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蜀藥三英》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蜀藥三英》下卷

    《蜀藥三英》

    下卷

    第五回 漢墓啟塵封 醫簡見真章

    成都天回鎮的黃土,是層疊的時光。西漢末年的某個深秋,一位行醫的老丈溘然長逝,家人遵其遺願,將他畢生珍藏的醫簡、藥囊與遺體一同下葬。棺槨旁的耳室里,漆盒中靜靜躺著幾束風干的藥材一串紅如瑪瑙的椒果,一把睫節如竹的枯草,還有幾塊褐黃帶紋的塊根——正是蜀椒、川防風與川芎。兩千多年後,當考古隊員的手鏟撥開夯土,陽光第一次照進這方幽暗的空間時,那些醫簡上的朱砂字跡雖已斑駁,"芎椒防風湯"的方劑名卻依舊清晰,像一聲穿越時空的輕嘆,揭開了漢代四川用藥體系的神秘面紗。

    最先被清理出來的是一卷《六十病方》竹簡,碳化的竹片上,毛筆書寫的隸字歪歪扭扭卻力透竹背。其中一卷專門記載"痹癥"治法,赫然寫著"風濕痹,痛如錐刺,取芎半兩,蜀椒三十粒,防風三兩,以醇酒漬之,日三飲,汗出即愈。"考古隊里的老中醫盯著這行字,忽然想起蜀地民間至今流傳的"三香酒"——用川芎、花椒、防風泡酒治風濕,配方竟與簡文如出一轍。

    藥囊里的藥材雖已干枯,卻仍保留著當年的氣息。蜀椒的果殼裂開,露出里面的黑子,湊近聞,那股辛烈的香仍能嗆得人打噴嚏;川防風的根須纏繞如絲,斷面的菊花紋依稀可見,帶著股清苦的草木氣;川芎的塊根雖已萎縮,斷面的油點卻未褪盡,辛香里裹著一絲溫潤,像老四川人煨在灶上的黃酒。這三樣藥材,一熱(蜀椒)、一涼(防風)、一溫(川芎),一主散寒、一主祛風、一主活血,恰如三足鼎立,撐住了蜀地治痹癥的半壁江山。

    整理醫簡的學者發現,《六十病方》中提到川芎的方劑有十七首,每首必與川產藥材配伍治頭痛則配川白芷,治腹痛則配川楝子,治閉經則配川牛膝,而與蜀椒、川防風同用的方劑最多,達九首。"這不是偶然,"老中醫摩挲著簡上的"蜀地多霧,濕邪難去,必以辛溫通之,苦寒散之,活血行之",恍然道,"漢代的蜀地醫者,早已摸清了本地的病性,這三樣藥材,是他們對付濕、寒、風的"三劍客"。"

    消息傳開,蜀地的老藥農們紛紛趕來圍觀。當看到那與自家藥簍里別無二致的川芎塊根時,七旬的陳老漢紅了眼眶"俺們祖輩傳下來的法子,原來兩千年前就寫在簡上了!"陽光穿過考古棚的縫隙,照在醫簡與新鮮的川芎之間,仿佛兩千年的時光從未流逝,草木的靈性與醫者的智慧,始終在這片土地上流轉。

    第六回 三英共破痹 川藥顯奇功

    漢武帝時期的蜀地,多霧多濕。邛崍山腳下的村落里,村民常患一種"著痹"病雙腿沉重如灌鉛,關節腫得像老樹根,陰雨天疼得直打滾。村里的"活菩薩"李醫婆,總能用三樣藥治好這病,人稱"三英散"。

    那年冬至,山匪洗劫村落,獵戶王二的腿被馬蹄踩傷,又淋了雨,臥床三月,膝蓋腫得發亮,摸上去滾燙,卻總說"冷得鑽心"。李醫婆掀開他的褲腿,見皮肉紫黑,按下去一個坑半天不起,嘆道"濕裹寒,寒凝血,得用猛藥。"她取來當年新收的川芎,塊根飽滿,斷面油潤;摘了串蜀椒,紅得發亮,辣味沖鼻;又剪了段川防風,睫稈帶著白霜,氣味清苦。

    "蜀椒像灶膛里的火,能燒盡寒濕;川防風像山澗的風,能吹散郁氣;川芎像犁地的牛,能翻開瘀血。"李醫婆一邊搗藥一邊說,"三樣同用,才是對癥。"她將川芎五錢、蜀椒二十粒、川防風四錢,用米酒煎成濃湯,讓王二趁熱喝下,又取藥渣炒熱,用布包著敷在膝蓋上。

    第一晚,王二說"腿里像有小蟲子爬";第二晚,"冒出冷汗,沒那麼冷了";第三晚,竟能扶著牆站起來。連喝半月,腫消了,疼止了,只是走路還不利索。李醫婆又在方子里加了當歸三錢,"川芎活血,當歸養血,一散一補,才不傷正氣"。這便是《六十病方》里"芎椒防風加歸湯"的由來,後來被收錄在李醫婆的《川藥手記》里,字跡與漢墓醫簡竟有幾分神似。

    鄰村的鐵匠老張,常年拉風箱,肩膀疼得抬不起來,連打鐵的錘子都握不住。李醫婆用"三英散"給他治,卻減了蜀椒的量,加了片生姜"你這是燥痹,火大,蜀椒得少用。"三劑下去,老張便能掄錘了。他摸著肩膀笑"這藥真神,像有人在骨頭縫里推拿。"李醫婆望著邛崍山的雲霧道"不是藥神,是藥懂咱蜀地的病。"

    第七回 川土育藥魂 五行定配伍

    蜀地的藥鋪,總飄著一股獨特的香——那是川芎的辛、蜀椒的烈、川防風的苦,混著岷江水的潤、盆地土的厚,釀出的"川味藥香"。老藥鋪的掌櫃都懂,這香味里藏著五行的奧秘蜀椒屬火,性烈,入心經,能溫陽散寒;川防風屬木,性涼,入肝經,能祛風解痙;川芎屬土,性溫,入脾經,能活血行氣。火生土,土生木,三者相生,恰合蜀地"濕困脾、寒犯心、風擾肝"的病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有年木運太過,蜀地春風比往年烈三倍,吹得人頭痛如裂,還總抽筋。藥鋪里的"芎防湯"賣得脫銷——川芎配川防風,一土一木,木能疏土,土能載木,正好解"風木太過"之癥。城西的教書先生,被風吹得口眼歪斜,喝了三劑"芎防湯",竟慢慢正過來了。掌櫃說"這就是"木土相和",風再烈,有川芎拖著,防風散著,就作不了亂。"

    又逢火運不及,蜀地冬天格外冷,百姓多有"寒疝",少腹冷痛,遇寒更甚。這時"椒芎丸"便成了搶手貨蜀椒五錢、川芎一兩,研末為丸,溫酒送服。蜀椒補火,川芎助土,火能生土,土能暖腹,恰如"寒夜圍爐",驅散腹中寒氣。有個賣豆腐的老漢,患寒疝十年,連服一月"椒芎丸",冬天再不用揣暖爐了。

    土運平氣的年份,蜀地濕熱交蒸,"濕痹"橫行。藥鋪便用"三英散"加蒼術,蒼術屬土,能燥濕健脾,與川芎相須,土助土勢,再借蜀椒之火、防風之風,將濕氣連根拔起。那年雙流縣的瘟疫,便是靠這方子壓下去的,縣太爺親自送了塊"川藥救民"的匾,掛在藥鋪門楣上,與李醫婆傳下的《川藥手記》相映成趣。

    藥鋪的學徒們,入門第一課便是認"三英"的五行屬性。"蜀椒燒手,是火;防風透涼,是木;川芎溫潤,是土。"老掌櫃拿著藥材說,"記住了,火能暖,木能散,土能運,三樣合,蜀地的病就不怕了。"這道理,與《六十病方》中"順五行,調川藥"的記載一脈相承,原來兩千年前的醫者,早已把天地的規律,融進了藥臼與藥罐里。

    第八回 簡牘承古今 草木續新篇

    唐代的成都藥市,熱鬧非凡。藥攤前,一位白發老者正給年輕醫者講《六十病方》的故事"當年天回鎮挖出的醫簡,寫著川芎配蜀椒、防風治痹癥,與咱現在用的法子,不差分毫。"年輕醫者不信,取來醫簡拓片與自家藥書對照,果然,"三英散"的配伍、劑量、用法,幾乎一模一樣。

    老者正是李醫婆的後人,他指著攤位上的川芎說"這草認地,離了蜀地的土,藥性就變;這方子認人,離了治蜀地的病,效果就差。"他給年輕醫者講了個故事有位醫者將"三英散"帶到嶺南,治當地的痹癥,卻總無效,後來才知嶺南多濕熱,得減蜀椒,加黃柏,"這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藥,一方藥治一方病""。

    到了宋代,《本草圖經》編撰時,蜀地的醫者特意將"川芎與蜀椒、防風配伍,為蜀地治痹要藥"寫入書中,並附上一幅《三英共生圖》川芎居中,葉片如羽;蜀椒在左,果實如珠;防風在右,睫稈如劍,三者生于蜀地的丹霞土上,背景是雲霧繚繞的邛崍山。這幅圖,與天回鎮漢墓出土的藥囊紋飾,竟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今,天回鎮的中醫藥博物館里,漢墓醫簡與新鮮的川芎、蜀椒、川防風並列展出。參觀者看著簡上"芎椒防風"的字樣,再聞聞旁邊藥材的香氣,仿佛能听見兩千年前的醫者在說"草木有靈,順應天地,配伍得當,便是良方。"陽光透過展櫃的玻璃,照在藥材上,川芎的塊根泛著光澤,蜀椒的紅果閃著亮,川防風的葉片帶著紋,像在訴說一個關于傳承的秘密——真正的用藥智慧,從來不是寫在紙上的文字,而是草木與土地的相守,是醫者與病患的相知,是從漢代到今天,從未斷過的那縷藥香。

    結語

    天回鎮的黃土依舊沉默,卻藏著最鮮活的故事。從漢墓醫簡上的"芎椒防風湯",到宋代《本草圖經》的記載,再到今天蜀地藥鋪里的"三英散",川芎與蜀椒、川防風的配伍,像一條貫穿兩千年的線,串起了四川的山水、草木與人心。這線的一頭,是漢代醫者在油燈下書寫的醫簡;另一頭,是現代藥農在田間采收的藥材。中間流淌的,是"天人合一"的智慧,是"五行相生"的規律,是"實踐先于文獻"的傳承——原來最好的用藥體系,從來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土地教給人的,草木告訴人的,時光沉澱下來的。

    贊詩

    蜀地多霧濕邪侵,三藥相攜破痹深。

    椒烈能消千年寒,防風可散萬重陰。

    芎行氣血如犁地,土育靈根似藏金。

    漢簡無言傳古方,至今藥香滿川林。

    尾章

    邛崍山的藥農,還在種著川芎、蜀椒與川防風。他們知道,這三樣草是"一家子"蜀椒喜陽,種在坡上;川芎喜潤,栽在溝旁;川防風耐旱,長在石邊,卻總往芎椒的方向靠。采收時,藥農們會唱著祖輩傳的歌謠"紅花椒,綠防風,川芎藏在土當中,三樣湊,病難留,蜀地草木護千秋。"

    成都的中藥房里,這三樣藥總放在相鄰的藥斗里。老中醫開方時,手指劃過藥斗,說"蜀椒要選汶川的,皮紅肉厚;防風要挑茂縣的,睫節分明;川芎得要都江堰的,油頭足——這才是地道的"川藥三英"。"

    風掠過藥田,蜀椒的紅果晃,防風的綠葉搖,川芎的塊根在土里靜靜生長。它們或許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寫進了漢墓醫簡,也不知道被後世醫者反復稱頌,只知道順應著蜀地的四季,抽芽、展葉、結果、藏根,等著與其他草木相遇,在藥罐里熬出一碗碗能暖透人心的濃湯——這,便是草木的使命,也是傳承的真諦。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蜀藥三英》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蜀藥三英》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