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上黨參緣︰神農仙遇記》 第一卷 春生(2)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上黨參緣︰神農仙遇記》 第一卷 春生(2)

    《上黨參緣神農仙遇記》

    第一卷 春生•木德肇啟 地精初現

    第三回 崖壁石縫現靈株 綠葉如掌根似人

    真人袍袖拂過之處,青虹如活物般游向西崖。神農氏與少典循虹而行,腳下的碎石漸次化作溫潤的青石,石面上竟天然生著如脈絡般的紋路。行至潭後峭壁下,只見此處半陰半陽,岩壁如刀削斧劈,離地三丈許有一道橫向石縫,縫口被一叢藤蔓遮掩,藤蔓葉片呈心形,開著淡紫色小花,竟是一味尋常的何首烏,但其藤蔓卻反常地向右纏繞,與左側的松蘿形成“左陽右陰”的太極之象。

    “看那藤蔓!”少典指著石縫上方,“其花朝東而開,葉背生著金色斑點,似是在為靈物守門!”神農氏以赭鞭輕點地面,鞭梢忽然騰起一縷青煙,青煙化作羅盤指針,穩穩指向石縫。此時,真人的聲音從岩壁中傳來“此縫乃太行地脈之竅,左接青龍嶺,右連白虎崖,上承朱雀雲,下踞玄武泉,四象俱全,故能孕育靈物。”話音未落,石縫中忽然滲出一滴露珠,墜在神農氏手背,竟化作一枚微型的五行盤,金、木、水、火、土五色流轉不息。

    神農氏解下腰間革囊中的藤索,將一端系在崖邊古柏上,另一端纏在小臂“汝留此處,待吾探之。”說罷縱身躍上石縫,赭鞭輕掃藤蔓,那何首烏竟自動卷成繩梯。他攀入縫中,頓覺一股甘溫之氣撲面而來,混雜著腐葉與岩石的清冽。石縫深約三尺,底部積著半尺厚的黑色腐殖土,其間嵌著七枚五色卵石,恰如北斗七星排列,而卵石中央,一株植物正破土而出。

    其睫細如銀絲,卻透著金屬般的韌性,呈左旋之勢纏繞在石稜上,每生長一寸,便發出細微的“ 嗒”聲,如時辰鐘擺。葉片分作五裂,狀若嬰兒手掌,葉緣細鋸齒上凝著露珠,折射出青、黃、赤、白、黑五色光,觸之竟有溫熱之感,似與人的體溫相和。葉腋間結著三枚花苞,形似小鐘,表面布滿細密的網狀紋理,輕吹一口氣,花苞便發出“叮叮”的脆響,與定心潭的銅鈴聲遙相呼應。

    “師尊!根!”少典在崖下驚呼。神農氏撥開腐殖土,只見那根如嬰兒蹲坐之形,長約五寸,表皮呈琥珀色,布滿細密的橫皺紋,根頭部隆起七個疣狀睫痕,恰似北斗七星,根身分作兩歧,如雙臂環抱,末端細須如手指蜷曲,觸之溫潤堅實,竟有輕微的脈動。更奇的是根須末端沾著些許紅色砂粒,在暗處發出微光,正是《本草圖經》中記載的“朱砂土”,乃天地精氣所化。

    “此乃‘七星蘆頭,人形根身’!”真人的身影忽然在石縫中顯現,指尖輕觸根頭,“其蘆頭七節,應北斗七星,主司元氣升降;根身兩歧,合陰陽二儀,主司氣血調和。汝看其根皮色黃而潤,是得中央土氣;根肉色白而透,是兼西方金氣,故能補氣而不燥,養陰而不膩。”說罷,他摘下一片嫩葉置于神農氏掌心,葉片竟自動蜷縮成丸,散發出甜糯的米香。

    此時,石縫外的雲霧忽然化作青鸞之形,繞縫三匝後,將口中餃著的晨露滴在花苞上。花苞應聲而開,露出淡綠色的花蕊,花蕊中央竟有一滴金露滾動,金露落入神農氏口中,頓覺一股暖流從丹田升起,沿任脈上至百會,再沿督脈下至涌泉,周身三百六十五處毛孔皆似張開,能感知到天地間清陽之氣源源不斷地滲入體內。

    “此草得天地全氣,”真人指著植物睫稈上的紋路,“左旋為陽,應肝氣上升;右旋為陰,應脾氣沉降。其睫雖細,卻剛柔相濟,如人體筋膜;其葉雖薄,卻紋理分明,如肺髒絡脈。故能補肝而不伐,健脾而不滯,實為調和木土之神品。”說話間,那株植物忽然輕輕搖曳,根須竟從土中抬起,如嬰兒伸懶腰般舒展,根頭部的“七星”隱隱發光,與天上北斗遙遙相應。

    神農氏望著這通神的靈物,忽悟《太素經》中“地精為人”之理——此草生于石縫,吸天地之精,受日月之華,根形與人相似,正是“天人合一”的具象。他取出陶缽欲采,真人卻按住他的手“不可!此草乃太行地脈所鐘,需以‘五行土’養之。”說罷,他從袖中取出五色土青土來自東方檀林,赤土取自南方火山,黃土出于中央平原,白土采自西方鹽湖,黑土掘自北方沼澤,混合後覆在根上,那植物竟發出滿足的“簌簌”聲,葉片更顯翠綠。

    少典在崖下看得目瞪口呆,只見石縫中光影變幻,植物的根、睫、葉、花分別對應著五行之色,在岩壁上投下的影子竟組成了《河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圖案。此時,一陣山風穿過石縫,帶著植物的清香吹向四方,遠處的迎春、連翹竟同時開放,滿山遍野的青草都朝著石縫的方向微微傾斜,仿佛在朝拜這株“地精”。

    神農氏輕撫草根,只覺掌心傳來清晰的脈動,與自己的心跳漸漸同步。他忽然明白,真人所言的“采藥如采氣”,並非奪取草木之精,而是與天地靈物達成氣機的共鳴。此刻,赭鞭上的“土”字紋愈發明亮,與植物根部的“七星”交相輝映,在石縫中織成一張無形的氣網,將天地人三才之氣牢牢鎖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第四回 甘溫入脾補元氣 四氣五味定陰陽

    真人示意神農氏采挖靈物之根時,特意取來山澗中被月光浸泡三夜的軟藤,編成三寸見方的“土籠”“此草得土氣最深,采時需以土養之,方不泄其精。”神農氏依言,用赭鞭輕劃石縫四周,那根竟自動從土中躍起,落入土籠時,籠壁的藤蔓忽然滲出乳白汁液,與根須上的朱砂土交融,化作一縷青煙直上九霄。他捧起土籠,只覺入手沉實如金,卻又溫潤似玉,根身的“人形”在籠中輕輕搏動,宛如初生的嬰兒。

    “先嘗其須,”真人從土籠中捻起一根細須,“此草四氣五味,需循序漸進方得真諦。”神農氏將須尖放入口中,初覺味甘微苦,如春日初融的蜜糖混著晨間露水,繼而舌尖泛起溫潤之感,那暖意並非燥熱,而是如同被春日陽光包裹,從脾胃開始緩緩擴散。少典在旁見師尊面色由疲憊轉為紅潤,連眼角的細紋都舒展幾分,竟似年輕了十歲。

    “妙哉!”神農氏閉目感受氣機流轉,“甘味先至舌尖,對應脾胃;微苦後達舌根,對應腎水。此乃‘甘以補虛,苦以堅陰’,竟暗含‘土克水而水生木’的玄機。”他張開手掌,只見掌心騰起淡淡黃氣,黃氣中隱約有青紋游走,正是土氣與木氣相交之象。真人以指蘸取潭水,在他掌心畫出“土”字,水痕竟化作金色紋路,與體內的暖流共振。

    “天地有四氣,寒熱溫涼,”真人指向東方天際,那里正有一片祥雲飄過,雲色黃中透青,“此草得春生之氣,卻無升散之燥,因根稟冬藏之性,故四氣屬溫。溫者,和也,如春日暖陽,不寒不熱,正合脾胃‘喜溫惡寒’之性。”說罷,他折下一片草葉揉碎,葉汁落在神農氏腕脈上,竟化作一道溫線,沿著太陰脾經游走,所過之處,先前因嘗苦寒藥而凝結的青色絡脈漸漸轉紅。

    少典好奇拾起一段斷根,見斷面呈黃白色,有細密的放射狀紋理,中心隱約有一紅點,如土中藏火。“此紅點乃‘土中火’,”真人解釋道,“脾為陰土,得火而運化,故味甘而性溫,恰如釜底添薪,炊米成飯。凡人脾胃虛弱,如釜中無火,食物不化,此草即添火之薪,卻無焦鍋之虞。”話音未落,少典手中的斷根忽然滲出汁液,在石板上凝成“甘溫”二字,字跡金黃溫潤,如蜜蠟澆築。

    神農氏此時已覺體內氣機如環無端溫甘之氣入脾,化為清氣上輸于肺,肺金得養而肅降,將津液下布于腎,腎水得滋而涵木,肝木得潤而條達,竟形成一個完美的五行循環。他睜眼望向定心潭,見水中月影隨呼吸起伏,每一次吐納,潭水便泛起一圈黃暈,與他體內的土氣相應。“此藥不僅補有形之元氣,更能調無形之氣機!”他驚嘆,“吾嘗百草以來,從未遇此‘以氣調氣’之神品。”

    真人微笑著指向草睫上的紋路“汝看其睫左旋,是應肝氣之升;根形圓厚,是應脾氣之守。升而不浮,守而不滯,此乃‘陰陽和合’。五味中甘屬土,土能生金,故其氣又入肺經;性溫屬陽,陽能化氣,故又能生津。此非獨入脾胃,實乃五髒皆調,如樂師操琴,一弦動而五音和。”說罷,他取過土籠,將靈根懸于潭水上方,根須滴下的汁液落入水中,竟化作萬千金鱗魚,在潭中游動時組成“四氣五味”的古篆。

    此時,山風送來遠方村落的炊煙,煙中竟夾雜著百姓咳嗽之聲。神農氏心頭一緊,將靈根放入陶缽,缽中立刻升起甘溫的霧氣,霧氣凝成字雲“脾為後天之本,肺為氣之主,脾虛則肺弱,故咳喘多因中土虛衰。”真人撫須道“正是。此草甘溫健脾,脾旺則肺金得養,如母健子強,此乃‘培土生金’之法,比單用止咳藥更徹其源。”

    少典忽然指著陶缽邊緣“師尊快看!”只見靈根周圍的陶土竟自發滲出露珠,露珠滾落在地,立刻生出嫩芽,正是靈根“氣足而化”的征兆。神農氏俯身輕嗅,那嫩芽散發出的清香中,甘、溫、清、潤四氣俱全,恰似天地初開時的元氣。他忽然領悟,此草的四氣五味並非草木固有,而是天地五行之氣在植物中的凝結,凡人服用,實則是通過藥物之氣,調和體內偏盛偏衰的天地之氣。

    此刻,赭鞭突然發出共鳴,鞭身的五行紋與陶缽中的靈根交相輝映,在地面投下巨大的光影——中央是黃色的土氣,四周青、赤、白、黑氣按方位流轉,形成活的五行圖。神農氏站在圖中,只覺自身氣機與天地完全貫通,春木的升發、夏火的長養、秋金的肅降、冬水的閉藏,都在這一株靈根中得到完美體現,而核心的土氣,正是維系這一切的樞紐。

    第五回 上黨真人論七情 相須相使道分明

    真人見神農氏悟得四氣五味之妙,袖袍輕揚,定心潭水忽然分作七色漣漪,中央黃漪如輪,四周青、赤、白、黑四漪如輻,最外兩層紫、碧漣漪若隱若現。“藥有七情,乃天地自然之序,”他指向潭水,“如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移而歲成,藥物亦因相須相使而效顯,相畏相殺而毒消。”此時,潭中躍出七尾金鱗魚,分別餃著七種草藥,游至神農氏面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此為‘單行’之勇,”真人拈起一尾獨餃靈根的金魚,“獨參湯單用上黨人參一味,大補元氣以固脫,如猛將孤身破敵。昔黃帝戰蚩尤,力竭將墜,玄女授單參湯,一飲而神復,正是此理。”話音未落,靈根在魚口中發出微光,化作一道黃氣直沖天際,空中竟現“獨當一面”的古篆。

    少典驚見另一尾金魚餃著靈根與黃 並游,二者根睫相纏如摯友並肩。“此為‘相須’,”真人指尖輕點,黃 與靈根的氣息交融,化作青黃二氣繞潭三匝,“黃 補氣升陽,如良將統兵;此草補氣養陰,如謀士運籌。二藥相須,補氣之力倍增,猶龍得雲而騰,虎生風而威。汝看其氣交之處,青黃相雜成碧,正是‘木土合德’之象。”

    第三尾金魚餃著靈根與白術同游,靈根居中,白術居側,如主臣議政。“此為‘相使’,”真人以水為筆,在石上畫出配伍圖,“此草為君,健脾益氣;白術為臣,燥濕利水。君行臣隨,如文王得姜尚,雖主輔有別,卻能相輔相成。汝聞其氣,甘溫之中帶著燥烈,正是‘脾喜溫燥’的藥象。”說罷,石上水畫竟化作一株禾苗,根為靈根,葉為白術,結出的谷粒閃爍著土金光芒。

    忽然,一尾金魚驚恐擺尾,口中靈根竟與五靈脂相觸,潭水瞬間翻起黑氣。“此為‘相畏’,”真人面色肅然,“人參畏五靈脂,如羊見虎,氣為之奪。昔有山民誤以五靈脂炖參,服後腹脹如鼓,幸得黃連解之,正是畏其毒性。”他指尖凝水成珠,滴在黑氣上,水珠化作一只朱雀,餃走五靈脂,潭水復清。

    另一尾金魚口中靈根與皂莢相踫,靈根竟縮成一團,表面泛起黑斑。“此為‘相惡’,”真人嘆息道,“人參惡皂莢,如賢遇佞,道不同則相斥。皂莢滌痰開竅,此草補氣固脫,一散一收,性相忤逆。古醫案載,有人以皂莢湯送服參湯,竟致氣脫,此乃‘相惡’之戒。”說罷,他取下松間銅鈴輕搖,鈴聲化作青龍,卷走皂莢,靈根黑斑漸消。

    最奇的是一尾金魚餃著靈根與藜蘆同游,二者相觸時,潭水竟燃起紫火。“此為‘相反’,”真人袖袍一揮,紫火化作玄武龜蛇,“人參反藜蘆,如冰炭同器,水火不容。《十八反》歌訣首載此條,蓋藜蘆涌吐劫痰,此草壅補固澀,相反則氣血逆亂。昔扁鵲曾言‘相反之藥,如陰陽錯位,非天非地,不可輕試。’”

    最後一尾金魚餃著靈根與蜂蜜同游,靈根竟滲出露珠,與蜂蜜交融成甘漿。“此為‘相殺’,”真人笑道,“蜂蜜殺人參燥性,如春雨潤秋陽,剛柔相濟。凡人服參過燥,以蜜水調之,即得中和。此非獨藥物,天地間亦多相殺相生之妙,如金伐木而木生火,火熔金而金生水。”甘漿落入潭中,化作萬千星辰,照亮水底的五行八卦圖。

    此時,滿山草木竟按七情之序排列向陽處黃 與靈根並生,相須成林;背陰處白術繞靈根而長,相使成圃;唯有藜蘆生長在斷崖另一側,與靈根隔谷相望,天然形成相反之局。神農氏望著這鬼斧神工的草木陣列,忽悟七情非獨藥物之性,實乃天地萬物的生存之道——相須相使是共生之德,相畏相殺是制衡之智,相反相惡是界限之嚴。

    真人折下七根松針,按北斗之序插在靈根周圍,松針竟化作七位藥仙,分別持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之牌。“七情者,藥之性情,亦人之性情,”他的聲音與松濤共鳴,“用之得當,如堯舜治世,君臣相得;用之失當,如桀紂亂政,上下相疑。汝今得此靈根,當以七情為繩墨,方不負天地生養。”

    神農氏肅然下拜,見七位藥仙化作七道彩光融入靈根,根身的“人形”竟浮現出七竅,與人體經絡一一對應。此刻,赭鞭上的七情紋灼灼生輝,與潭水、草木、星斗連成一片光網,將七情理論刻入天地之間,成為後世用藥的永恆法則。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上黨參緣︰神農仙遇記》 第一卷 春生(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上黨參緣︰神農仙遇記》 第一卷 春生(2)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