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芎葉三影》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芎葉三影》下卷

    第五回 古法傳新藝 壟畝藏玄機

    老藥翁的徒弟阿耘,是個心思活絡的後生。他跟著師父種了五年川芎,把那些零散的種法歸整出一套規矩,寫在竹簡書里,名叫《芎譜》。開篇便說"芎者,喜陽惡澇,得火土之氣則旺,故宜選南向坡地,土要翻三遭,頭遭用牛耕,二遭用耙碎,三遭用手捻,務使土細如面。"

    驚蟄播種時,阿耘不像師父那樣隨意撒種,而是用竹片在壟上劃出道淺溝,溝底鋪層燒過的稻殼——這是借稻殼的火氣暖根,又能防濕。每粒芎種之間,他都量著放三寸,"太密則爭氣,太疏則散神",正合了《禮記》里"疏影橫斜"的意趣。出苗後,他學著種芹的法子,間苗時只留最壯的那株,卻又像侍弄胡荽那樣,在根部培上細土,護住那縴細的睫稈,"睫細易折,得借土為靠"。

    夏至除草,阿耘發現個怪事川芎叢里若長了水芹,芎葉便格外青翠;若混了胡荽,芎根便長得更壯;若挨著蛇床,蟲害就少了許多。他悟到這是"三草相佑",便特意在芎田四周種上這三樣,"芹能引水潤根,荽能助香透表,蛇床能驅蟲護睫,此乃相生之理"。有年鄰村的芎田遭了蚜蟲,阿耘的田里因種了蛇床,蚜蟲竟繞道走了,這事讓他更信"草木有靈,互為守護"。

    霜降采收前,阿耘會帶著徒弟們祭田。他取三炷香,分別插在芹、荽、蛇床叢中,口中念著"借爾三分形,還爾七分力,來年同生,共佑蒼生。"然後才揮鋤,挖時格外小心,怕傷了須根——他知道,芎根的藥力藏在須根與主根的連接處,就像胡荽的香味聚在根須上,斷了便泄了靈氣。挖出的芎根,他按大小分級,大的入藥,小的留種,"留種的要埋在朝南的地窖,鋪著干蛇床葉,既防潮又保香"。

    這些法子漸漸傳開,蜀地的芎田都學著種,產量高了,藥性也足了。有個游方的農書編撰者見了,把阿耘的《芎譜》抄了去,說"這才是真正的"順天應時",該寫進書里,讓後人學學。"

    第六回 芎根療沉痾 配伍見真章

    成都府有位姓柳的御史,得了種怪病每逢陰雨天,頭就痛得像要裂開,眼珠子發脹,連奏章都沒法批。請了多少名醫,用了多少方子,都不見好。有人說"浣花溪的"三影草"能治頭痛,不妨試試。"柳御史便派人請阿耘去府里。

    阿耘見他舌苔白膩,脈沉而緩,說"大人這是風寒濕邪裹著頭竅,得用芎根散出去。"取了三錢新挖的芎根,配了白芷二錢(白芷像芹,性涼能祛風)、細辛一錢(細辛似荽,性溫能透濕)、獨活三錢(獨活如蛇床,性燥能勝濕),煮了碗濃濃的藥湯。柳御史喝了,半個時辰後便覺得頭上像掀開了層濕棉被,痛快了許多。

    連喝三劑,頭痛大減,只是夜里總做夢,睡不安穩。阿耘說"芎根辛散,耗了點正氣。"在方子里加了當歸三錢(補血)、茯苓三錢(安神),"當歸甘溫,能制芎之辛;茯苓甘淡,能助芎之行,這是"相使"的道理"。柳御史再喝,睡得安穩了,一個月後,陰雨天也不頭痛了。他感慨道"這草看著不起眼,配伍起來竟有這麼大本事!"

    這事傳開後,川芎的名聲大噪。有個孕婦,懷胎七月,頭痛得厲害,不敢吃藥。阿耘用芎根一錢(量減了大半),配了白術五錢(白術屬土,能安胎)、生姜三片,煮了碗溫湯。孕婦喝了,頭痛止了,胎兒也安穩。阿耘說"芎能動血,也能和血,關鍵在配伍,就像胡荽能發疹,配了大棗就不傷人。"

    還有個中風的老漢,半身不遂,說話含糊。阿耘用芎根五錢,配黃 一兩(補氣)、桃仁三錢(活血)、地龍二條(通絡),這方子後來被稱為"芎 湯",老漢喝了半年,竟能拄著拐杖走路了。醫者們這才明白,川芎不光能治頭痛,還能活血通絡,就像它的根須能鑽透堅硬的土,藥力也能鑽透瘀滯的血脈。

    第七回 蜀芎傳兩浙 風土改姿容

    汴梁城里的藥商听說蜀地川芎神奇,便運了些種子到兩浙路。誰知江南的水土與蜀地不同,土更黏,雨更多,種出來的川芎,葉形更像水芹,睫稈比蜀芎粗些,根須也更密,辛香里帶著點水腥氣——當地人叫它"浙芎"。

    起初,浙地的醫者瞧不上浙芎,說它"氣弱力薄,不如蜀芎"。那年錢塘縣暴發瘟疫,患者多有頭痛發熱、胸悶嘔吐之癥,用蜀芎則嫌其燥烈,容易動火。有個老中醫想起浙芎的水性,取了五錢浙芎,配黃連三錢(清熱)、藿香三錢(化濕),竟比蜀芎更見效。原來浙芎得江南水木之氣,燥性減了,多了些"潤"的本事,恰合濕熱頭痛的病機。

    兩浙的藥農也摸索出種浙芎的法子他們像種水芹那樣,在壟間挖深溝,方便排水;又像種胡荽那樣,多施草木灰,借火氣抵消濕氣;還像種蛇床那樣,花期時掐掉頂芽,讓養分都往根上走。種出來的浙芎,雖然辛香不如蜀芎濃烈,卻多了份綿厚,適合用來炖藥膳——有戶人家用浙芎炖老母雞,給產後的媳婦補身子,既活血又不傷人,成了當地的名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阿耘後來去過兩浙,見了浙芎,不但不惱,反而高興"草木到了新地方,總得學著適應,就像人到了異鄉,性子會變,本事卻不會丟。蜀芎能驅風寒,浙芎能化濕熱,各有各的用處,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意。"他還把蜀地的《芎譜》改了改,添上"江南種芎,宜深溝高壟,少施火肥,多澆活水"的話,交給浙地的藥農。

    第八回 圖經著形質 青史留芳名

    嘉佑年間,朝廷詔令天下,征集各地草藥圖譜,編撰《本草圖經》。負責蜀地采錄的醫官王君貺,特意來到浣花溪,找到阿耘的藥圃。

    王醫官蹲在芎田邊,仔細觀察川芎的形態葉片果然像芹葉那樣細碎,邊緣像胡荽那樣卷曲,簇擁成團又像蛇床,睫稈縴細,一節一節的,像串起來的小珠子。他讓畫工照著畫,連葉上的絨毛、睫上的紋理都畫得清清楚楚,還在旁邊注上"葉似芹、胡荽、蛇床輩,作叢而睫細。"

    阿耘請他看芎根的種植從驚蟄播種,到霜降采收,哪月該除草,哪月該施肥,哪月該培土,都細細說了。王醫官听得認真,還嘗了嘗芎葉做的菜,說"這草既能入藥,又能入食,真是難得。"他把種植方法、食用價值都記在本子上,又采集了新鮮的芎株、芎根,小心地收好,說"這些都要帶回京城,讓編撰官們好好看看,寫進《本草圖經》里,讓天下人都知道川芎的好處。"

    臨走時,王醫官給阿耘題了塊匾,寫著"芎葉傳三影,仁心濟四方"。阿耘把匾掛在藥圃門口,看著滿園的川芎在風中搖曳,葉片的三重疊影晃啊晃,像在跟他說"就算寫進書里,我們還是原來的樣子,還會在土里好好長,還會在藥罐里好好熬,護著這方百姓。"

    結語

    從浣花溪畔的一叢奇草,到《本草圖經》里的詳細記載,川芎的故事,藏著藥農的汗水,醫者的智慧,還有草木與土地的相守。它的葉影里,有芹的清、荽的烈、蛇床的厚,就像世間的道理,從來不是單一的存在,而是萬物相融的共生。當後世的醫者翻開典籍,看到"葉似芹、胡荽、蛇床輩"的描述時,或許能想起,在蜀地的晨露里,曾有那麼一叢草木,用三重疊影,講述著一個關于順應、融合、濟世的古老故事。

    贊詩

    三影攢生浣水濱,芹姿荽韻蛇床身。

    壟間自有栽培法,釜里能調性味真。

    療得頭痛開霧竅,化殘瘀血活經綸。

    圖經一筆留青史,猶帶西川草木春。

    尾章

    如今的浣花溪畔,仍有大片的芎田。藥農們還在用阿耘傳下的法子種植驚蟄下種,夏至培土,霜降采收,田邊依舊種著芹、荽、蛇床。采芎的姑娘們會唱著古老的歌謠"芹葉青,荽葉香,蛇床護著芎根壯。春抽芽,夏打傘,秋結果,冬藏糧,一碗芎湯暖肚腸。"

    中藥房的藥斗里,川芎靜靜地躺著,斷面的紋理像極了浣花溪的水波。老中醫開方時,總會摩挲著芎根說"這藥啊,看著普通,卻藏著三樣草木的靈氣,配伍好了,能治大病呢。"

    風拂過芎田,葉影晃動,三重疊在一起,像在說名字會老,典籍會舊,但草木的性子不會變,就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道理,永遠活在土里,活在藥里,活在人的日子里。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葉三影》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葉三影》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