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詩囊藥韻》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詩囊藥韻》下卷

    五、明窗醫案 苓詩證道

    明代的月光,比南宋的更清瘦。甦州府的巷弄里,有座"拾藥齋",齋主是位女醫,姓陳名月娘,是陳西岩的七世孫女。月娘的書案,依舊擺著《西岩藥話》,只是硯台換成了青花瓷,旁邊的青瓷藥罐里,炖的仍是豬苓湯,湯面上漂著兩朵白梅,是她從園子里折的。

    月娘最愛讀祖父抄錄的謝枋得詩句"豬苓桔梗最為奇,藥籠書囊用有詩。"她常對門生說"祖父說藥有詩心,其實詩也有藥味。你看這"奇"字,既寫藥材之妙,也藏醫理之深——豬苓利水,桔梗宣肺,一降一升,正是"奇"處。"

    有年春天,吳縣爆發"濕痰咳",病人咳得背過氣,痰稠得像膠,用了許多藥都無效。月娘翻開《西岩藥話》,見祖父批注"久雨生濕痰,當以豬苓導濕,桔梗開郁,輔以杏仁降氣,如詩句之起承轉合。"

    她按方抓藥,卻發現藥鋪的豬苓個頭瘦小,斷面的白紋發暗。"這豬苓缺了雨氣,"月娘皺眉,想起那句"久雨不出門,豬苓大如手",便帶著門生往太湖邊的東山去——那里多雨,腐葉厚,豬苓長得最肥。

    東山的藥農姓顧,是老圃的後代,手里還藏著塊唐代的豬苓標本,黑褐如漆,果然"大如手"。"陳先生說得對,"顧藥農嘆道,"去年大旱,豬苓瘦得像指節;今年雨足,你看這顆。"他遞過一顆豬苓,斷面的白紋里凝著水珠,像含著句唐詩。

    月娘用東山的豬苓入藥,果然療效大增。她在醫案里寫道"豬苓之效,半在藥性,半在天時。唐人"久雨生豬苓"之句,實乃經驗之談,非虛言也。"她還在案頭供了顆東山豬苓,旁邊貼著手抄的唐詩,看病之余,便對著豬苓吟哦,門生們都說"先生的藥湯里,能喝出詩味。"

    有個落魄書生,得了"水臌病",沒錢醫治,只揣著本手抄的《唐詩》來求診。月娘給他開了豬苓湯,分文不取,還請他為齋里的豬苓題詩。書生感動,揮筆寫下"西岩遺韻在,苓香伴詩魂。久雨滋良藥,能甦天下人。"

    月娘將詩裱在醫案旁,與謝枋得的詩相映。她說"詩能養性,藥能救命,二者本是一體。"

    六、清齋考據 詩藥互證

    清代的考據之風,像江南的細雪,細密而嚴謹。揚州的"考鏡齋"里,學者王念孫正對著兩本書皺眉一本是《唐本草》,一本是《全唐詩》。他手里捏著顆豬苓,是從秦嶺采來的,黑褐的表皮上,還沾著些腐葉的碎屑。

    "唐人說"豬苓大如手",究竟是何種形態?"王念孫喃喃自語。他翻遍了歷代藥書,發現《本草綱目》記載豬苓"塊如豬屎",而《唐本草》則稱"形似茯苓,皮黑肉白",卻都沒提"大如手"的特征。

    為了考證,他特意去了終南山,找到老圃的後人——一個叫顧山的藥農。顧山帶著他鑽進腐葉林,指著一窩豬苓笑道"王先生您看,這雨連下五天,豬苓就長這麼大!"他舉起最大的那顆,果然有手掌大小,斷面的白紋里,還能看見細密的紋路,像被雨水沖刷過的岩石。

    "原來如此!"王念孫恍然大悟,"唐人寫詩,並非夸張,而是寫實。久雨之後,腐葉含水量足,豬苓吸足水分,自然"大如手"。這不僅是詩句,更是植物生態學的最早記錄!"

    他在《廣雅疏證》里專門補了一條"豬苓,菌類也,生于陰濕腐葉下,久雨則肥,故唐人有"大如手"之詠。謝枋得謂其"奇",蓋言其能利水,又能應時而生,兼具藥性與物性之妙。"

    顧山看不懂考據文章,卻記住了王念孫的話"俺們挖豬苓,原來也是在做學問。"他把王念孫題的"詩藥同源"木牌,掛在藥簍上,采苓時便念起那句唐詩,覺得腳下的山路都有了平仄。

    七、亂世藥囊 苓詩續命

    民國的風,帶著硝煙的味道。北平的胡同里,有家"存仁堂"藥鋪,掌櫃是陳月娘的後人陳松年。藥鋪的櫃台里,豬苓與桔梗依舊並置,只是包裝換成了紙袋,上面印著兩句詩"豬苓桔梗最為奇,藥籠書囊用有詩"——是松年用珂羅版印的謝枋得詩句。

    "七七事變"後,北平城缺醫少藥,許多百姓得了"濕毒疹",渾身起水皰,奇癢難忍。松年想起祖輩的醫案,用豬苓配桔梗、連翹,熬成大鍋藥,放在藥鋪門口,免費供人飲用。

    有個教書先生,逃難時丟了所有書,只揣著本《唐詩三百首》,疹子發作得厲害,來喝藥時,見藥袋上的詩句,忍不住吟道"久雨不出門,豬苓大如手"

    松年眼楮一亮"先生也愛這句詩?"

    "何止愛,"教書先生嘆道,"這詩里有生機啊!久雨雖苦,卻能催生良藥,亂世雖難,總有希望。"

    松年請先生在藥鋪的牆上寫下這兩句詩,用朱砂題寫,說"讓大家喝藥時看看,連草木都能在雨中生長,咱也能熬過這亂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果然,喝了豬苓湯的百姓,疹子漸漸消退。他們來謝松年,松年總指著牆上的詩"別謝我,謝這詩里的道理,謝這能在雨中生長的豬苓。"

    抗戰勝利後,松年將那塊寫著唐詩的牆皮小心剝下,裝在木盒里,與陳西岩的《西岩藥話》放在一起。他對兒子說"這不是詩,是咱中國人的精氣神,是藥香里的骨氣。"

    八、當代實驗室 古韻新聲

    新世紀的陽光,透過實驗室的玻璃窗,照在培養皿里的豬苓菌絲上。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實驗室里,研究員陳苓正在觀察豬苓的生長數據,她是陳松年的孫女,名字"苓"字,便取自祖輩珍視的豬苓。

    她的實驗台旁,放著個特殊的"標本"——是那塊民國時的牆皮,上面的唐詩雖已模糊,卻仍能辨認。旁邊的電腦屏幕上,顯示著豬苓的基因圖譜,其中一段螺旋結構,竟與謝枋得詩句的書法筆勢驚人地相似。

    "爺爺說豬苓有詩心,現在看來,是有科學依據的。"陳苓對學生笑道。她的研究發現,豬苓在雨水充沛時,其利水成分"豬苓多糖"的含量會顯著增加,這與唐人"久雨生豬苓"的觀察完全吻合;而豬苓與桔梗配伍時,其抗炎效果會增強三倍,印證了謝枋得"最為奇"的評價。

    她還做了個有趣的實驗將錄有唐詩吟誦聲的音頻,播放給培養皿里的豬苓菌絲听,發現菌絲的生長速度比普通環境快15。"或許草木真的能听懂詩?"陳苓笑著寫下實驗報告,標題是《從"豬苓大如手"到基因圖譜詩與藥的千年對話》。

    在學校的中醫藥文化館里,陳苓特意設置了"藥詩展區",陳列著陳西岩的藥罐、民國的牆皮標本,還有現代的豬苓培養皿。她給參觀者講解時,總會先吟誦那兩句詩

    "豬苓桔梗最為奇,藥籠書囊用有詩。

    久雨不出門,豬苓大如手。"

    "你們看,"她指著培養皿里的菌絲,"這就是唐詩里的豬苓,它從秦嶺的腐葉下,走進了實驗室,卻依舊帶著雨的滋潤,帶著詩的韻律。古人用詩句記錄它的生長,我們用數據解讀它的奧秘,其實都是在與自然對話,與傳統對話。"

    有個小學生指著豬苓標本問"陳老師,豬苓會寫詩嗎?"

    陳苓笑了,指著窗外的雨"你听,這雨聲就是它寫的詩啊。"久雨生豬苓",它用生長寫詩,我們用科學讀詩,這不是很奇妙嗎?"

    九、詩囊永繼 藥韻長流

    如今,在陝西秦嶺的豬苓種植基地,藥農們還保留著一個特別的習俗每年雨季來臨,他們會在豬苓田旁立塊木牌,上面用毛筆寫下那兩句唐詩,然後才開始播種。基地的負責人,是顧山的後人顧曉松,他說"這是祖輩傳下的規矩,讓豬苓知道,咱沒忘了它的好,沒忘了詩里的理。"

    在浙江紹興的謝枋得紀念館,每年都會舉辦"藥詩節",醫者、詩人、藥農、學者聚在一起,圍著一鍋煮沸的豬苓湯,吟誦與藥材相關的詩句。陳苓總會帶著她的學生參加,與顧曉松一起,將現代種植技術與古老的詩謠結合,讓豬苓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有年清明,陳苓帶著女兒去西岩山,在陳西岩的書齋遺址旁,種下了一顆豬苓種子。女兒拿著小鏟子,學著大人的樣子挖坑,嘴里念著媽媽教的詩"豬苓桔梗最為奇,藥籠書囊用有詩"

    風吹過,新栽的豬苓苗輕輕搖晃,像是在回應。遠處的山巒間,細雨蒙蒙,陳苓仿佛看見,南宋的陳西岩、唐代的老圃、民國的陳松年,正站在雨里,對著她微笑。他們的手里,都捧著一顆黑褐的豬苓,豬苓的斷面,映出唐詩的字句,映出醫案的墨跡,映出實驗室的數據,更映出一脈相承的藥香與詩心。

    結語

    從謝枋得的"藥籠書囊用有詩",到當代實驗室的基因圖譜,豬苓的故事,是一部跨越千年的"藥詩史"。它告訴我們藥材不僅是治病的工具,更是自然的詩行;詩句不僅是文字的藝術,更是生活的醫案。雨里生長的豬苓,詩里流淌的藥香,本質上是人與自然的對話——人觀察草木,草木啟發人心,人心化作詩句,詩句反哺草木,形成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

    陳西岩的藥罐里,熬的是豬苓,也是唐詩;顧藥農的藥簍里,裝的是藥材,也是生活;陳苓的實驗室里,研究的是基因,也是傳統。他們守護的,不僅是一味豬苓,更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智慧在自然中讀詩,在詩中懂藥,在藥中見人,在人里傳承天地的饋贈。

    如今,當我們在藥房里看見豬苓,在課本里讀到唐詩,或許會想起這黑褐的塊睫里,藏著南宋的雨,唐代的山,民國的骨氣,和當代的創新。它的每一道紋路,都是一句沒寫完的詩;它的每一次生長,都是對自然最虔誠的回應。

    贊詩

    西岩藥韻繞書齋,

    唐句宋篇共苓開。

    久雨滋根肥似手,

    奇功濟世妙如才。

    詩囊藏得乾坤理,

    藥籠收盡天地苔。

    一脈香傳千載重,

    還從實驗室中來。

    尾章

    101novel.com24年,"豬苓藥詩文化"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在申報材料中,有這樣一段話"豬苓與詩歌的結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醫文同源"的特質——醫者以藥救人,詩人以詩養心,而豬苓作為連接二者的紐帶,讓我們在草木中看見詩意,在詩意中領悟醫道,最終懂得最好的藥材是自然,最美的詩句是生活。"

    在陝西秦嶺的豬苓種植基地,顧曉松的兒子,一個剛上小學的男孩,正跟著智能播種機吟誦唐詩。機器播下的是豬苓種子,男孩念出的是千年詩句,陽光灑在他們身上,像給這段跨越時空的傳承,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邊。

    風過處,豬苓苗輕輕搖曳,仿佛在低聲應和,應和著那句流傳了千年的詩

    "豬苓桔梗最為奇,藥籠書囊用有詩"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詩囊藥韻》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詩囊藥韻》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