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初出茅廬,恃才輕舊說
暮春的終南山下,溪水剛褪了冰碴,映著新抽的柳絲發綠。“百草堂”藥鋪的幌子在風里晃,年輕的郎中阿明正把“出師大吉”的紅綢系在門楣上。他背著師父給的檀木藥箱,箱里裝著《神農本草經》和半箱采來的草藥,臉上帶著一股子“天下無病不可治”的傲氣。
“阿明哥,真能治百病?”隔壁賣豆腐的二丫探著頭笑。阿明拍著藥箱“書上寫的,還能有假?尤其是那麻黃,專治風寒無汗,一兩劑就能見效,厲害著哩!”
他這話不是憑空說的。師父臨終前曾念叨“麻黃是個好家伙,睫稈能發汗,把風寒從毛孔里趕出去,只是……”話沒說完就咽了氣,只留下個“只是”懸在阿明心里。可阿明覺得,師父是老糊涂了,不就是治個風寒嗎?哪來那麼多“只是”。
三日後,阿明听說三十里外的王家村,有人得了“風寒重癥”,高燒無汗,咳嗽得直捶胸。他揣著干糧,背著藥簍就上了路,心里盤算著“正好用麻黃露一手,讓十里八鄉都知道我阿明的本事。”
山路上的麻黃剛冒出新綠,睫稈細瘦,一節一節地往高里躥,根須卻在土下盤得老深,黃褐的須子纏著碎石。阿明蹲下來瞅,越看越覺得根比睫扎實——“自古藥材都是根比睫有勁兒,人參、黃 不都這樣?”他沒采那些細睫,反而掄起小钁頭,順著根須往下刨,挖出來的根須粗如手指,黃澄澄的,帶著股土腥氣,看著就“有分量”。
“就你了!”阿明把麻黃根往藥簍里一塞,沉甸甸的,心里更踏實了,“準能把那風寒砸趴下。”他沒留意,刨斷的根須處,滲出的汁液是澀的,不像睫稈掐斷後,會冒出帶著辛味的黏水。
第一章錯采根須,誤治壯漢癥
王家村的壯漢王虎,正趴在炕上哼唧。三天前他在渭河邊扛木頭,被一場急雨澆透,回來就發起高燒,渾身滾燙卻沒一滴汗,咳嗽起來像破風箱漏風,嗓子里堵著痰,咽不下也咳不出。他媳婦急得眼圈紅,見阿明來了,趕緊把人往屋里迎“先生快救救他,再燒下去,怕要燒壞了!”
阿明放下藥簍,摸了摸王虎的額頭,燙得能烙餅;又把了脈,脈跳得又快又緊,像拉滿的弓弦。“典型的風寒鎖表,”他篤定地說,“無汗發燒,正是麻黃的活兒!”
他掏出麻黃根,在石臼里搗得粉碎,倒進陶罐,加滿井水,架在灶上用柴火煮。根須在水里翻騰,漸漸把水染成了黃褐,飄出一股澀澀的味,不像他想象中那麼辛烈。阿明咂咂嘴“許是根沉,藥效慢,多煮會兒。”
煮了一個時辰,他才把藥湯濾出來,黑褐色的湯里飄著細渣,喝著又澀又苦。王虎皺著眉灌下去,砸砸嘴“這藥……咋比黃連還澀?”阿明擺擺手“良藥苦口,等著出汗吧!”
可等了一個時辰,王虎額頭沒見汗,反而咳嗽得更凶了,痰里竟帶了點血絲,捂著胸口直喘“憋得慌……心慌得厲害……”他媳婦嚇得直哭“咋回事啊?不是說能出汗嗎?”
阿明心里咯 一下,又舀了一碗藥湯“再喝一碗,勁兒沒到呢!”王虎被灌下去,沒多久竟發起抖來,不是冷的抖,是心里發慌的顫,嘴唇都白了。
“不好!”村東頭的老獵戶闖進來,他年輕時跟著采藥人學過兩手,“這藥不對勁!我當年得風寒,喝的麻黃湯是辛辣的,喝完渾身發燙,哪像這股子澀味?”他扒拉著藥渣,“你采的是根吧?傻小子,麻黃是用睫稈,根是止汗的!”
阿明心里一涼,想起師父沒說完的“只是”,腿肚子頓時軟了。
第二章老郎中點破,根睫性相反
就在王虎喘得越來越急時,山路上傳來一陣銅鈴聲——是鄰縣的老郎中周伯,他背著個舊藥箱,被王家村人請來救急。
周伯剛進門就聞見藥味,眉頭一擰“咋一股子澀味?用的啥藥?”阿明結結巴巴地指著藥簍里剩下的麻黃根“是……是麻黃啊。”
周伯抓起一根根須,又摸了摸王虎的脈,嘆著氣搖頭“糊涂啊!麻黃的睫稈像陽火,能燒開毛孔,逼出汗水;根須像陰鎖,能關住毛孔,止住虛汗。你給無汗的人用根,這不等于把寒氣鎖在骨頭里嗎?他本就有點體虛,寒氣排不出去,能不心慌咳嗽嗎?”
他趕緊從自己藥箱里掏出一小捆麻黃睫,青黃的睫稈帶著節,掐斷後冒出黏黏的黃汁,聞著有股辛辣氣。“快!重新煮!”周伯指揮著,把睫稈剪成小段,不加根須,只用清水煮,“這才是發汗的正經東西!”
新煮的藥湯是黃紅色的,飄著細密的泡沫,喝著雖苦,卻帶著股沖勁,咽下去像有股熱氣往肚子里鑽。周伯給王虎灌了半碗,又蓋上厚被子“發點汗就好了,別出太多。”
半個時辰後,王虎的額頭果然冒出了汗,先是細珠,慢慢連成了片,順著臉頰往下淌。他咳了幾聲,吐出一大口黃痰,喘得輕了,也不心慌了,咂咂嘴說“這藥……才對味,身上暖烘烘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周伯這才轉向阿明,指著兩堆藥“你看這睫,向上長,性子發散,專為開表發汗;這根,往下扎,性子收斂,專為固表止汗。同是一株草,根和睫的性子是反的,用錯了,救命藥就成了添毒藥。”
阿明臉漲得通紅,蹲在地上盯著那堆麻黃根,忽然明白師父沒說完的話——原來這麻黃,看著簡單,藏著這麼大的講究。
第三章村民傳笑談,“麻煩”名初起
王虎的病好利索了,可阿明用麻黃根治壞病的事,像長了翅膀,飛遍了周邊村子。
“听說了嗎?百草堂的年輕郎中,把麻黃根當睫用,差點把人治壞了!”
“那草也邪門,根和睫竟反著來,真是個‘麻煩草’!”
“麻煩草”的名兒,就這麼傳開了。有人見了麻黃就打趣“這不是阿明哥的‘麻煩草’嗎?可得看清楚是根是睫喲!”阿明听了,臉一陣紅一陣白,躲在藥鋪里不敢出門。
周伯沒走,留在王家村給阿明“補課”。他帶著阿明去山里采麻黃,指著叢生的草說“你看,睫稈是青黃的,一節一節往上躥,葉子像鱗片貼在睫上,這是能發汗的;根須在土里,黃褐的,須子多,抓土牢,這是能止汗的。”
他讓阿明各采一把,回去分別煮水。睫湯煮出來是黃紅色,辛辣帶苦;根湯是深褐色,澀味沖鼻。“你自己嘗嘗,”周伯遞過碗,“記住這味道,比看書還管用。”
阿明喝了口睫湯,辣得直皺眉,卻覺得渾身發暖;喝了口根湯,澀得舌頭發麻,後背竟有點發涼。“這就是‘陽散陰收’,”周伯說,“天地萬物分陰陽,草木也一樣,分不清陰陽,咋當郎中?”
夜里,阿明在燈下翻《神農本草經》,看到“麻黃,味苦,溫。主中風傷寒……”時,忽然發現書頁邊緣有師父用小字寫的批注“睫發汗,根止汗,誤用則添亂,慎之。”墨跡已經發暗,想來是師父晚年才悟透的道理。
阿明把這行字抄在心上,又在藥箱上刻了個“辨”字——辨根睫,辨性味,辨虛實。他知道,自己這次栽的跟頭,不是丟了面子,是撿了個教訓這行醫啊,半點馬虎不得,尤其是這看著普通的麻黃,藏著能救命也能添“麻煩”的門道。
窗外的月光照進來,落在藥簍里分放的麻黃睫與根上,涇渭分明。阿明攥緊了拳頭,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得把這“麻煩草”的性子摸透了,不然,對不起師父的批注,更對不起那些等著治病的鄉親。
而“麻煩草”的名字,還在村里傳著,像個響當當的警鐘,提醒著每個和草藥打交道的人草木有靈,部位不同,功效可能天差地別,若是糊涂用了,再好的藥,也會變成惹麻煩的根由。
(上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