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芎葉仙湯記》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芎葉仙湯記》下卷

    下卷

    第五回 夏暑攜濕釀沉痾 芎根初顯藏鋒力

    入夏以來,天目山一帶連降暴雨,少陽相火在泉之氣與濕氣交織,化作暑濕。藥塢村的暑熱本是“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清爽,卻變得悶如蒸籠,村民們漸漸染上一種怪病先是四肢沉重,周身乏力,繼而脕腹脹滿,吃不下飯,有的還會嘔吐清水,腹瀉不止。

    阿芎看著村人日漸消瘦,心中焦急。他記得祖父說過“夏主心,暑易傷氣,濕易困脾,脾失健運,則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他試著用藿香、佩蘭煮水給大家喝,雖能緩解一時的惡心,卻治不了根本的乏力與腹脹。

    這日,村東的孩童小石頭上吐下瀉,面色蒼白,嘴唇發紺,母親抱著他哭“阿芎,石頭都拉了三天了,喝了藿香水也沒用,這可怎麼辦啊!”阿芎摸小石頭的手心,涼而黏膩;看他舌苔,白厚而滑;听他肚子,咕咕作響如雷鳴。祖父曾說“濕邪黏滯,若與寒邪相結,成寒濕困脾,需溫化寒濕,兼以行氣。”

    他忽然想起藥神托夢時說的“秋收其根”。此時已近立秋,後山的芎苗雖仍葉綠,但根部想必已積蓄了一夏的精氣。阿芎連夜提著油燈往後山去,月光下,芎苗的葉片上凝著露水,睫稈挺拔如劍。他小心地在芎苗根部周圍挖開泥土,一股更濃郁的辛香撲鼻而來——那是比芎葉更醇厚、更沉郁的香氣,帶著泥土的溫潤。

    挖出的根睫呈不規則的結節狀,表面黃褐,斷面卻白中帶黃,密布著細密的紋理,像凝聚了整個春夏的日月精華。阿芎心中一動“這根如此堅實,辛香沉厚,定能溫通經脈,行氣燥濕,比葉片更有力量。”他取了一小段根睫,其余的仍埋回土里,只留少許做種——他記得“秋收冬藏”的古訓,此時采挖需留有余地,方能保來年生機。

    第六回 根睫配伍解脾困 七情和合見真章

    回到村里,阿芎將川芎根洗淨,用祖父留下的銅刀切成薄片,其質堅實,斷面細膩,可見眾多油點,那是藥性最盛之處。他取了三片川芎,又抓了一把炒白術,幾片干姜,放入陶罐中。

    “阿芎,這白術和干姜是去年秋收的,你拿它們配這新挖的根,管用嗎?”小石頭的母親在一旁問道。阿芎一邊添水,一邊解釋“祖父說,川芎辛溫,能行氣燥濕,入脾經;白術甘溫,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干姜辛熱,能溫中散寒,助脾運化。三者相配,川芎行氣為‘君’,白術健脾為‘臣’,干姜散寒為‘佐’,正是‘相須’‘相使’的道理——川芎助白術運化,白術制川芎燥烈,干姜又能增強兩者溫化寒濕之力,這便是七情和合的妙處。”

    陶罐在炭火上咕嘟作響,香氣漸漸彌漫開來,那香氣不再是芎葉的清透,而是沉郁中帶著溫暖,像冬日里的暖陽,能驅散骨子里的濕寒。阿芎舀出藥湯,濾去藥渣,湯色黃亮,帶著淡淡的藥香。

    小石頭喝了半碗,沒過半個時辰,便不再嘔吐,肚子也不叫了。到了次日清晨,他竟能下地跑動,還喊著要吃粥。這消息傳開,村人紛紛來求川芎根配伍的藥湯,阿芎都耐心調配寒濕重者,多加干姜;氣虛明顯者,增白術用量;若兼有頭痛,再添幾片芎葉,讓藥力“上達頭面,中入脾胃”。

    有位老藥農喝了藥湯,撫著胡須贊嘆“阿芎這方子,比我年輕時听父輩說的‘芎術湯’還靈!書上說‘川芎行氣開郁,上行頭目,下行血海’,原來其根的力氣,比葉更沉,能走到脾胃里去。”阿芎聞言,更信祖父“實踐出真知”的話——父輩們雖沒讀過醫書,卻在日復一日的摸索中,掌握了草木配伍的精髓。

    第七回 秋燥傷肺傳疫癘 芎歸同用通氣血

    秋意漸濃,天高雲淡,本是“晴空一鶴排雲上”的爽朗時節,卻因五運六氣流轉,秋行燥令,金氣過盛,肺金受邪,藥塢村又起了新的疫病。這次的病與春夏不同村民多干咳無痰,咽喉干痛,甚至痰中帶血,兼有頭痛頭暈,口唇干裂。

    阿芎看著村人咳得撕心裂肺,心中明白“秋屬金,主肺,燥邪傷肺,肺失宣降,則干咳;肺開竅于鼻,其華在毛,燥邪傷津,故咽喉干痛,口唇干裂。而頭痛者,乃燥邪化火,上擾清空,兼之肺金不宣,氣血不暢所致。”

    他想起祖父藏在樟木箱里的一束當歸,那是去年秋天采的,根睫粗壯,斷面黃白,帶著濃郁的甘辛氣。祖父說“當歸甘溫,補血活血,能‘潤秋燥,通血脈’,與川芎相配,一血一氣,一補一散,正合‘氣血同源’之理。”

    阿芎取來當歸,與新采的川芎根同用川芎辛溫行氣,當歸甘溫補血,兩者“相須”為用,既能活血通經,又能潤燥止痛。他又加入潤肺的川貝母、生津的麥冬,讓藥湯在行氣活血的同時,兼能滋陰潤燥。

    村西的李伯咳得最凶,痰中帶血,頭痛如裂,喝了這“芎歸貝母湯”,次日便覺咽喉滋潤了許多,咳嗽減輕,頭痛也緩了。他拉著阿芎的手說“這湯喝著不苦,反倒有點回甘,比你春夏煮的藥湯更潤口。”阿芎笑道“秋燥當潤,藥也得隨季節變性子。川芎行氣,若單用恐傷津液,加當歸補血潤燥,川貝、麥冬滋陰,才不會違了‘秋收’養收之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此時,山外的一位游方郎中路過藥塢村,見村民用川芎配伍治病,頗為驚訝“此藥名川芎,《神農本草經》言其‘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你們竟能用來治脾胃濕困、秋燥咳嗽?”阿芎將村人口傳的用法與郎中交流,郎中感嘆“古籍所載,不過是草木功效的一角,真正的智慧,藏在這山間田野的實踐里啊!”

    第八回 冬藏固本養元氣 芎苗代代傳薪火

    北風起,大雪飄,藥塢村進入了“冬藏”的時節。芎苗的睫葉早已枯萎,只留下根部在地下積蓄力量,等待來年春天的萌發。阿芎知道,此時人體也需“藏精固本”,若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他按照祖父的法子,將秋天采挖的川芎根與當歸、熟地、白芍一起,泡在自家釀的米酒里,制成“四物湯酒”。每日讓村人溫飲一小杯,能補血活血,滋養肝腎,為來年春天的生發積蓄元氣。這酒色如琥珀,入口甘辛,帶著草木的醇厚,喝下去暖暖地流到丹田,讓人在寒冬里也覺得渾身有勁。

    有位常年畏寒的婦人,喝了一個冬天的四物湯酒,開春後竟不再手腳冰涼,連多年的痛經也好了。她逢人便說“阿芎的藥酒,比棉襖還管用!”阿芎听了,只是笑笑“這不是我的功勞,是草木順應天時的饋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跟著天地走,藥跟著節氣變,自然能康健。”

    這年冬天,阿芎將自己一年來的實踐記錄在祖父留下的舊賬本上春用芎葉治風頭痛,夏用芎根配白術、干姜治寒濕困脾,秋用芎歸貝母治燥咳頭痛,冬用川芎泡藥酒固本。他還畫下了川芎的形態,記下了不同時節的藥性變化,雖無華麗辭藻,卻字字真切。

    鄰村的老秀才來看了,驚嘆道“你這冊子,雖不如《本草綱目》詳盡,卻比書本更鮮活!張有詩‘芎葉煮湯勝茗碗’,說的不就是你這春日常用的芎葉湯嗎?可見古今智慧,殊途同歸。”阿芎聞言,方知自己日日所用的草木,早已被古人寫入詩中,心中更覺親切。

    開春後,阿芎在藥圃里種下了新的芎苗,他像祖父當年教他那樣,給村里的孩童講川芎的性子“這草春生葉,夏長睫,秋收根,冬藏精,順應陰陽五行,合于五運六氣。它辛溫入肝,能行氣活血,配伍得當,可治四季諸疾……”孩童們圍著芎苗,听得入神,眼里閃爍著對草木的好奇。

    結語

    藥塢村的川芎故事,不過是華夏草木濟世的一個縮影。從春葉到秋根,從單用到配伍,阿芎與村民們用口傳心授的實踐,詮釋了“天人合一”的真諦草木有靈性,順應天時則功顯;醫道有至理,源于生活則彌堅。文獻記載如星光,照亮前路;民間實踐似大地,孕育生機。兩者相融,方顯中醫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

    贊詩

    天目山下藥塢春,芎苗破土蘊靈根。

    春驅風痛湯初沸,夏化濕邪配伍神。

    秋潤燥咳芎歸合,冬藏元氣酒漿醇。

    千年口傳皆真意,草木無言濟萬民。

    尾章

    歲月流轉,藥塢村的川芎依舊歲歲枯榮,阿芎的賬本被後人傳抄,漸漸融入地方史志。有人說,那株被阿芎采挖過的川芎,後來化作了山中的藥神,每逢疫病流行,便會托夢給善良的醫者,指點川芎的用法。

    而“芎葉煮湯”的習俗,不僅在民間流傳,更被後世醫家載入醫案或與薄荷同用,治風熱頭痛;或與細辛配伍,療風寒入腦;或與黃連為伍,清肝火頭痛……凡此種種,皆源于那春日石隙間的一抹青綠,源于藥塢村人對草木的敬畏與實踐。

    這便是中醫藥的傳承于自然中悟法理,于實踐中得真知,如川芎的根須,深深扎進大地,卻能直抵天際,連接起天人之間的生生不息。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葉仙湯記》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葉仙湯記》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