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雀腦芎•玉潤卷》(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雀腦芎•玉潤卷》(下卷)

    第五回 產後瘀阻危旦夕 雀腦活血定驚魂

    蜀地的夏日,濕熱如蒸。雀塢村的產婦蓮娘,難產三日才生下孩兒,卻因失血過多,惡露不下,夜里突發高熱,牙關緊閉,面色青紫,脈細如絲——這是“產後血瘀,濁邪攻心”的危癥,村里的穩婆束手無策,急得蓮娘丈夫直磕頭“雀婆,求您救救她!”

    雀婆趕到時,蓮娘已陷入昏迷,小腹硬如石塊,按之痛不可忍。“瘀血堵在胞宮,像堰塞湖,再不疏通,就要沖心了!”雀婆當機立斷,取來三年生的雀腦芎,這川芎頂凸如雀腦,圓融飽滿,斷面的油點密如繁星,是活血的利器。她又抓了桃仁、紅花、益母草——桃仁破血,紅花活血,益母草通經,雀腦芎行氣為帥,四藥相配,如快刀斬亂麻,能劈開瘀阻。

    “快!用童便煎藥!”雀婆喊道。童便能引藥下行,助瘀血排出。藥罐在炭火上沸騰,辛香混著苦澀,濃烈得讓人屏息。她撬開蓮娘的牙關,用小勺一點點灌藥,藥湯入喉,蓮娘喉間發出“咕嚕”聲,額頭滲出冷汗。

    半個時辰後,蓮娘忽然呻吟一聲,小腹開始蠕動,惡露竟緩緩排出,色紫黑如墨。“活了!她活了!”蓮娘丈夫喜極而泣。雀婆又取來雀腦芎末,用黃酒調成糊狀,敷在蓮娘小腹,說“藥湯走髒腑,藥糊走肌表,內外合力,才能把瘀血排干淨。”

    連灌三劑藥,蓮娘的高熱退了,能輕聲說話了,看著襁褓中的孩兒,流下了眼淚。穩婆嘆道“我接生三十年,從沒見過這麼凶險的,是雀腦芎救了她們母子!這藥圓如雀腦,竟有劈開瘀血的力氣,真是奇了!”

    雀婆望著藥罐里的殘渣,說“它圓融,是含著氣;它能破瘀,是氣足能沖。就像雀鳥,看著小巧,卻能穿雲破霧,這便是‘形圓而力不弱’的理。”她讓蓮娘後續用雀腦芎配當歸、黃 煮湯,補氣血,清余瘀,蓮娘很快便恢復了。

    第六回 汴京太醫訪雀塢 圓融之性證經方

    王元寶回到汴京,將雀腦芎的神奇告訴了太醫局的李太醫。李太醫素愛研究地方藥材,听聞有此奇藥,便奏請朝廷,親自往蜀地雀塢村而來。

    此時正值秋收,雀婆正在雀鳴坡采挖雀腦芎,她的動作輕柔,先用小鋤疏松周圍的土,再用手小心地將根睫從腐殖土里捧出,抖掉泥土,那根睫果然圓如雀卵,頂凸如雀腦,褐皮上的環紋細密如雀羽,李太醫看了,撫須贊嘆“果然如《本草圖經》所載‘狀如雀腦’,老夫在汴京,只聞其名,未見其形,今日一見,名不虛傳!”

    雀婆請李太醫到家中,用雀腦芎配天麻、鉤藤,為他煮了一碗“平肝湯”。李太醫近年常頭暈目眩,喝了湯,只覺一股清勁從頭頂散開,眩暈立止,嘆道“此藥辛香而不燥,行氣而不耗,果然是上品川芎!”他取出隨身攜帶的《神農本草經》,指著“芎?主中風入腦頭痛”,說“古人只言其功效,卻未言其形,你這雀腦芎,形與效合,才是真‘識藥’啊。”

    雀婆便將民間辨識、炮制、配伍雀腦芎的法子講給李太醫听“三年生的才稱‘雀腦’,一年生的形扁,力不足;配白芷,能上達巔頂,治頭痛如劈;配當歸,能下行血海,治經閉腹痛;配天麻,能平肝潛陽,治頭暈目眩……”李太醫一一記下,說“這些法子,比太醫局的方解更鮮活,老夫要帶回汴京,編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他見雀婆對中醫藥理頗有見解,便問“姑娘覺得,‘狀如雀腦’與‘主中風入腦’有何關聯?”雀婆指著窗外的雀鳥“雀鳥善飛,能到高處;雀腦圓融,能聚精氣。人腦在巔頂,屬至高之處,雀腦芎形若雀腦,氣若雀鳥,故能‘入腦’,這便是‘同氣相求’吧。”李太醫聞言,起身拱手“姑娘真乃民間神醫!老夫受教了。”

    第七回 冬寒血凝致偏癱 雀腦通脈復肢體

    入冬後,芎山一帶降了場大雪,雀塢村的老獵戶趙伯,在山中守了一夜獵,回來後突然左側肢體偏癱,口眼歪斜,說話含糊——這是“中風偏癱”,因寒邪入絡,氣血凝滯所致。

    家人抬來請雀婆,雀婆看趙伯舌苔紫暗,脈沉澀如刀刮,說“寒邪像冰,凍住了氣血,得用雀腦芎這‘融冰錐’,配黃 、地龍,才能化開。”她取來陳年雀腦芎(陳者性緩而力久),與黃 (補氣)、地龍(通絡)、紅花(活血)同煮,藥湯煮出來,色如醬紅,辛香中帶著一股沉郁的暖意。

    她給趙伯喝藥,又用藥渣加白酒炒熱,敷在偏癱的肢體上。“雀腦芎行氣活血為君,黃 補氣為臣,地龍通絡為佐,紅花破瘀為使,”雀婆解釋,“氣足了,血才能跑;通絡了,血才能到肢體;就像給凍住的河道破冰、引水、開渠,缺一不可。”

    趙伯喝了藥,起初沒動靜,到了第七日,左手手指竟能微微動彈了;半月後,能拄著拐杖站立;三個月後,竟能慢慢走路,說話也清楚了。他拉著雀婆的手說“這雀腦芎,真能鑽筋透骨,我左邊的身子,就像被它一點點叫醒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李太醫恰好此時派人來取雀腦芎,听聞此事,在信中寫道“雀腦芎配黃 ,治中風偏癱如神,其圓融之性,能引氣達于肢體末梢,此‘氣行則血行’之實證也。”雀婆把信珍藏起來,對村民說“太醫都認可了,這藥不僅能治頭痛,還能治偏癱,是咱雀塢村的福氣。”

    第八回 雀腦聲名傳天下 珠圓之性續薪火

    春去秋來,轉眼又是十年。雀婆的頭發白了,卻依舊每日去雀鳴坡照看雀腦芎,她的徒弟“小雀”,已能獨當一面,辨得真偽,配得良方。

    雀腦芎的名聲傳到了皇宮,宋哲宗派人來采辦,用作宮廷藥材,雀塢村因此免了賦稅,村民們更珍惜這“珠圓之藥”了。他們按照雀婆的法子,在雀鳴坡劃出“禁地”,只許三年采一次,每次采大留小,確保雀腦芎生生不息。

    小雀問雀婆“師父,為啥雀腦芎非要長三年才管用?”雀婆指著芎山的松樹“一年生的草,根淺力薄;三年生的根,深扎土中,吸夠了日月精華,才能長得圓,聚足氣。就像人,三歲才識善惡,藥也一樣,得夠年頭,才有真本事。”

    村里的學堂,老秀才把雀腦芎的故事編成歌謠,教孩童傳唱“芎山高,雀腦圓,三年長成治病仙。頭痛喝它能開竅,偏癱用它能伸拳。圓融含氣藏真意,世代相傳福連綿。”孩童們唱著歌謠,在雀鳴坡上種下新的芎苗,像撒下無數希望的種子。

    這年冬天,雀婆無疾而終,臨終前,她給小雀留下一株最圓的雀腦芎,說“這藥……形圓,性柔,力卻剛,像做人,得圓融,卻不能沒骨氣。記住,醫人如醫藥,得懂它的性子,順它的勁,它才會幫你。”

    小雀遵從師命,將雀腦芎的種植、辨識、炮制、配伍之法,刻在村口的石碑上,碑頂刻著一只雀鳥,碑文中寫道“雀腦芎,三年生,狀如雀腦,圓融含氣,主中風入腦頭痛,瘀血經閉,中風偏癱,配伍得當,效如桴鼓。”

    後來,甦頌編撰《本草圖經》,特意派人到雀塢村繪制雀腦芎圖,圖旁注“蜀地雀塢村產雀腦芎,最良,其狀如雀腦,氣厚味醇,為芎中上品。”再後來,有人在《本草綱目》中讀到這段記載,才知這形如雀腦的草木,藏著多少“形與神俱”的中醫藥智慧。

    結語

    雀腦芎的故事,是一部“形神合一”的草木傳奇。從《本草圖經》的“狀如雀腦”到雀塢村的實踐,它的圓潤形態,藏著“聚氣含精”的密碼;它的辛香醇厚,顯露出“行氣活血”的魄力。三年生的等待,是“秋收冬藏”的耐心;圓融含氣的特性,合“天人合一”的妙理;配伍黃 治偏癱,配當歸治經閉,顯“七情和合”的靈活——它不僅是一味藥,更是古人“觀物取象”的智慧結晶從雀腦的圓融,悟得“氣聚則效著”;從草木的生長,懂得“時到則功成”。

    贊詩

    芎山深處雀腦圓,三年孕得藥中仙。

    能透風邪開腦竅,善融瘀血通筋脈。

    圓融含氣藏真意,配伍隨心顯妙權。

    本草圖經留勝跡,民間代代頌其賢。

    尾章

    如今的芎山,依舊生長著雀腦芎,每到秋收,藥農們仍會小心翼翼地采挖,像捧著易碎的珍珠。《中藥大辭典》中,“雀腦芎”被定義為“川芎的優質品種,因其根睫狀如雀腦而得名,具有行氣活血、祛風止痛之效”,文字簡練,卻藏著千年的故事。

    而雀塢村的石碑,歷經風雨,字跡已斑駁,卻仍有人能認出那只雀鳥和“狀如雀腦”的描述。村里的老人會給孩童講雀婆的故事,說她如何用像雀腦的藥,治好無數病人。孩童們似懂非懂,卻會在春天種下芎苗,盼著三年後,能長出圓如雀腦的根睫,盼著那辛香,能像當年一樣,飄過芎山,飄過歲月,告訴每一個人草木有情,形神有義,那些藏在形態里的智慧,永遠不會老去。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雀腦芎•玉潤卷》(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雀腦芎•玉潤卷》(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