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盛夏濕熱釀時疫 甘香配伍顯神通
梅雨剛過,盛夏接踵而至。四明山一帶被少陽相火與太陰濕土包裹,成了個巨大的蒸籠。甘棠村的暑日,本是“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的愜意,卻因一場突如其來的時疫變了模樣——村民們先是上吐下瀉,接著發熱胸悶,渾身酸痛,連井水都喝不出滋味。
青禾背著藥簍,挨家挨戶地查看。村西的孩童小石頭,上吐下瀉得脫了形,眼窩深陷,嘴唇干裂,卻還喊著“肚子脹”;村東的張阿公,發熱不退,咳出來的痰黏得像膠,堵在喉嚨里“ ”作響。青禾摸他們的脈象,濡數而滑,像被泥水糊住的琴弦;看他們的舌苔,黃膩如積垢,這是“濕熱困脾,升降失常”的重癥。
“祖母說過,夏屬火,濕與熱纏上,就像油鍋里潑了水,又燙又黏,最難對付。”青禾蹲在藥圃邊,指尖捻著一片“甘香藤”的葉子。這藤經過一夏的生長,睫稈更粗壯了,葉片肥厚,甘香中帶著一絲微苦,那是暑氣逼出來的清泄之性。
她想起放翁臨走時說的話“草木配伍,如良將用兵,需知彼此性情,方能克敵制勝。”便取來甘香藤的睫葉,又抓了黃連、藿香、白扁豆。黃連苦寒,能清熱燥濕;藿香芳香,能化濕解暑;白扁豆甘溫,能健脾止瀉。“甘香藤行氣為君,讓氣機轉起來;黃連清熱為臣,給濕火降溫;藿香、扁豆佐使,一個化濕,一個固脾,這才是對付濕熱的法子。”
藥罐在炭火上沸騰,苦澀的黃連被甘香藤的甜香中和,飄出一股奇特的氣息,聞著雖不似春日茶湯溫潤,卻帶著一股清透的勁兒,能驅散暑氣的悶。小石頭喝了藥湯,不到半日,嘔吐便止了;張阿公連喝兩日,痰也能咳出來了,胸口的悶脹感消了大半。
村民們圍著青禾,驚嘆這“甘香藤”的能耐。青禾卻指著田埂上的馬齒莧“不是它能耐,是草木各有分工。就像這馬齒莧,能治痢疾,但若單吃,太寒,配點甘香藤,就溫和多了。草木相生相克,七情和合,才能顯出真本事。”
此時的臨安城里,陸放翁正將青禾的配伍法子記在《劍南詩稿》的空白處,旁邊題了句“甘香藤配黃連,治暑濕吐瀉如神,此民間妙法,當傳後世。”他望著窗外的烈日,忽然想念甘棠村的甘香,那香氣里,藏著比藥方更珍貴的東西。
第六回 秋燥傷肺添新癥 藤根初用見深功
秋風起,吹散了暑濕,卻帶來了新的麻煩。四明山的秋日,燥氣盛行,像無形的砂紙,磨得人鼻干唇裂。甘棠村的時疫剛過,又有人染上了“燥咳”——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咳得撕心裂肺,夜里能把人咳醒,連喉嚨都咳破了血。
青禾去後山采藥時,發現“甘香藤”的葉子開始泛黃,根部卻越來越粗壯,埋在土里的部分,表皮呈淺褐色,挖出來時,斷口處冒出的汁液比睫葉更黏稠,甘香中帶著一股沉郁的醇厚。“祖母說,秋主收,草木的精氣都往根里走了。”青禾恍然大悟,“燥邪傷肺,得用能潤肺的藥,這藤根藏了一夏的精氣,怕是比睫葉更管用。”
她取來藤根,切成薄片,那斷面呈黃白色,密布著細小的油點,像撒了把碎金子。又找來麥冬、玉竹、川貝母,這些都是潤肺滋陰的良藥。“甘香藤根甘香潤肺,行氣而不耗陰,配麥冬、玉竹滋陰,川貝化痰,正好對付秋燥干咳。”
藥湯煮出來,色如蜜釀,入口甘潤,微苦中帶著回甜。村北的李嬸咳了半月,喝了這湯,當晚就睡得安穩了,第二天早上,竟能咳出點稀痰,喉嚨也不那麼疼了。“這根比葉子更‘有勁兒’,像能鑽進肺里,把燥火澆滅。”李嬸咂著嘴說。
青禾笑著解釋“春用葉,夏用睫,秋用根,這是順草木的性子。葉子輕浮,能走表;根沉實,能入里。秋燥傷在肺腑深處,自然得用根才能透進去。”她特意囑咐村民,挖根時要留一半在土里,“根是草木的根本,秋收不能趕盡殺絕,得留著它過冬,來年才能再發。”
消息傳到鄰村的老醫那里,老醫帶著自己的醫書來拜訪,翻到《神農本草經》里“某草,根潤肺,葉散濕”的記載,撫著胡須嘆道“書上寫的‘某草’,怕是就是你這甘香藤!古人沒給它起名,卻記下了它的性子,你們祖輩口傳的法子,竟與千年前的記載對上了,這才是真學問啊。”
第七回 秋收藤根藏真味 冬釀藥酒固元氣
秋分過後,四明山漫山紅葉,甘棠村忙著秋收。青禾帶著村民,小心地挖取甘香藤的根——此時的根,經過秋露的滋養,已長得如手指般粗細,表皮褐中帶紫,斷面油潤,甘香撲鼻。“挖根要選晴天,帶點土,晾半干再藏,這樣藥性才不會跑。”青禾一邊示範,一邊講解,“晾太干了,油點會癟;太濕了,又會發霉。得干濕正好,像人的氣血,不虧不溢。”
村民們將挖來的藤根埋在谷倉的沙土里,沙土要干濕適中,既能防潮,又能透氣,這是祖母傳下來的“冬藏”法子。“冬天主藏,草木的根在土里藏著,人的氣血也得藏著。藏得好,來年春天才有精神。”青禾說。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入冬後,寒風呼嘯,甘棠村的人愛喝點自釀的藥酒暖身。青禾便取出秋收的甘香藤根,與當歸、枸杞、杜仲一起,泡在米酒里。當歸補血,枸杞滋陰,杜仲強腰,甘香藤根行氣活血,四者相配,既能暖身,又能滋補,最適合冬天飲用。
酒壇埋在灶台邊的土里,借著煙火氣慢慢發酵。一個月後開封,酒香混著藥香,醇厚得讓人醉。村民們每日喝一小杯,原本冬天愛犯的關節痛、手腳涼,竟好了大半。有位常年氣短的老人,喝了整個冬天的藥酒,開春後竟能跟著年輕人上山砍柴了。
“這酒好就好在甘香藤根,”青禾對大家說,“它行氣,能讓當歸、枸杞的補力走得開,不至于補得太滯;它甘潤,又能讓酒的燥烈緩和下來,補而不燥。這就是‘七情’里的‘相使’,藤根是‘使’,能讓別的藥更好地發揮作用。”
這天,青禾收到一封來自臨安的信,是陸放翁寄來的。信里說,他將甘香藤的用法寫進了《老學庵筆記》,還附了一首詩“甘香藤下秋風里,采收根芽釀美酒。一盞能驅冬日寒,更藏元氣待春透。”青禾捧著信,望著窗外的雪景,忽然覺得,這株無名的藤草,已經把甘棠村的故事,帶到了很遠的地方。
第八回 放翁重訪甘棠村 奇草聲名傳四方
第二年暮春,四明山又開滿了野花,陸放翁竟真的回來了。他卸了官,帶著自己整理的《甘香藤用法》手稿,想親眼看看這株“勝芎菊”的奇草。
青禾引他到藥圃,此時的甘香藤,剛抽出新葉,嫩得能掐出水來,甘香彌漫在春風里。放翁蹲下身,仔細看著,像見了老朋友“一年不見,它又長精神了。”青禾笑著遞給他一杯新煮的甘香藤葉茶“先生嘗嘗,還是去年的味道。”
放翁接過茶,喝了一口,閉目回味“甘香依舊,只是這茶里,多了些不一樣的東西。”青禾不解,他指著周圍的村民“多了人心的暖。去年我喝這茶,只覺藥好;今年再喝,才懂這藥的好,是因為有人用心待它,用心待人。”
他取出手稿,上面記著青禾四季用藤的法子,配著他畫的藤草圖,還有他搜集的古籍記載。“我想給它起個名字,叫‘甘香芎’,既記它的味,又不忘它‘勝芎菊’的意,你看如何?”放翁問道。青禾點頭“名字只是個記號,叫什麼都行,只要大家記得它的好。”
放翁在甘棠村住了半月,每日跟著青禾采藥,听她講草木的性子,看她給村民治病。他發現,青禾從不用固定的方子,總是根據病人的體質、時節的變化加減藥材“給老人用,多加些甘潤的;給年輕人用,稍增些辛散的;春天加薄荷,秋天加麥冬,這才是‘辨證施治’的真意啊。”
臨走時,放翁在村頭的石碑上題了詩“四明山下甘棠村,有草甘香勝芎菊。春葉夏睫秋根實,療疾濟世賴斯物。口傳心授非虛語,實踐由來勝簡牘。我來重訪春風里,滿村藥香入新竹。”
村民們把石碑護起來,日子一天天過,甘香芎的故事,隨著往來的客商、行醫的郎中,漸漸傳遍了浙東。有人照著放翁的記載去尋,有人憑著村民的口傳去用,這株從石縫里長出來的奇草,成了許多人眼里的“救命草”。
結語
甘香芎的故事,是草木的傳奇,也是人的傳奇。它沒有顯赫的出身,卻憑著“甘香勝芎菊”的本真,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展現著順應自然的智慧;它沒有被寫進煌煌大典,卻借著口傳心授的實踐,與古籍記載遙相呼應,印證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理。青禾的仁心,放翁的情懷,村民的實踐,讓這株尋常草木,承載了中醫天人合一的大道——四氣五味,是草木與天地的對話;性味歸經,是草木與人的相知;七情和合,是草木與草木的相契。它的甘香里,藏著的不僅是藥的功效,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密碼。
贊詩
四明奇草出岩阿,甘香一縷透三焦。
春散濕邪葉含露,夏清暑氣睫帶潮。
秋根潤肺化痰濁,冬釀醇醪固元膏。
不向丹書爭姓名,卻憑仁心傳萬遭。
尾章
許多年後,甘香芎被正式載入地方藥志,與川芎、菊花並列,成為浙東名藥。醫家們用它配伍,治好了無數濕熱、燥咳、氣滯的病癥;百姓們依舊遵循著“春采葉、夏收睫、秋挖根、冬釀酒”的古訓,讓它在歲月里生生不息。
有人在陸游的詩集里讀到“探囊贈奇草,甘香勝芎菊”的詩句,追尋到甘棠村,看到村頭的石碑,听到老人們講青禾與放翁的故事,才明白真正的良藥,從來不是孤立的草木,而是草木、人、天地、歲月共同釀就的結晶。它的甘香,飄過南宋的雨霧,飄過明清的炊煙,直到今天,還在告訴我們中醫的智慧,不在故紙堆里,而在順應自然的實踐里,在代代相傳的仁心里,在那一縷穿越時空的草木清香里。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