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芎隱》
楔子
青城的霧是有骨的。春時裹著杜鵑的紅,在丈人峰的褶皺里滾成繡球;夏日常攜赤城山的流火,貼著天師洞的飛檐織成錦;秋來馱著桂子香,墜入圓明宮的石階縫里;冬日則凝作雪,把丹岩的朱砂凍成剔透的冰。就在這霧起霧落間,丹岩深處藏著一味靈草——它的葉,清晨是芹的碧,正午是荽的卷,黃昏是蛇床的簇;它的根,藏在赤壤三寸下,吸著地脈的火氣,攢著霧露的潤氣,等一個懂它的人,揭開那層裹了千年的辛香。
唐貞觀九年的谷雨,藥王孫思邈踏著濕苔進山。他的青衫沾著岷江水的潮氣,藥簍里盛著剛采的川貝,忽然被一縷異香拽住腳步。那香不似蘭的幽,不似梅的清,是種帶著暖意的辛,像老茶客煨在炭上的酒,混著丹岩的土腥,直往人骨頭縫里鑽。循香到一處崖壁,見岩縫間生著叢草木,根塊如拳,皮褐肉白,斷面的油點在霧里閃著光——後來,他在《千金方》里寫下"芎 "二字時,總會想起這天的霧,這天的香,還有那叢在岩縫里與天地對談的靈草。
上卷
第一回 五行凝骨 丹岩孕初魂
青城的丹岩是燧人氏遺下的火石變的。每到夏至,日頭把岩石曬得發燙,石髓就順著裂縫滲出來,紅得像剛凝的血,與晨露一混,竟成了養草的瓊漿。不知是哪年春分,一道雷劈開崖壁,震落的碎石砸在赤壤里,土里那粒草籽便醒了。
它先是怯生生頂出個芽,嫩得能掐出水,葉片寬寬的,像極了溪邊的水芹——這是借了木行的氣,肝屬木,主疏泄,所以後來它的葉總能通肝氣。長到半尺高時,睫稈開始發勁,葉片卷起來,邊緣帶著鋸齒,活脫脫是胡荽的模樣,辛味也跟著冒頭——這是納了火行的精,心屬火,主血脈,它的睫便有了通心脈的本事。
入秋時,根在土里偷偷長粗,把丹岩的火氣、赤壤的土氣、霧露的水氣都攢在里頭,漸漸成了拳頭模樣。斷面的紋理一絲絲纏起來,黃白相間,像極了秋日的稻穗——這是收了金行的性,肺屬金,主氣,所以它的根能行一身之氣。到了冬至,它把葉子落盡,根往深處扎,挨著地脈的暖流,皮上便結出層薄霜似的白膜——這是蘊了水行的潤,腎屬水,主藏,所以它的根雖辛溫,卻帶著股不傷陰的潤氣。
五年後,這叢草竟把五行的性子都融在了身上。孫思邈蹲在岩邊看了半晌,指尖踫了踫根塊,涼中帶暖;掐片葉子聞,辛里藏甘。他忽然笑了"木養肝,火通心,土健脾,金潤肺,水滋腎,你這是把五髒的活兒都攬了。"正說著,一只青鳳蝶落在木葉上(木行),幾只紅螞蟻順著睫爬(火行),土蜂正往根須上湊(土行),金翅雀啄著枯葉(金行),水蛛在葉尖結了個露珠(水行)——五蟲繞草,恰合五行相生。
他采了塊小根,用丹岩的水洗了,嚼了一口。先是舌尖發麻,那是木行的疏;接著喉頭發暖,那是火行的通;到了心口,竟有種說不出的寬快,那是土行的和;最後舌根泛出點回甘,那是金行的收,水行的潤。"辛溫,歸肝、脾、心經。"他在藥經上記下這行字時,夕陽正把丹岩染成金紅,草葉的影子投在他的紙頁上,像個跳動的"芎"字。
第二回 四氣應時 性味藏真機
青城山的藥農都知道,采芎得看日子。春分剛過,阿竹背著簍子往丹岩去,她的竹籃里墊著松針,專等采那剛展葉的芎苗。"春采葉,賽過芹。"爺爺總這麼說。這時的芎葉嫩得能透光,帶著股清辛,阿竹采回去,和雞蛋炒著吃,能治弟弟總犯的春困頭痛——春屬木,葉屬陽,升發之氣最足,正合"肝旺于春"的理。
到了小暑,芎睫長得比筷子還高,睫節處冒出細碎的白花,像撒了把碎雪。阿竹的娘會掐些睫回來,煮水給勞作的爹喝。"夏采睫,勝似荽。"睫里的辛氣比葉烈,能散胸口的悶熱,爹喝了,就不會總說"心口堵得慌"——夏屬火,睫主散,能瀉心火之郁,這是"夏長"的氣,都攢在睫里了。
霜降是采根的好日子。阿竹跟著爺爺上山,爺爺的鋤頭總比別人輕,挖出來的芎根圓鼓鼓的,皮上帶著點丹霞的紅。"秋采根,賽金丹。"這時的根,把春夏的火氣、霧露的潤氣都收在里頭,斷面的油點密得像星子,辛香能染透整個竹簍。鄰居張婆婆產後總腹痛,爺爺就用這根配當歸,煮了酒給她喝,三回就見好——秋屬金,根主收,能行血中之氣,溫而不燥,正合"秋收"的斂,補而不滯。
冬至前,爺爺會留些小根,埋在朝南的土窖里,鋪著干蛇床葉。"冬藏根,能養腎。"窖里的根,辛氣里帶著點甜,阿竹的嬸子總月經不調,爺爺就用這根炖羊肉,喝一個冬天,來年身子就順了——冬屬水,藏主潤,根里的水氣足了,能滋腎陰,助氣血歸元,這是"冬藏"的妙,把勁都攢著。
孫思邈見了阿竹家的采法,撫須嘆道"草木比人懂時節啊。"他在藥圃試種時,春天必澆寅時的露水(木旺于寅),夏天要曬午時的日頭(火旺于午),秋天得收酉時的霜(金旺于酉),冬天須藏亥時的土(水旺于亥)。"四氣是天定的,性味是人認的,順了天,藥才靈。"他對弟子說這話時,圃里的芎葉正借著月光舒展,像在點頭應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第三回 七情合契 配伍顯神通
孫思邈的藥爐總在天師洞前的石台上炖著。這天,他把川芎、當歸、白芍、熟地擱在一塊兒,藥香混著松濤,飄到山下去。"這是"四物湯","他對圍看的山民說,"芎是血中氣藥,當歸是血中血藥,倆相須,就像夫妻,一個主行,一個主補。"
山那邊的李木匠,前幾日從房上摔下來,斷了腿,瘀血紫得像茄子。孫思邈往藥里加了桃仁、紅花,"這是相使,桃仁紅花能引芎歸到瘀血處,勁更大。"李木匠喝了三天,紫腫就消了些。
有個秀才,看書看得頭痛欲裂,眼楮紅得像兔子。孫思邈取了川芎,又抓了把黃連,"這倆相畏,黃連能制川芎的燥,川芎能引黃連到頭上,治這肝火旺的頭痛正好。"秀才喝了藥,第二天就能提筆寫字了。
阿竹的弟弟吃壞了肚子,又吐又瀉,孫思邈在川芎湯里撒了把甘草,"甘草能殺川芎的烈,護住脾胃,這叫相殺。"弟弟喝了,不吐了,肚子也不疼了。
最奇的是治風濕。孫思邈用川芎配防風,"防風能祛風,川芎能活血,倆相須,風去血行,痹痛就消了。"有個老樵夫,腿疼得直不起腰,喝了藥,竟能背著柴下山了。
但他從不用川芎配藜蘆。"這倆相反,像水遇火,用了要出事。"他教弟子認藥時,總拿這事說,"七情就像鄰里,有的合得來,有的合不來,當大夫的,得懂這人情世故。"
有回城里的大官得了怪病,頭風犯了就吐,吐了又心慌。太醫們用了多少方子都不管用,孫思邈看了,用川芎配白術,"白術能健脾,制川芎的散,這叫相惡,惡得好,就能止吐。"果然,大官喝了三劑,就好了。他後來在《千金方》里寫"芎 辛溫,能散能行,然獨用則耗氣,必配甘緩之藥,方為穩妥。"
第四回 民智藏珍 實踐出真知
青城的山民,早就把川芎用成了家常物。阿竹的奶奶會做"芎葉粑粑",把春葉切碎,和糯米粉揉了,蒸出來的粑粑帶著清辛,吃了不犯春困。爺爺說"這是咱祖宗傳的,比藥湯好喝。"
山下的酒坊,霜降後總用川芎根泡酒。"芎酒能祛濕。"酒坊的王掌櫃,每到梅雨季就渾身癢,喝上兩杯,癢就輕了。這法子沒寫在任何醫書里,卻是山民喝了幾百年的經驗。
最神的是"芎花枕頭"。采了夏花陰干,裝在枕套里,頭疼時枕著,聞著那股辛香,不知不覺就睡著了。阿竹的表妹總做噩夢,枕了這枕頭,夜里就安穩了——花的辛氣輕揚,能通頭竅,比吃藥舒服。
孫思邈走村串戶時,最愛听這些土法子。有個老藥農告訴他"采芎得選"三不挖"——天陰不挖,根里帶水氣;苗嫩不挖,氣沒攢足;非霜後不挖,性沒定住。"他記在本子上,後來發現,霜後的川芎,辛溫之性最純,治頭痛也最靈。
還有個接生婆,用川芎煮雞蛋給產婦吃。"產後虛,川芎溫,雞蛋補,正好。"孫思邈嘗了嘗,川芎的辛香混著蛋香,溫溫的,確實不燥。他把這法子寫進《千金食治》,注上"蜀地民間驗方"。
有年瘟疫,山民們都用川芎配蒼術,燒著燻屋子,說能"避邪氣"。孫思邈見了,嘆道"這是借辛溫之氣,散濕濁之邪啊。"他後來用這法子給軍營防疫,果然管用。
這天,他在藥圃立了塊木牌,上面寫著"草木無言,民智為言;醫書無字,實踐為字。"風吹過,木牌響,圃里的川芎葉沙沙應和,像是在說是啊,我們長在山里,長在人心里,早把自己的故事,寫進了日子里。
(上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