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

第42章 我國封建社會初期∼戰國時代10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陸坪 本章︰第42章 我國封建社會初期∼戰國時代10

    諸子百家散文3)

    2、《論語》

    孔子著作言論、說教)︰

    2)“季氏將伐顓臾”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論語?季氏》

    釋義︰

    孔子認為,周王朝是社會制度的最完美的形式,因為他對于當時所發生的社會進步現象,象政治實權的逐步下移,人民暴動的此起彼伏,都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天下無道”、“禮崩樂壞”,表示了憤慨。

    如《季氏將伐顓臾》這一篇,就是一個顯明的例子。它指出季氏的專橫跋扈,魯君豈能坐視,就是他對季氏不滿的表現。

    文章通過對話形式來表達。它一開始就說明顓臾的不當伐,接著判定冉求他們不能制止殘暴的戰爭行為所應負的責任,最後指出季氏內憂所在︰“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層次分明,言詞犀利。其中引用成語,運用譬喻,都足以增強論辯的說服力量。

    譯文參考)︰

    季氏魯國最有權勢的貴族)將要攻打顓臾魯國的臣屬小國)。冉有和季路皆為孔子的弟子)拜見孔子,說︰“季氏將對顓臾采取軍事行動攻打)。”

    孔子說︰“求冉有)!恐怕要責備你們了?當初周之先王以這個地方封給顓臾,是為了使它主祭蒙山,而且它已在魯國境內是魯國的附庸)。既然它)已經是國家的臣屬,為什麼還要攻打它)呢?”

    冉有說︰“季氏想攻打顓臾),我們二人都不想攻打。”

    孔子說︰“求!周任一位古代有名的史官)曾說過︰’為人臣者,當施展其才力以居其職位;如果不能這樣做,就應該辭職退位。’意為︰冉有等人既有不同意見,就應該向季氏據理力爭,否則就應該去職,不應隨聲附和,一味苟同。)盲者遇到危險,攙扶的人不去護持他;盲者跌倒了,攙扶的人不去扶他起來,那還用攙扶的人做什麼呢?言外之意是︰季氏遇到危險和困難,冉有等人不設法去挽救,而任其胡為,是失其輔佐的責任。)已經責備過你了,虎、兕逃出籠檻,貴重的器物毀于櫃中,是誰的過錯呢?意為︰負責看守柙、櫝的人不得推卸責任。就是說︰冉有等人既在季氏家臣之位,則對季氏的行為都應負一定的責任。)

    冉有說︰“如今季氏認為,顓臾的城郭完整堅固,離季氏的私邑又不遠僅70里),現在不攻佔下來,後世子孫必會擔憂即留下後患)。”

    孔子說︰“求!君子最憎恨那樣的行為——口里不說他想得到這個東西,可是卻另外找一套理由來滿足他的欲望。指季氏明明是貪得顓臾的土地,卻找出怕後世子孫受顓臾的威脅做理由,作為征伐顓臾的借口。)

    我也听聞國君和大夫,不怕人民財用不足貧窮),而怕財產過度集中造成貧富懸殊;不怕人口稀少寡缺),而怕上下不能相安。

    財產平均分配則無所謂貧窮,上下能和好共處,則無所謂寡缺,上下既相安無事,則國家自無傾覆的禍患。

    如果是這樣,國外的人過得不舒服,會因為這里的文教和德化而來到這里歸附);既然來了就要使他們歸附的人民)在這里安定地生活。

    而如今,這些都只是追求的目標,實際上魯國的遠人國外的人)不會來,國家分崩離析四分五裂),各派勢力在國內互相大動干戈打仗、攻伐),我恐怕季氏的子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魯君,意為︰季氏跋扈專橫,魯君指魯哀公)自不能坐視不管,因此將發生內變。”

    注釋︰

    1、季氏︰即季孫氏,魯國最有權勢的貴族。這里指季康子,名肥,魯國的大夫。

    顓臾zhuan yu 專余音)︰小國名,風姓,相傳為伏羲氏之後。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顓臾本為魯國的臣屬,季氏貪其土地,所以要攻伐它。

    2、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當時皆為季康子的家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3、有事︰有所作為,指有軍事行動。

    4、無乃︰這里有“恐怕要”的意思。是︰代詞,復指賓語“爾”。過︰責備。與︰同“歟”,相當于“嗎”。

    這句說︰恐怕要責備你吧?

    5、先王︰周的先王。東蒙︰即蒙山,在山東蒙陰縣南四十里。主︰主持祭祀的人。

    這句意思說︰當初周之先王以這個地方封顓臾,為了使它主祭蒙山。

    6、在邦域之中︰指顓臾為魯的附庸,已在魯國境內。

    7、把“為”字放在句末,作為疑問句的語助詞。社稷之臣,何以伐為︰既然是)國家的臣屬,為什麼要攻打它)呢?

    8、夫子︰指季康子。春秋時對大夫、先生、長者,都可稱“夫子”。

    9、周任︰一位古代有名的史官。

    10、陳︰施展。力︰才力,能力。就︰居。列︰位。止︰退。

    這兩句說︰為人臣者,當施展其才力以居其職位;如果不能這樣做,就應該辭職退位。意思是︰冉有等既有意見,就應該向季氏據理力爭,否則就應該去職,不宜隨聲附和,一味苟同。

    11、危︰不穩,這里指站不穩。持︰把著。顛︰倒,跌。扶︰攙著。相︰字面上指“扶相”,即攙扶盲者行路的人;實則指輔佐季氏的冉有等人。

    這三句意思說︰盲者遇到危險,攙扶的人不去護持他;盲者跌倒了,攙扶的人不去扶他起來。那還用攙扶的人做什麼呢?言外的意思是,季氏遇到危險和困難,冉有等人不設法挽救而任其胡為,是失其輔佐的責任。

    12、虎、兕都是猛獸。兕si四音)︰獨角犀牛。柙xia匣音)︰籠檻。以虎兕的出柙喻季氏的放肆故為。

    龜︰龜板,佔卜所用;玉︰玉瑞和玉器,玉瑞用來表爵位,玉器用于祭祀,皆貴重器物。

    櫝du讀音)︰櫃。

    以貴重的東西毀于櫃中,喻顓臾在邦域之內而受到侵伐。

    這三句意思是︰負責看守柙或櫝的人不得推卸過失,就是說冉有等人既在季氏家臣之位,則對季氏的行為都應負一定的責任。

    13、固︰指城郭完整堅固。費︰地名,是季氏的私邑,即今山東費縣。顓臾距費邑僅七十里,故說“近于費”。

    14、君子︰有品德的人。疾︰憎恨。夫︰那樣的。舍︰同“舍”,撇開。舍曰︰猶言“不說”。

    必為之辭︰一定另外找個借口。

    這句說︰君子最憎恨那樣的行為——口里不說他想得到這個東西,可是卻另外找一套理由來滿足他的目的。這指季氏明明是貪得顓臾的土地,卻找出後世子孫受顓臾的威脅做理由,以為征伐顓臾的借口。

    15、有國有家者︰指國君和大夫。諸侯有國,大夫有家。

    16、這兩句的“寡”和“貧”兩字應上下互易。

    貧︰指人民財用缺乏。寡︰指人口因逃亡而稀少。

    這兩句說︰不怕人民財用不足,而怕財產過度集中而貧富懸殊;不怕人口稀少,而怕上下不能相安。

    17、蓋︰助詞,常用在表示判斷的句子上頭,語氣比較輕。

    這三句說︰財物平均分配則無所謂貧,上下能和好共處則無所謂寡,上下既相安無事則國家自無傾覆的禍患。

    18、遠人︰指本國以外的人。文德︰文教和德化。來之︰使之來歸附)。

    19、安︰用如動詞,使……安定。安之︰使歸附的人民生活安定。

    20、魯國當時不統一,有季孫、孟孫、叔孫三家的家臣作亂。分崩離析,猶言“四分五裂”。

    21、干戈︰比喻戰爭。干是盾,戈是戟,都是武器。

    22、蕭︰“肅”之假借字。牆︰面對國君宮門的小牆,又叫做屏,略似後世大門外當門的照壁。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增加肅敬,故叫蕭牆。蕭牆之內,則隱指國君,即魯哀公。

    這三句意思是︰季氏跋扈專橫,魯君自不能坐視,因此內變將作。故孔子以為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魯君。

    喜歡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方便以後閱讀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第42章 我國封建社會初期∼戰國時代10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第42章 我國封建社會初期∼戰國時代10並對穿越歷史,從遠古到現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