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參緣仙圃遺種記》
第二卷 夏長•火德炎蒸 參氣充盈
楔子 瑤圃火德參氣盛 上黨驕陽化赤紋
西王母瑤圃的丹火台上,九葉靈參在夏至日的驕陽下泛著赤芒。阿雲隨青衣童子踏過玉階,見圃中參苗的葉片已由青碧轉為絳紅,葉脈間流動著如火焰般的紋路,每道紋路都與天上的心宿二(大火星)隱隱共鳴。童子指尖輕點參葉,火紋竟逆向奔涌,從葉尖匯入根中,根肉的墨玉色深處透出赤芒——此乃《雲笈七簽》所記“火德炎蒸,參氣充盈”之象,上黨人參的夏長奧秘,便從這赤紋流轉中顯露真機。
第一回 夏至驕陽參葉赤 心火布氣貫胸膺
夏至日正午,太行群山被驕陽染成赤霞。阿雲隨童子行至參田,見參苗已長至三尺,五片復葉皆呈絳紅色,葉脈間的火紋如熔岩流淌,葉片邊緣凝著赤珠,珠體內部顯映著人體心經的影像。童子輕拂參葉,火紋竟化作赤氣,與天上的心宿二連成光帶,光帶流動時,阿雲腕脈的神門穴(心經原穴)突然發熱,與參葉的火紋共振。
“此為‘火參葉’,得夏火之氣而生。”童子摘下一枚赤珠,珠體在掌心化作火焰狀的氣團,“夏屬火,對應人體心髒,參葉赤紋如心火之象,其氣溫熱,味微苦,恰合心主血脈、藏神之性。”阿雲見赤珠氣團中顯映著“心為君主之官”的古篆,氣團遇風便散作赤霧,霧中竟有無數微型心髒搏動。
更奇的是參睫——表面生著如血管般的紋路,每寸睫稈都與人體心包經相應。童子以玉杵輕敲睫稈,竟發出“徵”音,對應五音中的心火。阿雲貼近聆听,覺這聲音與自己的心跳同頻,先前因暑熱導致的心悸竟隨音消散,心區的憋悶感化作赤汗排出,汗珠落地成火紋,與參葉的紋路無二。
第二回 仙童詳解火土理 瑤圃丹台煉赤精
青衣童子引阿雲至瑤圃丹火台,台中央的參苗正與地下的丹火共鳴,根肉的赤芒透過土壤,在地表聚成“火生土”的卦象——上卦為離(火),下卦為坤(土),卦象如火焰生土,正是夏火溫脾的天象顯化。童子展開玉牒,牒中刻著昆侖丹火圖,圖中靈參與心、脾二髒的經絡完全重合,根須對應著人體的氣血循環。
“火為土母,心脾相生,”童子以赤珠為引,在丹台上畫出太極圖,“參葉赤紋屬火,根肉黃土屬土,火能生土,故參氣可暖心而健脾。汝看這參睫左旋,恰如心火下溫脾土;葉尖火紋,似心血上榮于面。”此時,參苗突然發出赤芒,與阿雲的中脕穴(脾經)共振,阿雲頓覺胃脕處暖流涌動,先前因貪涼導致的腹痛竟隨暖氣消散。
童子取參葉與炙甘草同置丹爐“參葉與甘草相須,增強心火溫脾之力;與黃連相畏,則火性被抑,此乃七情中‘相須相畏’之理。”阿雲見爐中赤氣與甘草的黃氣交融,竟自發組成“炙甘草湯”的藥陣,陣中赤黃二氣纏繞,與自己的心脾二經形成共鳴,頓悟五行中火土相生的藥道奧秘。
第三回 午月采參循火運 四氣五味煉真精
小暑日破曉,童子帶阿雲采參葉。“采參需在午時,”童子以昆侖玉刀輕割參睫,“此時陽氣最盛,參得火德最純。”阿雲見參葉被割時,傷口滲出赤液,液滴在空中聚成“暑氣通心”的古篆。童子取出赤玉盒盛放參葉,盒身刻著“火德”二字,參葉入盒時,盒內竟騰起微型火焰,與天上的大火星遙相呼應。
“藥物有四氣,參葉性溫,能除熱癱癇;五味屬苦,可瀉心火,”童子指參葉邊緣的火紋,“其氣輕清,入心經而走表;其味厚濁,入脾經而走里。此乃‘輕可去實,重可鎮怯’之妙。”阿雲見參葉在盒中自發旋轉,與五運六氣中的“君火以明”之理相應——今年為戊癸化火之年,火運太過,參葉的火紋竟自動調節,與天地之氣達成平衡。
采完參葉,童子指向南方“汝看大火星運行,今歲火旺,當用參葉清心火、生脾土。”阿雲望去,見大火星光芒熾盛,而參葉的赤芒與之呼應,頓悟五運六氣中“上臨少陰少陽,火燔轜”的道理——參葉的藥性,竟能應天時而調人體之偏,此乃“天人合一”的真機。
第四回 食參充氧通血脈 氣津互化煥心神
阿雲依童子所言,將參葉與炙甘草、桂枝同煎。藥汁成赤紅色,表面浮著金黃二氣,赤為心火,黃為脾土。藥香入鼻,阿雲頓覺全身毛孔張開,心火如驕陽普照,先前的胸悶氣短竟隨汗液排出,汗珠落地成赤珠,凝結為微型參葉。
“飲此湯,可通心經三百六十五絡。”童子遞過赤玉盞。阿雲飲下,覺赤氣從胸膺沿心經下行,至少沖穴時炸開,眼前浮現出人體血脈全圖,心經如赤練纏繞,與參葉的火紋完全一致。更奇的是,他竟能看見自己的心髒如赤玉壺,參葉的藥性化作津液滋潤壺壁,壺中氣血流暢,如夏火融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三日後,阿雲身輕如燕,登高望遠時竟見周身環繞赤氣,赤氣中顯映著參葉的影像,與天上的大火星、地下的參根形成三才共振——此乃“久服輕身延年”的仙效,恰如《名醫別錄》所言“人參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而夏參葉獨擅強心健脾,應夏火之性。
第五回 天人感應參火合 五運六氣貫始終
大暑時節,阿雲再訪參田,見參苗已長出紅色氣根,氣根上凝著露珠,露珠內顯映著人體羶中穴的影像。童子立于苗旁,周身赤氣與參苗共鳴,阿雲竟看見兩人的心經連為一體,參苗的氣根與童子的經絡形成天地網絡。“此乃‘火性炎上’,”童子指參苗氣根,“參氣通心,可壯胸中之陽,此為‘氣能生津,津能化氣’之理。”
此時,天空降下赤雨,參苗的葉片自動轉向,吸收赤雨,氣根則吸納黃雲,正是“火生土”的顯象。阿雲見自己的心脾二經同時發熱,頓悟五運六氣中“火生土”的道理——參苗借心火而溫脾土,恰如人體“後天之本”賴“先天之火”滋養。
童子摘下參葉置于阿雲羶中穴,阿雲頓覺眼前浮現出六氣循環圖——暑(火)、濕(土)、燥(金)、寒(水)、風(木)、熱(火),而參苗的生長節律,竟與六氣的更替完全同步。“參苗應夏火而長,感暑氣而榮,”童子的聲音在氣中回蕩,“此草通五運六氣,故能調人體之偏,除暑熱而不傷津。”
第六回 五行相生參中藏 性味歸經顯真機
立秋前夜,參苗突然發出萬道赤芒,芒中顯映出“火生土”的天道循環。阿雲見參苗的赤芒化作黃氣,與自己的脾經共鳴,頓覺脾土如釜,心火如薪,釜底添薪而水谷腐熟。童子以玉杵輕敲參根,根中滲出金液,液中顯映著“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的五味圖。
“參葉味苦入心,性溫助陽;參根味甘入脾,性溫益氣,”童子取金液滴入阿雲口中,“其氣輕清走表,可散暑熱;其味厚濁走里,能補脾氣。此乃五行相生之妙——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周而復始。”阿雲覺金液入喉後,沿任脈下行至丹田,化作氣血布散全身,心脾兩髒皆感充盛。
更妙的是參的歸經——阿雲以指尖觸參葉,覺赤氣沿心經上行;觸參根,則感黃氣走脾經。童子笑道“參葉走表入心,參根走里入脾,參睫走中入三焦,此乃‘藥物歸經’之秘,恰合《醫學啟源》所言‘人參甘溫,能補肺中之氣,氣旺則四髒之氣皆旺’,而夏參獨重心火脾土,應夏長之性。”
第七回 參氣化仙通太虛 火土交響傳千古
處暑日正午,參苗突然爆裂,從中飛出赤衣童子的虛影,虛影與阿雲融為一體。阿雲頓覺身泛赤光,騰空而起,見自己的身體與參苗、大火星連成一線,心經的赤氣化作火網,籠罩天地。童子的聲音在虛空中響起“食此參氣,可通火土之秘,今汝已悟氣津互化,可隨我游太虛。”
阿雲回望上黨山,見參苗的氣根在土中擺出“火土交響”四字,而自己的掌紋已化作參葉的火紋。他隨童子飛入雲端,腳下的上黨山竟浮現出巨大的心經圖,圖中參苗的位置正是人體羶中穴。從此,上黨人參“食之通神”的傳說便流傳開來,而參氣充養心脾、氣津互化的藥性,也被醫家寫入典籍,成為“夏養心火”的活教材。
第二卷 結語
夏長時節,上黨人參以火德炎蒸之智,在驕陽中完成氣津互化。阿雲借參氣悟透“夏養心火”的要訣——非獨清熱,更在溫通;非獨強心,更在健脾。此卷所述,雖為神話,卻暗藏“火生土”的醫道真機,為後世“夏病冬治”“心脾同治”等療法埋下伏筆,更揭示了“氣津互化”的生命本源。參氣充盈,不僅是草木的盛長,更是天地賦予醫者的啟示唯有順應夏火充盛之性,方能成就氣血流暢的生命節律。
贊詩
《夏參赤氣歌》
上黨夏深參氣充,火德炎蒸赤紋重。
仙童細解火土秘,靈根暗合心宿彤。
七情和合調氣血,五味歸經煥神容。
食罷輕身游太虛,留得真機貫始終。
預告
夏長之後,當見秋收。金德肅降,上黨人參在霜露中如何斂氣?阿雲在瑤圃又將發現此藥何等妙用?且看下一卷《秋收•金德肅降 參精內斂》,道盡“秋養肺金”與藥物歸經之秘,細述五行中金生水、精血互化的天地大道,看參精如何借秋金之力,在霜露中演繹“金氣收火”的醫道真機。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