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漢簡芎蹤》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漢簡芎蹤》下卷

    《漢簡芎蹤》

    下卷

    第六回 薪火傳方 亂世濟民

    漢末的蜀地,兵戈四起,疫病橫行。王季的孫子王牧,背著祖傳的《種芎記》和一簍川芎籽,在亂軍之中輾轉。他記得祖父的話“蜀地的藥,要救蜀地的人。”

    在綿竹的臨時醫帳里,他遇見了張仲景的弟子衛汛。衛汛正在整理從南陽帶來的醫書,見王牧用川芎配蜀椒治風寒痹痛,嘆道“此與《傷寒論》‘麻黃湯’之意相合,皆為散寒通陽,只是你用蜀地之藥,更合此地水土。”王牧取出隨身攜帶的《六十病方》殘簡,衛汛見“芎配蜀椒”的記載,當即抄錄在《金匱玉函要略》的附頁“蜀地芎,辛溫通脈,配蜀椒,治寒痹如神,此民間實踐,可補典籍之缺。”

    有次軍營暴發“寒瘧”,士兵們惡寒發熱,骨節疼痛。王牧用川芎三錢、蜀椒二錢、柴胡五錢,煮成“芎椒柴胡湯”,讓士兵們趁熱喝下。三日後,大半士兵痊愈。衛汛問其故,王牧指著醫簡“簡中言‘芎能行氣,椒能散寒’,加柴胡引藥入少陽,正合瘧病之病機。”衛汛贊道“民間智慧,藏于簡牘,流于實踐,真乃醫道之根。”

    戰亂中,許多醫書散佚,王牧卻把《六十病方》的殘簡縫在衣襟里。他說“這不是竹簡,是蜀地藥材的魂,丟了它,就丟了咱蜀人用藥的根。”後來,這批殘簡隨他輾轉至成都,被保存在青羊宮的藏經樓,成為後世研究漢代蜀地醫藥的重要依據。

    第七回 唐時揚名 蜀芎入典

    唐代的成都,已是“藥市天下聞”。王牧的後人王藥翁,在錦江邊開了家“蜀芎堂”,藥鋪的匾額上,刻著《六十病方》中“芎配蜀椒”的原文。

    藥翁不僅種芎,更精于配伍。他治婦人產後瘀痛,用川芎配當歸、桃仁,說“此乃‘血中氣藥’,能行能補”;治風濕痹痛,用川芎配羌活、獨活,說“借風藥之力,引芎達四肢”。有個西域的胡商,患頭痛多年,遍求名醫無效,藥翁以川芎配天麻,三劑而愈。胡商驚嘆“蜀地有此神藥,當載于《唐本草》!”

    當時朝廷正在修訂《新修本草》,編修官甦敬听聞蜀芎奇效,特地入蜀考察。他在王藥翁的藥圃里,見川芎與蜀椒、厚樸間作種植,問其故。藥翁答“三者皆蜀地所產,氣味相投,同生則藥性更純。《六十病方》早有記載,此乃‘道地共生’之理。”甦敬取蜀芎與外地芎對比,見蜀芎根圓、油足、辛香烈,嘆道“真芎出蜀,信然!”

    《新修本草》修成後,專門記載“芎,蜀地者佳,辛溫,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配蜀椒、厚樸,治寒痹、腹脹,出《六十病方》。”這是川芎首次被官修藥典明確記載“蜀地為佳”,而其依據,正是天回鎮出土的漢代醫簡與蜀地千年的實踐。

    藥翁的“蜀芎堂”,常有文人墨客來訪。杜甫寓居成都時,曾為藥翁題詩“蜀芎生錦里,辛香透竹簾。療疾兼濟世,漢簡有遺篇。”詩中不僅贊川芎之效,更點出其與漢代醫簡的淵源,讓“蜀芎”之名,隨詩流傳天下。

    第八回 宋明傳承 道地立規

    宋代的郫縣,川芎已成為貢品。官府在天回鎮設“芎務官”,專門監管川芎的種植與采收,而監管的標準,依舊沿用《六十病方》中暗含的“道地”理念。

    有個外地藥商,想把浙江的芎籽引入蜀地,謊稱“產量更高”。王藥翁的後人王守真,取蜀芎與浙芎對比“蜀芎種在紅土,得火行之氣,故辛溫;浙芎長在黑土,得水行之氣,故辛涼。若換種,就失了‘治寒痹’的本功。”他還帶著芎務官看漢代醫簡“簡中所載,皆蜀地藥材,可見道地之重要,自古已然。”

    明代的李時珍,編撰《本草綱目》時,特地查閱了天回鎮出土的《六十病方》殘卷。他在“川芎”條下寫道“漢簡《六十病方》載其配蜀椒,治寒痹,可見蜀人用芎,早有淵源。其道地性,非僅土壤氣候,更在歷代實踐之積累。”他還記錄了蜀地民間“川芎炖雞”“川芎釀酒”等食療方,說“這些法子,雖未入簡,卻與簡中理念相合,皆為‘辛溫通陽’之意”。

    守真的孫子王耕讀,是個秀才,他把《六十病方》中關于川芎的記載,與歷代醫家的論述匯編成冊,取名《芎典》。書中寫道“從漢簡到唐詩,從藥圃到典章,蜀芎的故事,是蜀地醫藥從實踐到理論,從民間到官方的見證。”

    第九回 簡牘重光 芎脈永續

    1983年,天回鎮的泥土再次震驚世界——考古工作者發掘出老官山漢墓,其中930支醫簡,正是失傳已久的《六十病方》完整版。當考古人員清理到第157號簡時,“芎”字赫然出現,其後“配蜀椒,治寒痹”的文字,與王藥翁藥鋪匾額上的刻字如出一轍。

    這批醫簡的出土,印證了川芎在漢代蜀地的廣泛應用。簡中“蜀椒”出現18次,雖未直接詳述川芎的種植,但對川產藥材的高頻提及,間接證明了當時對川芎等蜀藥的重視。考古專家說“這些竹簡,是蜀地醫藥的‘基因密碼’,它告訴我們,‘道地藥材’的認知,早在兩千年前就已形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如今,郫縣的川芎田已綿延數十里,成為國家級道地藥材種植基地。藥農們依舊沿用“與蜀椒間作”“霜降采收”“桑皮紙窖藏”的古法,只是多了科學的檢測手段——檢測顯示,蜀地川芎的揮發油含量,比其他產地高出30,正合《六十病方》中“辛香烈”的記載。

    在成都中醫藥大學的博物館里,老官山漢簡與現代川芎標本並列展出。講解員會對參觀者說“這竹簡上的字,是兩千年前的藥農寫的;這株川芎,是今天的藥農種的。從漢簡到現代,從實踐到理論,川芎的故事,還在繼續。”

    結語

    天回鎮的泥土,掩埋了太多秘密,也守護了太多傳承。從漢代藥農的背簍,到老官山漢墓的竹簡;從王藥翁的“蜀芎堂”,到《本草綱目》的典籍;從戰火中的守護,到今天的規模化種植,川芎的故事,是一部蜀地醫藥的發展史。

    《六十病方》的竹簡上,“蜀椒”的頻繁出現,與“川芎”的隱約蹤跡,共同勾勒出漢代蜀地藥材的圖譜——它告訴我們,道地藥材的認知,不是憑空而來的教條,而是源于土地的饋贈,源于醫者的實踐,源于百姓的生活。

    當我們今天翻開《中國藥典》,讀到“川芎,道地產區為四川”時,看到的不僅是一行文字,更是從漢簡中走出的藥魂,是蜀地紅土與岷江水共同寫就的傳奇。

    贊詩

    漢簡沉埋兩千年,一朝出土見真顏。

    芎椒配伍藏玄機,蜀地藥材蘊大篇。

    紅土滋根凝辛烈,岷水潤性透溫綿。

    薪火相傳實踐路,道地聲名萬古傳。

    尾章

    老官山漢墓的遺址旁,新栽了一片川芎。每年清明,藥農們會來這里祭拜,擺上新鮮的川芎、蜀椒,對著出土醫簡的方向鞠躬。他們說“這些竹簡是咱蜀藥的老祖宗,得讓它看看,兩千年了,咱把川芎種得更好了。”

    成都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們,常來這片芎田寫生。老師會指著川芎的葉片說“你們看,這葉形與漢簡上描繪的多像,這是基因的傳承,也是文化的延續。”學生們筆下的川芎,根扎在紅土里,葉向著陽光,旁邊總不忘畫上幾支竹簡。

    風過芎田,辛香彌漫,仿佛兩千年前的藥農、醫者、文人,都在這香氣里重逢。他們或許听不懂“揮發油”“道地性”的現代術語,但一定認得那片紅土,那株川芎,還有那竹簡上,穿越時空的“芎”字——那是蜀地醫藥的根,是實踐與智慧的見證,是永遠活在泥土與時光里的藥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漢簡芎蹤》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漢簡芎蹤》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