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六盤苓神記》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六盤苓神記》上卷

    《六盤苓神記》

    楔子

    六盤山橫亙西北,脊脈如蒼龍騰躍,將黃土高原的燥烈與關隴平原的溫潤攬入懷中。山之陽,受烈日炙烤,石骨裸露處泛著赭紅;山之陰,得溪泉滋養,松櫟林里積著腐葉厚如絨毯。這陰陽相濟的天地里,生一種奇菌,其核褐黑如漆,斷面卻似蜜蠟流脂,當地人稱“豬苓”,更敬為“黑參”——言其藥效可與長白山人參並肩,是六盤君(山神)遣來濟世的藥神。

    傳說遠古時,六盤山遭“土癘”肆虐,人畜腹脹如鼓,皮肉浮腫,神農氏踏雲而至,見樺樹根下此菌,嚼之甘淡滲利,入湯竟能導濕毒從尿而出,遂指其為“土之精,水之使”,並與六盤君立誓“此苓當護佑一方生民,然采者必懷敬畏,若貪其利而毀其根,必遭天譴。” 此後,六盤山藥農便有了規矩采苓前需以頭茬三品獻于“神樹”(千年油松),焚香禱祝,方能動土。這規矩口耳相傳,比地方志上的記載還要早百年。

    上卷•黑參顯聖

    第一回 土運太過生濕疫 高伯藏苓救鄉鄰

    民國二十二年,歲在壬申,五運屬水,卻逢“土氣過盛”(歲土不及,木氣乘之,反致土郁),六盤山夏雨連綿,山根下的村落被濕氣裹得透不過氣。入秋剛過,一場“濕疫”突然爆發患者初起惡寒發熱,繼而頭身困重,小腹墜脹,小便短赤如濃茶,縣醫院的西醫打了針、灌了藥,皆不見效,只眼睜睜看著浮腫爬上人臉,像吹脹的豬尿脬。

    五保戶高伯蹲在自家土坯房的門檻上,吧嗒著旱煙袋,煙鍋里的火星明明滅滅,映著他滿是皺紋的臉。房梁上吊著個竹籃,里面盛著十余枚豬苓,黑亮的皮上還沾著山泥——這是他開春時冒雨采的,本想留著給村西頭瞎眼的王婆換過冬的煤,如今卻成了救命的指望。

    “高伯,李家娃快不行了!” 村支書氣喘吁吁地闖進來,褲腳沾滿泥點,“肚子脹得像要炸開,西醫說‘腎功能衰竭’,沒法治了!” 高伯磕了磕煙鍋,慢悠悠起身,從竹籃里揀出三枚最大的豬苓“去,把神樹下的青石擦干淨,擺上供品。”

    供品是村人湊的兩個白面饃,一碗小米粥,還有高伯珍藏的半瓶燒酒。高伯對著千年油松作揖,聲音沙啞如老樹皮“六盤君在上,黑參神在上,鄉鄰遭難,非貪苓之利,實乃救命。今以頭茬三品獻神,求神顯靈,保一方平安。” 說罷,將豬苓輕輕放在青石上,焚起三炷艾草香——這是他爹傳的規矩,艾草性溫,能“通神”,與豬苓的“滲濕”相濟,恰合“陰陽調和”之理。

    縣醫院的陳院長聞訊趕來時,正撞見高伯在碾藥。老藥碾子轉得吱呀響,豬苓粉混著茯苓、白術、澤瀉的粉末,在粗瓷碗里泛著土黃色。“高伯,這豬苓在《本草經集注》里只說‘利水道’,能治這麼重的病?” 陳院長扶了扶眼鏡,他剛從醫學院畢業,總覺得這些“土法子”不如化驗單可靠。

    高伯沒抬頭,往藥粉里撒了把桂枝“陳院長,書本上的豬苓是‘通’,咱六盤山的豬苓是‘通中帶補’。你看這山,陽坡燥,陰坡濕,豬苓長在半陰半陽處,得燥氣則不寒,得濕氣則不燥,性味甘淡平,入腎、膀胱二經,既能利水,又不傷正氣。今年土運太過,濕邪困脾,脾屬土,土克水,水液停滯成毒,豬苓能‘助水行’,桂枝能‘通陽氣’,陽動則濕化,這叫‘五苓散’的變局,比書本上的方子多了份山的性子。”

    藥煎好時,李家娃已陷入昏迷。高伯撬開他的嘴,一勺勺灌藥汁。半個時辰後,娃突然哼唧一聲,尿濕了褥子——那尿色深如醬油,帶著股腥臭味。“好了,毒排出來了。” 高伯擦了擦汗,“再喝三劑,加些黃 、黨參,補補元氣,這叫‘利水不忘補氣’,不然水退了,人也虛了。”

    陳院長看著藥渣里的豬苓切片,斷面的紋路像極了六盤山的溝壑,忽然想起縣志上那句“豬苓,六盤之珍,其性與他山異,蓋得地脈之精”,心里第一次對這“土藥材”生出敬畏。

    第二回 神樹供苓傳古訓 口授心傳勝墨痕

    秋雨歇了三日,高伯帶著陳院長上山采豬苓。說是路,其實只是被藥農踩出的淺痕,碎石在腳下滾動,像踩碎了一地枯葉。“陳院長,你看這山,陽坡長山杏,陰坡生雲杉,豬苓就愛躲在‘陰陽交’的樺樹林里。” 高伯拄著棗木拐杖,杖頭包著鐵皮,是他爹年輕時打制的,“樺樹死三年,皮腐而心未朽,豬苓才肯扎根——樹養苓三年,苓護樹三年,就像咱跟山,誰也虧不得誰。”

    陳院長背著藥箱,里面裝著放大鏡和標本夾,他總覺得高伯的話太“玄”“高伯,現代科學說豬苓是真菌,靠吸收樹木的營養生長,哪有什麼‘互養’?” 高伯停下腳步,指著一棵枯樺樹“你扒開這腐皮看看。” 陳院長依言剝開樹皮,見內側布滿白色菌絲,像棉絮裹著黑褐色的豬苓核。“這菌絲能分解朽木里的‘土毒’,讓新苗好扎根。” 高伯用拐杖敲了敲樹干,“樹為陽,苓為陰,陰陽相抱,才是生機。書本上寫的是‘理’,山里藏的是‘活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走到半山腰的千年油松下,只見樹下有塊丈許見方的青石,石面上刻著個模糊的“苓”字,周圍擺滿了瓷碗、布包——都是藥農獻供後留下的。“這是‘神樹’,咱六盤山的豬苓都听它的。” 高伯從懷里掏出塊油紙包,里面是去年曬干的豬苓粉,“采新苓前,得先把舊年的苓粉撒在石上,告訴神樹‘沒忘本’。”

    他蹲下身,用手指在青石旁的泥土里摸索,忽然停住“有了。” 陳院長湊過去,見他撥開腐葉,露出個黑褐色的菌核,像只蜷著的小豬。“這是‘母苓’,周圍準有‘子苓’。” 高伯沒立刻挖,先點燃三炷艾草,青煙裊裊繞著松枝上升,他對著神樹作揖“六盤君,黑參神,今日采苓三枚,留七枚護根,求來年發得更旺。”

    挖苓用的是骨刀,高伯說鐵器會“驚了苓氣”。他順著菌絲的走向輕輕剝離,母苓周圍果然臥著七枚小子苓,最大的不過拇指大。“子苓得留著,就像留種子。” 高伯把三枚大苓放進竹簍,又用腐葉把土蓋好,“咱六盤山的豬苓,比不得太白山的肥,可耐旱,去年大旱,別處的苓都枯了,就咱這山的還活著——它知道咱靠它活命,自己也熬著。”

    陳院長用放大鏡觀察豬苓的斷面,見紋理間有細密的亮晶點,像撒了把碎銀。“這是‘苓精’,別處的豬苓沒有。” 高伯說,“《本草綱目》只說豬苓‘色黑質堅’,沒說這晶點吧?它能‘澀精止遺’,治那些‘水濕下注’的滑精癥,比加龍骨、牡蠣還管用。” 陳院長翻出隨身帶的《中藥大辭典》,果然沒提這晶點,臉微微發燙——他一直以為書本能窮盡藥之性,原來還有太多“口傳心授”的秘密。

    下山時,高伯給陳院長講了個故事光緒年間,有個藥農貪心,把一片豬苓連根挖盡,沒獻供,結果下山時摔斷了腿,藥簍里的豬苓全變成了泥。“不是山神罰他,是他斷了苓的根,也斷了自己的路。” 高伯望著遠處的雲海,“山有山的賬本,你取多少,就得還多少,這賬比縣衙門的還清楚。”

    第三回 五保戶藏苓濟困 藥神顯靈辨真偽

    入冬後,六盤山飄起了雪,高伯的土坯房卻比往常熱鬧。村東頭的張嬸來求藥“高伯,我家漢子得了‘水臌’,肚子大得像甕,吃不下飯,縣醫院說沒法治了……” 高伯掀開竹籃,里面只剩最後三枚豬苓,是他打算過冬換糧的。“拿去吧,” 他把豬苓包好,“配白術、干姜,白術甘溫健脾,干姜辛熱散寒,跟豬苓的甘淡滲濕湊成‘鐵三角’,脾陽一旺,水濕自退。”

    張嬸要給錢,高伯擺擺手“等你漢子好了,開春幫我劈柴就行。” 陳院長恰好在場,看著高伯空了的竹籃,忍不住問“您自己的口糧怎麼辦?” 高伯笑了,指了指窗外“山不會餓著守山的人。前陣子我在石縫里刨了些洋芋,夠吃了。” 他頓了頓,“豬苓這東西,救急不救富,當年我爹娘餓死時,是山神托夢讓我采苓換糧,現在該我還這份情了。”

    沒過幾日,陳院長在縣醫院遇到件怪事有個患者拿著“豬苓”來配藥,說是從外地藥販手里買的,價格比本地的便宜一半,可煎藥後不僅無效,反而加重了水腫。陳院長看著那“豬苓”,顏色偏黃,斷面也沒有亮晶點,一時拿不準,只好去請教高伯。

    高伯捏起一塊“豬苓”,放在鼻尖聞了聞,又用指甲刮了刮“這是‘偽苓’,是別山的‘柴苓’,性子燥烈,利水時帶著‘火氣’,吃了就像往濕柴上潑油,越燒越旺。” 他從炕席下摸出塊本地豬苓,“你看咱這苓,黑中帶紫,斷面有晶點,聞著有股土腥甜味;偽苓色淺,斷面發糠,味帶苦澀——這是山給的記號,書本上畫不出來。”

    他又教陳院長個法子“拿塊苓放在舌尖,咱這豬苓初嘗淡,細品回甘;偽苓入口就苦,像吞了敗葉。” 陳院長依言試了,果然如此,不禁感嘆“原來辨別真偽,不靠儀器,靠的是舌頭和鼻子。” 高伯點點頭“藥是治人的,得用心去認,就像認人,光看臉不行,得看心。”

    後來張嬸的漢子好了,提著半袋小米來謝高伯,說喝藥時總覺得藥罐里飄著松木香,像神樹的味道。高伯望著窗外的雪,笑了“那是藥神在說,該留的留,該給的給,日子才長久。”

    第四回 冬藏苓實驗藥性 經方活用見真章

    臘月里,六盤山的雪沒膝深,高伯和陳院長在屋里炮制豬苓。高伯把采來的豬苓洗淨,用竹刀切成薄片,攤在葦席上,放在炕頭慢慢烘干——他說不能用太陽曬,會“曬走苓氣”,也不能用柴火烤,會“染上煙火燥氣”,必得用“人炕的溫氣”,才能保住“平和之性”。

    “陳院長,你說書本上寫豬苓‘無補性’,對吧?” 高伯邊翻曬苓片邊問。陳院長點頭“《本草衍義》說‘豬苓利水甚捷,久服必損腎氣’。” 高伯笑了,從牆角拖出個陶罐,倒出些黑乎乎的東西“你嘗嘗這‘苓膏’。” 陳院長捏起一塊,入口軟糯,帶著甜味,不像藥材倒像吃食。“這是用豬苓和蜂蜜熬的,” 高伯說,“咱六盤山的老人冬天常吃,能‘固腎澀精’,治夜里尿床——你看,只要配得好,利水的藥也能變‘補藥’。”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他解釋道“豬苓甘淡滲濕,蜂蜜甘平補中,二者相使,利水而不傷陰,還能固腎。這就像治水,光疏不行,還得築堤,蜂蜜就是那堤。” 陳院長忽然想起自己接診的一個患兒,患“遺尿癥”多年,用了不少“縮泉丸”都無效,是不是因為“濕邪未去,徒補無益”?他趕緊記下這方子,打算回去試試。

    除夕夜,高伯的土坯房里來了兩位客人陳院長提著塊臘肉,張嬸的漢子扛著袋白面。高伯用豬苓炖了只山雞,鍋里咕嘟咕嘟冒著泡,藥香混著肉香飄滿屋子。“高伯,我把您辨豬苓的法子寫進了醫院的《草藥手冊》,還加了那‘苓膏’治遺尿的方子。” 陳院長給高伯倒了杯酒,“以前我總覺得中醫得靠文獻,現在才明白,真正的寶貝在山里,在您這樣的老藥農心里。”

    高伯喝了口酒,臉膛通紅“寫下來好,省得以後沒人懂了。但記住,書本是死的,病是活的,豬苓的性子也跟著年成變——今年水濕重,它的滲濕力就強;明年燥氣盛,它的潤燥功就顯。就像人,得跟著天走,才不生病。”

    窗外的雪還在下,神樹的影子在雪地里拉得很長,像個守護的巨人。竹籃里,新炮制的豬苓片在油燈下泛著溫潤的光,仿佛六盤山的心跳,在冬夜里輕輕搏動,等著開春時,再把根須扎進新的泥土里。

    (上卷完)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六盤苓神記》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六盤苓神記》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