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蜀芎貢•唐韻卷》(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蜀芎貢•唐韻卷》(上卷)

    楔子

    唐顯慶四年,甦敬奉詔編撰《新修本草》,遍歷九州采藥標本,至秦州(今甘肅天水)時,見當地芎根睫瘦長,皮褐帶糙,斷面油點稀疏,藥農告之“此為芎正品,歷代入藥”,遂在書中記下“芎,今出秦州,性溫,主中風入腦頭痛。”

    然此時的蜀地彭州(今四川彭州),雲霧繚繞的九隴山,一種截然不同的芎正悄然生長。其根睫圓如雀卵,重實如石,斷面油點密如繁星,脂潤如凝脂,辛香中帶著雪山融泉的甘潤。當地藥農常說“秦州芎像黃土坡的風,烈而燥;蜀地芎像錦江的水,潤而厚。”

    歷史的轉折,往往藏在草木的肌理里。當秦州芎還佔據《新修本草》的正統記載時,蜀地的川芎已通過嘉陵江水路,悄悄走進長安的藥行;當朝廷采藥師還在秦州甄選藥材時,重慶所屬的13州(時屬劍南道),已將最優質的蜀芎捆扎成箱,蓋上州府印信,踏上前往長安的貢道。這株被蜀地水土浸潤的草木,正以“形塊大,重實,多脂潤”的獨特身姿,改寫著芎的歷史,而它的故事,要從九隴山的一位藥農與長安的一位采藥師的相遇說起。

    第一回 秦州芎佔典籍位 蜀地芎隱九隴山

    唐龍朔元年的春,秦州的黃土坡剛解凍,藥商趙五趕著騾隊,將新收的芎運往長安。這芎根睫瘦長,皮上沾著黃土,趙五用布擦了擦,斷面的油點星星點點,辛香烈得嗆人。“《新修本草》說了,芎出秦州,咱這是正牌貨!”他對同行的伙計說,眼里滿是得意。

    此時的九隴山,藥農川翁正蹲在油沙土里,小心翼翼地埋下芎的苓種。這苓種是去年從壯株上剪下的,圓硬如珠,帶著紫暈,川翁用手指按了按松軟的土“這油沙土,保水又透氣,苓種在里面,能長出‘重實如石’的根。”他的孫子阿竹在旁幫忙,問“爺爺,為啥咱的芎比秦州的胖?”川翁笑著捏了捏阿竹的臉蛋“秦州土燥,根得使勁往深扎,就瘦了;咱這土潤,根能橫著長,就胖了。”

    蜀地的川芎,不僅長得壯,采收也有講究。川翁總在霜降後動手,此時的根睫攢足了油分,挖出來時,褐皮上的環紋像佛串上的珠,斷面的油點能映出人影。“得陰干,不能曬,”川翁教阿竹,“一曬,油點就癟了,脂潤氣就跑了。”陰干後的川芎,重實得壓手,掰開來,脂潤的斷面能粘住指紋,辛香里裹著一股甜,不像秦州芎那樣燥烈。

    長安西市的藥行里,秦州芎擺在最顯眼的櫃台,蜀地芎則被堆在角落,價也低三成。藥行掌櫃對川翁派來的伙計說“甦敬大人的《新修本草》都寫了‘出秦州’,你們這蜀芎,看著壯,誰知道中不中用?”伙計不服,取來蜀芎與秦州芎各煮一碗,蜀芎湯脂潤黃亮,秦州芎湯清亮帶燥,喝過的客人都說“蜀芎湯喝著暖,不口干。”

    第二回 彭州醫官驗藥效 蜀芎脂潤顯其長

    唐咸亨二年,彭州醫官韋善俊(唐代名醫,曾在蜀地行醫)接待了一位長安來的官員。官員在秦州公干時染了風寒頭痛,用秦州芎配防風,雖能止痛,卻總覺得“頭里燥得慌”,來蜀地後,頭痛復發,還添了口干舌燥。

    韋善俊取來九隴山的蜀芎,配生姜、蔥白煮水。藥湯剛沸,脂潤的油花便浮在表面,辛香中帶著一股溫潤的甜。官員喝了半碗,額頭冒汗,頭痛竟去了大半,更奇的是,口干感全消了。“這蜀芎,比秦州的潤!”官員驚嘆,“秦州芎像烈火,燒得痛止了,也燒得人燥;這蜀芎像溫火,暖得痛去了,還留著潤。”

    韋善俊解釋“秦州土燥風烈,芎得烈氣,故辛燥;蜀地油沙土潤,雪山泉甘,芎得潤氣,故脂潤。燥者驅寒快,卻耗津液;潤者驅寒緩,卻能保津,最合老人、婦人、體虛者用。”他讓藥工取來秦州芎與蜀芎對比秦州芎重三錢,蜀芎同體積卻重五錢,“重實者,脂潤多,氣足故也”。

    為驗證蜀芎的優勢,韋善俊選了百例頭痛患者,分兩組一組用秦州芎,一組用蜀芎,均配防風、白芷。結果顯示秦州芎組止痛快,但三成患者出現口干;蜀芎組止痛稍緩,但九成患者無不適,且復發率低。韋善俊將結果寫成《蜀芎效驗記》,送往長安太醫院,寫道“蜀地芎,形大重實,脂潤不燥,驅寒而不傷津,宜為芎中上品。”

    第三回 重慶十三州競貢 蜀芎初登貢品單

    唐上元元年,朝廷下旨各州需選地方特產進貢,藥材優先。重慶所屬的13州(時稱“渝州十三州”,屬劍南道)的刺史們,聚在渝州(今重慶)商議——蜀地藥材雖多,但若論獨特,莫過于九隴山的芎。

    “要貢,就得貢最好的!”渝州刺史拍板,傳令13州各選本州最優芎,送往渝州評比,選出“貢芎”。消息傳到彭州,川翁帶著阿竹,精選三年生的蜀芎每根重需過五錢,長三寸,斷面油點不少于三十個,皮色褐中帶紫,“一根不合格,整批都不能送”。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評比那日,13州的芎擺滿渝州府衙合州(今合川)的芎稍瘦,瀘州(今瀘州)的芎油點疏,唯有彭州送來的,根根圓實,脂潤如膏,斷面油點密得連成片。刺史取來煮水,辛香甘潤,滿室皆香,當即拍板“就用彭州芎為十三州代表,送往長安!”

    為顯鄭重,刺史命人用楠木盒盛裝,每盒10根,蓋上“渝州十三州聯名貢印”,外裹蜀錦,由騎兵護送,沿嘉陵江—長江—大運河,直抵長安。阿竹跟著護送隊,看著蜀芎被裝上大船,心里既驕傲又忐忑“這土里長的草,真能被朝廷看上?”

    第四回 長安太醫院驗貢 蜀芎脂潤動宮廷

    唐儀鳳二年,渝州十三州的貢芎抵達長安,送進太醫院。甦敬(《新修本草》主編)雖在書中記“芎出秦州”,卻也好奇這蜀地貢品,親自查驗蜀芎重實如石,放在手心能感覺到脂潤的黏性;斷面油點晶瑩,像撒了層琥珀粉;煮水後,湯色黃亮,表面浮著一層細密的油膜,辛香中帶甘味,與秦州芎的烈香截然不同。

    太醫院用貢芎為唐高宗李治的嬪妃調理“風寒頭痛”——嬪妃體虛,用秦州芎易口干,用蜀芎配當歸,喝了幾日,頭痛好了,氣色也潤了。高宗問“此芎何來?竟這般溫和。”太醫院院判答“此乃渝州十三州進貢的蜀芎,形大脂潤,故不燥。”

    高宗遂命“往後貢品,添蜀芎,渝州十三州每年貢百斤。”並命人將蜀芎納入《唐六典•貢賦篇》,注明“渝州十三州貢芎,形塊大,重實,多脂潤,為芎中珍品。”

    消息傳回蜀地,13州的藥農沸騰了。川翁在九隴山立了塊“貢芎碑”,刻著選芎標準“土必油沙,水必雪泉,年必三年,重必五錢,油點必滿。”阿竹摸著石碑,對川翁說“爺爺,咱的芎,真成‘朝廷的草’了!”川翁望著雲霧中的九隴山,笑道“不是朝廷的草,是咱蜀地的水土,讓它成了寶。”

    尾章

    唐永淳元年的秋,九隴山的芎田迎來了第一批朝廷派來的“監貢官”。他們按照“貢芎標準”,監督采收、挑選、包裝,阿竹已能獨當一面,指揮藥農“這根油點少了兩個,篩掉;那根輕了一錢,留下自用。”

    此時的長安西市,蜀芎的價格已遠超秦州芎,藥行掌櫃會特意標明“貢芎同款”,引得官宦之家爭相購買。《新修本草》雖仍載“芎出秦州”,但太醫院的處方上,“蜀芎”二字已越來越多。

    川翁知道,蜀芎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從秦州芎的陰影里走出,被13州共同推舉,被朝廷納入貢品,這株脂潤的草木,正以蜀地的名義,在唐代的藥史上,寫下屬于自己的篇章。而那嘉陵江上的貢船,載著的不僅是芎,更是蜀地水土的饋贈,和藥農們“重實脂潤”的堅守。

    (上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蜀芎貢•唐韻卷》(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蜀芎貢•唐韻卷》(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