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苓丹經》
下卷
六、疫起山外 爐紋示道
太初觀的晨鐘,在青年接手後的第三個春天,第一次沒能按時敲響。不是鐘壞了,是敲鐘的人怔在丹房——石壁前的爐紋豬苓,昨夜竟滲出些暗紅的汁液,順著凹槽流到"火運太過"的刻字上,將那幾個字染得發亮,像燃著的火星。
"今年火運太過,主大熱,怕是有疫。"青年摸著豬苓的紋路,想起雲先生臨終前的話。他趕緊將豬苓切片,與茯苓、甘草一起煮水,裝了滿滿一陶缸,放在觀門口,誰來都能喝上一碗——這是"預病",道家講"治未病",先讓山民的身子骨里存些利水清熱的氣。
可疫氣比預想的來得更凶。入夏後,山外的石泉村先是傳出"孩子上吐下瀉"的消息,沒過三天,就變成了"大人也病倒了",癥狀大同小異高燒不退,眼楮發黃,拉出的屎像柏油,有的人還便血。郎中們束手無策,說是"濕熱疫",用了黃連、黃芩,喝下去更吐,像是火上澆油。
青年背著藥簍下山時,村口已經拉上了草繩,繩上系著白布條,風一吹,像招魂幡。"仙長!救救我們!"村長跪在地上,身後跟著十幾個面黃肌瘦的村民,"再這麼下去,村子就空了!"
青年走進村里,空氣里彌漫著股酸腐味,像是沒倒的藥渣混著汗臭。他掰開一個病人的嘴看,舌苔黃得像涂了蠟,摸脈時,脈跳得又快又急,像要掙破血管。"是濕熱郁于中焦,"他想起雲先生的丹方,"得用豬苓利水,把濕熱往下引;加茵陳清熱退黃,配梔子瀉火,這三味是"相須",能把疫氣順著二便排出去。"
可他帶來的藥很快就用完了,村里的病號卻越來越多。青年連夜回太初觀取藥,剛進丹房就愣住——石壁上的秘方,那些原本模糊的字跡,竟在疫氣的映照下顯出些輪廓"火運疫,以豬苓為君,佐滑石、石膏,甚者加羚羊角"最關鍵的是"火候"那欄,"文火"的"火"字缺筆處,赫然補上了一道彎,像豬苓斷面的紋路;"武火"的"武"字,最後一筆竟與爐紋豬苓的瘤狀突起重合。
"原來火候不在柴,在藥材的紋路里!"青年醍醐灌頂。他取來爐紋豬苓,對著光看斷面紋路密處,得用文火慢熬,讓藥性慢慢滲出來;紋路疏處,得用武火急煎,逼出藥材里的燥氣。
他按這法子煉丹,將豬苓、滑石、石膏按"三比二比一"的比例配伍,文火熬三個時辰,武火收膏,煉出的丹丸紅中透白,像裹了層霞光。病人服下後,先是大汗淋灕,接著腹瀉如注,拉出的全是黑褐色的濁物,瀉完就喊"渴",喝了溫水,高燒便退了大半。
有個老嫗,兒子兒媳都死于瘟疫,自己也病得只剩一口氣,青年給她喂了半丸丹,夜里竟能坐起來喝米湯。"這丹里有光,"老嫗拉著青年的手,"我看見個白胡子老道,在我肚子里攪水,把黑東西都攪出來了。"
青年知道,那是雲先生的魂,借丹力在濟世。他讓村民們把病人的穢物埋在楓樹下,上面種上豬苓苗——"以濁養清",道家講"萬物循環",疫氣的濁,或許能養出更靈的藥。
七、丹方釋謎 隱者托夢
瘟疫平息後,青年成了山民口中的"小仙長"。可他卻對著石壁上的秘方發愁——那"羚羊角"一味,太初觀沒有,山外也難尋,這次能治疫,全靠爐紋豬苓的靈性補足了藥力。"雲先生當年煉丹,總說"藥無定方,應時而變",難道羚羊角不是必需的?"
夜里,他守在丹爐旁打盹,夢見自己回到了雲先生煉丹的那個雪夜。先生正用楓根引火,見了他就笑"你看這楓根,性溫通,能代羚羊角的"通",只是力弱些,得用豬苓的"滲"助它。"先生指著爐里的藥湯,"五氣丹的"五氣",不是死藥,是"水、火、土、風、空"——豬苓是水,靈芝是火,茯苓是土,楓根是風,而這"空",是人心的"虛",不貪不執,藥才能入經絡。"
青年驚醒時,丹爐里的余燼正好爆出個火星,落在"七情配伍"的刻字上。他忽然明白雲先生刻秘方時,故意將"相殺"的部分寫得模糊,是怕後人執著于"殺",忘了"生"——豬苓畏肉桂,卻能借肉桂的溫,治寒濕;茯苓殺豬苓的寒,卻能護脾土,這"殺"里藏著"生",是"一物降一物"的生機。
他試著用楓根代替羚羊角,與豬苓、靈芝配伍,煉出的丹雖不如先前的烈,卻更溫潤,老人孩童都能服。"這才是"五氣丹"的真意,"青年在秘方旁補刻,"丹者,單也,一藥能通百脈,非必求珍稀,草木皆可入藥,關鍵在"合氣"。"
這天,終南山的老道又來太初觀,見了補刻的字,撫掌大笑"雲先生果然沒看錯人!道家煉丹,從來不重藥,重"意"——意到,氣到,草木瓦石皆可為丹。"他指著爐紋豬苓,"你看這紋路,隨五運六氣變,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不正合"天人感應"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青年這才發現,豬苓的紋路真的會變春日泛青,映"木運";夏日透紅,應"火運";秋日顯白,合"金運";冬日發黑,契"水運";長夏則泛黃,配"土運"。原來這顆豬苓,是活的"五運六氣圖",比石壁上的刻字更靈驗。
老道臨走前,留下部《周易參同契》,扉頁上寫著"丹經即易經,藥象即卦象。"青年翻開一看,里面講的"鉛汞"、"坎離",竟與豬苓、靈芝的配伍暗合——豬苓屬坎水,靈芝屬離火,二者交濟,便是"坎離交濟"的丹道。
八、石壁生苔 苓香漫世
又是十年,太初觀的雲氣里,多了層淡淡的苓香。青年的鬢角也染了霜,他收的徒弟——那個癆病患者的孫子小石頭,已經能獨立煉丹了。師徒倆在觀外開闢了藥圃,種滿了豬苓、茯苓、靈芝,還有從瘟疫穢土上長出來的"疫後苓",那苓的紋路更密,像繡滿了符咒。
這天,小石頭在石壁前掃地,發現裂縫里長出株紫芝,菌蓋正好蓋住"相須"二字。"師父,這芝長在這兒,是不是有說法?"
青年湊近一看,紫芝的根須正纏著爐紋豬苓的須根,二者的菌絲在石縫里交織成網,像在寫"合"字。"這是"藥氣相通","他笑著說,"雲先生說的"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不是說時間快,是說草木的靈性,能在瞬間通千年的道。"
他取來紙筆,將這些年對秘方的領悟一一記下"豬苓利水,當順水性,不可強瀉,如行雲流水;茯苓健脾,當法土德,潤物無聲;靈芝補氣,當效火性,溫而不烈。三者合,非治病,是助人體的"小天地"回歸常道。"
書成之日,太初觀的丹爐突然自鳴,聲如鐘磬,傳遍棲雲澗。山外的藥商、郎中聞訊而來,青年從不藏私,將書稿抄了數十本,誰要就給,只囑咐"煉丹先煉心,心不正,藥必邪。"
有個京城來的御醫,想以千金買下爐紋豬苓,青年搖頭"這苓是太初觀的根,賣了它,丹氣就散了。"御醫不死心,夜里偷摸進丹房,剛觸到豬苓,就被石壁上突然滲出的黏液滑倒,摔在丹爐上,額頭磕出個血包,包的形狀竟與豬苓的瘤狀突起一模一樣。
"這是山神示警。"青年給御醫敷上豬苓膏,"萬物有靈,藥也有靈,強取不得。"御醫又愧又怕,留下帶來的《本草品匯精要》,連夜下山了。
青年將御醫的書與雲先生的秘方合在一起,編成《雲苓丹經》,刻在新鑿的石壁上,與舊石壁相對——舊的講"術",新的講"道",術道相生,像兩儀相生。
九、苓成丹鼎 雲歸太初
青年的頭發全白時,太初觀的豬苓已經漫山遍野。有采藥人說,在月朗星稀的夜晚,能看見豬苓的紋路里透出人形,像個白胡子老道在打坐,身邊圍著些小苓苗,像是听道的童子。
小石頭也成了中年,他帶著徒弟們,將《雲苓丹經》的抄本送到山外的藥鋪、道觀,甚至皇宮太醫院。"小仙長說了,藥是天地的,不是觀里的。"徒弟們總這麼說,引來不少人上山求道,太初觀漸漸成了秦嶺的"藥宗"。
這年冬天,青年預感自己大限將至,讓小石頭把爐紋豬苓取下來,放在丹爐里。豬苓一入爐,爐壁的"五氣朝元"紋突然亮起,與豬苓的紋路重合,發出五色霞光,映得整座山都成了琉璃色。
"我要去見雲先生了。"青年坐在爐前,讓小石頭給自己喂了半丸五氣丹,"這丹,我煉了一輩子,今天才懂,它不是"藥",是"信"——信天地有好生之德,信草木有濟世之心。"
他讓小石頭打開觀門,望著山外的方向"你看那片雲,像不像當年我初見先生時的樣子?"
小石頭含淚點頭,只見那片雲緩緩飄進觀,繞著丹爐轉了三圈,青年的身子便漸漸淡了,與雲氣融在一起,最後只留下件月白道袍,搭在爐沿上,袍角沾著片豬苓葉,葉上的紋路,與雲先生的筆跡一般無二。
丹爐里的豬苓,在青年"走"後,化作了一尊小小的丹鼎,鼎身刻滿豬苓紋,三足對應"水、火、土",兩耳刻著"風、空",正是雲先生說的"五氣"。小石頭將鼎供奉在石壁前,此後每逢煉丹,鼎里便會自動生出些津液,滴入爐中,藥湯的效力便增了十倍。
許多年後,有個西方的傳教士誤入棲雲澗,見了太初觀的丹鼎和豬苓,驚嘆道"這是東方的煉金術!"小石頭的徒孫笑著搖頭"不,這是"生生之術"——草木生,丹生,人生,天地生,生生不息。"
十、經傳千古 雲苓永續
太初觀的名字,後來改成了"雲苓觀",但山民們還愛叫它"太初",像是叫一位永遠活著的老人。觀里的石壁,被前來抄經的人摸得發亮,"五氣丹"的秘方早已傳遍天下,只是真正能煉出丹的,寥寥無幾。
有人說,是因為沒有爐紋豬苓;有人說,是缺了雲先生的指點。只有雲苓觀的傳人知道,關鍵在"心"——當年青年補刻的"心誠則靈"四個字,在月光下會顯出豬苓的紋路,那才是秘方的"總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清朝乾隆年間,《太白山志》收錄了"五氣丹"的故事,說"雲苓觀有靈苓,狀如丹鼎,能治百病,傳為隱士所化,與道合真"。而在民間,關于豬苓的歌謠越傳越廣
"太白山,雲深深,有個老道煉茯苓。
豬苓水,靈芝火,一鍋丹藥救萬民。
丹成去,留個鼎,千年萬載護山林。
你若問,啥是道?一片雲苓一片心。"
如今的棲雲澗,依舊雲霧繚繞,豬苓長得比當年更旺,每年春天,都會有新的藥農來拜師,小石頭的徒孫們會指著石壁前的丹鼎說"煉丹先煉心,心若如苓,清透無染,萬物皆可為丹。"
丹鼎里的津液,至今仍在滴落,滴入爐中,也滴入每個求道者的心里。那津液里,有雲先生的笑,有青年的執著,有小石頭的傳承,更有豬苓的清潤——那是太白山的魂,是道家的韻,是中醫藥的根,在時光里緩緩流淌,從未停歇。
結語
雲先生的煉丹,從來不是為了飛升,而是為了"濟世";青年的守觀,也不是為了成仙,而是為了"傳心"。那顆爐紋豬苓,從藥變成"鼎",從"術"升華為"道",告訴我們真正的"丹",不在爐里,在心里;真正的"經",不在石壁上,在天地間。
豬苓的利水,是"通";茯苓的健脾,是"守";靈芝的補氣,是"生"。三者合,是"通、守、生"的人生大道,也是中醫藥"天人合一"的智慧。雲苓觀的香火,之所以能延續千年,不是因為丹藥神奇,是因為每個傳人都懂得對草木的敬畏,對生命的慈悲,對自然的順應,才是永不失效的"靈丹"。
如今,太白山的豬苓依舊在腐殖土里生長,外皮的瘤狀突起,還在訴說著那個關于隱士、丹爐和雲氣的故事。而那些散落人間的《雲苓丹經》抄本,字里行間總帶著股淡淡的雲氣,像在輕輕提醒大道至簡,藥道至仁,人道至善,三者合一,便是"太初"的真意。
贊詩
太白雲深隱太初,丹爐曾煉五氣殊。
豬苓藏得乾坤秘,靈芝燃盡歲月爐。
一訣相須通水性,三苓合道濟生途。
至今觀外雲如舊,猶帶苓香滿故都。
尾章
民國二十三年,一位名叫周禹的藥理學家,在太白山采集豬苓標本時,于雲苓觀的石壁縫里發現了一卷泛黃的帛書,正是失傳已久的《雲苓丹經》原稿。帛書的最後,有行小字"藥者,鑰也,能開生門;道者,路也,能達太初。"
周禹將帛書影印後,收入《中國藥用真菌志》,在序言里寫道"豬苓的藥用價值,不僅在于利水滲濕,更在于它承載的東方智慧——人與自然的和諧,傳統與現代的貫通。"
如今,雲苓觀的遺址上,建起了一座中醫藥文化館,館里陳列著一顆按爐紋豬苓復刻的丹鼎,鼎前的電子屏上,循環播放著豬苓的生長過程和"五氣丹"的故事。常有孩童指著屏幕問"那個白胡子老道,真的變成雲了嗎?"
講解員總會笑著點頭"你看窗外的雲,飄過太白山時,是不是帶著點藥香?那就是他來看我們啦。"
太白山的雲,依舊在飄,飄過拔仙台,飄過棲雲澗,飄過每一株豬苓,也飄過每個懂"生生之術"的人心。而豬苓的紋路里,永遠藏著那句沒說盡的話道法自然,藥法天道,人道法心,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