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豬苓詩畫錄︰青芝辭與草木章》 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豬苓詩畫錄︰青芝辭與草木章》 下卷

    《豬苓詩畫錄青芝辭與草木章》

    下卷•本草薪火照古今

    第六回 甦生著書傳藥事 藥商尋蹤擾山寧

    秋分過後,終南山的楓葉染紅了層林,藥碾子村彌漫著藥材晾曬的清香。甦先生辭別雲岫與秦伯,帶著滿冊醫案下山而去。他在江南的書坊里,將豬苓的醫案、雲岫的采藥規矩、秦伯的配伍心得,連同《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的記述,寫成《豬苓辨證錄》,書中不僅有藥方,更有“楓根藏芝”“雨霽尋苓”等插畫,把草木靈性與醫理融成了詩意文字。

    書一問世,竟引得不少醫者、藥商爭相閱讀。有個叫周瑞的藥商,在揚州開著“百草堂”,見書中說終南山豬苓“利水而不傷陰,通淋如神”,又听聞雲岫能識“千年豬苓”,便帶著伙計,揣著重金,一路尋到了藥碾子村。

    周瑞一到村口,就擺出綢緞、銀兩,聲稱要“包山采苓”“只要讓我采三年豬苓,這些都是你們的。我還會修橋鋪路,讓村里過上好日子。”村民們看著白花花的銀子,有的動了心——去年濕溫過後,不少人家日子拮據,周瑞的條件確實誘人。

    趙五如今已是村里的采藥領頭人,他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周掌櫃,不是我們不領你的情,這豬苓是山的饋贈,得按規矩采。三年采盡了,往後子孫采什麼?治病用什麼?”周瑞冷笑“規矩能當飯吃?我用這豬苓制成‘通淋丸’,能救更多人,難道不是功德?”

    雲岫走上前,將甦先生寫的《豬苓辨證錄》遞給周瑞“周掌櫃請看,書中說‘豬苓得冬藏之氣則良,過采則性劣’,這是祖輩用經驗換來的道理。您若真心想救人,不如教我們炮制之法,咱們按季節采挖,保證藥材品質,豈不是更好?”

    周瑞翻著書,見里面記載著“豬苓配阿膠治妊娠子淋”“豬苓合蒼術療腳氣水腫”等醫案,還有雲岫手繪的豬苓生長圖譜,圖譜旁題著“十次上山九次空,藏得靈根濟眾生”的詩句,心里暗暗佩服,嘴上卻不肯服軟“小姑娘倒會說嘴。我倒要看看,這豬苓到底有什麼稀奇。”

    他提出要親眼見一見“千年豬苓”,雲岫便帶著他往終南山深處去。走到那棵古楓下,周瑞果然見腐葉間藏著幾株青黑豬苓,最大的那株,表皮竟泛著淡淡的光澤,像是裹了層晨露。雲岫蹲下身,指著豬苓周圍的菌絲“您看這些白絲,是豬苓與楓樹共生的根須,采了豬苓,傷了菌絲,楓樹也活不好。”

    周瑞伸手想摸,被雲岫攔住“豬苓怕汗氣,手汗會讓它霉變。”她用竹片輕輕挑起豬苓旁的腐葉“這腐葉得三年才能腐熟,正好養苓。就像《本草經集注》說的‘生楓樹下’,不是隨便一棵楓樹都行,得是老楓,得有腐葉,這是天地定下的‘共生契’。”

    周瑞沉默了——他走南闖北,見過無數藥材,卻從未想過一株豬苓背後有這麼多門道。夜里,他在秦伯的藥廬借宿,見牆上掛著雲岫抄的《神農本草經》,“利水道”三個字被圈了又圈,旁邊批注著“水行則氣通,氣通則血活”,忽然明白這三個字哪里是說藥,分明是說“順應”二字——人順應草木,草木才順應人。

    第七回 冬藏時節驗古方 妊娠子淋證藥靈

    立冬過後,終南山飄起了初雪,山林被裹進一片素白。按“冬藏”之理,此時的豬苓吸足了寒水之氣,藥性最純。秦伯帶著雲岫、趙五,按山神指點的山谷,開始采收豬苓。他們用竹鏟小心刨開積雪,露出腐葉下的青黑菌塊,每采一株,便在原處埋上三粒松籽——松籽能固土,來年豬苓好扎根。

    “你們看這豬苓,”秦伯舉起一株剛采的豬苓,雪光映著斷面,白得發亮,“冬采的豬苓,斷面有‘冰紋’,這是寒水之氣凝的,利水時能帶著一股‘溫通’之力,治‘寒淋’最效。”趙五摸著豬苓上的冰紋,笑道“以前只知道豬苓能賣錢,現在看它,倒像塊藏著山水的玉。”

    采收未完,村里的王二嫂突然得了急癥。她懷胎七月,近來總覺得小便澀痛,尿頻尿急,一尿就疼得直咬牙,卻又尿不多,腰還酸得厲害。穩婆說是“胎氣不穩”,請了郎中開了安胎藥,反而更重了。王二嫂疼得直哭,生怕傷了肚里的孩子。

    秦伯去診視,見王二嫂舌紅苔白,脈象細數,道“這是‘妊娠子淋’,是胎火耗傷陰液,濕熱下注膀胱。《千金方》說‘妊娠小便不利,豬苓散主之’,正好用得上冬藏的豬苓。”

    雲岫有些擔心“孕婦能用豬苓嗎?會不會傷胎?”秦伯指著《豬苓辨證錄》里的批注“甦先生記的清楚,‘豬苓淡滲,雖利水卻不峻猛,配阿膠、滑石,能利水而滋陰,安胎而通淋’。阿膠能滋陰養血,固護胎元;滑石能清熱通淋,又不損傷正氣,三藥相使,正好對癥。”

    趙五主動提出去煎藥,他如今煎藥比誰都仔細“王二嫂放心,這豬苓是今早剛采的,帶著雪氣呢,保管管用。”藥煎好後,澄明透亮,帶著淡淡的膠香。王二嫂喝了兩劑,尿痛就減輕了,又喝了三劑,竟能順暢排尿了,腰也不酸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她摸著肚子,對雲岫道“多虧了這豬苓,不然我和孩子都遭罪。”雲岫笑道“這不是豬苓的功勞,是《本草》的智慧。古人早就知道,孕婦淋癥可用豬苓,只是得配阿膠護陰,這便是‘用藥如用兵,既要攻邪,也要護正’。”

    周瑞在一旁看著,見豬苓真能治妊娠子淋,又翻看《豬苓辨證錄》里“豬苓配阿膠”的醫案,案後題著“利水不傷胎中氣,淡滲還滋陰里津”的詩句,終于服了氣“我算明白了,你們不是守舊,是真懂藥。這樣吧,我不包山了,跟你們訂個約按季收苓,我派伙計來學認藥,保證絕不收硫磺燻過的、過季采的,如何?”

    村民們听了,都拍手叫好。雲岫請周瑞留下,一起修訂《藥碾子村采藥譜》,把豬苓的采收、炮制、配伍都記下來,譜子的扉頁,就用甦先生那句“藏得靈根濟眾生”。

    第八回 春寒復作驗經方 腳氣新癥顯藥功

    冬去春來,終南山的雪化了,溪流漲了,卻不料倒春寒來得猛,凍得人縮手縮腳。按五運六氣,今年“初之氣”主氣為厥陰風木,客氣為太陽寒水,“風寒相搏”,村里竟有不少人得了“寒淋”——小便頻數,淋瀝不盡,遇寒更重,尿色清白,不像濕熱淋癥那樣黃赤。

    秦伯診視後,對雲岫道“這是‘寒邪客于膀胱’,《傷寒論》里說‘少陰病,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但此淋是寒淋,需減滑石之寒,加桂枝、附子溫陽化氣。”他開的方子,豬苓仍為主藥,配伍桂枝、白術、茯苓,“豬苓利水,桂枝通陽,白術健脾,三藥相須,能‘溫陽利水’,比單純清熱更對證。”

    雲岫按方抓藥,見趙五正給鄰村的李大叔包扎腳。李大叔腳腫得像發面饅頭,皮膚發亮,一按一個坑,腳趾間還流黃水,癢得鑽心。“這是腳氣,”趙五一邊涂藥一邊說,“去年濕溫後就犯了,一直不好。”

    秦伯過來一看,道“這是‘濕腳氣’,屬‘濕濁下注’,《本草綱目》說豬苓能‘治淋腫腳氣’,正好用得上。”他讓雲岫配豬苓、蒼術、黃柏、牛膝,“豬苓利水去濕,蒼術燥濕健脾,黃柏清熱燥濕,牛膝引藥下行,四藥相使,直指病所。”

    李大叔半信半疑“這豬苓連腳氣都能治?”雲岫笑道“您看這腳氣,腫、癢、流黃水,都是濕邪在作祟。豬苓能把濕邪從尿里排出去,蒼術、黃柏能把皮膚上的濕邪干掉,雙管齊下,自然能好。”

    果然,李大叔用這藥湯泡腳,又喝了幾劑,不到半月,腳腫消了,也不癢了。他逢人就說“藥碾子村的豬苓神了,連腳氣都能治!”周瑞的伙計把這事記在本子上,畫了幅“豬苓治腳氣圖”,旁邊題注“青黑芝生楓根下,能驅腳下萬重濕。”

    這天,周瑞帶著《豬苓辨證錄》的修訂稿來找雲岫,稿子里添了“寒淋用豬苓配桂枝”“濕腳氣用豬苓合蒼術”等新醫案。他指著其中一則醫案問“這里說‘豬苓得松脂而良’,是什麼道理?”

    雲岫帶他去看補種的楓樹林,林里撒的松籽已長成小樹苗,樹根旁冒出新的豬苓菌絲。“守山神說過,”雲岫解釋道,“松脂能固土保水,豬苓得松脂之氣,性更平和,利水時不易傷陰。您看這菌絲,繞著松根生長,就像《本草經集注》說的‘豬苓生楓下,與松脂相得則茂’,這是草木的相濟相生。”

    周瑞望著這片林子,忽然道“我想在村里開個藥坊,就叫‘豬苓堂’,請秦伯當坐堂先生,雲岫姑娘管藥材,趙五哥管采收,咱們把豬苓的故事、《本草》的道理,都傳到外面去,如何?”

    村民們听了,都歡呼起來。秦伯捋著胡須道“好啊,藥坊不僅要賣藥,還要教人種藥、識藥,讓更多人知道‘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道理。”雲岫望著遠處的終南山,仿佛看到甦先生在江南書坊里提筆疾書,看到李阿婆喝藥時舒展的眉頭,看到趙五補種松籽時認真的模樣——原來,《神農本草經》那三個字“利水道”,早已化作無數個這樣的瞬間,在時光里流淌。

    第九回 千年豬苓現真容 詩畫傳承草木魂

    夏至這天,終南山下了場透雨,雨後的山谷里,雲霧繚繞,古楓樹下忽然冒出一朵奇異的菌花——不是尋常的白色,而是淡紫色,像綴滿了星子。雲岫和趙五采藥時發現了它,湊近一看,菌花下的豬苓竟有碗口大,青黑的表皮上布滿“冰紋”,在陽光下泛著瑩光。

    “這是……千年豬苓?”趙五驚得合不攏嘴。雲岫想起守山神的話,說千年豬苓會開紫花,能“通利三焦,化濕如神”,忙跪下磕頭“山神顯靈,此苓當為眾生所用。”

    她們按規矩,只采了半株,留下的半株用腐葉蓋好,又埋了一把松籽。回去的路上,雲岫總覺得懷里的豬苓在微微發熱,像是有生命在搏動。秦伯見了這豬苓,嘆道“我活了一輩子,也沒見過這麼大的豬苓。它開紫花,是得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能治‘五淋’,更能解‘濕毒重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恰逢周瑞從揚州帶來一個病人,是個書生,得了“濕毒流注”,渾身起紅斑,關節腫痛,高燒不退,揚州的醫者都束手無策。秦伯診視後,道“這是濕毒入血,需用千年豬苓配紫草、丹皮、赤芍,豬苓利水排毒,紫草涼血,丹皮、赤芍活血,四藥相使,才能把毒邪逼出去。”

    藥煎好後,呈淡紫色,散發著清苦的藥香。書生喝了三劑,紅斑漸漸消退,體溫也降了。他看著藥渣里的豬苓碎片,對雲岫道“姑娘,這藥竟有花香,不像別的藥那麼苦。”雲岫笑道“這是千年豬苓的靈氣,它知你是讀書人,特意讓藥味溫和些呢。”

    書生痊愈後,給雲岫題了首詩“終南深處藏青芝,利水通淋解眾痴。不是人間凡草木,千年修得紫花姿。”雲岫把詩抄在《豬苓辨證錄》的最後一頁,旁邊畫著那朵紫花豬苓。

    周瑞的“豬苓堂”開起來了,藥坊的牆上掛著三幅畫一幅是秦伯的《楓根藏苓圖》,題著《神農本草經》的“利水道”;一幅是雲岫的《采藥遇仙圖》,題著“十次上山九次空”的歌謠;一幅是甦先生的《豬苓配伍譜》,畫著豬苓與阿膠、桂枝、蒼術等藥材的組合,旁邊注著“七情和合,藥乃生效”。

    趙五成了“采苓把頭”,帶徒弟時總說“采苓先敬山,留根再撒種,這不是迷信,是怕斷了後路。你看這豬苓,青黑皮,雪白肉,像不像咱山里人的心?外表粗,內里實。”他教徒弟唱那首采藥歌,歌聲在山谷里回蕩“十次上山九次空,或許一次采成功。藏得靈根濟眾生,不負青山不負農。”

    深秋時節,甦先生回到了藥碾子村,他帶來了《豬苓辨證錄》的刻本,書的扉頁印著雲岫畫的終南山圖譜,圖譜下寫著“本草非枯文,乃草木與人心的對話。”村民們圍著甦先生,听他講外面的事——有人按書中的方法種豬苓,有人用豬苓治好了疑難雜癥,還有藥鋪把“十次上山九次空”的歌謠刻在門板上,提醒伙計“取之有度”。

    雲岫翻開刻本,見里面新增了“千年豬苓解濕毒”的醫案,案後有周瑞寫的按語“余初見豬苓,以為利市之貨;再見豬苓,方知救命之藥;今見豬苓,乃悟天地之心。”她抬頭望向終南山,古楓的葉子正紅得像火,樹下的腐葉間,新的豬苓菌絲正悄悄蔓延,像無數條銀色的線,把過去與未來、草木與人心,緊緊連在了一起。

    第十回 薪火相傳天地久 本草詩意滿人間

    又是一個立冬,藥碾子村的孩子們跟著雲岫上山采豬苓。最小的孩子叫阿苓,是趙五的女兒,梳著小辮,背著迷你藥簍,學著雲岫的樣子,用竹鏟輕輕撥開腐葉。“阿苓你看,”雲岫指著一株小豬苓,“這苓要留到明年,它還沒長大呢。”阿苓似懂非懂地點頭,把松籽埋進土里“給苓苓當糧食。”

    孩子們唱著采藥歌,歌聲驚起了山雀。雲岫看著他們,想起自己第一次跟著秦伯上山的模樣,那時祖父說“藥是死的,人是活的,得讓藥活在人心上。”如今秦伯已年過八旬,常坐在藥坊里,給孩子們講《神農本草經》的故事,說“利水道”三個字,藏著“水潤萬物而不爭”的道理。

    周瑞的“豬苓堂”已開到了西安府,他特意請雲岫去坐診。雲岫在府城的藥坊里,用豬苓治好了無數淋癥、水腫、腳氣,她總把《豬苓辨證錄》帶在身邊,遇到疑難雜癥,就翻開看看,仿佛秦伯、趙五、甦先生都在身邊指點。有人問她“姑娘的醫術,是從哪學的?”雲岫總是笑著說“是終南山的豬苓教我的。”

    甦先生的《豬苓辨證錄》傳到了宮里,太醫用“豬苓配阿膠”治好了皇後的妊娠子淋,皇帝御筆題了“草木有靈”四個字,賜給終南山。消息傳回藥碾子村,村民們沒有大肆慶祝,只是在古楓樹下多埋了些松籽——他們知道,豬苓的價值,從不在皇帝的御筆里,而在每一次治病救人的藥湯里。

    趙五的背漸漸駝了,卻仍堅持每年立冬帶隊采苓。他把采苓的規矩編成了“三字經”“采豬苓,選冬晴。留老根,撒松精。不貪多,忌火燻。守此道,得安寧。”村里的孩子們都背得滾瓜爛熟,像背童謠一樣。

    多年後,雲岫成了新的“秦伯”,阿苓成了新的“雲岫”。阿苓第一次獨立采苓時,雲岫把那株千年豬苓的碎片交給她“這是山的信,你要好好收著。”阿苓接過碎片,青黑的表皮已有些干枯,卻仍能聞到淡淡的土腥氣,像終南山的呼吸。

    她帶著碎片上山,在古楓樹下,看到了阿爹趙五當年補種的松樹,如今已長得亭亭如蓋,樹下的豬苓密密麻麻,青黑如舊。阿苓按規矩采了三成,把松籽埋進土里,忽然發現一片豬苓的斷面上,竟有天然的紋路,像極了“水”字。

    “原來《神農本草經》說的‘利水道’,早就刻在苓上了。”阿苓喃喃自語,山風穿過松葉,發出“沙沙”的聲響,像是在回應。她想起雲岫教她的詩句“千年青芝藏古道,一味淡滲濟蒼生。”原來,本草的詩意從不是文人的附會,而是草木本身就帶著天地寫的詩,等著有心的人,一代一代讀下去。

    結語

    終南山的豬苓,還在楓根下靜靜生長。它看過雲岫的認真,趙五的轉變,甦先生的筆墨,周瑞的頓悟;听過采藥歌的悠揚,藥罐的咕嘟,病人的呻吟,痊愈的歡笑。它的故事,被寫進醫書,畫進圖譜,唱進歌謠,最終化作《神農本草經》那三個字——“利水道”,簡單,卻厚重,像終南山的石頭,像流淌的溪水,像世世代代采藥人的心,在時光里,生生不息。

    贊詩

    青黑芝生古楓隈,冬藏寒水得真胎。

    能通水道消淋腫,善化濕邪療腳氣。

    遇桂溫陽驅冷疾,逢膠護液保嬰孩。

    千年修出紫花瑞,不向人間炫異才。

    尾章

    許多年後,有個江南的書生,在舊書攤上淘到一本泛黃的《豬苓辨證錄》,書中夾著一片青黑的菌片,像是豬苓的碎片。書生翻開書,見里面的醫案旁,有娟秀的批注“藥者,非草木也,乃天地與人的約定。”

    他循著書中的記載,一路尋到終南山,見藥碾子村的孩子們,正跟著一位白發老嫗上山采苓,老嫗的聲音蒼老卻清亮“記住,十次上山九次空,不是空,是等……”孩子們的歌聲跟著響起,穿過楓樹林,飛向雲端,像無數株豬苓的菌絲,把古老的詩意,織進了新的時光里。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豬苓詩畫錄︰青芝辭與草木章》 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豬苓詩畫錄︰青芝辭與草木章》 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