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宋嘉佑年間,甦頌奉詔編撰《本草圖經》,遍歷九州,采集藥圖,至蜀地芎山,見一種川芎根睫“圓如雀卵,凸若雀腦,色如蜜蠟,斷面油潤”,嘆曰“此真雀腦芎也!”
“雀腦”者,麻雀之腦也,圓融飽滿,藏精聚氣,雖小卻含生靈之機;“芎”者,行氣活血之藥也。雀腦芎,即形若雀腦的川芎,其根睫圓凸如珠,環紋細密如雀腦紋路,斷面油點如星,辛香醇厚——恰如中醫所言“形者神之質”,這圓潤飽滿之形,正藏著“精氣充盈,藥效峻猛”的密碼。
它生長于芎山陰坡的腐殖土中,需三年方成,第一年生苗,第二年長根,第三年根睫方得“雀腦”之形。蜀地有諺“三年一雀腦,十年一藥仙”,言其珍貴。而故事的開端,便在芎山腳下的“雀塢村”,村里的“雀婆”,與這雀腦芎的緣分,始于一只墜巢的幼雀,那雀腦的圓,竟與她日後采得的芎根,有著驚人的相似。
第一回 芎山春深藏珠玉 幼雀墜巢識真形
雀塢村的春天,是被芎山的辛香染透的。清明剛過,坡地上的川芎苗便鋪成一片翡翠,羽狀復葉青翠如羽,葉尖掛著的晨露,映著日頭,像無數碎鑽。七歲的雀婆(那時還叫“阿雀”)跟著祖母往山上去,她的小布兜里,總裝著給雀鳥的谷粒。
行至“雀鳴坡”,忽聞幼雀哀鳴,阿雀循聲望去,見一只麻雀幼雛從巢中墜下,摔在川芎苗旁,腦袋耷拉著,圓滾滾的腦殼上沾著草屑。“祖母,它不動了!”阿雀捧著幼雀,急得要哭。祖母接過,輕輕撫摸幼雀的腦袋“雀腦圓,藏元氣,許是撞暈了,放芎苗上曬曬,或許能醒。”
阿雀將幼雀放在一株粗壯的川芎苗上,自己蹲在旁邊守著。日頭升高,芎苗的辛香越來越濃,幼雀竟慢慢抬起頭,眨了眨黑豆似的眼楮,撲稜稜飛進了灌木叢。阿雀望著它的背影,忽然發現,腳下那株川芎的根睫,從土里冒出一點,圓鼓鼓的,竟和幼雀的腦袋有幾分像!
“祖母,你看這根!”她指著那點凸起。祖母笑著挖開表土,露出一小節根睫,果然圓如雀腦,帶著細密的環紋“這是雀腦芎的苗,要長三年,根才能長得像雀腦,那時的藥,才叫真管用。”她教阿雀認雀腦芎的苗“葉比普通川芎更厚,色更深,睫基部帶紫暈,像雀羽的顏色;根須短而密,像雀爪,抓土牢。”
阿雀把這事記在心里,此後每次上山,都要去雀鳴坡看看那株川芎苗,給它拔草、澆水,像守護那只幼雀。三年後,當她跟著祖母挖出第一株雀腦芎時,那根睫圓如雀卵,頂端凸起如雀腦,褐中帶黃,斷面油點如星,辛香醇厚得能燻香半只竹籃,她忽然懂了祖母的話“圓融之物,多藏精氣,雀腦芎能治頭痛,就因它這雀腦般的形,能聚氣透腦。”
第二回 汴京貴客患頭風 尋常芎藥難建功
雀塢村的雀腦芎,因產量稀少,只在本地流傳。直到宋熙寧年間,汴京大賈王元寶途經蜀地,染上了頭風病,才讓它的名聲初顯。
王元寶素來體豐,喜食肥甘,這次入蜀,貪涼飲冷,又逢連日陰雨,忽發頭痛,痛在巔頂,如被重物碾壓,伴惡心嘔吐,臥床不起。蜀地醫者用了防風、白芷、普通川芎,雖能暫緩,卻總反復,王元寶愈發煩躁“難道蜀地就沒有能治我這頭痛的藥?”
管家听聞雀塢村有位“雀婆”,善用一種“雀腦芎”治頭痛,便備了厚禮來請。此時的阿雀已年近三十,因一手辨識雀腦芎的本事,被村里人喚作“雀婆”。她來到王元寶住處,見他面色潮紅,舌苔厚膩,脈象滑數,知是“痰濕上蒙,濁陰不降”,普通川芎雖能行氣,卻嫌力薄,難以穿透厚重的痰濕。
“貴人的頭痛,如烏雲罩頂,需得有穿透力的藥,”雀婆道,“尋常川芎,根形扁散,力不足;唯有雀腦芎,形圓氣足,能像雀鳥穿雲,直透巔頂。”王元寶半信半疑“不過是形狀不同,藥效能差多少?”雀婆取出隨身攜帶的雀腦芎,與普通川芎放在一起“貴客請看,雀腦芎圓如雀腦,油點密而亮,辛香更烈,這便是精氣足的證驗。”
王元寶的管家怕有詐,堅持要先試藥。雀婆取來雀腦芎,切片,與半夏、天麻、白術同煮——半夏燥濕化痰,天麻平肝潛陽,白術健脾祛濕,雀腦芎行氣透腦,四藥相配,恰如“驅散烏雲,露出晴空”。藥湯煮出來,辛香中帶著一股沉郁的甘味,不似普通川芎那般燥烈。
第三回 雀腦初顯穿雲力 辛香直透巔頂關
管家先嘗了半碗藥湯,半個時辰後說“腹中暖,頭略輕,不像前藥那般燥。”王元寶這才肯喝,藥湯入喉,先是一股暖流往下走,化開腹中的痞悶,隨即一股辛香逆勢而上,像一只雀鳥,穿過喉嚨,掠過胸口,直沖天靈蓋。
“嗯?”他輕呼一聲,只覺巔頂的重壓感竟減輕了些,像被什麼東西輕輕頂了一下,惡心感也消了。“這藥……竟能鑽到頭頂?”他又喝了半碗,躺了片刻,竟能坐起來喝茶了,對雀婆道“姑娘的藥,果然與尋常不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雀婆解釋“雀腦芎形圓如雀腦,氣聚而不散,故能穿透痰濕,直抵病所;普通川芎形扁,氣易散,對付輕癥尚可,遇您這厚重痰濕,便力不從心了。《本草圖經》說它‘狀如雀腦’,這‘狀’里,藏著‘力’呢。”她又調了方子,加了茯苓助白術祛濕,讓王元寶連喝五日。
第五日,王元寶竟能騎馬出游,特意去雀鳴坡看雀腦芎生長的地方,見那川芎葉厚睫紫,根須抓土牢固,感嘆道“天地造物真奇,竟能長出這般合人心意的藥!”他要重金買下所有雀腦芎,雀婆卻道“此藥每年產量有限,需留種,還得給村里人備著,貴客要,我可分您一半,再多,便得等來年了。”
王元寶雖富,卻也敬醫者仁心,便依了她,只買了一半,臨走時問“這藥如此神奇,可有故事?”雀婆便講了那只幼雀與第一株雀腦芎的事,王元寶听得入神,說“我要把這故事帶回汴京,讓太醫也知道蜀地有此神藥。”
第四回 雀塢口傳辨真偽 圓融之性合醫理
王元寶走後,雀腦芎的名聲在蜀地傳開,藥商紛紛來雀塢村收購,卻常把普通川芎當作雀腦芎。雀婆便教村民辨真偽“真雀腦芎,三年生,根睫圓如雀卵,頂凸如雀腦,重約三錢,斷面油點密而亮,辛香醇厚,嚼之先辛後甘;假的多是一年生,形扁,頂平,油點少,味辛烈而苦。”
有個藥商不信,拿著普通川芎來試,雀婆用它給一個輕癥頭痛的村民煮湯,果然見效慢,且喝後燥渴;換了雀腦芎,村民喝一碗便說“這藥像帶著勁兒,直往頭上沖,比剛才的藥靈多了!”藥商這才信服,以高價收購雀腦芎。
雀婆還教大家儲存雀腦芎“用陶缸裝,缸底鋪干谷殼,防潮;每兩層川芎間墊桑皮紙,吸潮氣;放通風處,忌暴曬,暴曬會讓油點癟,辛香散。”她解釋“雀腦芎貴在圓融含氣,儲存得法,氣才不散,就像雀鳥護卵,得恆溫恆濕才行。”
村里的老秀才,讀過《本草圖經》,見雀婆如此懂雀腦芎,便與她探討“書中說雀腦芎‘狀如雀腦’,姑娘覺得,這形與藥效有何關聯?”雀婆指著天上的圓月“月滿則明,圓融則盛,草木也如此。雀腦芎圓如雀腦,能聚氣,故透腦力強;其狀如雀腦,與人體腦形相契,故能‘同氣相求’,直擊病所,這便是‘天人合一’吧。”
老秀才撫須嘆道“姑娘所言極是!《黃帝內經》說‘形與神俱’,雀腦芎的形,便是它的神,難怪能治頭痛如神。”他提筆寫下《雀腦芎辨》,其中有雲“圓融藏精,雀腦聚氣,三年乃成,透腦如矢,此非人力,乃天地造化之妙。”
秋分時,雀塢村又到了采雀腦芎的時節,阿雀帶著村民,在雀鳴坡小心翼翼地挖掘,每挖出一株,都要贊嘆一聲“多圓啊,真像雀腦!”夕陽下,竹籃里的雀腦芎泛著蜜蠟般的光,辛香混著泥土的氣息,飄向芎山深處,仿佛在預告,這株形如雀腦的草木,故事才剛剛開始。
(上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