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盤古開天,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天地間生五運六氣,流轉如環春木榮,夏火炎,秋金肅,冬水冽,土居中央,承四時之化。草木秉此氣而生,或得春之升發,或承夏之溫熱,或聚秋之收澀,或藏冬之寒涼——而有一味草,吸坤土之精,納黃天之氣,根如老龍蟠結,色似琥珀凝脂,隱于深山,待時而現。
東漢《神農本草經》未載其名,北魏《齊民要術》初記其形,直至唐時《新修本草》才明其性,然其故事,早已在太行山脈的青風峪,化作老槐樹下的煙袋鍋,在星夜下咕嘟作響。
上卷一青風正時,五谷安阜
青風峪藏在太行山的褶皺里,像塊被山風磨亮的碧玉。
峪口的老槐樹有七摟粗,樹心空了半腔,卻年年春末開出雪似的花。樹下常坐個瞎眼的陳婆婆,手里捻著藥草,鼻尖能辨出三十步外的艾草香。她說這峪子是塊"活地"東山朝陽,長著喜陽的柴胡、黃芩;西山背陰,生著耐涼的蒼術、防風;谷底溪水繞著青石灘,灘邊長滿了薄荷與車前子——春采芽,夏摘葉,秋挖根,冬收籽,青風峪的人,靠山吃山,活得像樹上的松鼠,踏實而富足。
那年是庚辰年,按老黃歷說,"辰為濕土,庚為金運",該是風調雨順的年景。立春那天,村長領著後生們在老槐樹下燒了三炷香,香灰筆直地往上飄,陳婆婆說"金氣順,土氣和,今年的谷子能結三粒米。"
果然,谷雨過後,梯田里的谷苗齊刷刷地冒了頭,綠得能擰出汁;立夏時節,玉米稈躥到齊腰高,葉片上的露珠滾落到地里,能听見"滋滋"的拔節聲。村里的藥農老栓爺,背著藥簍上山,總能帶回半簍當歸,根須上還沾著紅土,他說"今年的地氣足,藥材的"性"都沉在根里。"
黃 那時剛滿十六,是村里最野的後生。他爹娘走得早,吃百家飯長大,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清晨天剛蒙蒙亮,他就扛著鋤頭去幫張嬸翻地,鋤頭掄得像風車,土塊碎得像篩過;晌午頂著日頭去溪邊挑水,兩只木桶晃悠悠地過獨木橋,水都灑不出半滴;傍晚蹲在陳婆婆身邊,听她講"藥有性情""柴胡是急脾氣,能把郁結的氣往上頂;甘草是老好人,能調和百味不爭功"他不懂什麼叫"性情",只覺得陳婆婆捻著的藥草,聞著比谷花香。
夏至那天,村里殺了頭黃驃牛,按規矩,牛骨要埋在老槐樹下,說是"謝土"。黃 力氣大,自告奮勇挖坑,一鋤頭下去,土塊里翻出條尺長的蚯蚓,渾身沾著金紅的泥。陳婆婆摸了摸蚯蚓的黏液,忽然說"這土色不對,往年是赭石色,今年帶了三分青。"
沒人把這話當回事。後生們正圍著牛肉流口水,婦人忙著煮酸梅湯,孩子們追著蝴蝶跑過曬谷場,谷穗在風中搖出細碎的響,像誰在低聲笑。
上卷二戾氣暗生,金氣失常
入秋的頭場雨,下得蹊蹺。
往年秋雨是"涼絲絲"的,落地能聞到泥土腥;可這場雨,黏糊糊的,落在人身上像裹了層濕布,曬谷場的谷子堆上,竟長出了綠毛。更怪的是風,往年西風勁,吹得玉米葉"嘩嘩"響,今年的風卻繞著峪子打旋,帶著股腐草的氣味,鑽窗縫,爬牆根,讓人心里發悶。
最先出事的是李大爺。他往年能背半袋谷子走二里地,那天去曬谷場收谷,剛把谷耙扛到肩上,忽然腿一軟,"撲通"跪在地上,臉憋得通紅,喘得像破風箱。"邪門了"他扶著谷堆想站起來,手一松,谷耙" 當"砸在地上,"胳膊像灌了鉛。"
接著是王嬸家的小女兒,前兒還在槐樹下跳皮筋,突然就跳不動了,蹲在地上,小臉慘白,手里的皮筋掉在地上,連撿的力氣都沒有。王嬸以為孩子餓了,端來一碗小米粥,可孩子剛抿了一口,就趴在碗沿上,眼皮沉得抬不起來。
走方郎中老白背著藥箱來的時候,村口已經坐了七八個病人,個個耷拉著頭,嘴唇泛青,額頭上滲著冷汗。老白給李大爺搭脈,三根手指按在腕上,眉頭擰成了疙瘩"脈象浮而無力,是氣虛可這虛得邪乎,像個漏氣的皮囊。"他開了方子,用黨參、白術、炙甘草炖雞湯——這是補氣虛的常用法子,可喝了三天,李大爺還是連筷子都握不穩。
"不是尋常的虛。"老白蹲在老槐樹下,煙袋鍋敲著鞋底,"今年是庚辰年,金運太過,本應肅殺之氣盛,可這雨多濕重,是土氣來侮金——金氣受困,不能生水,水不涵木,木氣失養人身上的"氣",就像這峪子里的風,亂了。"
陳婆婆坐在門檻上,捻藥草的手停了。她摸到窗台上曬干的紫甦葉,葉片軟塌塌的,沒有往年的韌勁。"是"脫力疫"。"她嘆了口氣,聲音發顫,"我小時候听我爹說過,天地之氣亂了,就會生這種病,耗人的元氣,像野草啃莊稼,一點一點把力氣啃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那天傍晚,青風峪的炊煙稀了。往常這個時候,家家戶戶屋頂飄著青煙,混著飯菜香;可這天,只有寥寥幾縷煙,細得像線,沒等飄到槐樹梢,就散了。黃 站在曬谷場邊,看著歪歪倒倒的谷堆,听著村里斷斷續續的咳嗽聲,心里像壓了塊石頭。他摸了摸自己的胳膊,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挑水的木桶好像沉了不少,掄鋤頭時,肩膀也隱隱發酸。
上卷三藥石罔效,元氣漸散
脫力疫像藤蔓,纏上了青風峪的每一戶人家。
老白把帶來的藥材全用上了。他說"氣虛當補",用了黃 (那時還叫黃耆)的"兄弟"黨參,切片炖羊肉,可病人喝了,只覺得肚子脹,力氣沒添半分;他又說"氣散當固",加了五味子、山茱萸,想把氣"收住",結果病人更難受了,說"胸口堵得慌"。藥渣堆在老槐樹下,像座小山,可村里的人,還是一天比一天蔫。
最慘的是老栓爺。他是村里的老藥農,一輩子跟草藥打交道,能叫出山里三百種草木的名字。如今他蜷在炕上,蓋著三床棉被,還一個勁說冷。黃 去看他時,見老人枯瘦的手抓著炕沿,指節白得像霜打後的蘆葦。"黃 娃"老栓爺喘了半天才說,"這病是"氣"跑了人活一口氣,氣散了就像油燈沒了芯"
他從枕頭底下摸出個布包,顫巍巍地遞給黃 。布包里是塊干枯的根睫,黃澄澄的,斷面有細密的紋路。"這是我年輕時在東山懸崖上挖的老輩人叫它"黃根草""老栓爺的聲音越來越低,"說它能"抓"住氣那年我在山上摔了就靠它熬過來的"話沒說完,老人頭一歪,昏了過去。
黃 攥著那塊干根,只覺得手心發燙。他聞了聞,有股淡淡的豆腥味,嚼了一口,甘中帶點微溫,咽下去,喉嚨里竟有種暖暖的感覺,像喝了口熱粥。"黃根草"他看著老栓爺昏迷的臉,又望向東山的方向——那里雲霧繚繞,懸崖如刀削,是青風峪人不敢去的禁地。
那天夜里,黃 躺在土坯房里,听著隔壁傳來的咳嗽聲。那咳嗽聲,弱得像風中的蛛絲,咳著咳著就沒了聲,過好一會兒,才又微弱地響起。他摸黑坐起來,摸到炕頭的砍柴刀——刀把被磨得光滑,是他爹留下的。"不能等。"他對著黑暗說,"氣散了,能抓回來;人沒了,就啥都沒了。"
上卷四踏破險峰,尋根問藥
第二天一早,黃 揣著老栓爺給的那塊干根,背著藥簍上了路。
陳婆婆拄著拐杖送他到峪口,往他藥簍里塞了個布包,里面是烤得硬邦邦的紅薯干,還有一小捆紫甦"紫甦能散濕,路上嚼著。"她摸了摸黃 的胳膊,"東山懸崖背陰,土是"黃褐土",滲水性好,那草喜干怕澇,定長在石縫里。記住,藥有性情,你對它敬,它才肯幫你。"
老白也來了,塞給他一張畫著草藥的紙,上面歪歪扭扭地畫著株草睫桿直立,葉片互生,頂上開著淡紫色的花,根粗如手指,標著"味甘,性溫,入脾肺經"。"這是我根據老栓爺的話畫的。"老白拍拍他的肩,"此去懸崖陡峭,萬事小心。若尋到,多挖些根,帶著泥土,能活。"
村里的人也來了,李大爺扶著牆,王嬸紅著眼圈,連病得站不穩的孩子,都被大人抱著,在門口望著他。黃 對著眾人鞠了一躬,沒說話,轉身踏上了去東山的路。
東山的路,比想象中難走。坡陡,長滿了荊棘;霧大,五步外就看不清人影。他踩著濕滑的石頭往上爬,褲腿被荊棘劃破了,滲出血珠,他渾然不覺。走了約莫三個時辰,忽然聞到一股熟悉的氣味——就是老栓爺那塊干根的味道,淡淡的豆腥,混著山風,若有若無。
他順著氣味找去,轉過一道山梁,眼前豁然開朗一處懸崖如刀削,壁上嵌著許多石縫,石縫里,竟真的長著一種草!睫桿有半人高,葉片綠得發亮,頂上開著串淡紫色的花,像掛著串小鈴鐺。最顯眼的是根,從石縫里鑽出來,黃澄澄的,粗如手腕,盤根錯節,緊緊扒著岩石,像老龍的爪子。
"找到了"黃 的心跳得厲害。他放下藥簍,拿出砍柴刀,小心翼翼地鑿開石縫。石頭硬,震得他虎口發麻;根須深,纏在石縫里,稍一用力就會斷。他想起陳婆婆的話"藥有性情,你敬它,它才肯幫你。"于是他放慢動作,一點一點地刨土,一點一點地解根,額頭上的汗滴在岩石上,暈開一小片濕痕。
太陽偏西時,他終于挖出了一大捆黃根草,根須完整,帶著濕潤的黃褐土。他把草藥放進藥簍,忽然覺得腿一軟——原來他自己也染上了脫力疫,剛才全靠一股勁撐著。他靠在懸崖邊,拿起一段新鮮的根,咬了一口,甘味比干根更濃,咽下去,一股暖流從喉嚨淌到胃里,原本發沉的四肢,竟輕快了些。
"真的能補氣"他笑了,笑得眼淚都流了出來。
下山時,月亮已經升起來了,照著他的影子,長長地拖在山路上。藥簍里的黃根草,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像捧著一簍星光。他知道,青風峪的燈,還沒滅。
(上卷終)
(下卷將續寫黃 歸村施藥、疫病消退、草藥命名、以及後世對黃 藥性的探索,融入更多四氣五味、歸經配伍的中醫智慧,敬請期待。)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