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苓丹經》
上卷
一、雲崖隱觀 仙翁采苓
太白山的雲,是有根的。它們的根扎在拔仙台的雪頂,順著鷹嘴崖的褶皺往下爬,爬進一道名為"棲雲澗"的深谷,就成了流動的紗,把澗底的青瓦道觀裹得若隱若現。這觀叫"太初觀",觀門斑駁,匾額上的漆皮剝落大半,只"太初"二字還透著點古意,像是被雲霧舔過千百年。
觀里住著位老道長,沒人知道他的道號,山民都叫他"雲先生"。先生鶴發垂肩,膚色卻像嬰孩般紅潤,常穿件洗得發白的月白道袍,坐在觀前的青石板上,對著雲霧打坐。他打坐時,崖壁上的野山羊會湊到他腳邊啃草,澗里的紅腹錦雞會落在他肩頭梳理羽毛——仿佛他不是凡人,是這棲雲澗長出來的一棵老松。
先生最常去的地方,是澗東的"豬苓坡"。那坡向陽,卻總被崖上垂下來的雲氣遮著,腐殖土深達數尺,踩上去像踩在陳年的棉絮上。坡上不長雜樹,只生著些貼地的蕨類,翻開蕨葉,就能看見黑褐如漆的豬苓,圓滾滾的,外皮帶著細密的瘤狀突起,像被雲氣揉過的陶丸。
采苓時,先生不用鋤,只用三根手指。指尖在土上輕輕一捻,豬苓周圍的土就松了,他捏住苓蒂往上一提,整顆豬苓便帶著層薄泥出來,須根完好無損,連附著的蜜環菌都顫巍巍的,沒斷一根。"這東西通水性,"他會對著豬苓喃喃自語,聲音輕得像雲動,"得順著它的氣脈采,傷了根,就失了"水精"的魂。"
有回,兩個迷路的藥農誤闖棲雲澗,撞見先生采苓。只見他指尖剛觸到豬苓,周圍的雲氣就往那處聚,凝成細小的水珠,滴在豬苓上,發出"嘀嗒"的輕響,像是在給藥材開光。藥農們看得呆了,等回過神,先生已提著半籃豬苓,踏著雲氣上了崖,道袍的下擺掃過崖壁的青苔,沒留下半點痕跡。
"那哪是采苓,是仙翁收寶貝呢!"藥農們回去後,把這事傳得神乎其神。有人說先生是太上老君化身,有人說豬苓坡的土里埋著龍涎,連豬苓都沾了仙氣。
其實先生采苓,是為了煉丹。太初觀的丹房在觀後的石窟里,窟壁上鑿著北斗七星的紋路,中央擺著只三足紫銅爐,爐沿刻著"五氣朝元"四個篆字,是前朝遺物。每月十五月圓時,先生就會進窟煉丹,丹房的窗縫里會透出淡淡的金光,混著雲氣飄出澗外,聞著有股清苦的甜,像是松脂混著蜜。
這天正是十五,先生提著新采的豬苓進了丹房。豬苓旁還擺著兩樣東西一株巴掌大的赤靈芝,菌蓋紅得像燃著的炭;一塊茯苓,白得像凝脂,斷面隱現金色的紋路。他將三樣藥材放在七星紋的凹槽里,用清水細細沖洗,動作慢得像在繡花。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先生一邊洗,一邊念著《尚書》里的話,"豬苓得水氣,靈芝得火氣,茯苓得土氣,三氣合,方能煉"五氣丹"。"
雲氣從丹房的石縫里鑽進來,在藥材上凝成水珠,又順著紋路滑進凹槽,不多不少,正好沒過藥材的三分之一。先生點起松明,火光在紫銅爐上跳動,映得他臉上的皺紋都泛著金光。他知道,今晚的煉丹,關乎的不只是丹藥本身——棲雲澗的雲氣比往常躁,崖上的野山羊頻頻望向觀外,像是有什麼事要發生。
二、丹爐初沸 三苓合氣
丹房的石壁上,刻著幅《五運六氣圖》,是先生年輕時鑿的。圖上的天干地支像活的,隨著外面的雲氣流轉,時而紅,時而青,時而黃。此刻,代表"水運"的壬癸二字正泛著水光,先生看在眼里,往丹爐里添了把柏子仁"今年水運太過,濕氣盛,得用柏子仁的辛溫燥之。"
紫銅爐里的水開始冒泡,先是細小的銀珠,漸漸變成翻滾的金湯。先生將豬苓切成薄片,投進爐中——豬苓一入湯,水面立刻浮起層白霜,像碎雪,卻不散,反而順著爐壁的紋路往上爬,爬到"坎"卦的位置就停了。"坎為水,豬苓歸腎經、膀胱經,果然應了卦象。"先生撫著胡須點頭。
接著投進去的是茯苓。這茯苓采自崖下的老松根,帶著松脂的香,入湯後,水面浮起層淡金色的霧,飄向"坤"卦的位置,在那里凝成個小小的土黃色光暈。"坤為土,茯苓入脾經,能健脾滲濕,與豬苓相須,一滲一健,水道自通。"先生又取了片靈芝,在火上烤了烤,待菌蓋滲出紅油,才放進爐中。
靈芝一落,爐里的金湯突然沸騰起來,涌起半尺高的浪,浪尖泛著赤霞,直沖向"離"卦的位置,與那里的紅光相融。"離為火,靈芝入心、肝經,能補氣安神,這是借火氣升陽啊。"先生眼中閃過一絲欣慰。
三藥在爐中沉浮,豬苓的白霜、茯苓的金霧、靈芝的赤霞,在水汽里交織成網,網眼處滲出五色的光,紅、青、黃、白、黑,正是五行之色。先生取出一柄玉勺,舀起一勺藥湯,對著光看——湯里的藥渣已化,只剩下清透的液,液中有細小的氣泡,聚成個"丹"字,轉瞬即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還缺些火候。"他往爐里添了塊硫磺,不是為了增毒,是取其純陽之氣。硫磺入爐,爐壁突然震動起來,刻著的丹訣"上藥三品,神與氣精"竟隱隱發光。先生掐了個訣,指尖的白氣彈入爐中,金湯頓時平靜下來,五色光凝成個核桃大的光球,懸在湯面,不沉不浮。
就在這時,丹房外傳來"咚"的一聲悶響,像是有什麼東西撞在了觀門上。先生眉頭微皺——棲雲澗人跡罕至,除了鳥獸,從沒人敢來。他起身開門,只見觀前的青石板上躺著個少年,穿件破爛的藍布衫,面黃肌瘦,嘴唇干裂,懷里緊緊抱著個布包,里面露出半截藥鋤。
"你是何人?"先生問。
少年掙扎著想起來,卻"哇"地咳出一口血,染紅了石板。"道、道長救我爹"他的聲音細若游絲,"我爹得了癆病,咳得睡不著,郎中說說沒救了"
先生探了探少年的脈,脈細如絲,卻帶著股躁氣。再看他咳出的血,色暗帶紫,是肺陰虧耗、虛火灼絡之象。"你從哪里來?"
"山外的石泉村"少年喘著氣,"听說太白山有神仙,能煉能煉治百病的丹"
先生望向觀外,雲氣已經散了些,能看見澗口的路——那路本被雲氣封著,此刻卻露出條窄縫,像是特意為少年開的。他嘆了口氣,轉身回丹房"進來吧。"
少年被扶到丹爐旁,聞到爐里的藥香,咳得更厲害了,卻眼楮一亮"這香聞著舒服"
先生舀了勺沒凝丹的藥湯,兌了些山泉,遞給少年"先喝了。"
藥湯入口甘淡,帶著點靈芝的微苦,滑入喉嚨後,少年忽然覺得胸口不那麼悶了,咳嗽也輕了些。"這、這是"
"豬苓利水,茯苓健脾,靈芝補氣。"先生指著爐中的光球,"你爹的病,是虛火上炎,得用這三藥合氣,滋陰降火。只是"他看著光球,"還缺最後一味"引"。"
少年急了"缺啥?我去采!"
先生搖了搖頭,指向少年懷里的布包"你包里的藥鋤,是用什麼木做的?"
少年把藥鋤拿出來,鋤柄黑中帶紅,布滿細密的紋路。"是、是老楓樹的根,我爹說說楓樹闢邪"
先生接過藥鋤,指尖在鋤柄上摩挲"楓為陽木,其根通肝經,能祛風通絡。你爹的癆病久了,經絡瘀阻,正好用它做引。"他取下鋤柄上的銅箍,將鋤柄削成細條,投進丹爐。
楓根一入,爐中的光球突然炸開,化作無數光點,像星子,在空中轉了三圈,又聚成個鴿子蛋大的丹丸,通體渾圓,紅中透白,白中泛金,正是"五氣丹"!
三、丹成濟世 寒夜生溫
五氣丹懸在爐口,像顆小太陽,把丹房照得透亮。先生用玉盤接住丹丸,丸上立刻凝結出層薄霜,摸上去卻不涼,反而帶著股暖意,像是握著人的脈搏。"此丹分三份,"先生將丹丸分成三粒,"一粒治你爹的咳血,一粒補他耗損的元氣,還有一粒"他頓了頓,望向觀外的夜色,"留著,或許有用。"
少年捧著玉盤,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多謝仙長!我、我該怎麼報答您?"
"不必報答。"先生指了指丹房外的豬苓坡,"明年開春,來幫我采苓吧。記住,要在辰時采,那時水氣最足;要用竹刀挖,不傷其根;采完要給土培上腐葉,讓它好再長。"
少年連連點頭,把丹丸小心地包進貼身的布袋,對著先生磕了三個頭,轉身往澗外跑。跑到觀門口,他回頭望了一眼——太初觀的雲氣又濃了,丹房的金光從雲縫里漏出來,像條金色的路,而先生的身影立在光里,道袍飄動,竟像是要隨風而去。
石泉村離棲雲澗有百里路,少年一路狂奔,鞋磨破了,腳滲出血,卻不覺得疼。天快亮時,他終于沖進家門,只見爹躺在炕上,臉白得像紙,嘴唇青紫,呼吸微弱得像風中殘燭。"爹!爹!"他哭喊著,掏出那粒治咳血的丹丸,溶在溫水里,一點點喂進爹嘴里。
藥湯入喉,不過半盞茶的功夫,奇跡就發生了——爹的咳嗽漸漸停了,胸口的起伏平穩起來,臉上竟泛起一絲血色。又過了一個時辰,他居然能坐起來,說"渴想喝水"
村里人都說是少年感動了山神,紛紛來打听緣由。少年把太初觀的雲先生、紫銅爐、五氣丹的事說了,听得眾人嘖嘖稱奇。有個常年風濕的老嫗,拄著拐杖來找少年"好孩子,能帶我去求求仙長嗎?我這腿,冬天凍得像冰,夏天又腫得像饅頭"
少年想起先生的話,點了點頭"仙長說,丹能濟世,我帶您去。"
兩人再去棲雲澗時,正趕上臘月最冷的天。山風像刀子,刮在臉上生疼,可一進澗,就覺得暖融融的——雲氣里飄著五氣丹的余韻,連崖上的冰瀑都化了些,滴下水珠,落在石頭上發出清脆的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先生正在丹房外曬藥,見了老嫗,指了指旁邊的石凳"坐。"他取出第二粒五氣丹,不是直接給老嫗,而是放進個陶碗,加了些生姜、桂枝,用澗水煮了。"你的病是寒濕痹阻,"先生解釋,"五氣丹性偏涼,得用生姜、桂枝的辛溫佐之,這叫"寒者熱之"。"
藥湯熬得濃濃的,老嫗喝了一口,覺得一股暖流從喉嚨直竄到腳尖,凍僵的腿肚漸漸舒展,腫處也開始發癢——那是濕氣在往外排。"真暖像揣了個炭盆"她笑著說,眼角的皺紋里滾出淚來。
先生又給了她些豬苓、茯苓,教她配伍"豬苓配白術,能健脾祛濕;配附子,能溫陽散寒。冬三月,此謂閉藏,服藥要順應天時,早晚喝,別貪涼。"
老嫗的病漸漸好了,消息像長了翅膀,飛到山外的鎮子。來太初觀求藥的人越來越多有冬天凍裂手腳的獵戶,先生用五氣丹的余渣配豬油,調成藥膏,一抹就好;有產後缺乳的婦人,先生用豬苓配通草,煮水喝,三日便乳水充盈;還有個趕考的書生,積勞成疾,潮熱盜汗,先生用豬苓配知母、黃柏,滋陰降火,讓他得以帶病赴考。
先生從不收禮,只讓求藥人帶些山外的種子谷種、菜籽、藥種,種在觀前的空地上。開春後,那里竟長出片小小的菜園,青菜碧,豆花黃,與崖上的雲氣相映,像幅流動的畫。
四、石壁留謎 苓肖爐紋
太初觀的雲氣,在第三年的秋天變了顏色。往常是白中帶青,那年卻透著點灰,像蒙了層塵。先生的咳嗽也多了起來,有時坐在丹房里,咳得直不起腰,咳完了,就望著石壁上的《五運六氣圖》發呆,眼神里帶著點不舍。
少年已經長成了壯實的青年,按先生的吩咐,每月都來采苓、曬藥。他見先生日漸消瘦,心里著急"仙長,您也服點五氣丹吧?"
先生搖搖頭,指著爐里的藥渣"丹是濟世的,不是延壽的。我修的是"與天地同壽",不是"一己之壽"。"他拉著青年的手,走到丹房最深處的石壁前,"你看這壁,能鑿字嗎?"
石壁是整塊的青石,堅硬如鐵,卻透著點溫潤,像是被人摸了千百年。青年用手敲了敲,發出"咚咚"的悶響"怕是難。"
先生卻從丹爐下摸出把青銅鑿,鑿頭磨得雪亮,上面刻著"太初"二字。"幫我扶著燈。"他站在石壁前,深吸一口氣,鑿子落下,火星四濺——他要把五氣丹的秘方刻在壁上。
"五氣丹,用豬苓、靈芝、茯苓三味為主"先生一邊鑿,一邊念,聲音有些發顫,"豬苓得壬癸水氣,茯苓得戊己土氣,靈芝得丙丁火氣"鑿痕深而有力,筆畫間帶著雲氣的流動感,"配伍需應五運木運太過加防風,火運太過加梔子,土運太過加蒼術,金運太過加杏仁,水運太過加桂枝"
青年扶著油燈,手心里全是汗。他看見先生的白發上沾著石屑,道袍被火星燒出了洞,卻渾然不覺。鑿到"七情配伍"時,先生的咳嗽突然加重,鑿子一抖,筆畫歪了,濺起的火星落在他手背上,燙出個水泡,他也沒吭一聲。
"相須者,豬苓配茯苓,利水而不傷脾;相使者,靈芝引豬苓入經絡,豬苓助靈芝散瘀"先生的聲音越來越低,鑿子落下的速度也慢了,"相畏者,豬苓畏肉桂,恐其溫燥傷陰;相殺者,茯苓殺豬苓之寒,使其利水而不峻"
整整三天三夜,秘方才刻完。石壁上的字,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卻像活的,在油燈下閃著光。先生放下鑿子,癱坐在地上,指著最後幾句模糊的字跡"這里是煉丹的火候我老了,手不穩了"
青年這才發現,最後幾句的筆畫確實亂了,"文火"寫成了"文火","武火"的"武"缺了最後一筆,像是被什麼東西打斷了。
"仙長"
先生擺擺手,讓他扶自己起來。他走到豬苓坡,采了最後一次苓。這次采的豬苓,比往常的都小,卻格外圓,外皮的瘤狀突起排列得極有規律,像是人工刻的。先生把豬苓捧在手里,對著光看,突然笑了"原來如此原來你才是最後的答案"
青年湊過去看——豬苓的形狀,竟與紫銅爐的紋路一模一樣!瘤狀突起是爐沿的回紋,凹陷處是爐底的八卦,連大小都不差分毫,仿佛這豬苓就是丹爐縮成的。
"丹爐的紋路,是模仿豬苓長的啊。"先生喃喃自語,"道教講"道法自然",原來煉丹的秘訣,早藏在草木里了"
他把這顆豬苓放在石壁前的凹槽里,豬苓一落,石壁上模糊的字跡突然亮了亮,"文火"的"火"字添了點紅,"武火"的"武"字補了筆鋒,像是被豬苓的氣脈補上了。
"青年,記住,"先生的聲音帶著釋然,"五氣丹的真意,不在秘方,在"天人合一"——豬苓順水性,茯苓順土性,靈芝順火性,人順藥性,藥順天性,方能成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話音剛落,棲雲澗的雲氣突然涌起,像潮水,把太初觀裹得嚴嚴實實。青年只覺得眼前一暗,再亮時,先生已經不見了,只有石桌上的青銅鑿還在,道袍搭在鑿上,帶著淡淡的藥香。
石壁前的豬苓,依舊躺在凹槽里,外皮的紋路在雲氣中流轉,與丹爐的影子重疊,分不清哪是苓,哪是爐。
五、觀空人去 雲氣傳薪
先生走後的第一個冬天,棲雲澗下了場罕見的大雪。雪沒到觀門,把青石板上的藥渣都埋了,卻獨獨沒埋石壁前的凹槽——那里的雪一落下就化了,像是有團看不見的火在烤。青年按先生的吩咐,守著太初觀,每日打掃丹房,曬制藥材,只是再也沒人能煉出五氣丹。
有回他按秘方煉丹,豬苓、茯苓、靈芝一樣不缺,火候也照著石壁上的字來,可爐里的藥湯始終凝不成丹,只浮著層散不去的黑霧。青年急得直跺腳,無意中踫掉了石壁前的豬苓,黑霧突然散了,露出清澈的湯面——原來這顆豬苓,是煉丹的"鎮爐石"。
他把豬苓放回凹槽,湯面立刻浮起微光。雖然沒煉成丹,藥湯的效力卻比往常強,村里得了水腫的孩童喝了,當天就消了腫。青年這才明白,先生留下的不只是秘方,還有這顆"活丹"。
來求藥的人,青年都一一應了,像先生那樣分文不取,只教他們認豬苓、種茯苓。有個懂醫的老秀才,見了那顆形似丹爐的豬苓,驚嘆道"《神農本草經》說豬苓"利水道",卻沒說它有"合丹氣"之能。這是自然的啟示啊!"
老秀才想把豬苓畫下來,收入醫書,青年卻搖了搖頭"它得留在這兒,守著石壁,守著太初觀。"
日子一天天過,青年的頭發也添了霜,成了新的"雲先生"。他收了個徒弟,是當年那個癆病患者的孫子,教他辨認"爐紋豬苓"——只有棲雲澗的豬苓,才會長出這樣的紋路,別處的要麼瘤狀突起雜亂,要麼形狀歪斜。
"師父,先生真的成仙了嗎?"徒弟問。
青年望著雲氣繚繞的崖壁,指著一株剛冒頭的豬苓苗"你看這苗,芽尖帶紫,是先生的氣脈。他沒走,化成了雲,化成了苓,化成了這棲雲澗的風。"
有年春天,山外來了個道士,自稱是終南山樓觀台的,想借太初觀的秘方一觀。青年引他到石壁前,道士看了半晌,指著"爐紋豬苓"說"這才是丹經的總綱啊!道家講"內丹外丹",外丹煉藥,內丹煉身,豬苓的紋路,不就是人體經絡的縮影嗎?"
青年茅塞頓開。先生說的"天人合一",不僅是藥與天合,更是藥與人合——豬苓的紋路對應丹爐,丹爐的紋路對應經絡,經絡的流轉對應五運六氣,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道士臨走前,在觀門補了塊新匾,上書"雲苓丹社",說要讓太初觀的藥術傳出去。青年沒攔著,只是在匾旁掛了串豬苓,瘤狀突起的紋路在風中輕響,像是先生在說傳吧,只要根還在,道就不會滅。
太初觀的雲氣,依舊每日從拔仙台流下來,裹著豬苓的香,裹著丹房的暖,裹著石壁上的字。青年知道,先生留下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石壁上的秘方還有未解的謎,爐紋豬苓的藥性尚未全顯,而山外的世界,正等著這雲氣里的藥香,去治愈更多的疾苦。
上卷終時,青年站在崖上,望著山外的炊煙。那里的人或許不知道太初觀,不知道雲先生,卻可能正喝著豬苓湯,披著茯苓膏,感受著那份來自棲雲澗的暖意。而那顆形似丹爐的豬苓,在石壁前的凹槽里靜靜躺著,外皮的紋路隨著雲氣流轉,像是在寫一封給後世的信,信里藏著道家的玄機,藏著草木的靈性,也藏著那句永遠說不完的"道法自然"。
上卷終
棲雲澗的雲,還在流。太初觀的門,還開著。石壁上的秘方,被雲氣舔得愈發溫潤,那些曾經模糊的字跡,在月圓之夜會透出微光,像是先生的手,在輕輕描摹。
青年漸漸明白,先生的"煉丹",從來不是為了長生——他煉的是"濟世丹",傳的是"仁心術",留的是"自然道"。那顆形似丹爐的豬苓,是鑰匙,也是鏡子,照見了藥材與天地的默契,也照見了醫者與蒼生的緣分。
下卷的故事,將從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開始。山外的鎮子流行"時疫",高燒、嘔吐、便血,郎中們束手無策,青年帶著爐紋豬苓下山救人,卻發現秘方的最後幾句藏著更大的秘密——先生當年未寫完的火候,竟與瘟疫的五運六氣暗合。而太初觀的石壁,在某個雨夜突然滲出藥汁,勾勒出一幅新的圖譜,將豬苓與道家的"內丹術"連在了一起。
雲氣又開始躁了,崖上的野山羊望向觀外,這一次,青年知道,該輪到他走出棲雲澗,把先生的道,傳得更遠了。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