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金釵詩魂︰懸壁崖下的仙草傳奇》(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金釵詩魂︰懸壁崖下的仙草傳奇》(下卷)

    第六回 詩碑沐雨歷劫波,亂世孤草守丹心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之變的烽火雖未直接燒到懸壁崖,卻像一場遙遠的驚雷,震得山民人心惶惶。守崖村的年輕人大多逃難去了,只剩下秦念和幾位老人,守著空蕩蕩的村子,守著那方被風雨侵蝕的詩碑。

    那年冬天,一群潰兵竄到懸壁崖,見詩碑是塊厚實的青石,竟想撬下來當行軍鍋的底座。秦念抱著冰冷的石碑,死死不肯松手,手背被潰兵的槍托砸得青紫,嘴里卻一遍遍喊“這是沈先生的詩!是石斛的魂!要砸就先砸死我!”

    潰兵的頭領見他滿臉血污卻眼神如炬,忽然冷笑一聲“一塊破石頭,還當寶貝?”說罷一腳踹在石欄上,石屑飛濺,卻沒撼動詩碑分毫。或許是秦念的執著震懾了他們,或許是崖間突然刮起的狂風卷著碎石,打得人睜不開眼,潰兵們罵罵咧咧地走了,只在碑身上留下幾道深深的鑿痕,像給這首詩刻下了一道屈辱的印記。

    秦念跪在碑前,用凍裂的手撫摸著鑿痕,眼淚混著血水滴在石碑上。他想起爺爺老秦說過的話“石硬,詩更硬;草韌,心更韌。”當晚,他取來稻草和黃泥,小心翼翼地糊在鑿痕上,又在碑頂搭了個茅草棚,像給老人戴了頂遮雨的帽。

    轉過年來,懸壁崖爆發了“瘴氣病”,村民們上吐下瀉,渾身乏力。秦念想起爺爺用石斛治病的法子,背著竹簍冒險爬上濕滑的崖壁,采回足夠的石斛,又按《滇南本草》的記載,配伍了蒼術、白芷,煮成大鍋藥湯,挨家挨戶送去。

    藥湯煮得濃釅,琥珀色的湯里浮著石斛的碎睫,散發著清苦的草木香。喝了藥的村民,三天後便有好轉,連最嚴重的老阿婆,也能扶著牆走路了。她拉著秦念的手說“娃啊,這草是救苦救難的菩薩,詩碑是護著咱的神啊。”

    秦念望著崖上的石斛,它們在瘴氣彌漫的崖壁上依舊翠綠,仿佛在說“只要根還在,就有希望。”他在詩碑旁種了一圈石斛幼苗,用石頭圍起來,說“你們守著詩,我守著你們。”

    第七回 兵燹過後草木甦,詩魂重聚石泉幽

    抗戰爆發那年,懸壁崖成了游擊隊的秘密據點。隊員們常在詩碑旁的崖洞開會,潮濕的洞壁上,有人用木炭抄錄了《七律•詠石斛》,字跡歪歪扭扭,卻透著股不屈的勁兒。

    隊長姓趙,是位讀過書的熱血青年,每次開會前,都要對著詩碑默誦一遍“不與凡花爭沃土,偏從險處覓仙儔”,說“這詩里寫的,不就是咱游擊隊嗎?”

    有次趙隊長負了重傷,子彈穿透了肩胛骨,高燒不退,昏迷中總喊“水……水……”。衛生員的藥用完了,秦念揣著幾節曬干的石斛,摸黑鑽進崖洞,用軍用水壺煮了藥湯。褐色的藥汁喂進趙隊長嘴里,沒過多久,他竟睜開了眼,喃喃道“這水……帶著甜味……”

    “是崖上的石斛,”秦念低聲說,“先生的詩里說,它有‘回春力’。”

    趙隊長望著洞壁上的詩,忽然笑了“‘入藥成詩萬古謳’,這草不僅能治病,還能提神啊。”

    傷好後,趙隊長帶著隊員們在詩碑旁種了片石斛,說“等抗戰勝利了,咱們就來這兒辦個學堂,教孩子們讀詩,認草。”可他沒能等到那天——次年春天,在一次突圍中,為了掩護隊員,趙隊長犧牲在懸壁崖下,鮮血染紅了那片剛發芽的石斛幼苗。

    秦念把趙隊長的槍埋在詩碑旁,上面蓋了層腐葉,種上一株最壯的石斛。他說“隊長,你看,草在長,詩也在長。”

    第八回 新朝初立煥生機,詩碑重光引客來

    1952年的春天,縣里的文教科來人了。他們站在詩碑前,看著被風雨侵蝕的碑文,又听秦念講了石斛與詩的故事,激動地說“這是活的文化遺產啊!”

    專家們用糯米漿混合石灰,一點點修補碑上的鑿痕,又給詩碑加了個青瓦頂的保護亭。揭幕那天,秦念帶著村里的孩子們,捧著新采的石斛花,放在碑前。孩子們齊聲朗誦《七律•詠石斛》,聲音清脆,像石泉眼的水滴落在玉盤上。

    “爺爺,沈先生是誰啊?”有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問。

    秦念指著崖上的石斛“是個懂草、懂詩的先生。他寫的詩,就像這草一樣,能讓人站直了腰。”

    同年秋天,省藥材公司的人來了。他們采集了懸壁崖的石斛樣本,帶回實驗室分析,發現其多糖含量比普通石斛高出三成。“難怪藥效這麼好!”研究員們驚嘆道,在報告里引用了沈硯之的詩句“千年自有回春力”,說這是“古人對石斛藥用價值的精準預判”。

    消息傳開,各地的藥農、醫生、學者紛紛涌向懸壁崖。秦念帶著大家在崖下開闢了“仿野生石斛基地”,用青石搭建花架,引山泉滴灌,嚴格遵循“采三留七”的老規矩。他常對來學習的人說“這草的性子,就像詩里寫的‘靈根獨抱石泉幽’,急不得,躁不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1958年,《中國藥用植物志》收錄了懸壁崖石斛,配圖旁邊印著《七律•詠石斛》的前四句。秦念把雜志小心翼翼地塑封起來,放在“石斛文化館”的最顯眼處——那是他用趙隊長的舊槍換的木料,親手打的櫃子。

    第九回 詩草相伴入新篇,金釵展翅越重洋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懸壁崖時,秦念的兒子秦建國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石斛大王”。他不僅擴大了種植規模,還辦起了加工廠,把石斛制成沖劑、膠囊,包裝上印著詩碑和《七律•詠石斛》的全詩。

    “咱這石斛,得帶著詩走出去!”秦建國常說。他帶著產品參加廣交會,展台前擺著詩碑的照片,播放著懸壁崖的風光片。有個香港商人看著包裝上的詩,感嘆道“藥材見過不少,帶著詩的藥材,還是頭回見。”

    1987年,懸壁崖石斛作為“中國藥用植物代表”,參加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秦建國的女兒秦,那時還是個大學生,用流利的英語向外國友人介紹“這是《七律•詠石斛》,寫它生長在懸崖,卻有堅韌的生命力,能治病,也能教人勇敢。”

    一位法國植物學家捧著石斛標本,听著秦的翻譯,忽然說“在法國,我們稱這種植物為‘懸崖上的優雅’,你們的詩,給了它靈魂。”他當場訂購了十公斤石斛,說要放在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旁邊配上這首詩的法語譯本。

    第十回 詩碑無語映千秋,金釵詩魂萬古傳

    如今的懸壁崖,已是國家4a級景區。沿著新修的棧道往上走,能看到崖壁上垂掛的石斛,像一串串綠色的詩行;走到半山腰,便是那座青瓦頂的詩碑亭,游客們總在這兒駐足,對著碑文拍照、朗誦。

    “爺爺,這詩真的是幾百年前寫的嗎?”有個戴眼鏡的小男孩問秦——她如今是“石斛文化研究會”的會長。

    秦指著崖上最粗的那株石斛“你看那草,它的根扎在明朝的石縫里,葉舒展在今天的陽光下。詩也一樣,寫在過去,活在現在。”

    景區里的“石斛文創店”里,擺滿了有意思的物件用石斛睫制作的書簽,刻著“金釵倒掛凝霜露”;以詩碑為原型的鎮紙,背面印著石斛的顯微結構圖;甚至有款“詩草茶”,包裝上印著沈硯之的畫像和他的詩。

    “這不是普通的茶,是文化的味道。”一位來研學的教授說,他正在帶學生做“古典詩詞中的植物意象”研究,懸壁崖的石斛與詩,是他們的重要案例。

    守崖村的小學里,《七律•詠石斛》成了必背的課文。老師帶著孩子們在校園里種石斛,說“這草教會我們堅韌,這詩教會我們表達。”孩子們給每株草掛上牌,寫上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像給朋友取名字。

    101novel.com23年,“懸壁崖石斛栽培技藝與詩歌傳說”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授牌那天,秦帶著村民們,在詩碑前舉辦了場“詩草音樂會”老人們用山歌調子唱《七律•詠石斛》,年輕人用吉他彈唱改編的民謠,孩子們則朗誦自己寫的石斛小詩。

    音樂會結束時,夕陽把懸壁崖染成了金紅色。崖上的石斛在風中輕搖,像無數支倒掛的金釵,反射著霞光;詩碑在暮色中沉默,卻仿佛在低聲吟誦。秦望著這一切,忽然明白“萬古謳”的真正含義——不是被歌頌一萬年,而是用自己的存在,滋養出一萬種對堅韌、對詩意、對生命的理解。

    有個白發蒼蒼的老者,拄著拐杖來到詩碑前,他是趙隊長的兒子。老人顫抖著撫摸碑上的字,說“父親說,當年是這詩和這草給了他力量。今天看來,它們還在給後人力量。”

    石泉眼的水依舊滴著,“嘀嗒,嘀嗒”,像在為這首詩伴奏;石斛的睫依舊一節節往上長,每一節,都刻著歲月的痕跡,也刻著詩的靈魂。這株崖上的草,這首石上的詩,就這樣在時光里生長、流傳,活成了比傳說更長久的存在——它們是自然與人文的和鳴,是過去與現在的對話,是“峭壁懸崖寄此身”的堅守,更是“入藥成詩萬古謳”的永恆。

    (全文完)

    注下卷通過“亂世守護”“新朝修復”“當代傳承”三個階段,細致鋪陳詩碑與石斛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命運。增加潰兵劫碑、游擊隊護草、專家修復、國際傳播等具體事件,深入刻畫秦念、趙隊長、秦等人物的堅守與傳承,讓“詩魂”與“草性”在時代變遷中愈發鮮明。融入文物保護、科學研究、文創開發、非遺傳承等現代元素,展現“千年回春力”的當代延續與“萬古謳”的文化深意,呼應上卷“意象凝練”“托物言志”的內核,構建起跨越四百年的“草—詩—人”共生史詩,真正實現“最大篇幅”的敘事張力與情感深度。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金釵詩魂︰懸壁崖下的仙草傳奇》(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金釵詩魂︰懸壁崖下的仙草傳奇》(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