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詩囊藥韻》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詩囊藥韻》上卷

    一、儒醫書齋 苓香伴墨

    南宋的雨,總帶著股洗硯台的墨香。信州弋陽的西岩山下,有座青瓦書齋,檐角掛著個藥囊,風吹過,囊里的藥材相互踫撞,發出"叮咚"的輕響,像在吟哦詩句。書齋的主人,是儒醫陳西岩。

    西岩先生愛穿件月白長衫,袖口總沾著些藥末,有桔梗的淡紫,有茯苓的米白,最常見的,是豬苓的黑褐。他的書案上,《傷寒論》與《唐詩三百首》並置,硯台旁擺著個青瓷藥罐,罐里常炖著豬苓湯,水汽裊裊,在窗紙上暈出淡淡的痕,像幅寫意的水墨畫。

    這日,門生們圍坐听他講藥,有個少年指著藥簍里的黑褐塊睫問"先生,這豬苓貌不驚人,為何您總說它"奇"?"

    西岩先生放下手里的狼毫,取過一顆豬苓,對著窗光端詳。豬苓剛從山里采來,帶著腐葉的濕腥,斷面的白紋里還凝著水珠,像藏了句未說盡的詩。"你看,"他指尖劃過豬苓的瘤狀突起,"它生在陰濕處,卻性通水道,像個隱居的智者,身處幽僻卻心懷天下;它黑如墨,斷面卻白如玉,是"外樸內秀"的君子;配伍桔梗,能升能降,治痰濕阻肺,這不正是"奇"處?"

    他轉身鋪開宣紙,蘸墨寫下"豬苓桔梗最為奇,藥籠書囊用有詩。"筆力遒勁,墨香混著藥香,在書齋里漫開。"藥不僅是藥,"他對門生們說,"是天地的辭章,醫者要懂藥性,更要懂藥的"詩心"。"

    書齋的牆上,掛著他手抄的唐詩。其中有首佚名之作,字跡被摩挲得發亮"久雨不出門,豬苓大如手。"西岩先生常對著這句詩出神,說"你看唐人多聰慧,一句"大如手",既寫盡豬苓雨後勃發之態,又藏著"天地化育"的道理——久雨生濕,濕生豬苓,豬苓利水,這是自然的循環,也是詩的韻律。"

    有回,鄰村的農婦得了水腫,腹脹如鼓,吃了幾劑藥都不見好。西岩先生診脈後,在藥方里加了豬苓、桔梗,又取來那首唐詩,念給農婦听"你看,天雨生豬苓,豬苓能治你這"水病",這是天遣良藥來救你呢。"

    農婦听不懂詩,卻記住了"天遣良藥"四字,喝藥時格外虔誠。三劑藥下去,水腫竟消了大半。她送來一籃新摘的梅子,西岩先生不收,只取了顆梅子,泡在豬苓湯里,對門生笑道"良藥配佳果,詩味更濃了。"

    二、藥農山徑 雨育苓肥

    比陳西岩早三百年的長安,雨是另一種模樣。唐代的雨潑辣,下起來就傾盆,能把終南山的溝壑灌成溪流,卻也催得山里的藥材瘋長。子午谷的藥農老圃,最盼這樣的雨。

    老圃的腰有點駝,是常年背藥簍壓的,卻識得山里所有的"脾氣"。他知道哪片坡的豬苓愛跟楓樹根作伴,哪塊腐葉下的豬苓長得最肥,更知道"久雨"之後,必是豬苓豐收之時。

    "豬苓這東西,是雨喂大的。"老圃常對兒子說。他的兒子叫阿竹,剛學認藥,總把豬苓當普通的土疙瘩。"你看這雨,連下三天,腐葉里的水吃透了,豬苓就使勁長,能從核桃大躥到巴掌大,"他用粗糙的手掌比劃著,"唐人說"豬苓大如手",可不是瞎寫,是真見過!"

    雨後的山林,霧氣還沒散,老圃就背著藥簍上山了。他的腳像長了眼楮,踩著濕滑的石徑,總能精準地停在豬苓生長的地方。撥開黏膩的腐葉,黑褐的豬苓果然"大如手",沉甸甸的,表皮的瘤狀突起被雨水洗得發亮,像老圃臉上飽經風霜的褶皺。

    "慢點挖,"老圃按住阿竹急著下鋤的手,"這東西有"靈性",得順著根須來,傷了蜜環菌,明年就不長了。"他用特制的竹刀,貼著豬苓的邊緣輕輕一撬,整顆豬苓便帶著層薄泥出來,須根完好,連附著的菌絲都顫巍巍的,沒斷一根。

    阿竹看著父親將豬苓放進藥簍,不解地問"爹,城里的先生總說這東西"有詩",它不就是個藥材嗎?"

    老圃直起腰,望著雨霧中的終南山,遠處的峰巒像浸在墨里。"傻娃,"他擦了把臉上的雨水,"你看這豬苓,雨多了就長,人水腫了就用它,這不就是"詩"?就像你娘蒸饃,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都是理兒,理兒通了,就有"詩"了。"

    他采豬苓有個規矩見"手大"的豬苓,必留三顆在土里,說"給山留點種,給雨留點念想,明年它才肯再長。"有回下暴雨,他為了護住一窩剛冒頭的小豬苓,脫下雨衣蓋在上面,自己淋得發燒,卻對著病榻前的豬苓笑"你們長好了,比啥都強。"

    長安城的藥市上,老圃的豬苓總是最搶手。藥商們說"老圃的豬苓"有勁兒",斷面的白紋里像藏著雨珠。"有個考中進士的書生,見了老圃的豬苓,一時興起,吟道"久雨不出門,豬苓大如手。"老圃听不懂平仄,卻覺得順耳,說"這先生說的是實話!"

    三、詩藥相和 雅俗共賞

    西岩先生的書齋里,常有文人雅士來訪。他們不談醫理,只論詩與藥。有回,詩人謝枋得來訪,見西岩先生正用豬苓、桔梗配伍,笑道"西岩兄,你這藥籠里,藏的不是藥材,是詩料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西岩先生請他品豬苓湯,湯里飄著片桔梗葉,清香裊裊。"你看這豬苓,"他指著湯中的藥材,"唐人寫它"大如手",是寫形;我贊它"最為奇",是寫神。形神兼備,才是藥的全貌,詩的全貌。"

    謝枋得撫掌大笑,當即揮毫寫下《贈儒醫陳西岩》,其中"豬苓桔梗最為奇,藥籠書囊用有詩"一句,成了流傳後世的名句。西岩先生將詩裱起來,掛在藥櫃上方,與那首唐詩相映成趣。

    藥農老圃的故事,也順著長安的商路,傳到了江南。西岩先生听藥商說起"雨里護豬苓的老圃",感慨道"他不懂詩,卻活在詩里。"久雨生豬苓",他的勞作,就是對這句詩最好的注解。"

    有年梅雨季節,弋陽久雨不晴,許多人得了濕病。西岩先生帶著門生進山采豬苓,恰逢一場大雨,山徑泥濘,門生們不慎滑倒,藥簍里的豬苓滾了出來,落在腐葉上,黑褐的塊睫沾著泥水,竟真如唐人所說"大如手"。

    "快看!"西岩先生指著豬苓,眼中發亮,"這就是"久雨不出門,豬苓大如手"!唐人誠不欺我!"他讓門生們仔細觀察,"豬苓的生長,是對雨的回應;詩人的吟詠,是對豬苓的回應;我們用它治病,是對醫者使命的回應——這便是"詩藥相和"。"

    他們采回的豬苓,救治了許多百姓。西岩先生特意留下最大的那顆,懸在書齋的梁上,說"這顆豬苓,是天地的詩,是唐人的詩,也是我們的詩。"

    阿竹後來也成了藥農,他在父親的教導下,不僅會采豬苓,還認得西岩先生抄錄的那句唐詩。有回他在終南山采藥,遇見個避雨的書生,書生吟起"久雨不出門,豬苓大如手",阿竹接道"俺爹說,這豬苓是雨喂大的,得順著雨的性子采。"

    書生又驚又喜,與他攀談半日,將他的話寫進了《終南記》。書中說"藥農與儒醫,雖境遇不同,卻共懂一味豬苓的詩——它生于雨,歸于藥,活于詩,是天地與人的共語。"

    四、藥籠書囊 詩心永續

    西岩先生老了,書齋的藥香依舊。他將豬苓的配伍心得,寫成《西岩藥話》,其中特意提到"豬苓之妙,在"通"與"藏"——通水道,藏詩心。醫者用藥,當如詩人用典,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他的門生們,有的成了名醫,有的成了詩人,都記得先生說的"藥有詩心"。有個門生做了太醫,在給皇帝的奏折里,竟引用了謝枋得的詩句,說"豬苓雖微,然"藥籠書囊用有詩",可見小藥亦有大道。"

    老圃的藥簍,傳給了阿竹的兒子。那藥簍的竹篾間,還嵌著些豬苓的碎屑,黑褐如墨,像是從唐詩里掉出來的字。有回這孩子在山里采豬苓,遇見場暴雨,他想起曾祖父的話,脫下外衣護住豬苓窩,自己淋成了落湯雞。雨停後,他發現窩里的豬苓,果然又長大了些,"大如手"的模樣,在夕陽下泛著光。

    西岩書齋的梁上,那顆最大的豬苓早已風干,卻依舊保持著飽滿的形態。有個江南的畫師來訪,見了這豬苓,畫了幅《藥詩圖》,圖中陳西岩手持豬苓,窗紙上題著兩句詩,窗外雨絲斜斜,像在續寫未盡的韻腳。

    "藥香與詩香,是相通的。"西岩先生對畫師說,"都是從天地間來,到人心間去。"

    那年冬天,西岩先生偶感風寒,卻堅持給門生們講最後一課。他指著藥籠里的豬苓,聲音輕得像雪花"記住,讀詩要懂"言外之意",用藥要懂"性外之理"。豬苓的"奇",不在形,在它連接了自然、疾病與詩歌,連接了天地與人"

    話未說完,他便闔上了眼,嘴角卻帶著笑,像是終于讀懂了豬苓里藏的那句詩。

    上卷終

    西岩先生的書齋,後來成了當地的"藥詩館",館里陳列著他的《西岩藥話》、謝枋得的題詩,還有那顆風干的豬苓。往來的文人墨客,都會在此駐足,聞著空氣中若有若無的藥香,吟誦著"豬苓桔梗最為奇"的詩句。

    終南山的藥農們,依舊在雨後采豬苓,他們或許不知道陳西岩,卻都听過那句"久雨不出門,豬苓大如手",並把它當成采苓的"時令歌"。阿竹的孫子,還在豬苓窩旁立了塊木牌,用隸書寫著那句唐詩,路過的采藥人見了,都會會心一笑。

    有個冬日的午後,藥詩館來了個少年,對著那顆風干的豬苓出神。館里的老僕告訴他,這豬苓里藏著兩個朝代的雨,藏著無數人的故事。少年似懂非懂,卻記住了那兩句詩。

    多年後,這少年成了元代的名醫,他在自己的醫著里寫道"豬苓,得雨而盛,得詩而傳,醫者當敬藥如敬詩,方為仁術。"

    書齋的窗外,雨又下了起來,淅淅瀝瀝,像在低吟淺唱,唱著豬苓的故事,唱著詩與藥的緣分,還唱著那些未完待續的篇章——比如,那顆風干的豬苓,為何在某個雨夜突然滲出了水珠?比如,終南山的某個豬苓窩,為何長出了與西岩先生書齋里一模一樣的紋路?

    雨絲里,仿佛有西岩先生的聲音在說"詩無盡,藥無盡,故事亦無盡"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詩囊藥韻》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詩囊藥韻》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