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蜀芎記︰穹窿香里故園情》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蜀芎記︰穹窿香里故園情》下卷

    下卷

    第七回蜀芎遭仿冒,真味遇塵囂

    乾隆二十五年的春分,成都府藥市忽然多了些"蜀芎",價格比王老漢的便宜一半,根睫圓胖,看著與真芎無異,只是斷面的菊花心松散,聞著香里帶股焦糊味。藥農們圍在攤前議論,王老漢捏著塊仿冒芎根,氣得手發抖"這是用陝南芎燻了硫磺!看著光鮮,吃了要傷肝脾,這是要砸咱蜀芎的招牌啊!"

    消息傳到趙瑾叔耳里,他正在書房校訂《本草詩》注本,聞言把筆一擱,直奔藥市。仿冒攤前擠滿了人,攤主是個尖嘴猴腮的外地藥商,拍著胸脯喊"咱這就是青城山下的芎,趙秀才寫的"體極穹窿",你們看這形態,哪點不像?"

    趙瑾叔走上前,取過仿冒芎根,用隨身攜帶的竹刀輕輕刮開表皮"諸位請看,真芎刮開是青白相間,油潤發亮;這仿冒的,內里發灰,干巴巴的像陳木。再聞——"他把芎根湊到眾人鼻尖,"真芎辛香里帶清甜,這仿冒的,只有股嗆人的硫黃味,哪有岷江水的潤氣?"

    人群里有人喊"趙先生說得對!我前兒買了這芎,煎藥時鍋都黑了,吃了還鬧肚子!"藥商見露了餡,想收攤溜走,被王老漢帶著藥農攔住"必須給個說法!壞了蜀芎的名聲,往後咱的藥賣給誰?"

    最終,藥商被送到官府,仿冒芎被當眾銷毀。趙瑾叔站在銷毀現場,望著熊熊烈火中飄起的黑煙,眉頭緊鎖"防得住一時,防不住一世。得讓天下人都認得真芎的好,才是長久之計。"他轉身對藥農們說"我想編本《蜀芎辨真》,把川芎的形態、香氣、藥性,還有咱蜀地的種植法子都寫進去,配上圖譜,讓外鄉人一看就懂。"

    王老漢舉雙手贊成"先生若寫,我把祖上傳的"三離三回"移栽法都告訴您!咱蜀芎的好,就得亮出來讓世人看!"那天的夕陽,把藥市的青石板染成了金紅色,趙瑾叔握著竹刀的手,第一次覺得,守護這株靈草,比寫任何詩都重要。

    第八回著書辨真偽,筆墨護芎苗

    趙瑾叔的書房,成了臨時的"芎草學堂"。每天清晨,王老漢帶著藥農們來,坐在竹凳上,你一言我一語地講川芎的門道"苓子要選背陰處窖藏的,才不會提前發芽移栽時行距要三尺,留著讓岷江水汽流通處暑施肥要用腐熟的羊糞,比菜籽餅更養根"

    趙瑾叔伏案疾書,筆下的《蜀芎辨真》漸漸豐滿起來。他畫的川芎圖譜,從幼苗到根睫,連葉片的鋸齒數量、花瓣的紋路都標得清清楚楚,旁邊注著"青城芎葉鋸齒十七,他處多為十五"。王老漢的孫子趴在桌邊,看他畫芎根的菊花心,忍不住問"先生,這心有啥用?"

    趙瑾叔放下筆,指著圖譜"這心是芎根的骨氣,層數越多,行氣的力道越勻。就像做人,內里扎實,才經得起考驗。"他讓孩子摸了摸真芎的斷面,"你看這油珠,是芎根的精血,有了它,才能"上交頭目"治頭痛,這是仿冒芎永遠學不會的。"

    書稿寫成那天,趙瑾叔帶著它去了青城山的常道觀。道長看過書稿,撫著白須贊道"蜀地靈草,得先生筆墨加持,方能不被塵俗所掩。貧道願為書稿題跋,讓天下醫者都知蜀芎之真。"題跋里寫道"穹窿非形,乃蜀地山水之氣所聚;真芎非藥,實故園草木之魂所凝。"

    《蜀芎辨真》刊印後,很快傳遍川蜀,連江南的藥鋪都托人來求。有甦州藥商來信說,自從按書中方法辨認真芎,用藥效果好了十倍,病人都說"蜀地的芎,果然帶著仙氣"。趙瑾叔把信讀給藥農們听,王老漢笑得滿臉皺紋"咱的芎,總算不用"向蜀中捎",自會有人找上門來求!"

    那天,趙瑾叔在書房掛了幅新畫,畫中青城山雲霧繚繞,岷江蜿蜒如帶,田埂上的川芎長得穹窿飽滿,旁邊題著他新寫的詩"一草關乎故園聲,穹窿深處藏精誠。何愁異地無知者,自有香風作信使。"墨香混著窗台上川芎花的清香,像在訴說一個道理真正的好東西,從不怕被埋沒,只要守住本真,自有識者相尋。

    第九回遠客尋真芎,蜀地識靈苗

    乾隆二十七年的深秋,一輛裝飾考究的馬車停在青城山下。車簾掀開,走下來個穿貂皮大衣的老者,是江南揚州的鹽商胡老爺。他患頭風病多年,遍尋名醫無效,听說蜀芎神效,特地千里迢迢來求藥。

    趙瑾叔帶著他去王老漢的藥田。此時正是川芎采收季,藥農們用竹刀小心地挖著根,黑油沙從芎根上簌簌落下,露出圓厚的根睫,斷面的菊花心在秋日下泛著瑩光。胡老爺蹲下身,剛要伸手去踫,被王老漢攔住"胡老爺小心,這芎根的汁沾手上,三天都留著香,洗不掉的。"

    胡老爺笑著縮回手"這麼金貴?"趙瑾叔遞給他一本《蜀芎辨真》"您看這圖譜,真芎的根須是"龍須狀",向四周散開;仿冒的是"掃帚狀",亂蓬蓬的。這是因為咱的土松,根能自在生長,別處土硬,根須擠在一塊,自然長不舒展。"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王老漢取來新鮮的川芎,用瓦罐炖了,不加別的藥,只放了幾顆紅棗。藥香飄出來,胡老爺抽著鼻子直嘆"這香里有股山味,聞著就讓人安心。"喝下藥湯,不過半個時辰,他忽然說"頭里的"緊箍"松了!我這頭風犯了二十年,從沒這麼舒坦過。"

    在蜀地住了半月,胡老爺的頭風徹底好了。臨走時,他買了一百斤蜀芎,用樟木箱裝著,又請趙瑾叔寫了篇《蜀芎記》,說要刻在揚州的藥鋪牆上"我要讓江南人都知道,蜀地不僅有錦繡,還有這等救命的靈草。"

    趙瑾叔送他到岷江邊,見船工正把川芎箱搬上船,忽然想起那句"真芎須向蜀中捎"。如今,這蜀芎乘著岷江的水,順著長江往下游去,帶著青城的霧、蜀地的土,還有故鄉人的心意,去往更遠的地方。他望著船影消失在煙波里,心里忽然涌起一股自豪——這小小的藥草,竟是故鄉最響亮的名片。

    第十回歲月傳芎韻,鄉愁寄穹窿

    乾隆三十年的谷雨,趙瑾叔已年過花甲。他坐在青城山下的藥圃邊,看著王老漢的孫子——如今已是個壯實的藥農,正帶著孩童們移栽苓子。孩子們唱著新編的山歌"芎苗栽,向岷江,根須深,穹窿長。真芎香,飄四方,蜀地好,不能忘。"

    趙瑾叔的《蜀芎辨真》已刊印到第三版,書里的圖譜被翻得卷了角,許多外地藥農照著書來蜀地學種川芎,卻總說種不出"穹窿"的形態。王老漢的孫子笑著說"他們學了法子,卻帶不走咱的土和水。這黑油沙,是岷江沖了千年才有的;這霧,是青城山吐了萬年才成的,哪是學得來的?"

    趙瑾叔听著,摸了摸身邊的老陶罐,里面裝著他少年時采的川芎花,雖已干硬,香卻從未散。他想起遠在江南的胡老爺,前年寄來信,說揚州的藥鋪每年都要請蜀地藥農去指導,還在鋪子前種了片川芎,只是長得瘦小,遠不如故鄉的挺拔。信里說"這芎啊,離了蜀地,就像孩子離了娘,總少點精氣神。"

    夕陽西下,藥圃里的川芎在暮色里搖曳,影子被拉得很長,像無數雙指向故鄉的手。趙瑾叔站起身,望著連綿的青城山,忽然明白"穹窿"二字的終極含義——它不僅是川芎的形態,更是游子心中的故鄉輪廓,無論走多遠,那輪廓總在記憶里隆起,帶著熟悉的香氣,指引著回家的路。

    他回到書房,在《蜀芎辨真》的扉頁上,添了最後一段話"蜀芎之貴,在形,更在魂。形可仿,魂難移。魂者,岷江水之潤,青城霧之清,故土人之誠也。得此魂,方為真芎;懷此魂,方為蜀人。"

    寫完,他把筆放下,窗外的川芎花香悄悄溜進來,落在紙上,像枚淡紫色的印章,蓋在歲月的尾頁。而那些生長在蜀地的川芎,還在年復一年地發芽、生長、成熟,用它們穹窿的形態,清芬的香氣,訴說著一個關于故鄉、關于堅守、關于鄉愁的故事,直到永遠。

    贊詩

    青城煙雨育靈根,岷水滋養穹窿形。

    真芎須向蜀中覓,他鄉難仿此中精。

    一香能透千層霧,寸草堪寄萬里情。

    趙生著書傳至理,不負故土不負心。

    結語

    趙瑾叔與蜀芎的故事,藏著中國人對"道地"二字最深的敬畏。所謂"體極穹窿可上交",不僅是川芎形態的寫照,更是蜀地山水靈氣的凝聚;所謂"真芎須向蜀中捎",不只是地域的限定,更是對故土風物最真摯的自豪。

    從辨別真偽到著書立說,從守護藥香到傳播芎韻,趙瑾叔用一生踐行著對故鄉的承諾。他讓我們懂得,道地藥材的珍貴,從來不止于藥效,更在于它承載的一方水土的記憶,一縷難以割舍的鄉愁。就像那蜀芎的"穹窿",既是根睫的隆起,也是游子心中故鄉的輪廓,無論歲月流轉,始終清晰如初。

    這或許就是中國傳統本草的終極意義它不只是治病的藥,更是連接人與土地、過去與現在的紐帶,而紐帶上最動人的結,永遠系著故鄉的名字。

    尾章

    許多年後,蜀地的川芎仍在青城山下生長。每當清明移栽時節,藥農們總會念起趙瑾叔的詩,想起那個為真芎著書的秀才。遠方的藥鋪里,蜀芎被小心地放在錦盒中,旁注"體極穹窿,產自灌縣",買者總會多問一句"這真是蜀地來的?"

    而在成都府的老巷里,趙瑾叔的書房被改成了"芎香堂",里面陳列著他的《蜀芎辨真》手稿,還有那個裝著陳年川芎花的陶罐。有孩童來參觀,老者會指著陶罐說"這里面藏著蜀地的香,聞一聞,就知道故鄉的模樣。"

    香飄千年,穹窿依舊。這株生長在蜀地的靈草,早已超越了藥草的範疇,成為故鄉最鮮活的符號,提醒著每個游子無論走多遠,總有一縷香,在記憶的深處隆起,那是故鄉的召喚,從未遠去。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蜀芎記︰穹窿香里故園情》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蜀芎記︰穹窿香里故園情》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