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作品
5)《石壕吏》
原詩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听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釋義
這首詩與《新安吏》、《潼關吏》一起,號稱“三吏”,此外,還有《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號稱“三別”,均約作于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
這時杜甫任華州司功參軍。一次,杜甫從洛陽回華州,路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目睹“安史之亂”後的連年戰爭給人民造成的苦難,于是寫下了“三吏”和“三別”。
758年(唐肅宗乾元一年),唐軍在收復洛陽後,乘勝渡過黃河,圍攻安慶緒于相州(今河南安陽)。但由于指揮不統一,在同年三月被史思明打敗,不得不退守河陽(今河南孟縣)。
《石壕吏》這首詩運用了極凝煉的詩句,通過老婦人聲泣情慘的訴說,寫出了唐軍在戰敗後到處抓人補充兵員,
使老婦一家“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牆、嫗夜往”,從而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表現了作者對人民的同情。
譯文(參考)
暮臨石壕村,吏夜捕人急。
老翁逾牆遁,老婦出門視。
吏呼怒聲震,苦極婦哭泣。
聞婦言前事,鄴城獻三子。
一子書至家,二子新戰死。
生者苟且存,死者長眠已。
室中無他人,唯有乳下孫。
孫母未離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願從吏夜歸。
速應河陽役,尚可備晨炊。
夜深語斷絕,耳聞嗚咽聲。
天明登前路,獨自別老翁。
注釋
1、投投宿。 石壕村也叫石壕鎮,在今河南陝縣東部。
2、吏小官,這里指差役。
3、逾牆走逾,越過。 走逃跑。這里是跳牆躲避的意思。
4、出門看一作“出門看”、“出門首”、“出門守”,以作“看”為自然。“村”、“人”與“看”在古詩里是可以通押韻的。
5、一何多麼。
6、前致詞走上前去(對差役)說。
7、鄴城戍到鄴城防守。 鄴城唐相州,今河南安陽市。 戍防守。
8、附書至捎信回來。
9、新最近。
10、且偷生暫且苟安活著。
11、長已矣永遠完了。 已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
12、更無人再沒有別的人(可以應征)。
13、乳下孫還在吃奶的孫子。
14、無完裙沒有完整的衣服。 裙這里泛指衣服。
15、老嫗老婦自稱。 嫗(yu郁音)年老的婦人。
16、請請讓我。
17、應應征。自759年9月(唐肅宗乾元二年)唐李光弼棄洛陽退據河陽,便成為李軍與史思明叛軍激戰之地。760年4月李光弼在此大破史叛軍。
18、幽咽形容低微、斷續的哭聲。
6)《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原詩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釋義
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又飽經喪亂的詩人,在梓州,听到河南、河北相繼收復的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並沖口而出地唱出了這一首有名的七律。
通過這首詩,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杜甫愛國的精神,天真的性格,充沛的精力,而且可以看出他那“爐火純青”的功力。
全詩八句,後六句都是對偶,明白自然象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所以特別為人所愛讀。
譯文(參考)
蜀中傳來收復薊北的好消息,我歡喜欲狂!
剛一听到,就激動得眼淚鼻涕掛滿了衣裳。
再看看妻子,愁容一掃而光,
我高興得把詩書都卷了起來,放聲歌唱。
白天放聲高歌,縱情飲酒歡暢,
一路春光明媚,一起返回家鄉。
沿長江向東經四川穿過巫峽,出峽東下直奔襄陽,
再經陸路向北,就回到了久別的(東京)洛陽。
注釋
1、本篇768年(唐代宗廣德元年)春作于梓州。據》舊唐書?史思明傳》762年(寶應元年)十月,僕固懷恩等屢破史朝義軍,次年正月,史軍兵變,擒史降唐。
至此,延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即將結束。杜甫在流離中听到這個消息,不禁歡喜欲狂,寫下了這首跌宕流走的七律。“河南河北”,指今洛陽一帶及河北省北部。
2、劍外代指蜀中。 薊北在今河北北部,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3、卻看(kan刊音)猶言“再看”,“還看”。不作回首顧視講, “卻”字與下句“漫”字對。 愁何在言愁已無影無蹤。
4、漫卷詩書胡亂地卷起書本,作歸鄉之計。
5、放歌放聲高歌。 縱酒開懷痛飲。
6、青春春天。 青春作伴言一路春光明媚,可助行色。
7、“即從”兩句預擬“還鄉”路線出峽東下,抵襄陽(今湖北襄陽),然後由陸路向洛陽故家進發。字里行間透露出詩人無限的欣喜。
長江在川鄂一帶多峽谷,巴峽泛指在四川境內的一段。 巫峽三峽之一,在今四川巫山縣東。
向洛陽句末原注“余有田園在東京(洛陽)。”
喜歡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