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湯辭傷寒案與五行章》
楔子
建安年間,南陽張仲景行醫至洛水之濱,見一舟子發熱口渴,小便不利,脈浮而數,斷為“水熱互結,陰虛水停”之證。遂取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五味藥,囑其水煎溫服。舟子服藥三劑,汗出熱退,小便通利,嘆曰“此湯竟如舟楫,載濕濁順流而去!”仲景撫須道“豬苓色黑入腎,澤瀉味咸入腎,二藥相須,能導水從小便出;茯苓淡滲,滑石清熱,阿膠滋陰,五藥相合,利水而不傷陰,恰合‘腎主水’‘膀胱為州都之官’的至理。”
此方被記入《傷寒論》,名“豬苓湯”,原文“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二十一字,字字如珠,藏著水與火、陰與陽的微妙平衡。後世醫家柯琴在《傷寒來甦集》中注解“豬苓湯,利水之聖劑也。豬苓、澤瀉、茯苓三味,化氣行水;加滑石,利竅清熱;入阿膠,養陰潤燥。蓋濕熱傷陰,故加阿膠以救陰,不在清熱而在利水,利水即所以清熱也。”
千年流轉,此方如一條隱秘的河,流淌在醫案與藥香之間。終南山深處的“潤安堂”,世代珍藏著一本手抄《傷寒論》,扉頁上有先祖批注“豬苓湯之妙,在‘利水不傷陰’五字,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這年暮春,潤安堂的傳人,一位名叫清沅的女子,將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疫病中,親證此方的神奇。
第一回 洛水春疫起微瀾 脈浮發熱現傷寒
終南山下的洛水村,依河而建,兩岸楊柳依依,春日里常有商船泊于碼頭,帶來城里的消息,也帶來些不知名的疫病。這年谷雨剛過,天氣忽冷忽熱,“二之氣”主氣少陰君火,客氣太陰濕土,“火濕相搏”,村里竟接連有人病倒。
先是碼頭的搬運工老王,晨起覺得渾身發熱,像揣了個小火爐,口干舌燥,喝了一瓢井水仍不解渴,小便時尿道澀痛,尿色黃得像濃茶。村醫來看過,給了些發汗的藥,結果汗出了不少,熱卻沒退,反而添了咳嗽。
消息傳到潤安堂,清沅正在整理藥櫃。她年方十八,梳著素淨的發髻,荊釵布裙,指尖常年沾著藥香。其父周先生臥病在床,潤安堂的事便由她打理。清沅听聞老王的癥狀,心頭一緊,想起《傷寒論》里的描述,忙背著藥箱往碼頭去。
老王躺在草棚里,面色潮紅,嘴唇干裂起皮。清沅伸手探其額頭,滾燙;又診其脈,浮而數,像水面上跳動的火星。“王伯,您是不是總想喝水,喝了又尿不出來?”清沅輕聲問。老王虛弱地點頭“是呢,嗓子眼像著了火,可尿的時候就幾滴,還疼得厲害。”
清沅翻開隨身攜帶的《傷寒論》,指著“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一句“您這是‘水熱互結’之證。熱邪在表,故脈浮發熱;熱邪傷津,故口渴;熱與水結在膀胱,故小便不利。”
老王的兒子急道“清沅姑娘,那該用什麼藥?村醫的發汗藥不管用啊。”清沅道“此證不可再發汗。汗為津液所化,本就津傷,再發汗只會更傷陰。需用‘利水清熱,養陰潤燥’之法。”
回到潤安堂,清沅打開父親珍藏的藥櫃,取出五種藥材豬苓色黑如玄玉,茯苓白如凝脂,澤瀉黃褐帶光澤,滑石晶瑩似碎雪,阿膠暗紅如琥珀。她對學徒阿竹說“這便是仲景先師的豬苓湯。豬苓、茯苓、澤瀉都是利水藥,但各有側重——豬苓入腎與膀胱,利水之力最峻;茯苓兼入脾,能健脾滲濕;澤瀉能瀉腎經之火,三藥相須,如三位水師,合力導水。”
阿竹指著滑石和阿膠“那這兩味呢?”清沅笑道“滑石性寒而滑,能清熱通淋,像給水道加了潤滑劑;阿膠甘平,能滋陰養血,是怕利水太過傷了陰液,就像給干涸的河床留了一汪清泉。這便是豬苓湯的妙處利水而不傷陰,清熱而不損正。”
她一邊說,一邊將豬苓、茯苓、澤瀉、滑石放入陶壺,又取阿膠,用黃酒烊化——周先生曾說,阿膠需烊化後兌入藥汁,否則難以吸收。藥汁熬得澄明,清沅親自送到碼頭,看著老王喝下去,叮囑道“藥後若小便增多,熱退渴減,便是見效了。”
夜里,清沅坐在燈下,對著《傷寒論》抄寫豬苓湯的方解,窗外的洛水傳來潺潺的水聲,像在應和著書頁上的文字。她忽然明白,仲景先師寫下那二十一字時,眼前定也浮現著這樣的患者,這樣的藥香,這樣的流水——原來醫道與自然,本就是一回事。
第二回 豬苓湯顯初成效 辨證細究藥味功
次日清晨,老王的兒子興沖沖地跑到潤安堂,說老王夜里尿了好幾次,熱退了大半,也不那麼渴了。清沅放下心來,又配了一劑豬苓湯,讓他帶回去“再喝一劑,鞏固療效,記得讓王伯多喝些米湯,補補津液。”
消息傳開,洛水村又有幾個類似癥狀的患者來找清沅。有個年輕媳婦,不僅發熱口渴,還伴有心煩失眠,舌尖紅得像點了朱砂。清沅診脈後道“你這是水熱互結,兼有心火上炎,需在豬苓湯里加些黃連,清心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阿竹不解“黃連苦寒,會不會傷胃?”清沅指著《傷寒來甦集》“柯琴先生說‘豬苓湯中加黃連,能清心中之熱,與滑石相使,清熱更效’。這媳婦心煩是心火擾神,黃連能直折心火,與豬苓湯的利水相配合,火去則水自平。”
果然,那媳婦喝了加黃連的豬苓湯,當晚就睡安穩了。清沅趁機給阿竹講解豬苓湯的配伍“你看這五味藥,分屬五行——豬苓色黑屬水,入腎;茯苓色白屬金,入肺;澤瀉色黃屬土,入脾;滑石色青屬木,入肝;阿膠色赤屬火,入心。五行相生,五髒並調,故能治水熱互結之證。”
正說著,碼頭的賬房先生捂著肚子來了,他也發熱口渴,小便不利,還伴有腹痛腹瀉,舌苔黃膩。清沅診脈後道“您這是水熱互結,兼濕熱下注大腸,需加葛根、黃芩。”
“葛根能升陽止瀉,黃芩能清熱燥濕,與豬苓湯相使,”清沅一邊寫方一邊說,“豬苓湯利水,葛根、黃芩清腸,上下同治,濕熱自除。”賬房先生半信半疑,拿著藥方去抓藥,結果一劑而腹痛止,兩劑而腹瀉停。
阿竹看著清沅辨證施治,越發佩服“姑娘,您怎麼知道該加什麼藥?”清沅笑道“《傷寒論》是綱,臨床是目,綱舉目張。豬苓湯是主方,但人有強弱,證有兼夾,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就像河水,有時平緩,有時湍急,治水的法子也得變。”
她取出父親繪制的“豬苓湯配伍圖”,圖上豬苓湯居中,周圍發散出許多支線,分別連著加黃連、加葛根、加桂枝等變方,每條支線上都寫著對應的癥狀。“這圖是父親根據《傷寒來甦集》畫的,”清沅道,“柯琴先生說‘豬苓湯如舟,隨水勢而變航向’,就是這個道理。”
傍晚時分,清沅去探望父親。周先生躺在床上,氣息微弱,他去年冬天得了“水飲咳喘”,雖用了溫陽化飲的藥,卻總有些余邪未清。“沅兒,”周先生握住她的手,“豬苓湯雖好,但需謹記‘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這是《傷寒論》的告誡,不可忘。”
清沅點頭“女兒記得。汗多傷津,胃中燥,再用豬苓湯利水,會更傷津液,是‘虛虛之戒’。”周先生欣慰地笑了“你能明白這個,為父就放心了。醫道,既要知其能,也要知其不能。”
窗外的月光灑進藥櫃,照在那包豬苓上,青黑的菌塊在月色下泛著微光,像藏著無數醫案的密碼,等著後人去解讀。
第三回 碼頭忽遇疑難證 阿膠缺失險誤治
立夏這天,洛水村來了艘從江南來的商船,船上的舵工突然病倒,高熱不退,煩躁不安,小便量極少,顏色深如醬油,皮膚還出現了瘀斑。船長慌了神,請來清沅。
清沅診視後,心頭一沉舵工脈細數,舌紅少苔,皮膚瘀斑是熱入血分的跡象,小便不利是水熱互結,這是“水熱互結,熱傷血絡”的重癥,比之前的患者都重,非豬苓湯不能治,且需重用阿膠以涼血止血。
可當她回到潤安堂準備抓藥時,卻發現阿膠用完了。阿竹急道“前幾日給王伯他們配藥,用得太多,庫房里只剩些碎塊了。”清沅眉頭緊鎖“這可怎麼辦?舵工的病耽擱不起,沒有阿膠,豬苓湯利水傷陰,會加重他的血分熱證。”
她想起父親說過,緊急時可用龜板代替阿膠,但龜板滋陰止血之力不及阿膠,需加生地輔助。“阿竹,快去後院挖些生地來,要三年生的,”清沅道,“生地能涼血滋陰,與龜板相須,可暫代阿膠之職。”
阿竹飛奔到後院,挖來幾株生地,根塊肥大,斷面黃白。清沅將龜板打碎,與生地同煎,又將豬苓、茯苓、澤瀉、滑石按比例配好,囑咐道“龜板、生地要先煎半個時辰,再下其他藥,這樣才能把滋陰之力熬出來。”
藥熬好後,清沅親自送到船上。舵工喝下第一碗藥,煩躁稍減;喝第二碗,夜里竟尿了一次,雖然量不多,但顏色淺了些。清沅松了口氣,可心里明白,這終究是權宜之計,沒有阿膠,藥效還是差了些。
“阿膠生于東阿,得濟水之精,能補血止血,滋陰潤燥,”清沅對船長說,“豬苓湯中,阿膠是‘舟中之舵’,能引諸藥入血分,既防利水傷陰,又能止血。沒有它,這船就少了方向。”船長急道“那哪里能弄到阿膠?”清沅道“最近的阿膠在洛陽城,需得快馬去買。”
船長立刻派了兩個水手,快馬加鞭往洛陽城趕。清沅則守在船上,密切觀察舵工的病情,每兩個時辰診一次脈,根據情況調整藥量。她給舵工喂米湯、藕汁,補充津液,生怕利水太過傷陰。
夜里,清沅坐在船頭,望著洛水悠悠流淌,想起《傷寒論》中“豬苓湯方”後的注腳“阿膠三兩,去皮,杵碎,燙消烊盡。”這簡單的幾個字,此刻卻重如千鈞。她忽然明白,仲景先師寫下藥方時,定是反復斟酌過每一味藥的分量、用法,因為他知道,醫者筆下的每一個字,都連著患者的性命。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第四回 阿膠至而重癥愈 辨證悟透傷寒理
兩日後,水手從洛陽城買回了阿膠。那阿膠呈方塊狀,黑褐色,質硬而脆,斷面光亮,聞著有股淡淡的腥香。清沅取來一塊,用黃酒浸泡,待其軟化後,放在小陶鍋里烊化,再兌入剛熬好的豬苓湯藥汁中,攪拌均勻。
藥汁呈暗紅色,比之前加了龜板、生地的藥汁更顯溫潤。清沅親自給舵工喂藥,囑咐道“這藥里加了阿膠,能止血滋陰,您喝了會舒服些。”舵工喝下後,果然覺得心頭的煩躁減輕了許多,沉沉睡去。
次日清晨,舵工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去小便,這次尿量明顯增多,顏色也淺了不少,皮膚的瘀斑也淡了。“姑娘,您的藥真是神了!”舵工感激地說。清沅診其脈,細數之象已緩,舌紅少苔也潤了些,笑道“這是阿膠的功勞。它能補血止血,滋陰潤燥,正好補您被熱邪耗傷的陰血。”
她趁機給船上的人講解阿膠在豬苓湯中的作用“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都是利水藥,像四位治水的壯士,能把水濕趕出去,但他們力氣太大,容易傷著自己人——也就是人體的陰液。阿膠就像個溫和的使者,既能幫壯士們趕水濕,又能保護陰液不被傷著,這便是‘利水而不傷陰’的精妙之處。”
船長听得連連點頭“原來一味藥有這麼大講究。”清沅道“《傷寒來甦集》說‘豬苓湯中阿膠,猶舟行水中之舵,無舵則舟覆,無阿膠則利水傷陰’,就是這個道理。不同的病癥,阿膠的用量也不同,像舵工這樣熱傷血絡的,就得重用;若是普通的水熱互結,輕用即可。”
隨著舵工的病情好轉,洛水村的疫病也漸漸平息。清沅將這次的醫案詳細記錄下來,取名“豬苓湯治熱傷血絡案”,案中詳細描述了舵工的癥狀、脈象、用藥過程,特別注明了阿膠的重要性“阿膠能滋陰止血,為豬苓湯之‘佐使’,缺之則療效大減。”
她還畫了一幅“豬苓湯五行配伍圖”,將豬苓(水)、茯苓(金)、澤瀉(土)、滑石(木)、阿膠(火)分別填入五行圖中,用箭頭標出相生相克的關系“水克火,故豬苓能利水降火;火生土,故阿膠能助澤瀉健脾;土生金,故澤瀉能助茯苓潤肺;金生水,故茯苓能助豬苓補腎;水生木,故豬苓能助滑石清肝。如此循環,五髒調和,水熱自除。”
阿竹看著圖,恍然大悟“原來這五味藥還有這麼深的道理!”清沅笑道“這就是中醫的‘天人合一’。人是小天地,五髒對應五行,藥物也分屬五行,用藥物的五行調和人體的五行,病自然就好了。就像洛水,水多了要疏導,水少了要補充,平衡了才好行船。”
這天,周先生的精神好了些,清沅把這次的醫案讀給他听。周先生听完,欣慰地說“沅兒,你已經悟透了豬苓湯的精髓。記住,學醫不僅要背藥方,更要懂醫理;不僅要懂醫理,更要有仁心。就像仲景先師,他寫下《傷寒論》,不是為了成名,是為了救百姓于疾苦。”
清沅點點頭,將《傷寒論》捧在胸前,仿佛能感受到先師的溫度。書頁上“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二十一字,此刻在她眼中,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跳動的生命,是流淌的洛水,是無數醫者仁心匯聚成的長河。
碼頭又恢復了往日的繁忙,搬運工們扛著貨物,號子聲此起彼伏。老王見了清沅,笑著打招呼“清沅姑娘,您的豬苓湯真是神藥,我現在干活渾身有力氣!”清沅笑著回應“不是藥神,是醫理神。”
她回到潤安堂,將豬苓湯的醫案、配伍圖、五行解說整理成冊,取名《豬苓湯辨證錄》。冊子的扉頁,她寫下“醫道如洛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藥方如舟楫,載道而行,而未嘗停也。”
夕陽透過藥櫃的格子,照在那包阿膠上,暗紅的光澤與青黑的豬苓相映,像一幅流動的畫。清沅知道,豬苓湯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它會隨著洛水的流淌,隨著醫者的腳步,傳到更遠的地方,救治更多的人,因為它承載的,不僅是藥方,更是《傷寒論》的智慧,是五行生克的哲理,是醫者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
(上卷完)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