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陽秘境 苓生腐土
西周的陽光,是從首陽山的石縫里篩下來的。山巔的風帶著松濤的清響,吹過崖邊的叢叢薇草,落在一片背陰的腐殖土上——那里藏著首陽山最珍貴的秘密苓。
采苓人伯苓的草鞋,總沾著腐葉的黑泥。他是西岐部落的"藥正",掌管著山林饋贈的取用,最懂首陽山的脾性。"苓這東西,是山的私藏,"他常對族里的年輕人說,"得在春末雨後采,那時腐葉吃透了水,它才肯露出半截黑褐的身子,像山在招手。"
他說的苓,正是後世稱為"豬苓"的菌類。黑褐如漆的外皮,帶著細密的瘤狀突起,像被山雨沖刷過的岩石;斷面白得像凝脂,能看見一圈圈細密的紋路,老人們說那是"山的年輪"。它藏在樺樹、楓樹的根須間,與蜜環菌共生,非得有經驗的采苓人,才能從一片枯黃的腐葉下,辨認出那點微弱的濕潤氣息。
伯苓的藥簍里,總放著三樣東西一把磨得發亮的骨刀(采苓專用,不傷根須),一個陶罐(裝新采的苓),還有塊刻著山紋的木牌(祭拜山神用)。他采苓有個鐵規矩見苓先拜山,采大留小,挖後必用腐葉回填,像給山的傷口蓋上紗布。
"山給咱一口飯,咱得給山留口氣。"這是他從父親那里學來的第一課。那年大旱,族里的年輕人為了活命,把一片苓窩挖得精光,結果第二年,那片山再也沒長出過苓,連周圍的草藥都蔫了。伯苓的父親帶著族人在山巔跪了三天,獻上最好的獵物,才慢慢挽回山的心意。
二、采苓儀式 敬順天則
春分剛過,首陽山落了場透雨。伯苓知道,采苓的日子到了。他領著族里的七個年輕人,在山神廟前舉行"采苓禮"——廟是塊天然的巨石,石上刻著模糊的山神像,像個盤膝而坐的老者,手里捧著顆黑褐的苓。
儀式由伯苓主持。他點燃松枝,青煙裊裊升起,混著雨後泥土的腥氣,飄向山巔。"山神在上,"他捧著木牌,聲音在山谷里回蕩,"西岐子孫,求采靈苓,療疾濟困。取三留七,不傷其根,願山常茂,苓常生。"
七個年輕人跟著復述,聲音雖嫩,卻透著虔誠。他們每人手里拿著片薇葉——那是首陽山的"信物",采苓時要放在苓窩旁,告訴山"我們記得你的好。"
進山的路陡得像掛在崖上的繩。伯苓走在前頭,骨刀別在腰間,每一步都踩得穩穩的。他教年輕人辨認苓的蹤跡"看這腐葉,顏色深、捏著軟的地方,底下準有苓;還有這蜜環菌,白生生的像棉絮,跟著它走,錯不了。"
在一片老楓樹下,伯苓突然停住,用骨刀輕輕撥開腐葉——黑褐的苓果然藏在底下,最大的那顆足有拳頭大,外皮的瘤狀突起沾著濕泥,像山的指紋。"輕點挖,"他按住一個急著下刀的年輕人的手,"苓的根須連著山的筋,傷了它,山會疼的。"
他示範著用骨刀沿苓的邊緣劃圈,再用手指慢慢摳土,直到整個苓帶著完整的須根出來,才放進陶罐。"你看,"他舉起苓給年輕人看,"這斷面的白紋,多像山的脈絡。"
采到日頭偏西,陶罐里的苓漸漸滿了。伯苓卻讓大家停手"夠了。再多采,山就該餓了。"他領著年輕人往回走,每經過一個苓窩,都要撒一把帶回的腐葉,嘴里念念有詞"春采一把,秋還三分,山不虧咱,咱不虧山。"
三、歌謠初成 口耳相傳
首陽山的月夜,總能听見歌聲。那是采苓人在篝火旁唱的《采苓謠》,調子簡單,詞卻樸實得像山澗的水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
山雨潤土,苓生褐顏。
骨刀輕挖,留三分根。
山神笑了,明年還來。"
唱歌的是伯苓的孫女,叫阿薇,梳著兩條小辮,辮梢系著紅布條,那是采苓人的"福飾"。她記性好,听族里的老人講采苓的事,就能編成歌謠,唱得全族都跟著哼。
有回,阿薇跟著伯苓采苓,看見一只受傷的小鹿,趴在苓窩旁發抖。她想把小鹿抱回部落,伯苓卻搖頭"這是山的信使,許是來求苓治病的。"他從陶罐里取出顆小苓,用泉水泡軟,喂給小鹿,又在它傷口上抹了點苓的黏液。
第二天,小鹿不見了,原地留下了三顆飽滿的苓,像是謝禮。阿薇覺得稀奇,就把這事編進歌謠里
"小鹿傷,苓邊躺。
采苓人,分半顆。
明日來,苓三雙。
山有情,咱不忘。"
這歌謠一傳十,十傳百,從首陽山傳到了渭水流域。有路過的"采詩官"(周天子派來收集民間歌謠的官吏)听見了,覺得這歌"樸而有義",便記在竹簡上,帶回了鎬京。
采詩官問伯苓"這苓,為何要采得這麼講究?"
伯苓指著首陽山"山是活的,苓是它的孩子。咱采苓,不是搶,是借,借了要還,還了才能再借。這歌,是記著怎麼借,怎麼還。"
采詩官點點頭,在竹簡旁批注"首陽采苓,有節有度,歌謠所詠,乃天人相得之道。"這竹簡後來被編入《詩》,成了《小雅•采苓》的雛形——只是那時的"苓",還泛指山林中的靈草,直到後世的注家考證,才點明其中最珍貴的,便是那黑褐如漆、藏于腐土的豬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四、敬則得福 違則遭警
伯苓老了,背駝得像首陽山的石拱橋,卻仍堅持在采苓前給年輕人講"山規"。"有回,"他用骨刀在地上畫著苓的樣子,"族里有個後生,貪心,把一片苓窩挖得精光,還說"山的東西,不采白不采"。"
後生叫石生,性子野,不信山神。他趁伯苓不在,帶著幾個同伴,把楓樹下的苓挖了個底朝天,連剛冒頭的苓芽都沒放過,還把薇葉扔在地上踩。
那天晚上,首陽山起了大霧,濃得化不開,石生他們在山里迷了路,走了一夜也沒出山。更怪的是,他們的腳踝突然腫了起來,像灌了鉛,疼得鑽心——那正是苓能治的水腫病。
"是山在警示啊。"伯苓帶著族人去找,在霧里喊了半天,才听見石生的哭喊聲。找到他們時,幾個後生正跪在地上磕頭,腳踝腫得發亮。
伯苓沒罵他們,只是從藥簍里取出顆陳年的苓,煮成湯給他們喝。喝了湯,水腫漸漸消了,霧也散了。伯苓指著被挖空的苓窩,對石生說"你看,山不罰你餓肚子,罰你得水腫,是讓你記著苓是治這病的,你傷了它,它就沒法護你了。"
石生紅著眼,跟著伯苓在苓窩旁補種了苓的菌種(用老苓的碎片拌腐葉),又埋下塊最好的鹿肉干,算是給山的賠禮。"我錯了,"他對著山磕頭,"以後再也不敢貪心了。"
第二年春天,那片苓窩竟又冒出了新的苓芽,比往年的更壯。伯苓笑著說"山記仇,也記好。你改了,它就還肯給你。"
這事被阿薇編進了新的歌謠,唱得更響了
"采苓別太貪,留些給山看。
挖光苓的窩,水腫找上門。
補苗又賠禮,山才笑盈盈。
首陽有靈草,敬它得安寧。"
歌謠飄出首陽山,傳到了更遠的部落。人們都說"首陽山的苓有靈性,采的人得懂規矩。"連周天子派來的官吏,路過首陽山時,都要先祭拜山神,才敢讓隨從采苓,還特意記下采苓的歌謠,說要帶回鎬京,"讓天下人都學學這敬山的道理"。
五、詩脈初顯 薪火相傳
伯苓走的那天,首陽山落了場小雨,像山在流淚。他臨終前,把那把骨刀傳給了石生,又把阿薇的歌謠抄在羊皮上(用炭筆,是部落里最珍貴的記錄),說"這歌,比苓還重要。歌在,規矩就在;規矩在,山就在;山在,咱子孫後代就有活路。"
石生成了新的藥正,他比伯苓更嚴,采苓的規矩定得更細春采苓,秋必補種;采一顆大的,必留三顆小的;誰要是違反,就罰他去守山三個月,不準踫苓。
阿薇的歌謠,被來往的商人、信使帶到了中原。有個魯國的學者,听了歌謠,感慨道"這就是"禮"啊!取之有節,用之有敬,聖人說的"天人合一",原來百姓早就在做了。"他把歌謠記在竹簡上,題為《首陽采苓歌》,說"其義近于《詩》"。
許多年後,當《詩經》成書,收錄《采苓》一詩時,人們重讀"采苓采苓,首陽之巔",總會想起首陽山的采苓人他們背著陶罐,唱著歌謠,骨刀輕挖,腐葉回填,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著"敬畏"二字。
石生的孫子,在整理伯苓的羊皮卷時,發現背面還畫著幅圖首陽山的輪廓下,一個采苓人正對著苓窩鞠躬,旁邊寫著一行小字(部落里剛創造的文字)"苓者,靈也,山之詩也。"
他恍然大悟祖父和曾祖父采的不只是藥,是山的詩;唱的不只是歌,是人的禮。這詩與禮,就像苓的根須,深深扎在首陽山的土里,也扎在每個采苓人的心里,等著有一天,長成更繁茂的枝葉——比如,長成《詩經》里的句子,長成後世文人筆下的"天人之思"。
首陽山的風,還在年復一年地吹,吹過薇草,吹過腐葉,吹過新冒頭的苓芽,也吹著那首未完的歌謠。阿薇的後代,還在篝火旁唱著,調子沒變,詞卻多了幾句
"采苓采苓,歌傳千年。
山的規矩,人的詩篇。
一頁寫盡,首陽之巔。
代代相傳,直到永遠。"
上卷終
首陽山的采苓人,或許不知道他們的歌謠會被寫進《詩經》,不知道他們珍視的苓會被後世稱為"豬苓",更不知道他們的"山規"會成為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源頭之一。但他們用骨刀、陶罐、歌謠和一次次虔誠的祭拜,在首陽山的腐土上,種下了一顆種子——一顆關于敬畏、關于平衡、關于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的種子。
那把伯苓用過的骨刀,後來被埋在了首陽山的苓窩旁,據說長出了一片最茂盛的苓,斷面的白紋里,竟能看出模糊的文字,像《采苓》詩的雛形。石生的羊皮卷,則被部落的後人小心地保存著,成了他們的"聖物",每當新的采苓人出師,都要對著羊皮卷宣誓"不忘歌謠,不負首陽。"
有個遠方的詩人,听說了首陽山的故事,特意趕來采風。他在苓窩旁坐了三天,听風,看雨,終于寫下第一句詩"首陽有苓,采之有禮"這便是後世無數"詠苓"詩的開端。
而首陽山的苓,依舊在春末的雨後冒出黑褐的身子,等著懂它的人,用骨刀輕挖,用薇葉相贈,用歌謠相和——仿佛在說故事才剛剛開始,詩脈還在延續,你們慢慢來,我等得起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