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芎珠記︰三離三回悟本草》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芎珠記︰三離三回悟本草》下卷

    下卷

    第五回仲夏月移沃土,金氣滋根睫固

    小暑時節的石羊鎮,被曬得冒白煙。田埂上的狗尾草蔫頭耷腦,唯有陳老實移栽到沃土的川芎苗,葉片綠得發亮,像抹了層油。這片沃土在鎮子南坡,是早年山洪沖刷出的新土,帶著山岩的清勁氣,陳老實特意請人挑了三十擔腐葉土混進去,踩上去松松軟軟,能听見根睫扎土的細微聲響。

    "陳大哥,你這川芎葉聞著都帶勁兒!"路過的貨郎停下擔子,抽著鼻子猛嗅,"前兒我在郫縣,見藥鋪收的川芎,根須都短禿禿的,哪有你這地里的,看著就精神。"陳老實笑著遞過水壺"這土是活的,能跟藥苗說上話。"他心里清楚,這是"三離"的最後一步——離了坡地的燥烈,回了沃土的豐饒,應的是長夏屬土的化育之氣。

    夜里忽然起了南風,帶著岷江的潮氣。陳老實披著衣裳去看田,見芎姑娘正蹲在地里,指尖拂過川芎的葉片,露水順著她的袖口往下滴。"今年五運屬土,六氣主濕,"她頭也不抬地說,"得在壟間多開淺溝,讓濕氣順著溝走,不然根睫要生霉斑。"陳老實趕緊取來鋤頭,跟著她開溝,泥土翻起時,竟帶出幾條銀白色的蚯蚓,在月下扭著身子——有蚯蚓的地,才是能養出好藥的地。

    三日後,鎮上的李秀才來了,捂著腦袋直哼哼。他連日趕稿,又貪涼睡在竹榻上,犯了頭風,半邊臉都發麻。陳老實取了些新鮮的川芎葉,搗成泥,拌上白酒給秀才敷在太陽穴"這葉氣清,能散表濕,等根成了,那才是治內里的好家伙。"次日秀才再來,眉開眼笑"昨夜竟睡安穩了!你這川芎,比城里藥鋪的多了股子活氣。"

    陳老實望著地里日漸粗壯的根睫,忽然懂了"離回"的真意不是藥苗在挪窩,是天地之氣在藥苗身上流轉——春水的潤,夏陽的燥,沃土的厚,都攢在根睫里,像把天地攢成的鑰匙,專開人體氣血的郁結。他在《蜀地藥譜》的空白頁上畫了幅圖三丘田,一水一坡一沃土,中間用箭頭連著,像條循環的河。

    第六回白露降金氣斂,采芎珠歸經驗

    白露這天,石羊鎮的晨霧里結滿了白霜,沾在川芎葉上,像撒了層碎銀。陳老實起了大早,腰里別著把磨得 亮的小鋤——這天是芎姑娘說的采收吉日,"露降則金氣足,根睫得秋斂之氣,辛溫而不燥,恰合歸肝之性"。

    他挖川芎時格外小心,鋤頭入土三寸就停下,用手輕輕刨開周圍的土,生怕踫斷那些像網一樣鋪開的須根。新鮮的川芎根睫圓鼓鼓的,帶著泥土的濕氣,斷面呈黃白色,布滿細密的紋理,像幅縮小的山川圖。"這叫菊花心,"芎姑娘不知何時站在身後,手里拿著個竹篩,"心越密,行氣的力道越勻,治頭痛時才不會竄得人發暈。"

    兩人蹲在田里撿川芎,晨露打濕了褲腳。芎姑娘教他分辨好壞"你看這顆,表皮發暗,是受了濕氣;那顆頂端帶芽,是秋氣沒收住,都不能入藥。"她拿起顆飽滿的,放在鼻尖輕嗅"辛香里帶點微苦,辛入肺能散,苦入心能降,溫入肝能通,這才是歸經合度的好藥。"陳老實跟著嗅,果然聞出不同——去年的川芎只有股悶香,今年的卻像股清亮的氣,直往天靈蓋鑽。

    正忙時,王寡婦抱著孩子跑來了,娃娃小臉通紅,直喊"頭要炸"。陳老實趕緊取了顆剛挖的川芎,按芎姑娘說的,切片後用酒炒了,配上老姜片煎湯。藥汁剛煎好,香氣就飄滿了院子,娃娃竟不喊痛了,睜著眼楮看鍋里翻騰的藥渣。

    喝下藥湯半個時辰,娃娃額頭的汗退了,摟著王寡婦的脖子說"娘,頭里不響了。"王寡婦抹著淚給陳老實磕頭,他趕緊扶住,心里卻嘆這哪是他的功勞,是天地借川芎的手,把郁結的氣理順了。收工時,夕陽把藥田染成金紅色,晾在竹席上的川芎片,在風里輕輕晃,像無數個小太陽在呼吸。

    第七回冬藏時炮制細,七情和藥性齊

    霜降過後,石羊鎮飄起了碎雪。陳老實的堂屋里,壘著半牆的川芎,都已曬干,透著琥珀色的光。他正按照芎姑娘教的法子炮制先將川芎用黃酒浸潤,放在砂鍋里用文火炒,直到斷面呈焦褐色。酒香混著藥香,從門縫里鑽出去,引得路過的孩童扒著門框看。

    "黃酒性溫,能引川芎入血分,"芎姑娘坐在灶邊添柴,火光映得她的青布衫泛著暖光,"就像給藥找了個向導,直往肝經走。你記著,治瘀血頭痛用酒炒,治風寒頭痛用姜制,治血虛頭痛要配當歸——當歸甘溫,能制住川芎的燥,這是"相須",就像倆人搭伙干活,力氣才勻。"

    陳老實邊炒邊記,忽然想起春天張木匠的腰傷,便問"那活血止痛,單用酒炒川芎行不?"芎姑娘搖頭"川芎獨行則散力過強,得加白芍。白芍酸收,能拉住川芎不讓它跑得太野,這是"相畏"里藏著相助,七情里的道理,全在"制"與"和"。"她起身從藥櫃里取來些當歸、白芍,排成一排"你看,芎歸同放,香氣更柔;芎芍相鄰,燥性就減,這都是草木自己說的話,人得用心听。"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夜里,陳老實把炮制好的川芎分門別類裝在陶缸里,缸底鋪著防潮的艾葉。他想起父親生前總說,好藥得像養娃娃,三分種七分藏。現在才明白,藏的不只是藥,是春夏秋三季的天地氣,等冬天人受了寒邪,再把這氣慢慢放出來,幫人撐過難熬的日子。

    他翻開《蜀地藥譜》,在"炮制"篇寫"川芎,酒制則活血力增,姜制則散寒功著,與當歸伍則補血行氣,與白芍配則柔肝止痛。"寫完忽然發覺,這本書的空白頁快填滿了,紙頁間夾著的川芎葉,竟干成了半透明的青色,像片凝固的月光。

    第八回三回畢循環應,傳古法天人寧

    冬至這天,石羊鎮的藥農都聚到陳老實家。他院子里晾著的川芎賣了好價錢,更稀奇的是,他把"三離三回"的法子寫在紅紙上,貼在牆上供人抄錄"正月秧田水養(木氣生),三月坡地日曬(火氣長),五月沃土深扎(土氣化),白露采收(金氣收),冬藏炮制(水氣藏),離者順氣之變,回者合性之本。"

    "陳大哥,你這法子真神!"西頭的劉老五攥著抄紙,"我今年試了半畝,川芎長得比你這還胖!"陳老實笑著給眾人倒茶"不是我神,是芎姑娘教的法子合天意。"他往門口看,晨光里,青布衫的身影一閃,卻沒進來,只有陣藥香飄進院子,像是在說"該傳的都傳了"。

    眾人散去後,陳老實去西頭藥圃,見那里立了塊新石碑,刻著"芎珠圃"三個字,圃里的川芎已經收完,只剩下整齊的苓子,用稻草捆著埋在土里。芎姑娘坐在石碑上,手里拿著本舊書,封皮寫著《岷山藥錄》,字跡都快磨沒了。"這是前朝藥農的筆記,"她把書遞給陳老實,"你看,上面也記著"三移",只是後來沒人看懂了。"

    陳老實翻開書,果然見泛黃的紙頁上畫著和他相似的圖,只是字跡潦草"水養則根潤,日曬則氣足,土厚則力沉,三變而性全。"他忽然明白,哪有什麼仙子,不過是草木把千百年的經驗,借個身影說給有心人听。

    "開春選苓子時,要留那些在土里轉了三圈的,"芎姑娘站起身,身影漸漸變得透明,像要融進陽光里,"它們記著三離三回的路,明年還能帶著天地氣回來。"陳老實想挽留,卻見她化作一陣清風,吹過藥圃,埋在土里的苓子竟輕輕動了動,像是在點頭。

    那年冬天,陳老實的《蜀地藥譜》補全了最後一頁。他在封底畫了幅石羊鎮的地圖,標出哪里的土宜種川芎,哪條渠的水最養苗,旁邊題了行字"藥在天地間,人是搭橋仙。"雪落時,他抱著書坐在爐邊,听見窗外的北風里,仿佛有無數川芎葉在輕輕唱,唱著水怎麼養,日怎麼曬,土怎麼藏,唱著草木和人的日子,都在這循環里,慢慢長出了精氣神。

    結語

    石羊鎮的"三離三回"習俗,就這麼傳了下來。後來的藥農們在移栽時,總會念叨陳老實編的口訣"一離旱地得水潤,二離水濕得陽溫,三離淺土得根深,三回天地正氣聚,芎珠一顆救世人。"他們不知道《岷山藥錄》的存在,卻把那些沒寫進書里的細節,用口傳心授的方式續了下去——哪年雨多要早移坡地,哪節氣晚該遲采根睫,都藏在一輩輩人的汗珠子里。

    直到百年後,有醫家來石羊鎮考察,在陳老實的後人家里找到了那本《蜀地藥譜》,才發現書里記的"三離三回",竟與《農政全書》里的輪作理論不謀而合。只是農書講的是"地力常新",而石羊鎮的藥農們,早把這道理釀成了帶藥香的神話,讓草木的智慧,在故事里活得比紙頁更長久。

    贊詩

    岷水彎彎繞藥田,三離三回悟真詮。

    春承木氣根芽潤,夏借火光睫稈堅。

    沃土深扎藏玉露,金風初動采珠圓。

    誰言草木無情意,歲歲相傳天地篇。

    尾章

    如今石羊鎮的川芎田,仍在跟著時節"走"。清明時看秧田泛綠,谷雨時觀坡地抽枝,仲夏時賞沃土藏珠,都成了當地一景。藥農們在田間勞作時,偶爾會看見穿青布衫的身影在霧里晃,卻從不驚擾——他們知道,那是草木在看著自己,就像千百年前,它們看著陳老實那樣,把天地的話,一句句,種進土里,長進藥里,融進日子里。

    這大概就是中國草藥的性子不把道理說破,只把答案長出來,等著有心人彎腰去拾。而那些拾到答案的人,又把它們變成故事,讓後來者知道所謂天人合一,不過是人和草木,都好好跟著太陽走,跟著月亮轉,跟著四季,把日子過成該有的樣子。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珠記︰三離三回悟本草》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珠記︰三離三回悟本草》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