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芎葉三影》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芎葉三影》上卷

    《芎葉三影》

    楔子

    蜀地的雨,是帶著草木清氣的。暮春時節,雨絲斜斜掠過錦官城的梧桐,總愛往浣花溪畔那片藥圃里鑽。圃中栽著尋常的芹、胡荽、蛇床,雨水打在它們的葉片上,芹葉顫出翡翠般的光,胡荽葉卷著辛香的露,蛇床葉托著細碎的銀珠。而在藥圃最深處,藏著一叢更奇特的草木——葉片細碎如芹,邊緣蜷曲似胡荽,簇擁成團若蛇床,睫稈卻比三者都縴細,像系著雨珠的銀絲。雨停時,陽光漏過葉隙,在土上織出三重疊影,老藥農說,這是天地借三種香草的靈氣,釀出的新魂,後來被《本草圖經》細細描摹的"川芎",彼時正以這副模樣,在蜀地的晨露與暮煙里,寫著自己的故事。

    上卷

    第一回 三草聚靈胎 雨露孕新姿

    浣花溪的土,是岷江沖積的膏壤,混著千年藥渣的余韻,黑得發亮。藥圃東頭那片地,尤其特別,春時泛著芹葉的青,夏日常帶胡荽的香,秋來便浮著蛇床的澀——只因百年前,有位雲游的醫者在此種下過芹、胡荽、蛇床,三草枯榮交替,靈氣早融進了土里。

    不知是哪年春分,雷聲剛過,那片土地突然鼓起個小包,頂破薄土的,不是常見的芽尖,而是一簇攢在一起的小葉最外層的葉瓣寬而薄,像極了剛展葉的水芹;中間的葉片窄而卷,帶著胡荽特有的鋸齒;最里層的葉芽緊緊抱成一團,活脫脫是蛇床幼苗的模樣。三影疊在一處,卻共用一根比繡花針還細的睫,風一吹,整叢葉子便像打秋千似的晃,透著股怯生生的靈氣。

    守圃的老藥翁見了,蹲在旁邊看了半日,捻著胡須道"芹屬水,性涼;胡荽屬火,性溫;蛇床屬土,性燥。這小家伙竟把三性揉在一處,怕是個有來歷的。"他舀了半勺浣花溪的活水澆下去,水珠落在葉上,芹形葉兜住水,胡荽形葉抖落水,蛇床形葉吸透水,三態各異,卻都透著潤氣——這便是川芎初顯的"水性潤下、火性炎上、土性中和"的五行本相。

    長到立夏,睫稈已竄到半尺高,依舊細得像麥秸,卻挺得筆直,葉叢也愈發繁茂,遠遠望去,竟分不清是芹是荽還是蛇床。有回藥翁的小孫女摘了片芹形葉嘗,先是舌尖發麻,接著喉頭泛起股辛香,最後舌根竟留著點微苦,"爺爺,這草又辣又香,像拌了花椒的胡荽!"藥翁聞言一笑,知道它的"辛溫"之性已隨夏火長成,只是藏在三葉草影里,不細看便瞧不出。

    入秋時,這叢草木抽了花睫,頂端綴著細碎的白花,和蛇床的花極像,卻比蛇床的花多了層淡紫暈。藥翁采了朵花晾干,研成粉,混在香包里,竟能驅散蚊蟲——原來它還得了胡荽"避穢"的本事,又帶著蛇床"殺蟲"的靈性。此時他已認定,這不是尋常草木,便在旁邊立了塊小木牌,寫上"三影草"三個字,日日來看它如何在晨露里舒展,在暮色里收攏,像在練一套與天地合拍的吐納功。

    第二回 藥翁試新種 四序順天功

    霜降過後,"三影草"的睫葉漸漸枯了,藥翁握著小鋤頭,小心翼翼地扒開根部的土,竟挖出個比拇指還小的塊根,表皮褐黃,斷面卻泛著玉色的光,湊近一聞,那股又辛又香的氣比葉片濃了十倍,"果然藏了真東西!"

    他把塊根切成兩半,一半埋回土里,一半揣在懷里,去請教城郊青羊宮的老道。老道捻著塊根看了半晌,又聞了聞,說"這根得火土之氣,藏辛溫之性,若要種活,得選向陽的坡地,土要松,水要少,還得借點草木灰的火氣。"藥翁記下這話,回家便在藥圃南坡整出片地,翻土時摻了些燒過的桐油渣,又澆了遍摻了姜汁的溫水——這便是川芎種植的頭一道規矩"火土養根"。

    來年驚蟄,埋在土里的半塊根竟發了芽,比去年那叢更壯些,葉影里的芹、荽、蛇床之態也更分明。藥翁每日清晨去看,見它的根須總往有草木灰的地方鑽,便知它喜"燥",澆水時便格外留意,土不干透絕不澆,澆則澆透,像照顧怕濕的胡荽似的。到了清明,他學著種芹的法子,把幼苗移栽到行距一尺的壟上,每株之間留著能容下手掌的空隙,"叢生卻不擠,睫細才站得穩。"

    入夏後,雨水多了,藥翁怕它爛根,便在壟間挖了淺溝排水,又像種蛇床那樣,在根部培了些細土,護住睫稈——這草睫太細,稍大點的風雨就可能吹折。有次刮大風,鄰圃的芹菜倒了一片,他種的"三影草"卻因培了土,只晃了晃便穩住了,藥翁看著它們互相挨著的葉片,笑道"作叢而生,原是為了互相搭著過日子。"

    秋分時節,藥翁開始給"三影草"追肥,用的是腐熟的豆餅和骨粉,像喂胡荽那樣,既給養料,又不傷根。他發現這草的生長竟和月令絲絲入扣正月生芽,應"少陽之氣";三月展葉,合"厥陰風木";五月睫挺,隨"少陰君火";七月花綻,順"太陰濕土";九月根實,承"陽明燥金";十一月藏精,符"太陽寒水"。藥翁把這些都記在《種藥雜錄》里,末了加一句"順四時者生,逆四時者枯,三影草尤甚。"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第三回 嫩葉調羹味 辛香入家常

    那年春荒,藥圃里的青菜剛起苗,不夠吃,藥翁的小孫女盯著"三影草"新發的嫩苗,咽了咽口水"爺爺,這草葉能當菜吃嗎?"藥翁摘了片最嫩的芹形葉,用開水焯了,拌上蒜泥和醋,嘗了嘗——辛香里帶著點清苦,比胡荽溫和,比芹菜多了點醇厚,"能吃,就是得焯過水,去去那股沖勁。"

    消息傳到村里,家家戶戶都來討苗。有戶人家把嫩葉切碎,和雞蛋一起炒,辛香混著蛋香,竟讓不愛吃飯的娃娃多扒了半碗粥。有個做腌菜的婆子,學腌芹菜的法子,把"三影草"的睫葉晾半干,撒上鹽和花椒,封在壇里,過了半月開壇,香得半個村子都能聞見,配著玉米糊糊吃,格外下飯。

    藥翁卻發現,這草的吃法也分時節春吃葉,得配甘味的食材,像山藥、南瓜,用甘味中和它的辛烈;夏吃睫,適合涼拌,加些苦寒的黃瓜,借苦味制它的溫燥;秋吃花,可撒在湯里,配些潤燥的百合,讓辛香里添點清潤。他自己最愛做"芎葉蛋羹",取晨露未干的嫩葉切碎,和蛋液一起蒸,起鍋時撒把蔥花,"這羹能醒脾,吃了不犯春困。"

    有回鎮上的酒樓掌櫃听說了,派廚子來學。廚子回去做了道"三影草拌雞絲",用焯過的芎葉配撕好的雞絲,淋上麻醬,竟成了招牌菜。食客們吃著,有的說"像吃著帶勁的芹菜",有的說"比胡荽多了點回香",還有的說"嚼著有股說不出的暖味"——沒人知道這就是後來的川芎,只當是藥圃里新出的奇菜。

    藥翁看在眼里,在《食草記》里寫道"三影草,葉可食,辛香溫,春食助升發,夏食助運化,然不可多吃,恐耗氣。"他知道,這草的辛香里藏著"散"的本事,吃多了會讓人覺得心慌,就像胡荽吃多了動火,芹菜吃多了傷胃,它承了三草的性,也得守三草的忌。

    第四回 初顯療疾能 辛散解風邪

    那年冬天來得早,小雪剛過,村里就有好幾戶人得了風寒,頭痛鼻塞,渾身發緊。村醫開了麻黃湯,喝了卻總不見好,說"今年的風邪夾著濕,光發汗沒用。"藥翁想起"三影草"的辛香,取了些晾干的睫葉,配著生姜、蔥白煮水,讓病人趁熱喝。

    頭一個喝的是個放牛娃,喝下去沒多久就打了個噴嚏,鼻尖冒出汗珠,說"頭不那麼沉了!"藥翁摸了摸他的額頭,原來滾燙的皮膚涼了些,"這草的辛氣能鑽到骨子里,把風邪趕出來。"他又在方子里加了點紫甦葉——紫甦和胡荽都是辛溫的,兩味相須,像兩把小扇子,把濕邪也扇了出去。

    有個老太太,不光頭痛,還覺得脖子發僵,轉不動。藥翁看她舌苔白膩,說"是風寒捆住了筋。"取了"三影草"的根,搗成泥,和著黃酒炒熱,敷在她後頸的風池穴上。老太太起初覺得辣辣的,後來就暖暖的,一袋煙的功夫,脖子竟能轉動了。"這根比葉的勁大,能鑽到骨頭縫里去。"藥翁喃喃道,想起芹能通利,胡荽能透表,蛇床能祛風濕,這根竟把三樣的"通"勁都攢在了一處。

    開春後,有個貨郎趕車摔了一跤,胳膊腫得像發面饅頭,又青又紫。藥翁取了新挖的塊根,配著活血化瘀的當歸,搗成糊狀敷在腫處,用布裹好。第二天貨郎就說"不那麼脹了",三天後青紫消了大半——這是它第一次顯露出"活血"的本事,辛香能散,溫性能通,恰好解了瘀滯。

    藥翁把這些都記在《驗方手札》里,畫了幅"三影草"的圖,標上"葉似芹、荽、蛇床,叢生睫細,根辛溫,能散風寒、活血脈"。有路過的游醫見了,嘖嘖稱奇"這草集三草之形,合三草之性,怕是要成氣候。"藥翁望著藥圃里已長到半人高的叢叢草木,它們的葉片在風中翻動,芹影、荽影、蛇床影交疊在一起,像在演一出只有天地能看懂的戲。他知道,這草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上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葉三影》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葉三影》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