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川芎•蜀源卷》(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川芎•蜀源卷》(下卷)

    第五回 蜀地膏壤育靈根 川芎質優冠天下

    唐開元年間,蜀地彭州九隴山(今四川彭州)的川芎,已悄然超越中原及西域的芎,成為醫者口中的“上藥”。這日,游歷天下的醫家甦敬(曾參與編撰《唐本草》)來到九隴山,見漫山遍野的川芎苗,羽狀復葉青翠如羽,睫稈帶紫,與他在中原、西域所見的芎截然不同——這里的川芎,根睫更粗壯,斷面油點如繁星,辛香醇厚,帶著一股溫潤的勁兒,不似中原芎的燥烈,也不似西域胡的剛猛。

    “為何蜀地川芎獨優?”甦敬問當地藥農老秦。老秦指著山間的黑土“咱這土,是‘油沙土’,既保水又透氣,像給川芎鋪了層棉絮;九隴山的泉水,帶著雪山的寒氣,澆灌出來的川芎,性溫而不燥;再加上咱這‘春育苓種,秋采根睫’的法子,三年一輪,根才能長得扎實。”

    老秦帶甦敬看川芎的種植頭年立秋,將川芎的睫節(稱為“苓種”)埋入土中,次年清明發芽,夏至後睫稈抽高,立秋後挖出根睫,正是“三年成藥”。“苓種得選九隴山的,移到別處,長出的川芎就沒這股勁兒。”老秦捧著剛挖出的川芎,斷面油亮,辛香撲鼻,“甦醫官您聞,這香里帶甜,是咱蜀地的水土養出來的。”

    甦敬取來蜀地川芎與中原、西域芎對比蜀地川芎斷面油點密集,辛香中帶甘潤;中原芎油點稀疏,辛香偏燥;西域胡油點雖多,辛香卻帶烈氣。他分別用三者煮水,蜀地川芎湯入口辛潤,後勁綿長;中原者辛烈,飲後口干;西域者剛猛,飲後心悸。

    “難怪蜀地醫者都說‘頭痛用蜀芎,十愈八九’。”甦敬感嘆,“土性、水性、種植法,三者合一方出良藥。這蜀地川芎,性溫而潤,行氣不耗氣,活血不峻猛,最合‘中庸’之道,當為芎中正品。”

    第六回 醫家驗證道地效 川芎名顯大唐

    甦敬將蜀地川芎帶回長安,與太醫院的醫家共同驗證。他們選取百例頭痛患者,分三組一組用蜀地川芎,二組用中原芎,三組用西域胡,均配白芷、防風,結果蜀地川芎組療效最佳,止痛快、復發少,且無燥烈之弊。

    太醫院院判看完病案,對甦敬道“蜀地川芎,質優效著,當冠‘川’字,以別他地,稱‘川芎’可也。”從此,“川芎”之名在長安傳開,《唐本草》修訂時,特意注明“芎,蜀地彭州者最佳,名川芎,入藥首選。”

    消息傳回蜀地,九隴山的藥農備受鼓舞。老秦的兒子秦二,在種植上更下功夫他發現川芎忌連作,便實行“稻芎輪作”——種過川芎的地,次年種水稻,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減少病蟲害;他還總結出“三曬三晾”的炮制法新鮮川芎切片,先曬一日,晾一日,再曬再晾,反復三次,既能保留油點,又能去其濕,辛香更純。

    蜀地醫者也摸索出川芎的獨特用法治外感頭痛,配荊芥、防風,取其辛溫解表;治內傷頭痛(如血虛),配當歸、熟地,取其活血而不耗血;治婦人經閉,配益母草、丹參,取其通血海而不峻;治跌打瘀腫,配桃仁、紅花,取其破瘀而不傷正。

    成都“濟生堂”的李醫者,用川芎配天麻治好了節度使的偏頭痛,節度使題字“川芎神效”,讓蜀地川芎的名聲順著蜀道,傳到了江南、嶺南。有江南藥商來購,見九隴山的川芎價高,便想用中原芎冒充,卻被醫者識破“蜀川芎斷面油亮,嚼之辛後回甘;他地者油暗,嚼之辛烈發苦,騙不了人。”

    第七回 宋元醫家續考證 湯液本草定正名

    時光流轉至金元,醫家李東垣、王好古(著《湯液本草》)對川芎的道地性愈發推崇。王好古曾親赴蜀地,見九隴山的川芎種植“春則育苗,夏則除草,秋則采挖,冬則窖藏,三年一輪,法度森嚴,故其質優。”

    他對比各地川芎的有效成分(雖無現代檢測,卻憑性味、療效判斷),在《湯液本草》中寫道“芎,蜀地者為上,名川芎,氣厚味淳,能上行頭目,下行血海,中開郁結,他地者不及。”首次將“川芎”作為正名,取代“芎”“貫芎”等舊稱,明確其道地性與功效。

    此時的蜀地川芎,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藥農負責種植,藥商負責收購,藥鋪負責炮制,醫者負責配伍。九隴山的“川芎會”,每年秋收後舉辦,南北醫者、藥商齊聚,交流川芎的種植與用法。有位來自汴梁的醫者,用蜀川芎配當歸,治好了皇後的“血滯經閉”,川芎更是成了貢品,包裝上印著“九隴正產”,價比黃金。

    老秦的孫子秦三,在種植中加入“糞肥腐熟”法將牛羊糞堆漚三月,待其腐熟後再施入川芎地,既能增肥,又能避免生糞燒根。他說“爺爺講,川芎喜‘熟土’,就像人喜熟食,得用腐熟的肥,根才能長得壯,油點才能密。”這法子讓川芎品質更上一層樓,被寫入《蜀地農書》。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第八回 川芎之道傳千古 蜀地靈根續華章

    明清以降,蜀地川芎的道地地位愈發穩固。《本草品匯精要》《本草綱目》均沿用“川芎”之名,強調“蜀地彭州者佳”。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細記載川芎的道地特征“蜀地川芎,根圓大,皮褐肉白,斷面油點細而密,辛香帶甘,嚼之微麻,他地者根瘦皮粗,油點疏,辛烈而苦。”

    蜀地藥農總結出“川芎十八法”,從選種、育苗、種植、采收、炮制,環環相扣選苓種要“圓、硬、無蟲”,育苗要“向陽、潤土”,種植要“行距三尺,株距一尺”,采收要“霜降後,葉枯時”,炮制要“酒炒上行,醋炒入肝”……這些法子,代代相傳,刻在九隴山的石碑上,成了“川芎聖經”。

    近代,蜀地川芎通過茶馬古道、長江水運,銷往全國,甚至出口海外。九隴山的川芎,因含油量高、有效成分足,成為中藥房的“標配”,醫家開方必寫“川芎”,若寫“芎”,藥工必問“是否蜀產”。

    如今,九隴山的川芎田依舊連片,藥農們仍遵循“三年一輪”“稻芎輪作”的古訓,無人機播種與傳統炮制並存,卻始終保留著那份“道地”的初心。《中國藥典》明確規定“川芎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睫,主產于四川彭州、都江堰等地,以個大、質堅實、斷面油點多、香氣濃者為佳。”

    這株從蜀地膏壤中長出的靈根,其名“川芎”,不僅是一個藥名,更是“道地藥材”的代名詞——它告訴我們草木的療效,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土壤、水源、氣候、人心共同的結晶。

    結語

    川芎的故事,是一部道地藥材的成長史。從《唐本草》的初步認可,到《湯液本草》確立正名,再到如今的藥典規範,“川”字冠首,不僅是地域的標識,更是品質的承諾。蜀地的油沙土、雪山泉、輪作古法,賦予了川芎“辛溫而潤、行氣活血”的獨特藥性,使其超越各地芎,成為“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的經典。

    它的道地性,藏在藥農“三年一輪”的堅守里,藏在醫家“非蜀產不用”的執著里,藏在《湯液本草》“蜀地者為上”的定論里。這告訴我們中醫藥的精髓,不僅在藥效,更在“天人合一”的道地哲學——一方水土養一方藥,一方藥治一方病,這份來自蜀地的饋贈,終將隨著時光,繼續滋養生命。

    贊詩

    蜀地膏壤育川芎,九隴山深藏藥宗。

    辛溫能破巔頂痛,活血可通血海壅。

    道地千年傳古法,湯液一典定正名。

    如今四海尋真味,仍向彭州問川芎。

    尾章

    九隴山的秋,川芎葉漸黃,采收的藥農彎腰勞作,辛香漫過山坳,與千年的風相遇。他們或許不知道《湯液本草》,卻知道“咱這川芎,能治天下頭痛”;藥鋪的藥工抓藥時,總會多聞聞那股蜀地的香,確認“是正經川芎”。

    這便是傳承名字會被書寫,典籍會被修訂,但那份刻在基因里的“道地”,那份融在辛香里的匠心,永遠是中醫藥最鮮活的靈魂。就像川芎的根睫,深埋土中,卻能貫通古今,香飄萬里。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川芎•蜀源卷》(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川芎•蜀源卷》(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