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
“陛下,臣等對《企業法》諸多細節實在深感困惑。
雖已知曉需讓商戶注冊登記、統一稅收標準,可具體操作流程、企業範疇的界定,以及企業經營活動的規範方法,還望陛下明示,以解臣等心中疑惑。”刑部尚書張照率先說道。
弘歷耐心解釋道︰“所謂企業,涵蓋各類從事商業、手工業等經營活動的組織與個人。
《企業法》的核心,其一,明確注冊登記流程,簡化手續,讓商戶依規登記後便能安心經營。
申請人需呈交必要資料,如經營場所證明、負責人身份信息等,衙門審核無誤後即予以登記,頒發經營許可憑證。”
“其二,規範經營行為,杜絕欺詐、壟斷等亂象,保障市場公平競爭。
《企業法》必須約束商戶,商家若短斤少兩、售賣假貨,必當嚴懲,惡意排擠同行、獨佔市場的行為,也要堅決打擊。”
“其三,統一稅收,制定合理的稅率標準。原則上,食品這類關乎民生的必需品,稅率5;日常用品,像衣物、家用器具等,稅率10 ;對于那些能提高生活品質,如精美工藝品、特色書籍等物品,稅率15;而奢侈品,例如珍稀皮毛、名貴珠寶等,稅率20,這樣既調節消費,又增加財政收入。”
“此外,《企業法》還涵蓋契約精神,這是商業往來的根基。
在商業活動中,合同是保障交易雙方權益的關鍵,企業法里面要為商戶提供各類合同模板。
諸如貨物買賣、勞務雇佣、商鋪租賃等常見商業活動,都應有規範模板。
清晰界定雙方權利義務、交易內容、交付時間、違約責任等關鍵條款。
簽訂合同後,雙方都得嚴格遵守,若有一方違約,另一方可依據合同和《企業法》追究其責任,衙門也會依此秉公裁決,確保商業交易有序進行,維護市場誠信與穩定。”
“而且,企業需建立規範的財務賬目,如實記錄收支,方便衙門核查稅收,也利于自身管理經營。
同時,鼓勵企業間公平合作、創新發展,對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給予表彰與政策扶持,推動商業繁榮。”
戶部尚書海望接著面露難色,補充道︰“陛下,梳理現行稅種並簡化,雖為良策,但各地區商業情況差異巨大,稅目繁多且盤根錯節,清查起來恐困難重重,還望陛下示下,如何權衡各地差異,確保公平?”
弘歷沉思片刻,沉穩說道︰“各地情況不同,確實棘手。
朕思量著,稅務局的設立與《企業法》的推行,牽涉巨大,不如先從京師試點。
京師乃我大清首善之地,商業繁榮,各類行業齊全,在此試點,既能快速檢驗成效,又便于朝廷監管把控。
待積累足夠經驗,再逐步推廣至其他地區。
推行過程中,務必深入調研,听取當地商戶與百姓的聲音,適時調整。
各地在遵循統一稅率框架下,允許依據本地物價、產業特色微調,但幅度不得超過規定稅率的10,確保總體公平。”
就這樣,君臣幾人圍繞著各項改革措施的細節、難點與潛在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而深入的討論。
不知不覺,夕陽的余暉透過窗欞,灑在眾人身上,這場關乎大清商業發展的商議仍在繼續,每一個觀點的踫撞,每一次問題的探討,都像是為改革之路鋪上了一塊堅實的基石 。
憑借過往推行新政積累的寶貴經驗,刑部尚書張照、都察院左都御史孫嘉淦等人迅速投入到新衙門的組建工作中。
張照憑借其在律法方面的深厚造詣,負責梳理和制定稅務局與市場監督管理局運行所需遵循的規章制度。
孫嘉淦則充分發揮都察院監察百官的職能優勢,嚴格把控人員選拔與調配過程中的公正廉潔,確保每一位入職新衙門的官員都德才兼備。
九月底,一切準備就緒,稅務局與市場監督管理局順利在京城宣告成立,與此同時,備受矚目的《企業法》也正式頒發。
一時間,整個京城都被這突如其來的變革浪潮席卷。
大街小巷里,小商販們滿臉困惑,聚在一起議論紛紛。
京城的大街小巷里,處處彌漫著困惑與不安的氣息,小商販們三五成群,滿臉疑惑地聚在一起討論著。
賣菜的老李頭撇著嘴,滿臉無奈地抱怨︰“你們听說了嗎?朝廷要求做生意的都要注冊什麼公司,但注冊個公司居然得花五十文錢,雖說這錢看著不算多,可咱這小本生意,每一文錢都得精打細算吶!”
賣雞蛋的王婆婆隨聲附和,眉頭擰成了個“川”字︰“誰說不是呢!還有那稅務賬本,竟然要一百文,真不是一筆小數目。刻個章更是要一百五十文,這麼七七八八加起來,開支實在太大了!”
另一個賣菜的小攤販急得撓頭,滿面愁容︰“這《企業法》要求做生意就得注冊登記,可我這小買賣,本來就賺不了幾個錢,現在還要花這麼多錢去注冊,這往後日子可怎麼過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人群里,一位見多識廣的老貨郎清了清嗓子,開口說道︰“大伙先別急,听我給你們講講。
這注冊公司呢,主要針對那些有固定鋪面、長期經營的買賣人。
像咱們這些走街串巷、沒個固定攤位的小本買賣,按道理是不用注冊的。你們想想,要是連咱都要注冊,這朝廷也管不過來呀。”
眾人听聞老貨郎這番話,原本緊繃的神情紛紛緩和下來。
賣菜的老李頭長舒一口氣,臉上的愁雲散去不少,拍了拍大腿說道。
“哎呀,原來是這樣,可算把我這懸著的心給放下來了!我就說嘛,咱這天天風吹日曬,挑著擔子賣菜的,要是也得注冊,那可真沒法活了。”
一旁的小攤販也跟著笑了起來,撓撓頭說︰“這下好了,不用操心注冊的錢了,看來我這生意還能接著安穩做下去。”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氣氛不再像之前那般壓抑沉重。大家一邊討論著未來的生意經,一邊各自散去。
一些頭腦靈活的商人開始主動研究起《企業法》,盤算著如何在新規則下拓展生意。
十月初七,稅務局與市場監督局正式運營。
市場監督局的差役們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他們手持官府印發的通告,穿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對尚未及時注冊公司的商鋪、作坊等進行提醒。
“各位商戶注意啦!《企業法》已頒行,還未注冊公司的得抓緊時間,按規矩準備好材料去登記!”
差役們扯著嗓子呼喊,聲音在熱鬧的街市中回蕩。
在繁華的前門大街,一家經營瓷器生意的店鋪,老板正忙著整理貨架,面對上門提醒的差役,一臉驚訝︰“這就開始實行啦?我還想著再觀望觀望呢。”
差役耐心解釋道︰“老板,這可是朝廷新規,早點注冊,往後經營也更安心,受律法保護,可別耽誤了。”
琉璃廠的書畫作坊里,師傅們正在專心創作。
差役走進作坊,向作坊主說明來意。作坊主皺著眉頭,有些猶豫︰“注冊公司要準備的材料不少,我這一時半會兒還真湊不齊。”
差役趕忙安撫︰“您別著急,按要求準備,有不懂的隨時去衙門問,這是登記流程和所需材料清單,您先看看。”
還有些商戶心存僥幸,試圖拖延。
大柵欄附近一家布莊老板,對差役敷衍道︰“知道了知道了,過幾天就去。”
差役嚴肅地說︰“老板,這可不能馬虎,要是逾期不辦,可是要按《企業法》處罰的。”
市場監督局的監管人員還在各大集市、商業區張貼告示,詳細說明注冊的重要性和逾期不注冊的後果,希望能引起這些商戶的重視。
與此同時,還鼓勵百姓舉報未注冊經營的商戶,對查證屬實的舉報人給予一定的獎勵。
一時間,京城上下對《企業法》的關注度空前提高。
截止十月底,已有120余家頗具規模的商號注冊公司,1500多家小店也完成了個體戶登記手續。
然而,仍有大量商戶企圖蒙混過關。
一些小商鋪老板心存僥幸,覺得自己生意小,衙門未必能一一查到,便對注冊一事置若罔聞,照常經營。
在東四牌樓附近的一條胡同里,有家小小的雜貨鋪,老板每次看到差役路過,就趕緊躲進里屋,假裝不在。
有一次,差役實在忍不住,走進店鋪詢問,老板還滿臉堆笑地打哈哈︰“這兩天忙著進貨,實在抽不出空去辦注冊,過兩天,過兩天肯定去!”
還有些商戶對新規不以為意,認為是朝廷多此一舉。
在西直門附近的一家打鐵作坊,作坊主脾氣火爆,面對上門提醒的差役,直接說道︰“我家幾代人都這麼打鐵營生,從來沒听說過要注冊什麼的,不就是想多收錢嗎?我才不干!”
差役耐心解釋,強調這是為了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商家權益,可作坊主依舊不為所動。
此前,市場監督局已多次公示,明確告知京城內的商戶,自十一月開始,所有尚未完成注冊登記的商戶,必須依規停業整頓 。
隨著十一月的鐘聲敲響,這項規定開始全面落實,整個京城都被這場商業整頓的風暴所席卷。
一隊隊差役身著整齊的制服,懷揣著蓋有鮮紅官印的停業整頓通知書,邁著堅定的步伐穿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
在王府井大街,一家經營多年、聲名遠揚的綢緞莊老板,滿臉抗拒,雙手死死抓住店門,不願讓差役張貼通知書,大聲叫嚷。
“我這生意做了這麼多年,向來本本分分,憑什麼說關就關!”
差役們神情嚴肅,毫不退縮,義正言辭地回應︰“這是朝廷新規,所有商戶一視同仁,誰都不能例外。”
雙方僵持不下,引來了眾多路人圍觀。最終,在差役們強硬的態度和堅決的執行下,通知書還是穩穩地張貼在了店門上,綢緞莊老板只能滿臉不甘地松開手。
菜市口附近的幾家小飯館同樣未能幸免。當差役們到來時,飯館老板們情緒激動,有的揮舞著鍋鏟,有的拍著桌子,大聲抗拒。
“我們小本生意,全靠這點營生糊口,說停業就停業,我們吃什麼?”
差役們耐心解釋政策,但老板們根本听不進去,場面一度陷入混亂。
然而,差役們並未被這混亂的局面嚇倒,他們迅速調集人手,維持秩序,強硬執行整頓要求,最終迫使飯館停止營業。
為確保整頓工作順利推進,衙門精心部署,安排經驗豐富的專人在各個商業區巡邏。
這些巡邏人員猶如敏銳的商業秩序守護者,時刻保持警惕。
崇文門附近的一家茶葉店老板,在停業整頓後,仗著自己熟悉周邊環境,趁深夜偷偷開門營業。
想到,巡邏人員早有防備,迅速出動,將其逮個正著。
面對老板的狡辯和抗拒,巡邏人員毫不手軟,不僅沒收了當天的營業收入,還依法暫扣了店內部分茶葉,嚴厲警告其不得再犯。
隨著整頓工作深入開展,京城商業秩序在短期內看似陷入沉寂,街道少了往日喧鬧,店鋪招牌不再高掛招攬顧客。
但在這表象之下,是商戶們對《企業法》的深刻反思。
一些原本抗拒、心存僥幸的商戶,在強硬的整頓措施下,紛紛放下僥幸心理,開始主動了解注冊流程,四處收集材料,積極與衙門溝通,期待早日完成注冊,恢復營業。
喜歡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請大家收藏︰()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