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芎品匯》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芎品匯》上卷

    《芎品匯》

    楔子

    蜀山深處的玄圃,是被雲絮捧著的。春時,雲絮蘸著朱砂泉的胭脂,染得崖畔的杜鵑比霞還艷;夏日常裹著楠木的清苦,漫過天麻架下的苔蘚;秋來便馱著野菊的寒香,墜向川貝母生長的石縫;冬日又化作雪蠶,把千年茯苓的菌絲捂得綿密如織。就在這雲生雲滅、霧聚霧散之間,一叢叢羽狀復葉的草木立在丹霞岩下——春苗帶紫暈,夏葉疊青羽,秋花攢碎雪,冬根蟠赤壤。山民喚它"香果",因它斷口處飄出的辛香能繞著竹樓轉三圈;藥農稱它"馬餃芎",說馬群生病時總愛餃它的葉子;而懂行的醫者,早已從它那股直沖天靈蓋的清氣里,窺出"上行治腦"的玄機。直到數百年後,李時珍握著它的塊根,在《本草綱目》的竹簡上寫下"芎"二字,那些散落在山林、藥簍、馬廄里的名字,才終于匯成一條與天地共鳴的河。

    上卷

    第一回 丹霞蘊奇質 辛香初得名

    玄圃的土,是女媧煉石時飛濺的火星墜地凝成的。丹霞岩下那片坡地尤殊,紅壤里嵌著細碎的雲母,雨過之後,日頭一曬,便泛出點點金光,像撒了把碎金。當地老藥農說,這土吸了三千年的日精,攢了八百年的火氣,才能養出帶"魂"的草木。

    不知是哪年清明,一道驚雷劈開崖壁,震落的碎石砸在紅壤里,竟蹦出粒比谷種還小的草籽。那草籽沾了丹霞土的熱氣,三日便頂破種皮,冒出個紫中帶綠的芽尖——這便是芎的第一縷靈識。它探著身子往上鑽,觸到的第一縷風帶著崖柏的清香,混著朱砂泉的甘冽,這是"燥金之氣",屬肺,故後來芎的葉總帶著股清苦的香,入肺經的本事便從這時種下了。

    長到半尺高時,它已能辨出山中的陰陽消長。那年夏至,山洪沖毀了山下的藥田,水汽漫上山坡,周遭的草木都蔫了頭,唯獨它的葉片愈發油亮。原來它的根須往丹霞岩深處扎了三寸,吸到了岩層里的火氣,"火能克水",竟在潮濕里長出了精神。這時節,它的睫稈開始透出辛香,不是花椒的烈,也不是生姜的沖,是種清越的香,像崖縫里漏出的笛聲,能繞著人的鼻尖打旋。有個采藥的姑娘路過,被這香味勾住腳步,蹲下來摘了片葉子揉碎,香得她打了個噴嚏"這草好香,就叫"香果"吧!"

    "香果"的名字便這麼傳開了。秋分那天,山上下了場冷雨,姑娘的阿爹淋了雨,頭痛得直哼哼,躺了三天起不來。姑娘想起那叢香草,挖了塊根回來,用石臼搗成泥,拌了蜂蜜給阿爹吃。才過一個時辰,阿爹說頭不那麼沉了,竟能坐起來喝粥。姑娘看著剩下的根塊,斷面黃白相間,紋理像極了玄圃的溪流,心里忽然亮堂這香不光是好聞,還能鑽到腦子里去呢。

    到了冬至,香果的睫葉枯了,塊根在紅壤里縮成個拳頭模樣。它把春夏吸的火氣、秋冬攢的金氣,都凝在根里。夜里,它听見岩縫里的老參嘆"你這性子,辛能散,溫能通,將來定是治頭疾的好手。"香果沒作聲,只把根須又往丹霞岩的熱氣里扎了扎——它已隱隱覺出,自己的使命,藏在那縷直沖天靈蓋的辛香里。

    第二回 馬病識真味 餃草得新名

    玄圃山下的馬場,住著個馴馬的老漢,人稱"老馬倌"。他養的一匹棗紅馬,通了人性,能馱著藥簍上山,也能在他頭痛時用腦袋蹭他的肩膀。那年霜降,棗紅馬突然病了,不吃不喝,整日甩著腦袋刨蹄子,眼角淌著淚,像是頭痛得厲害。老馬倌請了獸醫來看,喂了草藥也沒用,急得他白了好幾根頭發。

    這天清晨,老馬倌牽著病馬上山透氣,走到丹霞岩下,棗紅馬突然掙脫韁繩,直奔那叢"香果"而去,低下頭就啃它的葉子。老馬倌正要喝止,卻見馬啃了幾口,竟停下蹄子,閉著眼打了個響鼻,腦袋也不甩了。他這才細看,那草的葉子被啃掉大半,露出的睫稈上還掛著馬的涎水,辛香之氣比往常更濃了些。

    過了半日,棗紅馬竟自己走回馬廄,吃了半槽草料。老馬倌又驚又喜,第二天特地采了香果的根,搗成粉拌在馬料里。三日之後,棗紅馬徹底好了,跑起來四蹄生風,比病前更精神。這事傳到鄰村,有戶人家的馬也犯了頭痛病,學著老馬倌的法子,用香果喂馬,果然見效。有個走江湖的獸醫見了,指著香果說"馬都知道餃它治病,該叫"馬餃芎"才對——"芎"者,穹也,指它能到頭頂;""者,草之精也。"

    "馬餃芎"的名字便這麼定了。老馬倌從此在馬廄旁種了片芎,他發現這草的性子竟和馬有些像春生時如馬駒撒歡,長得飛快;夏長時似烈馬揚蹄,睫稈挺拔;秋收時像老馬歸欄,精氣都往根里收;冬藏時若駿馬臥雪,把力氣攢得足足的。有次他自己受了風寒,頭痛如裹,便取馬餃芎的根煮水喝,只覺一股熱氣從喉嚨直沖到頭頂,渾身冒汗,頭痛竟好了。他摸著芎的葉子笑道"你不光治馬病,還治人病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那年冬天,山里來了隊商隊,有個商人從馬上摔下來,磕破了頭,昏迷不醒。隨行的郎中束手無策,老馬倌取來馬餃芎,配伍當歸、紅花,搗爛了敷在傷口,又煮了藥湯撬開商人的嘴灌進去。半夜里,商人哼了一聲,醒了過來,說"我夢見有股香味領著我,從黑胡同里走出來了。"郎中看著芎,若有所思"這草的香氣,竟能通神竅。"

    第三回 風邪侵村落 芎氣破巔疾

    玄圃山下的村落,依著一條叫"龍須河"的溪流而建。那年是風運太過,從立春到谷雨,刮了三個月的西風,吹得河岸的柳樹都往東邊倒。村里的人開始頭痛,先是小孩,後來是老人,痛起來像有無數根針在太陽穴里扎,有的還伴著眼楮發花,耳朵嗡嗡響。

    村醫王老頭翻遍了祖傳的醫書,用了防風、白芷,都不管用。他看著躺在床上哼哼的孫子,急得直搓手。老馬倌听說了,背著半簍馬餃芎找上門"試試這個,治馬的頭痛管用。"王老頭半信半疑,取了三錢芎,配了些荊芥,煮了碗藥湯給孫子喝。半個時辰後,孫子說頭不那麼疼了,能坐起來吃塊糕了。

    王老頭眼楮一亮,又取芎三錢,配伍細辛一錢、薄荷五分,給村里的病人喝。果然,喝了藥的人大多頭痛減輕,只是有個老婦人,喝了藥卻覺得心慌。王老頭去看了,發現老婦人平日里總氣短,便說"芎辛散,耗氣,虛人得加補氣的。"于是在藥里加了黃 ,老婦人再喝,便安穩多了。這事讓王老頭記在心里,在藥書的空白處寫下"馬餃芎,辛溫,上行頭目,治頭痛,虛人忌單服。"

    他還發現,這芎的藥性跟著時辰變。辰時(上午七至九時)采的芎,煮水喝了頭清目明;申時(下午三至五時)采的,治跌打瘀血更見效。原來辰時屬土,芎得土氣最厚,能載藥上行;申時屬金,金能破瘀,故活血之力更勝。有個樵夫砍柴時被樹枝砸到頭,瘀血紫了半邊臉,王老頭用申時采的芎配蒲黃,搗爛敷在臉上,三日便消了腫。

    村里的私塾先生見王老頭用芎治好了許多頭痛,便問"這草為何偏能治頭上的病?"王老頭指著芎的睫稈,它總是向上長,哪怕長在崖壁,也會拐著彎往天上鑽"你看它,一心往上長,藥性自然也往頭上走。"先生點點頭,取來筆墨,在紙上寫了個"芎"字"上為"穴",下為"弓",穴在頭上,弓能射箭,這字就像它的藥性,能直射頭頂啊。"

    第四回 四季觀芎性 五味藏玄機

    王老頭有個徒弟,叫阿明,心思細,跟著師父學認藥,總愛蹲在芎地里看。他發現這芎的性子,竟和四季的五運六氣絲絲入扣。

    春分那天,阿明見芎剛抽的新芽帶著紫暈,掐一點嘗嘗,辛味里帶著微甘。他想起師父說的"春屬木,木能生火,甘能緩辛",原來春天的芎,借著木氣,把辛燥的性子收了些,適合用來治小兒的輕微頭痛。有戶人家的娃娃總愛揉太陽穴,阿明取春芽煮水,加了點冰糖,娃娃喝了幾日,便不揉了。

    夏至的芎最潑辣,葉片長得像把小扇子,摸上去有些扎手。阿明采了根須聞,辛味里帶著股焦香,這是受了火氣的燻染。師父說"夏火當令,芎得火氣最足,治風寒頭痛最見效。"村里有個婦人,月子里受了風,一到陰雨天就頭痛如裂,阿明用夏采的芎配艾葉,煮水讓她燻頭,再喝一碗藥湯,三次便好了。

    秋分的芎開始結籽,細碎的白花謝了,長出一串串綠珠似的果實。這時挖的根,斷面的紋理像錦緞,辛味里帶著微苦。阿明記得"秋屬金,金能潤燥,苦能瀉火",用秋根治風熱頭痛,效果最好。有個書生趕考路上中暑,頭痛得讀不了書,阿明用秋芎配菊花,煮了碗藥茶,書生喝了,當天就能提筆寫字。

    冬至的芎,睫葉枯成了黃草,根埋在紅壤里,像個圓鼓鼓的拳頭。阿明跟著師父挖出來,聞著辛香里帶著點咸澀,這是藏了冬水的滋味。"冬屬水,水能養腎,咸能入腎",師父說,"冬藏的芎,不光治頭痛,還能溫腎,治婦人痛經。"村里有個姑娘,每月來月事都腹痛難忍,師父用冬芎配益母草,讓她煎水喝,半年便好了。

    阿明把這些都記在《藥草筆記》里"芎四氣屬溫,五味含辛、甘、苦、咸,辛能散風,甘能和中,苦能瀉火,咸能入腎。春采治頭風,夏采散寒邪,秋采清濕熱,冬采溫經血。"他還發現,芎和有些草藥在一起,性子會變。配白芷,治頭痛如神;配黃連,能解風火牙痛;配熟地,又能補氣血——這便是"七情"里的"相須相使"。

    有次阿明給一個氣血虛的老人治頭痛,用了芎配人參,老人說頭不疼了,身上也有力氣了。師父笑著說"這就叫"辛散配甘補,攻補兩相宜"。"阿明看著窗外的芎叢,它們在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說我的藥性,不在名字里,而在四季的風里,在配伍的妙里,在每一個需要我的病痛里。

    (上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品匯》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品匯》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