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天台芎隱》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天台芎隱》下卷

    下卷

    第五回 蜀客辨優劣 性殊用各彰

    驚蟄剛過,天台山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此人自稱姓秦,是蜀地有名的藥商,背著個沉甸甸的藥箱,一路打听著找到國清寺。見到智廣和尚時,他從箱底取出個錦盒,里面盛著幾枚褐紅色的塊根,形如雀腦,辛香之氣隔著丈遠都能聞見——正是蜀地川芎。

    "久聞天台山有芎類靈草,特來一辨。"秦掌櫃將川芎放在石桌上,又讓阿桂取來台芎,"世人都說"川產為上",某卻不信,天地生萬物,各有其宜,怎會有絕對優劣?"智廣和尚便取來兩只白瓷碗,各放等量台芎與川芎,用山泉水同煮。初沸時,川芎那碗已香氣沖鼻,湯色泛紅;台芎那碗則香氣溫潤,湯色淡黃。再沸時,川芎的辛味里透出幾分燥烈,台芎的辛香中卻裹著一絲回甘。

    秦掌櫃舀了半勺川芎湯,只覺一股熱氣直沖天靈蓋,渾身毛孔都炸開了;再嘗台芎湯,暖意卻如溪流般緩緩漫過四肢,在丹田處輕輕打轉。"果然不同!"他撫掌道,"川芎如蜀地辣子,一口便讓人冒汗;台芎似天台雲霧茶,溫吞里藏著後勁。"正說著,寺外傳來哭喊聲,一個樵夫被毒蛇咬傷,小腿腫得像紫茄子,疼得牙關打顫。

    智廣和尚看了傷口,說"蛇毒屬陰寒,需辛溫之藥破其滯。"秦掌櫃忙取川芎要搗爛敷上,阿桂卻攔住"他傷在下肢,氣血本就易滯,川芎性烈,恐傷皮肉。"智廣和尚點頭,取了台芎,配伍雄黃、五靈脂,搗成泥狀敷在傷口,又讓小沙彌煎了台芎湯讓樵夫喝下。半個時辰後,樵夫說腿不那麼脹了,傷口處滲出些黑血。秦掌櫃嘆道"我今日才懂,"遜于川產"說的是力道,卻不是用處。若論溫通緩行,台芎自有其妙。"

    這事過後,秦掌櫃帶了些台芎回蜀地。據說後來他遇到個產婦,產後血虛頭痛,用川芎則頭暈更甚,換了台芎配伍當歸,三劑便愈。他在藥鋪的《驗方記》里寫道"台芎辛溫而潤,行血不傷血,似婦人之巧,善解瘀而護正,此其與川芎"相異"而"相須"之處也。"這筆記後來輾轉傳入中原,成了台芎最早見于異地文獻的記載。

    第六回 六氣釀時疫 群藥共扶陽

    庚子年的夏天來得格外早,才入小暑,天台山就像被裝進了蒸籠。赤日炎炎連烤了半月,草木都蔫了頭,石梁飛瀑的水勢也瘦了三成——這是"火運太過"的年景,又逢"少陽相火"司天,天地間燥火之氣彌漫,山民們漸漸染上了怪病先是口干舌燥,接著咽喉腫痛,到後來竟咳得痰中帶血,連國清寺的幾個老僧都未能幸免。

    智廣和尚翻遍了寺里的醫書,也找不出對癥的古方。夜里他坐在台芎叢旁沉思,忽聞草間有細碎聲響,原是那株 oldest 的台芎在說話(它已修得半開天眼,能吐人言)"今夏火燥相搏,傷了肺金,光用清熱藥不行,得用辛溫之品通肺氣,再佐潤燥之物。"智廣和尚頓悟"你性辛溫,能行肺氣;味微苦,能潤燥火,正是對癥之藥!"

    他當即開了方子台芎三錢(取其辛散),麥冬五錢(取其甘潤),知母三錢(取其苦寒),再加少許生甘草調和諸藥。阿桂帶著村民采藥煎藥,可頭兩劑下去,效果並不明顯。台芎夜里托夢給智廣和尚"火燥入血分了,得加些涼血的。"和尚醒後,在方子里加了丹皮,果然,再喝藥的人咳血漸止,咽喉也舒爽了。

    有個孩童病情最重,高燒不退,抽搐不止。智廣和尚診脈後說"這是熱極生風,台芎雖能行氣,卻恐力不足。"正猶豫時,阿桂想起秦掌櫃說的"相須"之理,提議"不如少加些川芎,借其烈勢引台芎入肝經?"和尚便取川芎一錢、台芎三錢,配伍鉤藤、菊花,那孩童喝了藥,不到一個時辰便汗出熱退,不再抽搐。

    這場時疫持續了月余,台芎與其他草藥配伍,救了不少性命。事後智廣和尚在藥圃旁立了塊石碑,刻著"六氣無常,藥無定法,隨證而變,方為醫道"——這正是五運六氣的精髓天地之氣變化無常,藥物的運用也需隨之調整,台芎的溫辛與川芎的燥烈,在不同的時疫中各顯其能,恰如陰陽消長,互為補充。

    第七回 濫采傷地脈 戒規護靈苗

    台芎能治時疫的消息傳開後,四面八方的采藥人都涌到天台山。起初只是挖些成年的塊根,後來竟連剛發芽的幼苗都不放過,玄膏壤被翻得亂七八糟,連帶著旁邊的白術、蒼術也遭了殃。那年秋分,阿桂上山一看,往日郁郁蔥蔥的藥圃旁,只剩下幾叢瘦弱的台芎,葉片上還帶著被踩過的痕跡。

    "再這麼挖下去,這靈草就要絕種了!"阿桂急得去找智廣和尚。和尚正對著一幅《周易》卦象出神,見他進來,指著"泰極否來"的爻辭說"天地有平衡,草木有定數。台芎吸了三十年玄壤之氣才得靈識,一年采挖不過百株,方能生生不息。如今貪多求快,是傷了地脈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兩人商量後,定下了三條規矩一、只在霜降後采挖,此時根已藏足藥力,且留著睫葉能續種;二、采大留小,每叢至少留三株幼苗;三、挖過的地方要填回玄膏壤,撒上草木灰肥土。阿桂帶著村里的藥農輪流看守,還編了首歌謠教給進山的人"玄壤土,藏金珠,春不挖,夏不鋤,霜降過,取三株,留苗根,待明年,雲氣里,再相逢。"

    可規矩總有破的。有個外鄉藥販夜里偷偷進山,挖了滿滿一簍台芎,還想把那株能吐人言的老台芎也挖走。剛下鋤頭,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打在他臉上,簍子里的台芎竟都化作了毒蟲,嚇得他連滾帶爬地跑了。第二天,阿桂發現那片被挖的地方,竟滲出些暗紅色的汁液,像血一樣。他趕緊取來松脂和蜂蜜調和,涂在土上,又對著老台芎拜了三拜"是我們沒看好,傷了你的根基。"

    那之後,天台山的台芎仿佛真有了靈性。若遇誠心采藥人,它便將根須往外送送,塊根也格外飽滿;若遇貪心之徒,要麼找不見它的蹤跡,要麼挖出來的根干癟如柴,毫無藥性。智廣和尚說"這是草木在教我們"取之有度"。醫道不僅是治病,更是惜物,物與命同,皆當敬畏。"這話被阿桂記在藥譜的扉頁,成了天台山藥農代代相傳的訓誡。

    第八回 丹書初著錄 口碑勝金章

    嘉靖年間,有位叫陳嘉謨的醫家游歷江南,听聞天台山有芎類靈草,特地駐留國清寺三月。他每日跟著阿桂的後人上山采藥,看台芎在春分抽芽時如何吸雲氣,夏至開花時如何聚火氣,秋分結果時如何斂金氣,冬至藏根時如何納水氣,又親見老僧用台芎配伍紫甦,治好船家的風寒濕痹;見山民用台芎煮雞蛋,緩解產婦的腹痛。

    一日,陳嘉謨拿著自己寫的《本草蒙筌》手稿,指著其中"出天台者,為台芎"的句子問寺里的老僧"世人都說台芎遜于川產,師父以為然否?"老僧指著石梁飛瀑笑道"瀑布在蜀地為瞿塘,在天台為石梁,同為水勢,剛柔不同,能說石梁就遜于瞿塘嗎?台芎得天台水木之氣,性柔而通,治虛人瘀滯最宜,這不是"遜",是"異"。"

    陳嘉謨恍然大悟,在稿子里添了句"川芎如猛將披甲,台芎似儒將執羽,敵同而法異。"他還記下了山民口傳的"台芎七用"一治頭痛(配白芷),二理經血(配當歸),三散風寒(配防風),四消腹脹(配陳皮),五通痹痛(配獨活),六安胎氣(配白術),七潤燥咳(配麥冬)——這些都是歷代山民在實踐中摸索出的經驗,雖未入 earlier 典籍,卻比書本更鮮活。

    離山那日,陳嘉謨取了塊台芎,用錦袋裝好。他望著華頂山的雲霧說"此草生于玄壤,長于雲氣,知天時,順地利,合人情,才是真"本草"。"老僧送他到山門口,指著路邊新抽的台芎幼苗"它不需典籍揚名,只要還長在這山里,還在藥簍里救人,便不負天地生養之恩。"

    結語

    天台山的雲依舊流轉,玄膏壤里的台芎依舊循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節律輪回。後來的醫家們翻開《本草蒙筌》,會看到"台芎"二字,知道它"品質遜于川產",卻未必知道,在那行字背後,藏著藥農的草鞋印、僧人的藥鋤痕、山民的哭與笑,藏著草木與陰陽對話的私語,藏著"實踐先于文獻"的古老智慧——就像石梁飛瀑的水,先沖開了岩石,才被人寫成詩。

    贊詩

    玄壤藏珍璞,雲根抱赤心。

    春抽翡翠葉,秋結紫金針。

    辛散通瘀滯,溫行入絡深。

    何須爭上下,各得天地恩。

    性與川中異,功隨證里尋。

    千年方藥里,猶帶霧林清。

    尾章

    如今華頂山西麓的藥圃旁,仍有台芎生長。采藥人依舊遵循著霜降後采挖的古訓,挖過的地方會種上三粒蕎麥,說是"借金氣養土"。國清寺的老僧還在沿用"台芎配白術"的古方,只是偶爾會對年輕僧人說"看書要知其然,上山要知其所以然——你看這台芎,根往哪扎,葉往哪長,都在教你什麼是"天人合一"。"

    山風掠過,台芎的葉片沙沙作響,像在應和,又像在訴說。那些沒被寫進典籍的故事,那些口傳心授的藥訣,都隨著它的根須,扎進了天台山的玄壤深處,與陰陽同息,與四時共舞,成為比文字更永恆的傳承。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天台芎隱》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天台芎隱》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