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本草綱目•麻黃考》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本草綱目•麻黃考》上卷

    楔子楚地藥香,本草尋真

    明嘉靖四十四年,蘄州雨湖之畔的本草堂,暮色像一塊浸了水的棉布,沉甸甸地壓在窗欞上。李時珍放下手中的《神農本草經》,案頭散落的麻黃標本在油燈下泛著青褐光澤——有帶根的全草,有僅留睫稈的,還有一堆被藥鋪丟棄的根須,上面沾著些許泥土。

    “師父,這麻黃根真能止汗?”弟子龐憲指著那堆根須,一臉疑惑,“前日里,黃州有個醫者,用麻黃根給‘風寒無汗’的病人發汗,結果病人汗出不止,差點虛脫,反怪麻黃無用。”

    李時珍拿起一根麻黃睫,又捏起一塊根,兩相對比“前人說‘麻黃根節能止汗’,卻未說清‘睫發汗、根止汗,性相反’。醫者混淆睫根,亂用一通,怎會不傷人?”他想起年輕時,曾見鄉醫用麻黃睫給“自汗”者發汗,導致病人虛上加虛,那時便埋下一個念頭要把這株草的“睫與根”“功與過”辨個水落石出。

    案頭的《本草》書籍堆成小山《神農本草經》言麻黃“發汗”,《名醫別錄》提根“止汗”,《藥性論》詳其根效,卻都未明言“睫根必分、誤用有害”。李時珍推開窗,雨湖的水汽混著藥圃里麻黃的辛香撲面而來,他對龐憲說“明日起,咱們去湖廣各地,采遍不同產地的麻黃,驗遍民間的用法,非要把這草的‘真面目’畫出來不可。”

    他不知道,這場始于雨湖畔的探索,不僅會讓麻黃的“睫根之分”“功效之廣”“炮制之法”在《本草綱目》中系統呈現,更會讓這株草的應用從“模糊”走向“精準”,成為中醫“辨部位用藥”的典範。

    第一章睫根辨功效,性反需分明

    李時珍的藥圃里,分種著三畦麻黃一畦只留睫稈,一畦只留根須,一畦是帶根的全草。他每日觀察,記錄它們的生長形態——睫青勁帶節,葉細如針;根黃褐多須,斷面黃白,與睫的斷面紅棕截然不同。

    “師父,為何形態差異這麼大?”龐憲不解。李時珍取睫與根各五錢,分煮兩碗,讓一個“風寒無汗”的樵夫和一個“自汗不止”的書生分服。樵夫喝睫湯,汗出如微雨,風寒盡散;書生喝根湯,汗止神安,兩人皆無不適。

    “你看,”李時珍指著兩碗藥渣,“睫像陽,性發散,故能發汗;根像陰,性收斂,故能止汗。天地萬物,陰陽相濟,這草的睫與根,恰是一對‘陰陽’。”他讓龐憲記錄“麻黃睫,辛溫,主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黃根,甘平,主止盜汗、虛汗。二者性反,不可混用。”

    為驗證“誤用之害”,李時珍又做了一組試驗讓“風寒無汗”者服根湯,果然汗不出,風寒更甚;讓“自汗”者服睫湯,果然汗更多,體更虛。“此非草之過,是用者不分睫根之過,”李時珍痛心道,“陶弘景雖言‘根節能止汗’,卻未強調‘睫根必分’,難怪醫者出錯。”

    他遍歷湖廣藥市,發現十有八九的藥商將睫根混賣,甚至有“去睫留根充發汗藥”的亂象。李時珍當即請蘄州知府貼出告示“麻黃睫、根功效相反,睫主發汗,根主止汗,藥商需分售,醫者需分用,違者治罪。”

    有個漢陽醫者,不信其說,仍用帶根全草治“風寒無汗”,病人果然汗出不暢,咳喘加重。後按李時珍之說,單用睫稈,才汗出病愈,醫者嘆“李公把麻黃的‘陰陽臉’畫出來了,睫是陽,根是陰,認錯了臉,藥就成了毒!”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草稿上寫下“麻黃睫發汗,根止汗,蓋其性相反如此。”並著重批注“用睫則去根節,用根則去睫苗,若混同用,非治病,是添亂。”他還引用陶弘景“根節能止汗”的說法,補注“弘景言其根止汗,然未明言睫根之反,今驗之,信然。”

    第二章功效拓新境,通陽治百病

    嘉靖四十七年,李時珍在湖南永州行醫時,遇一“赤目腫痛”的老秀才,眼白赤紅如血,畏光流淚,用常規清肝藥無效。當地老嫗說“用麻黃睫煮水燻洗,再內服,能消紅腫。”

    李時珍半信半疑,取麻黃睫三錢,一半煮水燻眼,一半煎服。秀才連用三日,紅腫漸消,畏光減輕。“此為何故?”李時珍沉思,想起《黃帝內經》“肝開竅于目,寒邪郁肝,可致目赤”,麻黃能通陽散寒,肝陽得通,目赤自消。

    他又用此法試治十數例“風寒郁滯型赤目”,皆效,遂在案中記“麻黃睫,能散赤目腫痛,因風寒郁遏肝陽者宜之。”

    同年,蘄州爆發“水腫”,患者多“一身悉腫,按之凹陷,惡風無汗”。李時珍用麻黃睫配生姜皮、白術,治一個“水腫兼咳喘”的農夫,農夫汗出尿增,三日腫消,印證了“麻黃利水消腫”。他進一步發現,若水腫兼“產後血滯”(惡露不暢),加當歸、益母草,既能利水,又能活血,有個產婦用此法,腫消而惡露暢,嘆“這藥能治水,還能通血,真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李時珍將這些發現匯總,拓展了麻黃的主治“散赤目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他解釋“麻黃能通陽,陽通則寒散、水行、血活,故諸癥皆愈。”

    有個質疑的醫者,用麻黃治“陰虛赤目”(非風寒郁滯),果然無效,反致眼干。後按李時珍之說,改用滋陰藥,才效,醫者嘆“李公不僅說清麻黃能治啥,還說清了能治‘哪種’,這才是真學問!”

    第三章炮制明法度,去節泡黃汁

    李時珍的炮制房里,擺著五組麻黃生品帶根節、生品去根節、沸湯泡去黃汁者、蜜炙者、酒炒者。他正對比它們的藥效。

    “師父,為何要去根節?”龐憲指著帶根節的麻黃。李時珍讓一個“風寒表實”的患者服帶根節的麻黃湯,患者汗出不暢,還說“喉嚨發緊”;換用去根節的麻黃湯,患者汗出勻淨,無不適。“根節性澀,能滯汗出,”李時珍解釋,“故用睫需去根節,免其滯澀。”

    他又試驗“沸湯泡去黃汁”取去根節的麻黃,用沸水浸泡片刻,撈出曬干,其辛烈之味減了大半。讓一個“風寒表實兼胃弱”的書生服之,書生既汗出病愈,胃又不灼痛,說“這藥比生的溫和多了。”

    “黃汁是麻黃的‘燥烈之精’,”李時珍批注,“沸湯泡去之,能減其溫燥,不傷胃津。”他還發現,蜜炙能進一步緩和其性,適合“咳喘兼虛”者;酒炒則能增強其“通血”之力,適合“產後血滯”者。

    經過百次試驗,李時珍定下規範的炮制流程“凡使,須去根節,寸斬,沸湯泡去黃汁,曬干用。若治咳喘兼虛,蜜炙;若治產後血滯,酒炒。”

    蘄州的藥商按此法炮制麻黃,銷量大增,掌櫃笑著說“按李公的法子,麻黃又安全又有效,誰不愛用?”

    第四章集腋成巨著,系統定麻黃

    萬歷六年,《本草綱目》的“草部•麻黃”條即將定稿。李時珍看著案頭的手稿,上面系統總結了麻黃的部位功效、主治拓展、炮制方法

    “麻黃睫發汗,根止汗,蓋其性相反如此。用睫則去根節,用根則去睫苗,避免誤用。

    主治散赤目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及傷寒頭痛,無汗而喘。

    炮制凡使,須去根節,寸斬,沸湯泡去黃汁,曬干用。蜜炙可減其溫燥,酒炒能助活血。”

    這短短數十字,凝聚著他二十余年的心血從雨湖畔的觀察,到湖廣各地的驗證;從糾正睫根混用的亂象,到拓展新功效;從摸索炮制方法,到形成規範流程。

    他在“發明”(按語)中寫道“麻黃之功,全在‘通陽’。睫通陽以發汗、平喘、散目腫、利水、通血;根收陽以止汗。前人言其‘發汗’‘止汗’,未言其‘通陽’之理,今明之,庶不致誤用。”

    書稿完成那日,李時珍帶著龐憲去藥圃,看著麻黃青勁的睫與盤錯的根,感嘆“這草,從前像個蒙著臉的人,今人知其睫能發汗,根能止汗,炮制能減其烈,主治能及諸癥,總算把臉看清了。”

    龐憲問“師父,您費這麼大勁,值得嗎?”李時珍指著遠處因誤用麻黃根而差點出事、後經他救治痊愈的農夫,說“能讓醫者不再用錯,患者不再受苦,再大的勁,也值得。”

    《本草綱目》中麻黃的記載,上卷至此暫結。但它所確立的“部位區分”“功效系統”“炮制規範”,將在後世的醫學實踐中,成為醫者用藥的“指南針”,讓這株草的每一部分,都能在合適的地方發揮最大的價值,而這一切,都始于那個雨湖畔,李時珍對“辨藥真、治人安”的執著追求。

    (上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本草綱目•麻黃考》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本草綱目•麻黃考》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