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芎神記》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芎神記》下卷

    《芎神記》

    下卷

    第五回 風劫起巴蜀 芎根破巔疾

    蜀地庚子年的風,來得邪性。立春剛過,丹岩谷的赤霧竟被西北來的狂風撕得粉碎,那風裹著戈壁的沙礫,卷著秦嶺的寒氣,一路南下,吹得草木東倒西歪。谷中老藥農都說"這是風運太過,木氣橫逆,怕是要出怪病。"

    果然,三月里,巴郡一帶爆發了"偏頭風",患者左側頭痛如裂,像有無數根鋼針在太陽穴里攪動,痛起來連眼楮都睜不開,還伴著惡心嘔吐。當地郎中按古法用川芎三錢配細辛,卻收效甚微——有個貨郎疼得撞牆,喝了藥反而頭更暈了。消息傳到丹岩谷,曾受川芎救治的石生後人石敢當,背著一簍新挖的川芎趕去巴郡。

    他見患者痛在左側,正是肝經循行之處,又聞今年風盛木旺,川芎雖能入肝祛風,卻恐力道不足。恰逢巫姑的孫女巫雲也在,她翻看祖傳的藥書,指著"風盛則燥,當佐潤藥"一句道"川芎辛溫燥烈,今年風邪夾燥,得加些濡潤的。"兩人便取川芎四錢,配伍當歸三錢(養血潤燥)、白芍二錢(柔肝緩急),再加薄荷一錢(引藥上行)。那貨郎喝了一劑,頭痛立減,三劑便愈。

    此事傳開,蜀地郎中才悟五運六氣流轉不息,用藥豈能一成不變?風運年用川芎,需減其燥性,增其潤力,這便是"順時調藥"的道理。後來有人遇風邪入腦引發的頭痛如雷鳴,石敢當便用川芎配天麻,取"芎麻飲"之意,天麻甘平,能息風止痙,與川芎相使,一散一息,恰如陰陽相濟,治好了無數患者。

    第六回 秦地傳芎種 水土改藥性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蜀地藥商將川芎帶到關中。誰知秦地土壤多黃土,氣候干燥,川芎種下去,塊根比蜀地的瘦小,辛味也淡了些,當地人叫它"秦芎"。有個咸陽的老御醫不以為然,說"蜀芎如烈火,秦芎似殘燭,不堪大用。"

    那年冬天,關中遭遇"大寒"之氣,傷寒流行,患者多有頭痛如裹、惡寒無汗之癥。老御醫按古法用麻黃湯,卻有半數人喝了藥頭痛更劇。恰逢石敢當送貨到咸陽,見此情形,取秦芎三錢,配伍生姜五片、蔥白三段,煮水讓患者熱服。患者喝後渾身冒汗,頭痛竟緩解了。老御醫不解,石敢當指著窗外的凍土道"秦地寒重,蜀芎性烈,恐引寒入內;秦芎得黃土之氣,溫而不燥,能緩緩散寒,再配姜蔥之辛溫,如溫湯化冰,才合此地水土。"

    後來,秦地郎中發現,秦芎雖力道不及蜀芎,卻更適合老人、虛人。有個老婦常年氣血不足,每逢陰雨便頭痛,用蜀芎則心慌,換秦芎配黃 ,連服半月,頭痛漸愈。這正應了"一方水土養一方藥"的道理——川芎到了秦地,受土氣滋養,燥性漸減,添了幾分溫養之力,恰如中醫"天人合一"之旨草木與地域相融,藥性自會隨天地而變。

    第七回 濫采破地脈 赤霧警示人

    川芎名聲日盛,丹岩谷的采挖者絡繹不絕。有人為求暴利,不等霜降便挖,連幼苗都不放過,谷中赤霧漸漸稀薄,丹砂土也被翻得亂七八糟。

    次年春天,怪事發生了新長的川芎苗竟帶著黑斑,葉片卷曲,挖出來的根須發黃,辛香之氣淡了許多。用這樣的川芎治病,療效大減——有個書生患偏頭痛,按古法服藥,竟毫無起色。石敢當進山查看,見丹岩下的火龍脈氣息微弱,赤砂岩縫里滲出的硫磺味幾乎聞不到了,不禁落淚"這是傷了地脈,芎根失了火氣滋養啊!"

    巫雲翻閱祖傳的《草木戒》,找到"采芎三忌"忌驚蟄前挖(傷其芽),忌連作(竭地力),忌棄睫葉(失循環)。她與石敢當召集藥農,定下新規霜降後采挖,只取三年生的塊根,留下一年生、二年生的幼苗;挖後將睫葉埋入土中,再撒一把丹砂末肥地;每采一畝,休耕三年。

    規矩施行三年後,丹岩谷的赤霧又濃了起來,川芎苗重新變得青翠,根須飽滿,辛香如舊。有次山崩,一塊巨石壓住了芎叢,藥農們正想移開,卻見巨石下的川芎根須竟繞過岩石,扎進另一側的丹砂土里——草木有靈,也知順應天地,護佑自身。此事讓藥農們更敬畏自然,采藥時必行三拜之禮,感謝草木舍身救人。

    第八回 典籍承薪火 口碑續華章

    東漢年間,《神農本草經》傳世,"川芎主中風入腦頭痛"的記載被醫者奉為圭臬。但民間的實踐從未停歇,蜀地郎中在治婦女閉經時,發現川芎配益母草,能活血通經;江浙醫者用川芎配白芷,治外感風寒頭痛,效果奇佳;嶺南地區潮濕,醫者便用川芎配蒼術,祛濕止痛——這些都未被典籍詳述,卻在藥鋪的方箋、醫者的口傳中代代相傳。

    有個叫華佗的醫者游歷蜀地,見丹岩谷的藥農在川芎地里套種當歸,不解其故。老藥農說"芎喜火土,歸喜沃土,套種能讓地氣互補;且芎辛散,歸甘補,收采時一起入藥,散中有補,才不傷正氣。"華佗大悟,後來他治瘀血證,常用"芎歸配伍",並在《青囊經》里記下"芎歸相須,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到了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收錄了數十首含川芎的方劑,其中"川芎茶調散"流傳最廣——用川芎配荊芥、防風、薄荷等,治風邪頭痛,取清茶調服,借茶之苦寒制川芎之辛燥,正是七情中"相畏"的妙用。他在序言里寫道"草木之性,非典籍所能盡述,必驗之于民間,證之于臨床,方得真諦。"

    結語

    丹岩谷的赤霧依舊繚繞,川芎的故事還在繼續。它從神農的藥簍走進萬千醫者的方劑,從蜀地的丹砂土蔓延到各地的田疇,其藥性隨五運六氣而變,其配伍因證而異,其傳承靠典籍更靠口碑。那些沒被寫進書本的細節——藥農凌晨采芎時的露水、郎中配伍時的斟酌、患者服藥後的喘息,都藏著中醫"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正如川芎的根,深扎于大地,卻向著天空生長,既守著自然的本真,又回應著人間的疾苦。

    贊詩

    丹岩赤霧育靈根,辛溫通竅破昏沉。

    能驅腦內風邪客,善解經中瘀血屯。

    配伍隨證分主次,浮沉應地別乾坤。

    神農一記傳千古,更有民言續後昆。

    尾章

    如今丹岩谷仍有片千年芎田,由當地藥農世代守護。他們沿用著"霜降采挖、休耕養地"的古訓,采芎時會唱著古老的歌謠"赤土生芎,辛香貫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順天應人,百病不慌。"

    藥鋪里的川芎,標簽上寫著"味辛,溫,歸肝、膽、心包經",這是典籍的總結;而老中醫開方時,總會問一句"患者是蜀地人還是秦地人?近來天刮什麼風?"——這是民間實踐的智慧。川芎的故事,從來不是書本上的鉛字,而是草木與天地的對話,是醫者與患者的共鳴,是從遠古傳到今天的,關于生命與自然的永恆絮語。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神記》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神記》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