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雙芎記》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雙芎記》下卷

    《雙芎記》

    下卷

    第五回 臨床辨證 雙芎分途用

    清代光緒年間,蜀地“仁心堂”的坐堂醫秦柏舟,案頭總擺著兩罐川芎左罐是蜀產結節團塊,右罐是撫州直條撫芎。他的《雙芎醫案》里,記滿了兩者的用法分野。

    有個販茶的商人,常年在秦嶺蜀道間奔波,風濕痹痛纏了十年,膝蓋腫得像饅頭,陰雨天疼得直打滾。秦柏舟取蜀芎五錢,配獨活三錢、牛膝三錢,入黃酒煎服。商人連喝半月,說“膝蓋里像有小錘子在敲,瘀塊散了”。柏舟解釋“蜀芎結節里藏著‘破瘀’的勁,像蜀道的棧道,能鑽進筋骨縫里;撫芎太直,沒這股鑽勁。”

    同期,撫州“和安堂”的陳松年大夫,用撫芎治好了不少“外感氣滯”的患者。有個書生趕考途中淋了雨,頭痛如裹,胸脅脹得喘不過氣。陳松年取撫芎三錢,配紫甦葉二錢、陳皮二錢,煮水趁熱喝。書生捂汗半晌,說“頭里的霧散了,胸口也通了”。松年笑道“撫芎直條,像盱江水,能把表邪順順當當引出去;蜀芎團塊太沉,反倒會把邪氣壓在里。”

    兩地醫者偶有書信往來,比對醫案後發現蜀芎善治“久瘀深痹”,如關節痛、閉經瘀塊;撫芎善治“新感氣滯”,如外感頭痛、脕腹脹滿。秦柏舟在信中寫道“《本草綱目拾遺》言其形異,實則性異、用異也。醫者當如辨形般辨證,方不負雙芎之能。”陳松年回信附了幅《雙芎辨證圖》蜀芎旁畫著盤繞的山路,撫芎旁畫著平直的水路,旁注“形即性,性即用”。

    第六回 商路辨偽 形態定優劣

    民國初年,長江沿岸的藥市上,蜀芎與撫芎的區分成了藥商的必修課。蜀地“聚和行”的掌櫃秦識途,有套“三摸三看”的辨偽法摸重量(蜀芎沉、撫芎輕),摸質地(蜀芎硬、撫芎軟),摸結節(蜀芎糙、撫芎滑);看斷面(蜀芎紋亂如錦、撫芎紋直如線),看油點(蜀芎密如星、撫芎稀如砂),看芽眼(蜀芎多、撫芎少)。

    有回鎮江藥商王二,想把撫芎拌紅土冒充蜀芎,被秦識途當場識破。他抓起一根撫芎,在案上一磕“蜀芎結節硬,磕著發脆響;你這撫芎直條,磕著發悶響,一听就露餡。”王二紅著臉認罰,嘆道“都說蜀地的芎金貴,原來貴就貴這團塊和結節里!”

    撫州“同春茂”的掌櫃江知源,則專做撫芎生意。他的撫芎總要選“條長一尺、頭圓尾尖”的,用竹簍分層裝,避免擠壓變形。“咱這撫芎,貴在直和淨,”他對客戶說,“治外感要的就是這股清爽勁,要是混了蜀芎的沉勁,反倒滯氣。”南北藥商漸漸形成默契蜀地藥市重蜀芎,江南藥市重撫芎,各取其長,互不替代。

    第七回 基因解密 科學證其異

    1985年,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實驗室里,研究員林蕙芝第一次將蜀芎與撫芎的樣本送入基因測序儀。當電泳圖譜顯現時,她盯著屏幕上的條帶差異,忽然想起《本草綱目拾遺》里的記載“撫芎形長,川芎形團,非一類也。”

    測序結果顯示兩者的基因序列有12處顯著差異,集中在調控根睫形態與次生代謝的基因上。控制“結節形成”的基因,在蜀芎中異常活躍,使其根睫在生長中不斷分叉形成團塊;而撫芎的該基因表達微弱,根睫得以保持直條。更關鍵的是,合成阿魏酸等活性成分的基因,在蜀芎中表達量是撫芎的23倍——這正是蜀芎破瘀力強的本質原因。

    林蕙芝帶著報告到蜀地和撫州考察,見藥農們仍用“團塊”“直條”區分,嘆道“古人憑肉眼觀察的形態差異,竟是基因差異的外在表現!《本草綱目拾遺》的區分,早抓住了兩者的本質。”她在《中國中藥雜志》發表論文,正式將兩者定為“川芎(liicu var valida)”,明確其為不同栽培變種。

    第八回 雙芎共榮 各顯其所長

    如今的中藥材市場,蜀芎與撫芎各有專區。蜀芎因阿魏酸含量高,成了活血化瘀中成藥的核心原料,用于治療冠心病、風濕性關節炎;撫芎因香氣清冽、藥性緩和,多用于中成藥“芎菊上清丸”,專治外感頭痛、咽喉腫痛。

    在四川彭州的川芎種植基地,秦氏後人秦耘正用無人機監測蜀芎的結節生長,屏幕上的三維模型清晰顯示每株蜀芎的結節數量與基因預測完全吻合。“這團塊里的基因密碼,老祖宗靠手感摸了千年,”秦耘笑著說,“現在我們用數據證明,結節越多,藥效越可靠。”

    撫州的撫芎種植合作社里,江氏後人江植在用光譜儀檢測撫芎的直條,屏幕上的活性成分曲線平穩“撫芎的基因決定了它性子緩,適合治表證,就像盱江水,溫和卻能潤萬物。”

    在國家中藥材種質資源庫,蜀芎與撫芎的基因樣本被分別保存,旁邊標注著《本草綱目拾遺》的原文。研究員說“這兩種芎,是中醫藥‘同物異用’‘辨形用藥’的活標本——形態是表,基因是里,傳統經驗與現代科學,在這里完美印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結語

    從《本草綱目拾遺》里“形性殊”的記載,到現代基因測序的12處差異;從藥農指尖的“沉與輕”“團與直”,到實驗室里的活性成分曲線,蜀芎與撫芎的故事,寫滿了中醫藥的智慧。它們是同一屬的草木,卻因基因的細微差異,在不同的土地上長出了截然不同的模樣——一個盤成結節團塊,藏起破瘀的銳勁;一個挺成直條,舒展散氣的溫雅。

    這差異里,有自然的選擇紅土的厚重催生出團塊的堅韌,黑壤的松軟滋養出直條的舒展;有人類的實踐藥農的篩選讓優勢形態代代相傳,醫者的辨證讓不同功效各得其所;更有科學的印證基因的密碼揭開了形態與功效的本質聯系,讓傳統經驗有了堅實的理論根基。

    蜀芎與撫芎,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共同詮釋著中醫藥的“多樣性”——不必求同,各美其美,在各自的天地里發光,才是草木與醫學的至理。

    贊詩

    蜀芎團塊藏鋒銳,撫芎長條蘊雅溫。

    本草遺篇初辨異,基因測序始明根。

    千年手感分真偽,萬里農風別曉昏。

    雙芎各有天生性,共入醫林濟世人。

    尾章

    四川都江堰的川芎博物館里,蜀芎的結節團塊與撫芎的直條並排陳列,中間隔著《本草綱目拾遺》的復刻本與基因測序圖譜。游客們看著這兩株看似相似卻截然不同的草木,忽然明白中醫藥的智慧,從來不是模糊的“經驗”,而是能經得起時光與科學檢驗的“真知”。

    撫州的撫芎文化節上,孩子們用撫芎的直條拼出“藥”字,老藥農江植在旁講解“這直條里的基因,和蜀芎的團塊基因,就像兩種不同的筆跡,寫的都是‘治病救人’的故事。”

    風掠過蜀地的芎田,團塊的結節在陽光下泛著油光;風拂過撫州的芎田,直條的根睫在晨露中舒展。這風里,有藥農的嘆息,有醫者的沉吟,有研究員的驚嘆,更有兩株草木跨越千年的對話——它們以不同的形態,共同書寫著中醫藥的豐富與深邃,成為連接傳統與未來的永恆紐帶。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雙芎記》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雙芎記》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