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參緣仙圃遺種記》
楔子 西母園圃遺仙種 上黨靈根接太虛
昆侖西王母的瑤圃深處,有九畹藥圃依山而築,圃中奇花異草皆含日月精華。某年蟠桃宴罷,西王母命玉女采收“九葉靈參”,不慎遺落一枚參核于凡塵。核落上黨山間,恰逢春分雷動,核遇土而裂,竟從石縫中抽出嫩芽,芽尖凝著三滴露珠,分別映著日月星三光。山中老樵夫曾見異光穿林,拾得參核殘片,片上隱約有篆文“木德肇啟,參通天地”——此乃《雲笈七簽》所記“西王母園圃遺種”之始,上黨人參的仙緣,便從這枚仙核扎根太行開始。
第一卷 春生•木德肇啟 參芽煥新
第一回 春雷震石參芽動 乙木疏泄貫肝腸
驚蟄日的太行,第一聲春雷劈過層疊的槭樹,上黨山南麓的石縫中,一枚參核突然炸裂,抽出寸許高的嫩芽。芽身呈青碧色,五片小葉如掌舒展,葉尖凝著露珠,露珠落地竟在青苔上滾出“甲乙木”的古篆。山民阿雲背著竹簍尋藥,忽見這株嫩芽在殘雪下泛著熒光,芽睫上天然生著如肝經般的紋路,與自己腕脈的搏動同頻。
“此乃‘木參芽’,得春木之氣而生。”童子的聲音從霧中傳來。阿雲抬眼見一青衣童子立于石上,雙丫髻系著青藤,腰間懸著刻有“肝木”二字的玉牌。童子輕拂藤蔓,參芽竟發出清越的鳳鳴,葉片上的露珠飛離,在空中聚成“肝主疏泄”的卦象——上卦為震(木),下卦為巽(風),卦象如草木遇風舒展,正是春木升發的天象顯化。
更奇的是參芽根須——在薄土中織成網狀,每根須尖都掛著冰晶,冰晶內顯映著人體肝經影像。童子以草睫輕點冰晶,阿雲頓覺脅下脹痛消失,先前因肝郁積累的悶滯竟隨呵出的白氣消散,白氣落地成苔,苔紋與參芽根須同形。“春參芽屬木,入肝經,”童子捻起芽尖露珠,“其氣辛散,味微苦,恰合肝喜條達惡抑郁之性。”
第二回 仙童細說參來歷 瑤圃遺種通天地
青衣童子引阿雲至參芽旁,指其根頸處的“珍珠點”“此參乃西王母瑤圃遺種,三千年一開花,九千年一結果。”說罷,童子袖中飛出玉牒,牒上刻著昆侖藥圃圖,圖中九葉靈參與上黨參芽的紋路完全一致。阿雲見牒中參根與天上歲星(木星)連線,根須對應人體十二經脈,不禁驚嘆“原來參芽與天地同構!”
“天地為大宇宙,人身為小宇宙,”童子以露珠為墨,在石上畫出太極圖,“參芽青碧為木,得東方甲乙之氣,對應人體肝髒。汝看這芽睫左旋,恰如肝經從足至頭的循行;葉尖五出,合肝主筋、其華在爪之理。”此時,參芽突然發出青光,與天上歲星共振,阿雲腕脈的肝經原穴(太沖)竟透出微光,與參芽的青芒連成一線。
童子摘下一片參葉,葉肉竟透明如絹,內中經絡顯映著“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的五味圖。“參芽味辛能散肝郁,微苦可降膽火,”童子將葉置于阿雲掌心,“木能生火,食此芽可助春陽升發,恰合《內經》‘春三月,此謂發陳’之旨。”阿雲頓覺掌心發熱,陽氣沿肝經上行,至頭頂百會穴時,竟看見參芽的青芒與歲星軌跡重合。
第三回 晨露采參循天道 七情和合順木性
春分日破曉,童子帶阿雲采參芽。“采參需在卯時,”童子以玉錐輕撬參根周圍的土壤,“此時陽氣升發,參芽得木氣最盛。”阿雲見參芽根須自動收縮,根頭滲出珠狀津液,津液遇風成霜,在石上聚成“木生火”的卦象。童子取出昆侖玉盒盛放參芽,盒底刻著“木德”二字,參芽入盒時,盒身竟發出清越的“角”音,對應五音中的肝木。
“藥物有七情,參芽需配柴胡、當歸,”童子從袖中取出草藥,“參芽與柴胡相須,增強疏肝之力;與當歸相使,血行則氣暢。若遇藜蘆,則相惡而毒生,此乃五行中木金相克之理。”阿雲見柴胡的睫葉如肝經般左旋,當歸的根須似血脈分布,三者同置玉盒,竟自發組成“疏肝解郁”的藥陣,陣中青氣繚繞,與自己的肝經共鳴。
采完參芽,童子指向東方“汝看歲星運行,今歲為丁壬化木之年,木氣太過,當用參芽調之。”阿雲望去,見歲星光芒強盛,而參芽的青芒與之呼應,頓悟五運六氣之理——參芽的藥性,竟能應天時而調人體之偏,此乃“天人合一”的真機。
第四回 食參輕身通經絡 肝氣條達煥新生
阿雲依童子所言,將參芽與柴胡、當歸同煎。藥汁成青碧色,表面浮著赤黑二氣,赤為木生火,黑為水生木。藥香入鼻,阿雲頓覺全身毛孔張開,肝氣如春風拂柳,先前的胸悶脅痛竟隨汗液排出,汗珠落地成青碧色,凝結為微型參芽。
“飲此湯,可通肝經三百六十五絡。”童子遞過玉盞。阿雲飲下,覺青氣從足大趾沿肝經上行,至期門穴時炸開,眼前浮現出人體經絡全圖,肝經如青藤纏繞,與參芽的脈絡完全一致。更奇的是,他竟能看見自己的肝髒如青色玉壺,參芽的藥性化作露珠滋潤壺壁,壺中肝氣條達,如春水暢流。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三日後,阿雲身輕如燕,攀登山崖如履平地。他發現指甲變得紅潤飽滿,正是“肝其華在爪”的應驗。某日晨起,竟見自己周身環繞青氣,青氣中顯映著參芽的影像,與天上的歲星、地下的參根形成三才共振——此乃“久服輕身延年”的仙效,恰如《神農本草經》所言“人參主補五髒,安精神,久服輕身延年”。
第五回 天人感應參脈合 五運六氣貫始終
谷雨時節,阿雲再訪參芽生長處,見參苗已長至尺許,睫稈分出五枝,對應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童子立于苗旁,周身青氣與參苗共鳴,阿雲竟看見兩人的肝經連為一體,參苗的根須與童子的經絡形成天地網絡。“此乃‘天人同構’,”童子指參苗根部,“參根如人,根須如絡,天地之氣通過參苗,可入人體髒腑。”
此時,天空降下五色雨,青雨入肝,赤雨入心,黃雨入脾,白雨入肺,黑雨入腎。參苗的葉片自動轉向,吸收青雨,根須則吸納黑雨,正是“水生木”的顯象。阿雲見自己的肝腎經同時發熱,頓悟五運六氣中“木賴水生”的道理——參苗借腎水而養肝木,恰如人體肝腎同源。
童子摘下一片參葉置于阿雲眉心,阿雲頓覺眼前浮現出六氣循環圖——風(木)、熱(火)、濕(土)、燥(金)、寒(水)、暑(火),而參苗的生長節律,竟與六氣的更替完全同步。“參苗應春風而發,感夏熱而長,”童子的聲音在氣中回蕩,“此草通五運六氣,故能調人體之偏。”
第六回 五行相生參中藏 性味歸經顯真機
立夏前夜,參苗突然發出萬道青芒,芒中顯映出“木生火”的天道循環。阿雲見參苗的青芒化作赤氣,與自己的心經共鳴,頓覺心火如燭,通明暢快。童子以玉杵輕敲參睫,睫中滲出金液,液中顯映著“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的五味圖。
“參苗味酸收,可斂肝陰;微苦泄,能清心火,”童子取金液滴入阿雲口中,“其氣辛散,入肺經而疏肝;味甘緩,入脾經而培木。此乃五行相生之妙——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周而復始。”阿雲覺金液入喉後,沿任脈下行至丹田,化作暖氣布散全身,五髒六腑皆感調和。
更妙的是參苗的歸經——阿雲以指尖觸參葉,覺青氣沿肝經上行,而觸參睫,則感赤氣走心經。童子笑道“參葉走表入肝,參睫走中入心,參根走里入腎,此乃‘藥物歸經’之秘,恰合《珍珠囊》所言‘人參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而參芽獨入肝經,應春木之性。”
第七回 參芽化仙入太虛 木德肇啟傳千古
芒種日正午,參苗突然爆裂,從中飛出青衣童子的虛影,虛影與阿雲融為一體。阿雲頓覺身輕如燕,騰空而起,見自己的身體與參苗、歲星連成一線,肝經的青氣化作藤蔓,纏繞天地。童子的聲音在虛空中響起“食此參芽,可通木德之秘,今汝已悟天人合一,可隨我歸瑤圃。”
阿雲回望上黨山,見參苗的根須在土中擺出“懸壺濟世”四字,而自己的掌紋已化作參芽的青藤紋路。他隨童子飛入雲端,腳下的上黨山竟浮現出巨大的肝經圖,圖中參苗的位置正是人體太沖穴。從此,上黨人參“食之羽化”的傳說便流傳開來,而參芽入肝、調暢氣機的藥性,也被醫家寫入典籍,成為“春養肝木”的活教材。
第一卷 結語
春生時節,上黨人參以木德肇啟之智,在春雷中完成元氣布散。阿雲借參芽悟透“春養肝木”的要訣——非獨疏肝,更在升發;非獨理氣,更在和血。此卷所述,雖為神話,卻暗藏“木生火”的醫道真機,為後世“疏肝解郁”“春季養生”等療法埋下伏筆,更揭示了“天人同構”的生命本源。參芽煥新,不僅是草木的萌發,更是天地賦予醫者的啟示唯有順應春木升發之性,方能成就生機盎然的生命節律。
贊詩
《春參煥新歌》
上黨春深參芽萌,乙木疏泄貫肝經。
仙童細述瑤圃種,靈根暗合歲星明。
七情和合調木氣,五味歸經煥新生。
食罷輕身入太虛,留得真機濟蒼生。
預告
春生之後,當見夏長。火德炎蒸,上黨人參在驕陽中如何布氣?阿雲在瑤圃又將發現此藥何等妙用?且看下一卷《夏長•火德炎蒸 參氣充盈》,道盡“夏養心火”與藥物溫通之秘,細述五行中火生土、氣津互化的天地大道,看參氣如何借夏火之力,在炎陽中演繹“火土交響”的醫道真機。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