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黃土地的青睫︰牧羊女與麻黃仙記》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黃土地的青睫︰牧羊女與麻黃仙記》下卷

    第五章規矩生敬畏,草木有靈犀

    阿秀的女兒杏花長到八歲時,已經能跟著娘在麻黃地里打轉了。

    小姑娘梳著和阿秀當年一樣的麻花辮,手里攥著把小鐮刀,學著辨認麻黃的幼苗“娘,這株睫稈帶紫,是不是不能采?”阿秀笑著點頭“對,帶紫的是嫩苗,根還沒扎穩,采了明年就長不出了。得等睫稈變青灰,節上冒出細須,才是成藥。”

    這年春天, 上來了個收草藥的貨郎,背著個鼓鼓囊囊的褡褳,見了麻黃眼楮發亮“這麻黃品相好啊!一兩給你們二十文,要多少有多少!”

    村里的二柱子動了心。他家剛蓋了新房,欠著債,夜里偷偷帶著鎬頭往黑風口跑,想把整片麻黃根都刨出來賣。這事被起早放羊的阿秀撞見了,她攔在崖根下,紅著眼眶問“二柱哥,你忘了石碑上的規矩?”

    二柱子撓著頭,嘿嘿笑“阿秀妹子,我就這一次,賣了錢還債,明年再種……”阿秀指著地里剛冒頭的麻黃苗“你看這苗,剛從土里鑽出來,像不像你家剛出生的娃?你把根刨了,它們還能活嗎?麻黃仙托夢時說了,‘采之有道,留根留節’,你這是要斷了咱 上的活路啊!”

    正說著,貨郎也跟了來,在一旁煽風點火“妹子,規矩能當飯吃?這麻黃在城里能賣大價錢,過這村沒這店了!”阿秀轉頭瞪他“俺們 上的草,是救命的,不是換錢的。你要入藥救人,俺分你些;要是想斷子絕孫地挖,俺們不答應!”

    聞訊趕來的鄉親們把二柱子和貨郎圍在中間,七嘴八舌地說“二柱你糊涂啊!去年你爹風寒,不是靠麻黃好的?”“這貨郎不安好心,想毀咱的根!”王老漢拄著拐杖,指著石碑“老祖宗的規矩,誰也不能破!”

    二柱子紅著臉,把鎬頭扔在地上,跟著鄉親們把刨出來的麻黃根重新栽回去。貨郎見勢不妙,灰溜溜地走了。經這事,阿秀在石碑旁又加了條規矩“麻黃不賣與貪利者,只贈需藥人。”

    奇怪的是,那年夏天,黑風口沒遭蟲害,沒遇旱災,麻黃長得比往年都旺,睫稈粗壯,氣味辛烈。有老人說“這是麻黃仙顯靈了,知道咱護著它,它也護著咱呢。”阿秀卻對杏花說“不是仙顯靈,是草木有靈性。你待它真,它就長得出力氣;你糊弄它,它就給你臉色看。”

    第六章配伍藏深意,醫道融鄉俗

    阿秀的名聲,像 上的炊煙,飄出了隴東,傳到了百里外的慶陽府。

    府里的“回春堂”有位老大夫,姓周,听說黃土 上有種“神草”能治風寒咳喘,特意騎著驢來拜訪。阿秀領著他去黑風口看麻黃,又把《麻黃用法》拿給他看——那是她用麻紙訂的冊子,里面記著這些年的經驗“風寒無汗加生姜,咳嗽帶痰加杏仁,體虛者加紅棗,小兒減量加蜂蜜。”

    周大夫翻開冊子,見上面畫著麻黃的樣子,標著采制時間,甚至還有不同病癥的用藥劑量,不由得贊嘆“姑娘這是把草木的性子摸透了啊!”他試著用阿秀的法子,在麻黃湯里加了杏仁和甘草,給府里一個咳喘日久的老員外喝,三劑藥就好了。

    “這配伍,暗合醫理啊!”周大夫對阿秀說,“麻黃發汗為君,杏仁降氣為佐,甘草調和為使,一宣一降,一攻一補,比單用麻黃更穩妥。”他還教阿秀“若遇風寒夾熱,可加石膏;若遇風濕痹痛,可加桂枝。”

    阿秀把這些都記在冊子上,像海綿吸水似的吸收著新知識。她發現, 上的甘草、杏仁、生姜,和麻黃配在一起,竟有這麼多門道甘草能讓麻黃的辛辣變柔和,杏仁能讓咳喘順溜,生姜能幫麻黃把熱氣送到四肢。

    有戶人家的媳婦,產後染了風寒,惡寒無汗,卻怕用藥傷了奶水。阿秀想起周大夫的話,用麻黃配當歸、黃 ——當歸補血,黃 補氣,既發了汗,又沒傷著產婦,奶水還更足了。

    “原來草和人一樣,得找對伴兒。”阿秀對周大夫說,“麻黃烈,得配個溫和的;人虛了,得添個補勁的。”周大夫哈哈大笑“姑娘這話,比醫書說得還透徹!”

    他臨走時,給了阿秀一本《傷寒論》,說“上面有麻黃湯的方子,和你用的法子差不多。你看,古人的智慧,和咱老百姓的土經驗,是能湊到一塊兒的。”阿秀把書當寶貝,雖然識字不多,卻讓村里的教書先生一句句念給她听,對照著自己的冊子琢磨。

    漸漸地,阿秀的《麻黃用法》里,多了許多新內容“麻黃湯治太陽傷寒,無汗而喘”“麻黃配桂枝,發汗力增”“麻黃配石膏,能清里熱”……這些字里行間,既有黃土 的土經驗,也融了醫典的大學問。

    第七章薪火照黃 ,青睫映晚霞

    阿秀五十歲那年,頭發添了白霜,卻依舊能背著藥簍在麻黃地里走。杏花已經長成了大姑娘,接過了娘的擔子,不僅會種麻黃,還把《麻黃用法》編成了歌謠,教給 上的娃娃們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節節草,黃土生,一節一節有精神。

    遇風寒,不出汗,煮碗湯來暖全身。

    加杏仁,咳喘順,放甘草,不傷人。

    采留根,護幼苗,黃土地上萬年春。”

    歌謠在 上傳唱,連剛會說話的娃娃都能哼兩句。有外鄉來的醫者,听到歌謠,都會駐足詢問,然後專程去黑風口看看那片麻黃地,摸摸刻著規矩的石碑。

    這年冬天,慶陽府爆發了一場風寒,來求麻黃的人絡繹不絕。阿秀讓杏花帶著鄉親們,按“每戶限領五錢,重病者加倍”的規矩分發,還附上配伍的方子。周大夫的兒子,如今已是回春堂的坐堂郎中,特意送來感謝信“ 上的麻黃,救了府里一半的人。阿秀嬸的法子,比金子還珍貴。”

    阿秀把信給杏花看,笑著說“不是法子珍貴,是草木有情。你看這麻黃,長在咱黃土地上,卻能救千里外的人,這是多大的緣分。”

    杏花成親那天,沒要金銀首飾,只要了娘的那本《麻黃用法》和一把采麻黃的小鐮刀。她在新房的窗台上,種了一盆麻黃,說“這草陪著娘一輩子,往後也陪著我。”

    阿秀七十歲時,走不動遠路了,就坐在窯洞門口,看杏花帶著孫子在麻黃地里學認草。小孫子攥著麻黃睫稈,奶聲奶氣地唱著歌謠,阿秀的皺紋里,漾著比蜜還甜的笑。

    她常對孫子說“麻黃仙不是穿青灰衣裳的老頭,是咱黃 上的風,是土里的勁兒,是一代代人心里的念想。你把它種在地里,它就長得出藥;你把規矩刻在心里,它就護得住人。”

    臨終前,阿秀讓杏花把她葬在黑風口的麻黃地旁,不要立碑,只在墳上種幾株麻黃。“我這輩子,沒做過啥大事,就守著這草,守著這規矩。”她拉著杏花的手,“記住,草有草的道,人有人的路,走著走著,就走到一塊兒去了。”

    第八章風過麻黃地,余韻滿山川

    又過了百年,黃土 上的麻黃地,連成了片,從黑風口一直鋪到 畔,像給黃土地系了條青灰色的腰帶。

    阿秀的《麻黃用法》,被後人抄了又抄,傳到了官府的藥局,甚至編進了《隴東本草》。書上說“隴東麻黃,生于黃土 背陰處,性辛溫,主風寒咳喘,采制有法,配伍靈活,蓋得牧羊女阿秀之傳,鄉俗與醫理相融,誠可貴也。”

    黑風口的石碑,被風雨侵蝕得有些模糊,卻依舊立在那里,旁邊多了塊新碑,刻著阿秀的名字和她的故事。每年清明,都有人來祭拜,不是燒香,而是帶著新采的麻黃種子,撒在地里,或者給幼苗澆點水。

    有個從京城來的學子,路過麻黃地,听見放牛娃唱著那首歌謠,好奇地問“這草真有那麼神?”放牛娃指著遠處的窯洞“俺奶奶說,不是草神,是種草的人神。心誠,草就靈。”

    夕陽西下時,風掠過麻黃地,睫稈相踫,發出“沙沙”的響,像阿秀在哼那首歌謠,又像無數個采麻黃、種麻黃的人在低語。 上的炊煙升起,混著麻黃的辛香,在黃土地上彌漫,久久不散。

    這香里,有牧羊女的夢,有麻黃仙的語,有黃土地的韌勁,更有一份跨越千年的約定——人與草木,從來不是索取與被索取,而是相守與相望。你護它一季青綠,它便贈你一世安康;你守它一份規矩,它便還你一片生機。

    風還在吹,麻黃還在長,故事還在傳。就像那首歌謠里唱的

    “節節草,黃土生,一節一節有精神……”

    結語草木為媒,生生不息

    阿秀與麻黃仙的故事,說到底,是黃土地上人與自然的對話。

    沒有神乎其神的奇跡,只有日復一日的相守阿秀護著麻黃,麻黃便護著 上的人;規矩約束著人心,人心便滋養著草木。那本《麻黃用法》,記的不僅是藥草的性子,更是人與草木相處的智慧——知節制,懂感恩,存敬畏。

    麻黃仙或許從未真正出現,但它早已化作麻黃的青睫,化作風中的歌謠,化作石碑上的規矩,融入了黃土 的血脈。它告訴我們最好的“神藥”,不在仙山,而在腳下的土地;最珍貴的“仙方”,不在天書,而在代代相傳的實踐與堅守。

    人與草木,本就是黃土地上共生的根須,你連著我,我牽著你,在歲月里,在風雨中,生生不息。

    贊詩

    隴東旱 起寒風,牧羊女兒識仙蹤。

    青睫一節藏辛烈,能破寒冰散郁濃。

    留根護得春苗在,傳方惠及歲時豐。

    百年風過麻黃地,猶見阿秀笑靨融。

    尾章

    如今,黃土 上的麻黃,依舊在秋風中搖曳。黑風口的石碑前,常有白發老者帶著孩童,指著麻黃講解阿秀的故事。孩子們會學著祖輩的樣子,在地里種下一株麻黃,輕聲說“阿秀奶奶,我們還守著規矩呢。”

    風穿過麻黃的睫節,發出清越的聲響,像在回應,又像在訴說。那聲音里,有阿秀的溫柔,有麻黃的堅韌,有黃土地的厚重,更有一份樸素的真理——當人對草木心懷敬畏,草木便會對人報以深情,這便是天地間最長久的約定,在歲月里,永不褪色。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黃土地的青睫︰牧羊女與麻黃仙記》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黃土地的青睫︰牧羊女與麻黃仙記》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