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漢主李壽,得了趙主石虎的來書,竟而喜出望外,即遣散騎常侍王嘏,中常侍王廣,行馳赴往鄴城中,與趙王石虎定約。
漢興元年,東晉的咸康四年,(338年)的秋季七月,李奕的堂兄廣漢太守李乾與大臣合謀,想要廢黜漢主李壽。漢主李壽感到恐懼,于是讓兒子李廣與大臣在前殿盟誓,將李乾調任到漢嘉做太守。任命自己舊將李閎為征東將軍、荊州刺史,移鎮巴郡。
八月的時候,蜀地長時間下雨,莊稼受損,百姓遭受饑荒和瘟疫,漢主李壽命令大臣們暢言朝政得失。
平民龔壯呈上密封的奏章說
臣听說積陰德的人必定會得到陽間的回報,所以晏子公正斷案,其家族門第得以等待封賞。臣俯伏思量獻皇帝寬厚仁慈、恩惠廣施,赦免了很多人的罪過,聖德廣布,才孕育了陛下。陛下天性忠誠篤實,曾追懷先人的節操,志向可與周公、霍光相比,誠意能貫通神明。然而後來的想法違背常理,推翻了先人的遺命。像管叔、蔡叔那樣的叛亂發生後,讒言諂媚之言不斷滋生蔓延。
陛下為了大義而斷絕親屬關系,平定叛亂、恢復正道,上對星辰,昭告天地,與眾人歃血盟誓,全國都表示要稱藩于晉。
上天感應、人心喜悅,就像武王伐紂時白魚躍入船中一樣,雷霆震動以助聲威,疾風順應正義,神與人都真心認可,日月也顯得格外明亮。但議論的人並不明白,陛下只是暫時稱帝。如今大雨連綿,將近一百天,莊稼受損,再加上饑荒和瘟疫,百姓憂愁盼望,上天或許是想以此來告誡陛下啊。另外,先前的行動,只是為了挽救災禍,陛下的本心,原本沒有宏大的圖謀,如今長時間不改變,天下的人誰還能清楚地知道陛下的本心呢?況且關于玄宮的讖語難以知曉,而盟誓卻反而違背了,一旦邊疆有緊急情況,朝廷內外騷動不安,不能不深思長久的計策,為子孫後代做打算啊。臣認為應當遵守先前的盟誓,與吳會結交援助,以親近天子,他們必定不會吝惜高爵重位,來報答陛下的大功。
即使地位降了一等,也能永遠保有聖德,宗廟代代相傳,福祉無窮無盡,君臣在朝堂上銘刻功勛,百姓在下面安寧度日,通曉天下的最高道理,弘揚誠信謹慎的美好道義,垂衣拱手面向南方,振興詩歌禮儀,上與彭祖、韋馱爭美,下與齊國、晉國抗衡,不也是很好的嗎!議論的人有的說梁、益二州歸附晉朝就會榮耀,而六郡的人做事會不方便。從前公孫述在蜀地,外來的賓客執掌大權;劉備在蜀地,楚地的士人大多顯貴。等到漢朝征伐蜀地,百姓大半遭受殘害,吳漢、鄧艾向西討伐,整個國家被屠殺消滅,誰還會再區分楚地和蜀地的人呢!議論的人有的不明白安定穩固的根基,吝惜那些名位。
從前諸侯自己有卿相、司徒、司空,宋國、魯國都是這樣。到了漢朝的藩王,也有丞相。如今如果歸附晉朝,只會被尊崇看重,哪里會被削減權力呢!從前劉氏的郡守、縣令、縣長,才在州郡做官,是因為國家滅亡、君主更換的緣故。如今是符合道義的舉動,君主榮耀、大臣依賴,難道能同日而語嗎!議論的人又說臣應當做法正。
臣蒙受陛下的大恩,像天一樣庇護臣,像地一樣養育臣,讓臣能安心生活。至于榮華俸祿,無論在漢還是在晉,臣都不會擔任,臣又為什麼要去比得上法正呢!議論的人有的說晉朝必定會要求送人質,等到征兵討伐胡人時,該如何應對呢?據臣觀察,晉朝不用煩勞一兵一卒,一個國家前來歸附,威勢席卷四海,土地廣闊萬里,還會有什麼人質的要求呢!
胡人在北方,也是他們的憂慮。如今平常就有東北方的隱患,縱然下令征兵,只需援助漢川,還是有緩沖余地的。臣蒙受陛下深厚的托付,忘記了疾病的污穢,實在是感激特殊的待遇,希望能以微薄的言辭對聖明的時代稍有補益。曾害怕突然死去,不能表達愚笨的心意,辜負陛下的恩寵眷顧,恭敬地獻上懇切的意見,俯伏等待降罪殺戮。
這份奏章呈上後,漢主李壽看了很不高興,但受先前所說的話約束,把奏章秘藏起來不公開。
對于龔壯勸李壽依附晉朝廷之事,漢主李壽不肯從。
到了漢興三年春三月丁卯日(340年3月12日),右將軍李位都攻克丹川,東晉守將孟彥、劉齊、李秋等人全都戰死。
後趙君主石虎給成漢君主李壽寫信,想和他聯合出兵入侵東晉,約定平分長江以南的土地。李壽非常高興,派遣散騎常侍王嘏、中常侍王廣出使後趙;龔壯勸諫,李壽還是沒有听從。
李壽大規模修造戰船,整治武器、囤積糧食。準備東下。
秋季九月,李壽任命尚書令馬當為六軍都督,征集七萬多名士兵組成水軍,在成都大規模檢閱,鼓聲、吶喊聲充滿江面;漢主李壽登上城牆觀看,懷有吞並江南的野心,看著這些場面沾沾自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解思明勸諫說“我國國土狹小、兵力薄弱,吳會地勢險要且路途遙遠,圖謀它並不容易。”
漢主李壽怒叱道“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今趙欲與我平分江南,正是天授我朝的機會,奈何勿往?”
漢主李壽于是命令大臣們廣泛討論聯合後趙的利弊。
龔壯則說“陛下與胡人結盟,哪里比得上與晉朝結盟?胡人如同豺狼,消滅晉朝之後,陛下不得不向北面臣服于他們;如果和他們爭奪天下,就會因強弱懸殊而無法對抗,面臨危亡的局勢。春秋時期虞國、虢國相互依存卻最終被晉國滅亡的舊事,就是已經發生過這樣的警 示,希望陛下仔細考慮這件事。”
大臣們听了,都一致認為龔壯說的話有理,跪地叩頭、流淚勸諫。
漢主李壽見此情形,思考了之後,認為的確不妥當,這才放棄聯合後趙的計劃。士兵們都高呼萬歲。
漢主李壽的舊將李閎,曾為東晉所俘,後來逃奔到後趙國去了。漢主李壽于是寫了書信,讓人把信送回去後趙國,向後趙君主石虎請求遣返李閎,但因書信中稱石虎為“趙王石君”引發石虎不滿,于是在朝堂上面把信的內容交給朝臣們討論。
中書監王波說:“如今李閎以死自誓說:如果能歸骨于蜀,當糾帥宗族,歸順大趙王道教化。如果他守信用,則不動一兵一卒,坐定梁州、益州如果他不守信,也不過失去一個亡命之人,對趙國沒有任何損失!我國的將士那麼多,何必一定要留住此人?李壽既然僭稱帝號,如果我們下詔書給他,他也一定給我們下一道詔書,不如還是以書信的形式給他回復。示彼大度,免有違言,這也未始非懷柔之計。”
這個時候,正好挹婁國獻上梏木為箭桿、 石為箭頭的箭給後趙,中書監王波建議把挹婁國剛剛上貢的物品轉贈給漢國,于是說:“讓他們知道遠方的國家都已經歸服我趙國。”
趙主石虎听從,于是遣送李閎歸國,並且送給他厚禮。
到了使臣返回趙國的時候,對報告趙主石虎說當時把他們人送過去給漢主李壽的時候,他們並未稱謝,並且下令國中道“羯使來庭,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