的疾苦,在歲月里,彼此成就,互為見證。
贊詩
太行深處藏靈根,色似琥珀氣如坤。
曾救峪中脫力疫,更扶人間氣虛身。
春生紫蕊迎朝旭,秋結黃精養性真。
莫道草木無言語,千年藥脈系蒼民。
尾章
如今,青風峪的老槐樹還在,只是更粗了,樹洞里能坐下兩個孩子。每年黃 花開時,來自全國各地的藥農、醫者都會來這里,在樹下歇歇腳,喝一碗用當地黃 熬的粥。
粥香裊裊,混著槐花的甜,像在訴說一個古老的道理最好的藥,從來都不是藏在深山的秘寶,而是人與自然相知相惜的智慧——這種智慧,寫在《神農本草經》的竹簡上,刻在《本草綱目》的紙頁間,更活在每一株破土而出的黃 里,在春風中,生生不息。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