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芎穹窿記》(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芎穹窿記》(下卷)

    下卷

    第五回 暑濕相搏添新恙 芎配伍顯神通

    風峪的夏天,不似春日風烈,卻多了暑濕。昆侖之墟的熱氣與峪中水汽交織,化作黏膩的暑氣,鑽人肌骨。這年夏至,五運屬土,六氣為濕,風峪的病又變了——除了頭風,有人開始頭痛伴胸悶,惡心欲嘔,舌苔厚膩,像被暑濕糊住了腦袋。

    阿穹的弟弟,前幾日貪涼,在溪水里泡了半晌,回來便頭痛如裹,昏昏沉沉,吃不下飯,連平日管用的芎草湯,喝了也只覺得腹脹。阿穹摸他額頭,不燙卻黏;看他舌苔,白膩如奶油;問他感受,說是“頭重得抬不起來,胸口像壓著濕棉絮”。

    她想起游方醫者說的“暑濕傷脾,濕濁上蒙清竅”,琢磨著芎草辛溫,能祛風止痛,但濕濁太重,單用它,就像用干柴去燒濕木頭,燒不起來還冒煙。得找些能化濕的草來配。她去峪邊的沼澤地,采來蒼術——這草生于濕地,氣味芳香,能燥濕健脾;又摘了幾片荷葉,清暑利濕。

    阿穹將芎草根睫與蒼術、荷葉同煮,蒼術的燥香與芎草的辛香相和,荷葉的清苦又中和了兩者的溫燥,藥湯煮出來,竟帶著一絲清冽的甘味。弟弟喝了半碗,不多時便開始打嗝,打出的氣帶著股濕腥味,打完後,他說“頭好像輕了點,胸口也不那麼悶了。”連喝兩日,弟弟的頭痛全消,還能跟著伙伴去采野果了。

    有位婦人,暑天里不僅頭痛,還總覺得頭暈,眼前發黑,阿穹在芎草湯里加了天麻。天麻生于腐木,能平肝潛陽,祛風通絡。婦人喝了,頭暈立止,笑道“這芎草配天麻,就像給亂跑的風安了個韁繩,不那麼橫沖直撞了。”阿穹點頭“是啊,草木也講規矩,有的主散,有的主收,七情配伍,就是讓它們各司其職,不亂來。”

    夏日的風峪,芎草長得格外旺盛,葉片肥厚,根睫飽滿。阿穹知道,“夏長”之時,草木精氣最足,此時采收的芎草,辛香更烈,化濕之力也更強。她教族人在暑天用芎草、薄荷、藿香煮水當茶喝,既能防頭痛,又能祛暑氣,村里的暑病漸漸少了。

    夜里,阿穹對著那卷《神農本草經》殘簡,借著月光,用炭筆在石頭上畫芎草的樣子,旁邊寫上“芎,辛溫,主中風入腦頭痛,兼能化濕”。她不懂竹簡上的字,卻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著芎草的秘密。

    第六回 山崩血滯成危癥 芎活血破瘀堅

    秋風起,風峪的山開始松動。這年秋分剛過,一場暴雨引發了小規模山崩,幾塊巨石滾下山崖,砸中了正在谷底采藥的三個族人。其中一個叫石生的青年,被巨石壓傷了腿,雖然保住了性命,卻從此左腿腫脹發紫,痛得日夜哀嚎,傷口處的血結成了黑塊,像凍住的泥漿,郎中說“血滯住了,散不開,腿怕是保不住了”。

    阿穹看著石生的腿,那紫黑的瘀血從傷口蔓延到膝蓋,摸上去硬邦邦的,像一塊冰冷的石頭。她想起芎草不僅能祛風,還能“活血”——有次她手指被荊棘劃破,血流不止,無意中用芎草葉敷在傷口,血竟很快止住,結的痂也比平時軟些。“既然能止血,說不定也能散瘀?”

    她取來陳年的芎草根睫——祖父說,芎草越陳,活血之力越穩,不像新采的那麼燥烈。她將根睫搗成泥,加入黃酒調成糊狀,敷在石生的傷口周圍,又取新鮮芎草睫葉,與當歸、桃仁同煮。當歸甘溫,能補血活血;桃仁味苦,能破血行瘀。三者同煮,藥湯呈深褐色,帶著一股沉郁的辛香。

    石生喝下第一碗藥湯,覺得腿里像有小蟲子在爬,又癢又麻;敷藥的地方,漸漸發熱,那股熱勁慢慢往骨頭縫里鑽。阿穹說“這是藥氣在推瘀血呢,忍忍就好了。”第二天,石生的腿腫消了些,紫黑的顏色也淡了點;連敷七日藥糊,喝了七劑藥湯,傷口處的黑血塊竟開始松動,能慢慢剝落了,露出下面淡紅的新肉。

    郎中來看了,驚得說不出話“我治了一輩子跌打,從沒見過這麼快散瘀的!這芎草,竟是活血的神藥?”阿穹道“不是神藥,是它懂血的性子。血遇寒則凝,遇溫則行,芎草辛溫,能讓血活起來;瘀血像堵在河道里的石頭,當歸是引水的渠,桃仁是撬石頭的棍,芎草就是推石頭的力,三者合力,瘀才能散。”

    石生的腿漸漸好了,雖留下點跛,但總算保住了。他逢人便說“是阿穹的芎草給了我第二條腿!”風峪的族人這才知道,芎草不僅能治頭風,還能治瘀血,連打獵時被野獸抓傷,也用芎草葉敷,好得格外快。

    阿穹在石頭上又添了幾筆“芎草,活血散瘀,治跌打腫痛。”月光照在石頭上,那些歪歪扭扭的符號,像一顆顆種子,等著生根發芽。

    第七回 寒凝血瘀阻經水 芎溫通解婦愁

    冬雪覆蓋了風峪,天地一片蒼茫。“冬藏”之時,人體氣血收斂,若寒邪侵襲,最易凝滯血脈,尤其是婦人,多有“經水不調”之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村西的阿秀,年方十八,自去年冬天受了寒,月經便變得紊亂,或數月一行,或行而量少,色暗如墨,每次來都小腹冷痛,疼得蜷縮在床上,蓋三床被子都覺得冷。巫祝用了不少驅寒的草藥,都不見效。阿秀的母親找到阿穹,哭著說“再這樣下去,怕是嫁不出去了……”

    阿穹看阿秀的舌苔,白滑而潤;摸她小腹,冰涼堅硬;問她平日,說是“怕冷,手腳常年冰涼”。她想起游方醫者說的“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阿秀的病,是“寒凝血瘀,阻滯胞宮”,芎草辛溫,能散寒活血,正好對癥。

    她取來三年陳的芎草根睫——陳芎性更溫和,活血而不峻猛;又抓了艾葉、生姜、紅糖,與芎草同煮。艾葉能溫經散寒,生姜助其驅寒,紅糖甘溫補血。藥湯煮出來,紅亮黏稠,辛香中帶著甜暖,像冬日里的炭火。

    阿穹讓阿秀每日早晚各喝一碗,喝前用熱水袋溫敷小腹。第一月,阿秀的月經沒來,但小腹冷痛輕了;第二月,月經來了,量雖少,但顏色亮了些;第三個月,月經如期而至,量漸多,疼痛也幾乎消失了,阿秀臉上終于有了笑容,能跟著母親紡線了。

    阿秀的母親給阿穹送來一塊獸皮,感激道“阿穹,你這藥比什麼都管用,阿秀現在手腳都暖和了。”阿穹笑著說“不是我管用,是芎草懂婦人的苦。婦人以血為本,血要暖,要活,就像這冬天的土地,得有陽光照著,才能解凍,才能春耕。芎草就是給血送陽光的。”

    此後,風峪的婦人,凡有經痛、閉經,都來找阿穹,她根據情況加減氣血虛的,加黃 、當歸;肝郁的,加香附、柴胡。芎草在她手里,像一位貼心的使者,總能找到瘀阻的癥結,溫柔地將其化解。

    冬日的夜晚,阿穹守著炭火,翻看那卷《神農本草經》殘簡。雖然看不懂字,但她能感覺到,這上面一定也寫著芎草的好。她將芎草的根睫埋在土里,等著來年春天,它們能發出新的嫩芽——草木有輪回,藥效也在輪回中沉澱。

    第八回 芎聲名傳四海 典籍印證古今同

    春去秋來,轉眼五年過去。阿穹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女子,醫術也愈發精湛,風峪的頭風病幾乎絕跡,芎草的名聲,順著昆侖山脈,傳到了更遠的地方。

    有位來自中原的醫者,听聞風峪有奇草能治百病,特意跋涉而來。他見到阿穹,遞上一卷書,正是《神農本草經》的全本。當他指著“芎,味辛,溫。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時,阿穹看著那些字,雖然不認識,卻從醫者的解釋中,認出了自己多年摸索的芎草功效“中風入腦頭痛”,不就是風峪的頭風?“金瘡”,不就是跌打瘀血?“婦人血閉”,不就是阿秀的病?

    “原來,它的名字叫芎!”阿穹恍然大悟,“我們叫它芎草,和這‘芎’,竟是一個意思!”醫者感嘆“是啊,古人早已識得它的好,只是這名字和用法,在民間口耳相傳,漸漸變了模樣,卻從未失傳。你在風峪做的,正是古人做過的事,用實踐印證著典籍,用口傳延續著智慧。”

    醫者在風峪住了三月,將阿穹用芎的經驗一一記錄,包括春用葉治頭風初起,夏用睫配蒼術治暑濕頭痛,秋用根配桃仁治瘀血,冬用陳芎配艾葉治婦人經閉,這些都與《神農本草經》的記載一脈相承,又多了幾分因地制宜的靈活。

    臨走時,醫者對阿穹說“芎的根睫,狀如穹窿,上應天之穹,下合地之隆,中補人之氣血,這便是‘天人合一’的妙處。你守護它,也是在守護這份天地的饋贈。”阿穹似懂非懂,卻將醫者的話刻在了心里。

    數年後,阿穹成了風峪的“藥婆”,她將芎的種植、采收、炮制、配伍之法,編成歌謠教給族人“芎芎,穹窿其形,辛溫上行,專治頭風;陳者活血,新者祛風,配歸治瘀,配艾調經……”歌謠在風峪的風中回蕩,一年又一年。

    又過了千年,李時珍在編撰《本草綱目》時,查閱古籍,尋訪民間,終于在一本西域的殘卷中,看到了關于“風峪芎”的記載,與他所見的川芎核對,形態、功效一一吻合。他在書中寫道“芎本作營,此藥上行,專治頭腦諸疾,故有芎之名;其根睫穹窿窮高,故加草字頭為芎。”字里行間,仿佛還能听見風峪的歌謠,看見阿穹在石頭上刻畫的符號。

    結語

    芎的故事,是一部從《山海經》走到《本草綱目》的傳奇。它從昆侖風峪的岩縫中走來,帶著上古的辛香,驅散過先民的頭風;它的穹窿根睫,藏著“上應天象、下合地脈、中契人氣”的密碼,印證著“天人合一”的至理;它的四氣五味,在阿穹等無數民間醫者的實踐中,被不斷發掘——辛溫散寒,入肝走血,既能祛風止痛,又能活血調經,還能散瘀消腫。

    從風峪的“芎草”到典籍的“芎”,名稱雖變,藥性未改;從口傳心授到筆墨記載,形式雖異,智慧相承。這株奇草告訴我們中醫藥的根,扎在廣袤的大地里,藏在世代的實踐中,它“源于生活”,故能貼合民需;它“高于生活”,故能洞察天人。芎的穹窿,不僅是根睫的形態,更是中醫藥從實踐到理論、從民間到典籍的升華之境。

    贊詩

    昆侖風峪出芎,穹窿根睫藏靈胎。

    辛溫能破腦中風,活血可通經脈塞。

    春采新苗驅頭疾,冬用陳根暖宮骸。

    口傳心授千年意,本草綱目記其才。

    尾章

    如今的風峪,早已不是當年的閉塞之地,但芎依舊在那里生長,歲歲枯榮。當地的藥農,仍遵循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古訓,采收芎,炮制入藥。他們或許不知道《山海經》的記載,也未必讀過《本草綱目》,但他們知道頭痛了,用芎;跌打了,用芎;婦人不舒服了,還用芎。

    這便是中醫藥的傳承它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只需要一雙辨識草木的眼,一雙炮制草藥的手,一顆體恤病患的心。芎的辛香,飄過了數千年的歲月,依舊清新,因為它的根,始終扎在生活的土壤里,扎在“實踐先于文獻”的真理中,扎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里。

    風峪的風還在吹,帶著芎的辛香,告訴每一個經過的人有些草木,生來就是為了治愈;有些智慧,生來就是為了傳承。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穹窿記》(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穹窿記》(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