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芎葉仙湯記》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芎葉仙湯記》上卷

    《芎葉仙湯記》

    楔子

    盤古開天,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天地交泰而生萬物。自神農嘗百草,辨四氣五味,明性味歸經,方知草木有靈性,可濟生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乃天地自然之法;陰陽相濟,五行相生,為萬物運化之理。五運六氣流轉,歲時更迭,或風調雨順,或癘氣橫行,皆需草木之精以調和。

    江南有山名天目,山有靈泉,地蘊沃土,四時花木蔥蘢。山腳下有村名“藥塢”,世代以采藥為生,口傳心授草木之性,雖無典籍傳世,卻藏著“實踐出真知”的古訓。這年清明剛過,杏花雨落,藥塢村的故事,便從一株破土的芎苗開始了。

    上卷

    第一回 春瘟乍起陰陽亂 青衿初試草木心

    時值乙巳年,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春行夏令,溫氣過盛。藥塢村的春日本是“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卻忽有怪病流行村民多頭痛如裂,鼻塞流涕,或伴惡寒發熱,初起似風寒,卻又纏綿難愈。

    村中青年阿芎,年方二十,自幼隨祖父辨識百草,雖無學名,卻認得山坡上常見的紫甦、薄荷、荊芥。見鄉鄰病倒,他依祖父口傳的法子,采來紫甦葉與生姜同煮,給惡寒重者喝;采薄荷煎水,給發熱頭痛者服。起初倒也見效,可過了三日,病勢竟加重了——有人頭痛如錐刺,夜里輾轉難眠,連素來管用的薄荷湯也失了效。

    阿芎蹲在村口老槐樹下,望著田埂上泛青的草木發怔。祖父曾說“春氣升發,肝木當令,若風氣過盛,木火刑金,便會頭痛鼻塞。草木有性情,需順天時,合地利,方能顯其功。”他摸著懷里祖父留下的舊藥簍,簍底還沾著去年秋天采的當歸殘屑,那辛香仿佛還在提醒他藥有歸經,治頭痛者,或許該尋那入肝經的草木。

    這日午後,村西的張阿婆被兒子背來,面色潮紅,手按太陽穴不住呻吟“阿芎啊,老婆子頭要炸開了,喝了三碗薄荷湯,半點用也沒有!”阿芎摸她額頭,滾燙;看她舌苔,薄白微膩;問她癥狀,說是“頭兩側跳著痛,像有小錘子在敲”。祖父說過,頭兩側屬少陽,乃肝經循行之處,這病怕是風邪入了肝經,薄荷性涼,恐難驅此深伏之風。

    他心頭一動,想起後山石壁下,每到清明前後,會冒出一種羽狀復葉的草本,葉睫帶點紫暈,掐斷時會冒出辛香的汁水。祖父曾說這草“性烈,能趕腦子里的風”,卻沒說過名字,也沒教過用法。此刻病急,阿芎咬咬牙“阿婆莫急,我去後山尋種新藥試試。”

    第二回 清明采藥得真味 石隙芎苗蘊生機

    阿芎挎上藥簍,直奔後山。此時正是“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時節,陽氣升發,草木抽條,山間彌漫著泥土與新葉的清香。他記得那草本長在向陽的石壁下,那里晨露能潤其根,午日能充其氣,正合“春生”之時,得天地陽氣之助。

    果然,轉過一道彎,石壁下的石縫間,幾株幼苗正探出頭來三出羽狀復葉,葉緣帶著細鋸齒,葉背泛著淡淡的白霜,睫稈紫中帶綠,像裹了層晨露凝成的玉。阿芎蹲下身,指尖輕觸葉片,一股辛辣中帶著微苦的香氣鑽入鼻腔,直沖腦門,竟讓他自己連日來因焦慮而發緊的頭皮松快了幾分。

    “好烈的氣!”他暗嘆。祖父說過,“辛味能散能行,苦味能泄能堅”,這草辛香濃烈,想必是辛溫之性,能祛風散寒;其氣上行,說不定正合“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道理,專走頭面。他小心地撥開周圍的雜草,見這苗的根須深入石縫,緊緊攀附在濕潤的岩壁上,心想“扎根如此牢固,怕是性子也沉穩,能托住上行之氣,不至于散而不收。”

    采了七八片嫩葉,阿芎不敢多采——祖父常說“采藥要留種,取葉不傷根”,春生之時,草木精氣在苗,若傷了根,便斷了其生長之機,違了“夏長秋收”的自然之理。他將葉片用竹籃盛著,怕被日頭曬蔫了,特意用濕麻布蓋上,快步下山。

    回到村里,張阿婆的兒子正急得團團轉。阿芎取來陶壺,添了山泉水,待水沸後,將芎葉撕碎放入,蓋上壺蓋。一時三刻,壺嘴冒出的熱氣帶著愈發濃郁的辛香,飄滿了整個屋子。不同于薄荷的清涼,這香氣暖融融的,聞著就讓人覺得胸口的滯氣散開了些。

    第三回 一碗仙湯驅風邪 初顯神通勝茗茶

    阿芎倒出茶湯,湯色淡黃,清澈透亮,面上浮著一層細密的油花,那是草木的精魂。他端到張阿婆床前“阿婆,趁熱喝,慢點咽,讓氣過過腦子。”

    張阿婆半坐起來,先聞了聞,眉頭舒展了些“這味兒……沖是沖,倒不難聞。”她小口啜飲,茶湯入喉,先是一陣辛辣,隨即化作一股暖流,順著喉嚨往下走,走到胸口,又猛地往上翻涌,帶著一股勁兒直沖頭頂。她“啊”地輕呼一聲,只覺得兩側太陽穴的跳動感頓時減輕了,像被什麼東西輕輕按住了似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頭……頭不那麼痛了!”她又喝了兩大口,放下碗時,額頭已沁出細汗,臉色也紅潤了些,“身上也松快了,不像剛才那樣怕冷了。”

    阿芎松了口氣,解釋道“這草性溫,能趕走鑽到腦子里的風邪,您這病是風邪裹著濕氣,它辛能散風,溫能化濕,正好對癥。”旁邊有村民好奇“阿芎,這湯比你前幾日煮的薄荷茶管用多了?”阿芎點頭“薄荷性涼,對付風熱還行,阿婆這是風寒夾濕,得用溫性的藥才能透邪出去。這湯喝著暖,比茶水更能托住正氣。”

    這話傳到了村里的老秀才耳中。老秀才素有偏頭痛,試喝了一碗芎葉湯,只覺“辛香透頂,宿疾頓減”,便吟道“尋常茗碗止渴煩,怎及芎湯透腦關?”這話漸漸傳開,竟有人將芎葉湯當茶喝,晨起煮一碗,覺得神清氣爽,連春日的困倦都消了。

    阿芎卻不敢大意,他發現並非人人都適合村東的李叔素來怕熱,喝了芎葉湯後,竟流鼻血了。阿芎趕緊讓他用茅根煮水喝,才止住。他琢磨著“李叔是陰虛火旺的體質,這芎葉性溫,他喝了怕是助了火氣。看來這湯雖好,也得看人喝,正應了‘陰陽有偏,用藥需辨’的理。”

    第四回 藥神點破七情理 性味歸經藏玄機

    李叔流鼻血的事讓阿芎犯了愁。這天夜里,他夢見自己站在後山石壁下,月光下,那株芎苗竟化作一位青衣女子,發髻上插著幾片羽狀葉片,笑盈盈地說“阿芎,你可知草木有性,亦有情?”

    阿芎忙作揖“仙子賜教。”青衣女子道“我名芎苗,乃神農氏嘗百草時所植,性辛溫,歸肝、膽、心包經,專主風邪頭痛,經閉腹痛。然‘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我雖能祛風,卻偏于燥烈,若遇陰虛之人,便如烈火遇干柴,豈能不壞事?”

    “那該如何是好?”阿芎問。女子從袖中取出一株開著小白花的草“此為菊花,性涼,能平肝明目,與我相配,一溫一涼,一散一收,便無燥烈之弊,這便是‘七情’中的‘相使’——我為主,它為輔,能助我建功,又能制我之過。”

    又取來一塊生姜“生姜性溫,與我同用,辛溫相加,能增強散寒之力,這是‘相須’,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再指石縫中一株纏繞的藤蔓“那是牽牛,性寒味苦,若與我同用,會耗傷正氣,此為‘相惡’,當避之。”

    阿芎驚醒,冷汗涔涔,卻豁然開朗“原來藥物配伍有如此多講究!七情和合,才能揚長避短。”次日,他便采來菊花,與芎葉同煮,給李叔送去。李叔喝了,頭痛減輕,再沒流鼻血。

    此事傳開,藥塢村的人更信芎葉湯了。有婦人產後腹痛,阿芎想起青衣女子說的“歸肝經,主經閉腹痛”,便用芎葉加紅糖煮湯,果然見效。他漸漸明白“芎葉辛溫,入肝經,肝主疏泄,調暢氣血,所以既能治頭痛,又能通腹痛,皆是因其歸經所主。”

    這日,老秀才又來尋阿芎,手里捧著一卷舊紙“我翻遍家中藏書,竟在一本唐代的《千金方》殘卷里見了‘芎?’的記載,說其‘葉可煮飲,療風頭痛’,原來古人早已識得它的好處!只是村里祖輩口傳的法子,竟與古籍暗合。”阿芎笑道“書上的字,原也是從生活里來的。”

    春去夏來,芎苗漸漸長得高大,葉片更肥厚了。阿芎知道,夏日陽氣最盛,草木生長最旺,正是“夏長”之時,芎葉的藥力也更足了。他每日清晨去采葉,總記得留下大半,讓其繼續生長,等待秋收之時,再挖其根——那才是川芎真正的精華所在。而芎葉煮湯的故事,也隨著夏日的風,漸漸飄向了山外。

    (上卷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葉仙湯記》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葉仙湯記》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