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石上清風︰甦軾與石斛的黃州寄懷》(上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石上清風︰甦軾與石斛的黃州寄懷》(上卷)

    楔子

    北宋元豐三年,黃州的雨,總帶著一股洗不掉的寒意。甦軾住在臨皋亭的簡陋居所里,窗外是泥濘的土路,屋內是四壁蕭然的書案。案上擺著一疊舊書,一方殘硯,還有一塊從江邊撿來的怪石——石質堅硬,稜角分明,像極了他此刻的心境。

    這日午後,雨稍歇,甦軾披著簑衣,沿著赤壁的江岸散步。江水拍打著灘涂,卷上來一些奇形怪狀的卵石。他彎腰拾起一塊,忽然想起前日友人馬夢得送來的幾株“石蘭”,說“此草附石而生,可解煩憂”。那時他只顧著整理《易傳》的手稿,隨手將草插在一個破瓦盆里,竟忘了照料。

    回到居所,甦軾急忙去看那草——竟還活著!睫節分明,葉片雖有些蜷曲,卻透著一股不肯低頭的綠意。他望著案上的怪石,忽然有了主意“以石為盆,以江為鏡,你這草,該有個像樣的家。”

    第一回 寒居拾得江頭石,枯盆暫寄石蘭生

    甦軾找來一把舊刻刀,對著那塊江邊怪石琢磨起來。這石呈青灰色,中有天然凹陷,像個淺淺的斛(古代的容器),他小心地將凹陷處的碎石剔去,又用江水反復沖刷,直到石盆干淨得能映出人影。“山骨裁方斛”,他喃喃自語,這石頭的風骨,倒配得上那株草。

    馬夢得送來的“石蘭”,其實是石斛。甦軾在《本草經集注》里見過記載“石斛,生石上,睫如金釵,能滋陰補虛。”只是此刻的他,更在意的不是藥效,而是這草的性子——馬夢得說,它在懸崖上都能開花,水少了不枯,雨多了不爛,像個倔強的漢子。

    他將石斛從破瓦盆里取出,根須竟已盤結如網,帶著瓦盆的碎土。甦軾找來一把小竹刀,輕輕將舊土剔去,又去江邊舀了些干淨的沙礫,鋪在怪石的凹陷處,再把石斛的根須舒展開,埋入沙礫中。“委屈你了,”他對著草說,“以後,這石盆就是你的家。”

    他把石盆擺在書案靠窗的位置,每日清晨,用銅勺舀江水泡灌;傍晚,便搬出去,讓它沾些夕露。不過半月,石斛竟抽出了新芽,嫩綠的葉片在風中輕顫,像在回應他的照料。

    有次夜里讀書,甦軾忽覺口渴,起身倒水,見月光透過窗欞,落在石盆上,石斛的影子映在案上,細碎如篩月,又落在旁邊的空杯空盤里,像撒了一地碎銀。“碎月落杯盤”,他脫口而出,這清逸的景致,竟掃去了幾分貶謫的愁緒。

    第二回 三友相伴消永日,一簞清貧見初心

    黃州的日子,清貧卻也清淨。甦軾常說自己“老去懷三友”——這“三友”,不是指人,而是案上的怪石、石斛,還有牆上掛著的那幅《枯木怪石圖》(他自己畫的)。

    每日晨起,他必做三件事一是給石斛澆水,看它的葉片上凝著的晨露;二是摩挲怪石,感受它冰涼的質感;三是對著枯木圖發呆,想些人生的道理。這三樣,都是“硬骨頭”,卻讓他在困頓中覺得踏實。

    “平生困一簞”,他的飲食確實簡單,常常是一簞米飯,一碟咸菜。但每當看著石盆里的石斛,他便覺得日子有了滋味。這草“秀色亦堪餐”——不是真的能吃,是看著它的青翠,聞著它的草木香,便覺得五髒六腑都清爽了,比珍饈更能解心饞。

    有回魯元翰(時任杭州通判,甦軾的好友)寄來一封信,說“聞子由(甦軾弟弟)近況不佳,兄亦多保重”。甦軾讀罷,心中悵然,走到案前,見石斛的新睫已長到三寸,節間分明,像一把小小的劍,直指天空。“堅姿聊自儆”,他忽然覺得,這草是在提醒自己處境再難,也不能丟了風骨。

    他鋪開紙,想給魯元翰回信,卻不知從何說起。貶謫的苦,說多了怕友人擔憂;說少了,又覺得辜負了這份牽掛。他望著石盆里的石斛,忽然有了主意不如,把這怪石石斛寄給魯元翰?

    第三回 石盆初成寄遠思,霜雪猶存君子心

    甦軾找來了一個結實的木盒,先用軟草將怪石裹了三層,又在石斛周圍填了些江邊的濕沙礫,怕路途顛簸傷了根。他還特意在盒里放了一小罐赤壁的江水,附了張字條“此水養石斛,如見赤壁月。”

    一切收拾停當,他坐在案前,提筆給魯元翰寫詩。窗外的月光正好,照在石盆原來的位置,空蕩蕩的,卻仿佛還留著石斛的影子。他想起這草在石盆里生長的日子,想起它“附石而生”的堅韌,想起它“碎月落杯盤”的清逸,詩句便順著筆尖流了出來

    “山骨裁方斛,江珍拾淺灘。”——寫怪石與石斛的由來,一個是山之骨,一個是江之珍。

    “清池上幾案,碎月落杯盤。”——記石斛在案頭的景致,月光與草影,是清貧中的雅趣。

    “老去懷三友,平生困一簞。”——道自己的處境,三友相伴,一簞足矣。

    “堅姿聊自儆,秀色亦堪餐。”——贊石斛的品性,既是自勉,也是寄情。

    寫到這里,甦軾停了停,想起魯元翰為人剛直,在官場也常遇不順。他筆尖一轉,寫下對友人的期許“好去髯卿舍,憑將道眼看。”——髯卿是魯元翰的戲稱,他希望友人能以“道眼”觀物,看懂這怪石石斛里藏的心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最後一句,他想了許久。此時已近深秋,黃州的早晚已有霜意,石斛的葉片邊緣雖有些微紅,卻依舊挺立。“東坡最後供,霜雪照人寒。”——這是他能送給友人的最後“供養”了,不是金銀,是這經霜歷雪卻愈發精神的石斛,是它照見人心的那份清寒與堅守。

    詩寫完,甦軾將詩稿折好,放進木盒。他撫摸著木盒,像在與老友告別“怪石,石斛,你們去魯公那里,要好好長啊。告訴魯公,我在黃州,還好。”

    送信的差役明日一早便要出發。甦軾將木盒交給差役時,特意叮囑“輕拿輕放,這里面是‘君子’。”

    差役不解,甦軾卻笑了“到了杭州,魯公自會懂。”

    第四回 孤燈殘影憶初心,一紙詩箋寄江湖

    木盒送走後,書案上的位置空了,甦軾心里也空落落的。他找來一個普通的陶盆,從江邊又撿了塊小石頭,種上一株從老石斛上分下來的幼苗。“就當你還在吧。”他對著幼苗說。

    夜里,他又想起魯元翰。兩人相識多年,魯元翰為人豪爽,卻也剛正,在杭州任上,常因得罪權貴而處境艱難。“憑將道眼看”,其實也是在勸自己——以平常心看待榮辱,像石斛一樣,不管長在懸崖還是案頭,都守著自己的根。

    他想起年輕時,在京城的日子,那時意氣風發,總覺得“致君堯舜”易如反掌。如今貶到黃州,才明白“堅姿”二字有多難。但這石斛教會他難,才要更堅韌。

    窗外的風刮得緊了,像是要下霜。甦軾走到新種的石斛幼苗前,見它在風中微微搖晃,卻沒折斷。“霜雪照人寒”,這寒意,是清冷,也是清醒。它提醒著自己,就算身處江湖之遠,也要像這草一樣,帶著一身霜雪,照見初心。

    他不知道魯元翰收到怪石石斛會是什麼反應,也不知道這株草能否在杭州活下去。但他知道,這封信,這首詩,這怪石石斛,已經把他此刻的心境,帶到了千里之外。

    或許,友誼就是這樣——不必常相見,只需一點信物,一句詩,便能懂彼此心中的“堅姿”。

    (上卷終,下卷待續)

    注上卷緊扣甦軾《寄怪石石斛與魯元翰》的詩句與背景,以“怪石石斛”為線索,鋪陳甦軾在黃州的生活處境與心境變化。通過“拾石種斛”“三友相伴”“寄物贈詩”等情節,展現“山骨裁斛”的由來、“碎月落盤”的雅趣、“堅姿自儆”的自勉,以及對友人“道眼觀物”的期許。融入甦軾與魯元翰的友誼、貶謫生活的清貧與堅守等細節,為下卷“魯元翰收贈品詩”“石斛見證情誼”鋪墊,凸顯“借物詠懷”的核心,再現甦軾在逆境中以草木自勵、以詩友共勉的文人風骨。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石上清風︰甦軾與石斛的黃州寄懷》(上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石上清風︰甦軾與石斛的黃州寄懷》(上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