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第213章 弘歷的小心思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涼拌日月 本章︰第213章 弘歷的小心思

    弘歷抬手示意安靜,目光掃過群臣。

    “諸位的顧慮,朕並非不知。

    但各地度量混亂,早已成商事阻礙——江南的尺比塞北短半寸,甦杭的斗比陝甘小兩成,商戶進貨要帶三套秤,稅官收糧得記五種換算,這難道不是更大的麻煩?”

    弘歷拿起一米長的黃銅尺,“這‘米’以士兵正步為基,百姓走兩步便知一米多長;‘千克’合兩斤,買菜稱糧依舊說‘二斤’,只是秤砣準了——傳統未丟,只是添了準頭。”

    周明遠連忙補充︰“新制保留里、斤、斗等俗稱,只是明確定標︰一里五百米,一斤五百克,一斗十升,官府會印發換算表戶戶張貼,半年內新舊並用。

    基層官吏若敢借機刁難,按貪腐論處。

    商鋪校準量具,工部還會發放補貼——這不是破傳統,是給傳統立規矩。”

    弘歷看向三位御史,語氣緩和卻堅定。

    “祖宗之法,也得順時應變。

    等百姓發現‘買一斤肉’在南北都是實打實的分量,‘扯一尺布’再無長短偏差,自會明白這新制的好處。”

    弘歷將量具在案上一放,“今日便按此推行,有不妥之處,再隨時調整——但這‘統一標準’的規矩,必須先立起來。”

    三位御史對視一眼,雖仍有顧慮,卻也躬身領旨。

    朝會散後,周明遠捧著新制量具走出乾清宮,春風卷著他的袍角,身後還跟著幾位捧著《新制換算表》的屬官。

    監察御史趙啟銘與吳尊義、梁國治並肩而行,臉上仍帶著幾分疑慮。

    “周大人,”趙啟銘忍不住開口,“這新制推行,真能如皇上所說那般順暢?

    我擔心地方商戶陽奉陰違,暗地里仍用舊秤舊尺。”

    周明遠停下腳步,指著量具上的刻度笑道。

    “趙大人放心,工部已在各省設‘量具校準局’,免費為商戶校準量具,每把新秤、每把新尺都刻著校準局印記,市場監督局也會每日沿街巡查,發現無印記的舊量具當場收繳。

    更要緊的是,新制對百姓實在——以往買布怕‘短尺’,稱糧怕‘小秤’,如今一尺就是三十三點三分米,一斤準準五百克,等他們嘗到甜頭,自會主動換用新制。”

    梁國治捋著花白的胡須,憂心忡忡道。

    “可稅賦文書改用升、千克,老吏們怕是一時難適應,萬一算錯了數目,豈不是又生亂子?”

    “早有準備。”周明遠從袖中取出一本簿冊。

    “這是《新制稅賦換算手冊》,每省發千本,老吏人手一冊,工部還會派教習官下鄉培訓,六個月內保證官吏全學會。

    再說,新制十進制換算,比舊制的‘十六兩一斤’‘三十步為畝’簡單得多,學起來快得很。”

    吳尊義望著遠處飛鳥,輕聲道︰“但願如此吧,畢竟是千年未變的規矩,改起來總要費些力氣。”

    周明遠拍了拍他的肩膀︰“吳御史不妨拭目以待。

    下月我陪你去城郊集市看看——賣菜的農婦稱完菜,會笑著說‘這新秤稱得足,比以前多給了半兩’。

    布莊掌櫃量布時,會指著刻度說‘一尺就是三十三點三分米,您盡管量’。等百姓認了這實在,比多少巡查都管用。”

    不出半月,京城街頭已見新貌。

    商鋪門框上貼著《新制換算表》,肉鋪的鐵秤掛著“校準印記”,掌櫃稱肉時會特意報出“五百克,正好一斤”。

    布莊的木尺刻著厘米刻度,裁縫量體裁衣時,嘴里念叨的還是“三尺腰圍”,手上卻按著“一米”的刻度比劃。

    江南的糧商王掌櫃帶著新校準的斗斛去甦州進貨,以往要按當地“大斗”換算,如今一斗準準十升,他對著賬本笑道。

    “總算不用帶三把斗出門了,這新制真是救了我們這些跑商的。”

    陝西的稅官李大人拿著新制天平收糧,以往要記“一石合多少斗”的換算表,如今直接按千克稱重,賬本上的數字清清爽爽,再無模糊之處。

    一月後,趙啟銘巡查至保定府,見集市上農婦拿著新秤互相比對,布莊掌櫃用米尺給孩童量身高,連挑擔賣水的小販都知道“一擔水正好五十升”,不由得對同行的吳尊義嘆道。

    “原來真如皇上所說,百姓認的不是‘新舊’,是‘實在’——這新制立住了。”

    保定府城郊的蒙學堂里,王秀才手持黃銅米尺講解︰“十毫米為一厘米,十厘米為一分米,十進制換算比舊制更易記。”

    學童狗蛋、柱子拿著木尺互量身高,“狗蛋一百三十厘米,我一百二十厘米”的喊聲此起彼伏。

    先生寫下《新制兒歌》,稚嫩的跟讀聲讓“米、克、升”成了認知世界的新標尺。

    甦州織造工坊內,張掌櫃帶著裁縫們圍著刻有厘米刻度的量體台忙碌。

    以往靠經驗估“三尺腰圍”常出偏差,如今量出“八十厘米”便能精準下料,張掌櫃算起賬來喜道。

    “按新標裁衣,十件能省兩匹布!”

    中華火炮公司車間里,李師傅用毫米卡尺測炮管內徑,讀數“九十八毫米”時誤差不超半毫。

    “按新標下料,壁厚一分不差,炸膛隱患少了!”

    倉庫里鋼材按噸計、火藥按克分,賬房先生老劉記起賬來清清楚楚,領料再無錯漏。

    南陽府縣學堂趙先生帶學生量百米跑道,演示“兩百米是兩里路的五分之一”,數理課上用升量器裝水,孩子們看著“一升水重一千克”的天平平衡,眼里滿是好奇。

    ……

    養心殿內檀香裊裊,弘歷手持周明遠的奏折,眉頭先緊後舒。

    奏折里既有新制推行的成效,例如保定學童用米尺量身高,甦州織造靠厘米刻度省布料等。

    也如實報了各地動蕩,甦州商戶嫌換算麻煩罷市三日,山西老吏算錯稅糧鬧了糾紛,還有老嫗拿著舊秤哭訴“新秤稱少了糧”。

    “改千年舊制,風波果然難免。”

    但看到後續補報“工部派教習駐市指導,七日後商戶復市”“老吏經培訓已能算清”“驗秤後老嫗知新秤更足”,神色漸漸緩和。

    弘歷放下奏折,對貼身太監李玉道︰“傳朕旨意,賞工部官員各百兩,增印萬份換算表發往各地府縣。

    另讓《中華日報》多登百姓得實惠的例子,助新制立穩。”

    李玉得令踮著腳退出去,殿門“吱呀”合上,弘歷往龍椅上一靠,將翻卷的舊制換算冊“啪”地扔在案上。

    瞅著新制量具上清晰的“米”“千克”刻度,弘歷終于笑出聲︰“可算不用跟這些零散舊制較勁了!”

    習慣了現代度量標準的弘歷,早煩透了各地奏報的混亂——江南用“丈”、塞北論“步”,糧稅有“石”有“擔”,連算畝產都得先理一堆換算,如今新制立了,按體系辦事怎不舒心?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方便以後閱讀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第213章 弘歷的小心思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第213章 弘歷的小心思並對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