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的作家
陶淵明
小傳︰
陶淵明365—427年),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淵明生于晉宋易代之際的一個封建官僚家庭,少年時代家境貧困。29歲任江州祭酒,此後又做過幾任參軍一類的小官,每任時間都很短。
因不滿當時的腐敗政治和門閥制度,在做了80多天的彭澤縣令後,棄官歸隱,過了二十多年的田園生活。死後,友人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由于親自參加勞動和接近農民,他對農村生活體驗較深,擅長于描繪農村景色和村居生活的田園詩,世稱“田園詩人”或“隱逸詩人”。
作品內容真切,感情深厚,表現了樸素的自然美;並痛斥當時社會政治的腐敗,表現了不願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但陶詩既如鐘嶸所謂“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卻還有魯迅所說︰“ˋ猛志固常在’之類,ˋ金剛怒目’式”的內容,寓寄詩人的政治態度。
由于陶詩有超越現實樂天安命的思想傾向,也給後世文人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陶淵明的主要著作
1、《歸田園居》
原詩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釋義︰
《歸田園居》原作五首,這里選二首。作者在405年11月間辭去彭澤縣令歸田隱居,這些詩可能寫于第二年。
第一首,自述他辭職歸田的愉快心情,表現了他對污濁社會的憎惡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詩中多用比喻來概括自己的經歷,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創造了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意境,表現了田園生活的情趣,透過這些,表露出他對現實社會的深惡痛疾。
第三首,描述種豆的勞動生活和對勞動的熱愛,表達他安心田園生活、厭棄仕途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創造了一個帶著月色、從草木叢生的小徑上荷鋤歸來的勞動者的形象,即景抒情,抒發他的志趣。
譯文略)
注釋︰
1、適俗︰適合世俗。 韻︰氣韻,風度。
2、塵網︰塵世的羅網。舊時把現實世界看作是束縛人的羅網。這里指仕途。
3、三十年︰可能是十三年,因為陶淵明從初仕為江州祭酒到辭去彭澤令,剛剛是十三年。
4、羈ji基音)︰系住。羈鳥︰被關在籠中的鳥。 故淵︰舊時生活的深潭。 羈鳥、池魚︰比喻仕途生活。 舊林、故淵︰比喻田園。
5、守拙︰守,保持。 拙︰笨。這里指不善于玩弄官場趨奉的手法,封建士大夫自詡清高不仕為“守拙”。
6、方︰指形狀,與下文的“草”相對。 宅︰住所,包括四周空地。
7、蔭︰蔭庇,這里指枝葉遮蔽建築物。
8、羅︰分布,排列。
9、曖曖ai愛音)︰昏暗貌。
10、依依︰輕柔貌。一說,隱約可辨的樣子。 墟里︰村落。
11、塵雜︰這里指塵俗雜事。
12、虛空︰靜室。 余閑︰閑暇。
13、樊籠︰關鳥獸的籠子。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
14、南山︰指廬山。
15、興︰起。 理︰整,除。
16、帶月︰一作“戴月”。 荷︰扛。
17、夕︰夜。 沾︰浸濕。
18、不足︰不值得。
19、但︰只要。 願無違︰不違背隱居躬耕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