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作品
3)《春望》
原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釋義
這首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三月,淪陷中的長安,是杜甫感于戰亂不息,家人離散,音訊梗阻而寫的。
憂國憂家的心情交織于全詩。眼前的春景和憂傷的感情相對照,更加強了詩的感染力。
譯文(參考)
國破家亡山河在,城春荒蕪草木深。
感傷時事花濺淚,痛恨離別鳥驚心。
烽火綿延三月久,家書珍貴抵萬金。
白發稀疏搔更短,戴帽難以插簪針。
注釋
1、城指長安。作者當時陷身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 深草木茂郁,喻人跡罕至,荒蕪冷落。
2、時戰亂的時勢。 別指與家人離散。
3、連三月謂戰火延續接連三個月過去了。
4、白頭白發。 搔抓。
5、渾簡直。 簪作動詞,插簪。古人把帽用簪子別在頭發上。
4)《羌村三首》
原詩
(一)
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
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牆頭,感嘆亦靀欷。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二)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
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
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
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
賴知禾黍收,已覺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
(三)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斗爭。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
手中各有攜,傾綤濁復清。
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
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釋義
羌村在 (fu夫音)州(今陝西 縣)。杜甫在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在逃難中把家安置到這里,然後自己只身奔赴“行在”,任“左拾遺”。
次年(757年)閏八月,肅宗李亨讓他回 州探視家小。“羌村三首”,就是他歷盡艱險、僥幸回家同家人會面的時候寫的。
這三首詩,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寫詩人個人的遭遇和感慨,但在實質上,反映的卻是安史之亂後人民生活的不安和痛苦。
第一首,寫詩人初抵家時悲喜交集的情景。這首詩用語樸素而精煉,情景交融,真實生動。
第二首,寫詩人抵家以後姑且寬慰自己的情形。詩里先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接著從兒女對父親的態度上加以證實,
然後再寫觸景生情的感慨,最後寫要借酒消愁的心情。層次分明,情緒變化曲折而自然。
第三首,是寫鄰人來慰問的情況。開頭四句,寫出了村居的實景。接著寫父老的慰問。然後從父老的口中說出戰亂頻繁、壯丁征盡、農村凋敝的情況。
最後寫父老們的慰問,使詩人悲感交集,發而為歌,致使滿座的人涕淚縱橫。詩里敘事抒情乳水交融,寫得樸實自然,又真切動人。
譯文(參考)
(一)
燦爛紅霞西,夕陽落平地。
柴門鳥雀叫,歸客回千里。
妻兒驚我在,喜極還抹淚。
亂世飄泊苦,幸存實不易。
鄰人爬牆頭,感嘆且悲喜。
夜深仍秉燭,相對如夢戲。
(二)
晚年國難回,歸家歡趣少。
嬌兒繞膝鬧,怕我再走掉。
往昔喜乘涼,常在池樹繞。
北風呼啦啦,煩心事不消。
幸知收禾黍,美酒將釀好。
如今可暢飲,慰暮去煩惱。
(三)
群雞咕咕叫,客到相斗爭。
趕雞上樹去,才聞敲門聲。
四五位父老,慰勞我久行。
手里都攜物,倒酒有濁清。
莫嫌酒味淡,黍地無人耕。
戰爭還未停,壯丁盡被征。
我為鄉親唱,心中愧深情。
唱完仰頭嘆,父老淚縱橫。
注釋
1、崢嶸原是山貌高聳的樣子,這里形容傍晚紅雲的燦爛絢麗。 日腳太陽從雲隙中射下來的光線。
2、柴門以柴為門,窮人的住房皆如此。這里指杜甫的家門。
3、歸客指杜甫自己。
4、妻孥妻和子女。 怪驚喜。 拭(shi世音)擦。
5、遂如願。
6、靀欷(xu xi虛希音)悲泣的聲音。
7、夜闌夜將盡,即深夜之意。 秉燭 秉,本是拿著的意思,這里是指燃點著蠟燭。
8、晚歲晚年。當時杜甫才46歲,自己認為已到晚年(未老先衰)。他認為在國難方殷時奉詔回家,是被迫偷生苟活,因此雖與家人團聚,亦“少歡趣”。
9、卻去退去,躲開。這兩句描摹小孩對父親又親熱又害怕離去的情景。
10、好追涼喜歡乘涼。(上回杜甫在家時正值夏季。)
11、賴幸而。 糟床榨酒的器具。 注流。斟酌篩酒,用來指喝酒。這四句有借酒陶醉,且慰遲暮之意。
12、柴荊柴門。
13、問慰問,慰勞。
14、綤(ke苛音)盛酒器。
15、兵革是兵器和衣甲,指代戰爭。 兒童即孩子們。這四句是父老們的話。
16、“艱難”句,這句是杜甫的話。
喜歡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