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傳奇

第647章 蔡謨抗諫 李壽改元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王鐘亭 本章︰第647章 蔡謨抗諫 李壽改元

    卻說趙主石虎逃竄中途,遇著燕兵追殺而來。燕將叫作慕容恪,乃是慕容的第四子。慕容恪為慕容的妾高氏所生,其母高氏不被慕容所寵愛,所以慕容恪一直不為父親慕容所注意。直到慕容恪十五歲時,外貌高大雄健,性格雄毅厚重,慕容每次和他對話,慕容恪都能說出經世之理,最終得到了慕容的看好,目為奇童,授以孫吳兵法,至是統領士兵追擊趙主石虎,部下不過二千騎,卻擊敗趙兵十余萬人。

    趙兵原是勞累倦敝,不堪再戰,但亦由慕容恪勇往直前,才得大破石虎眾士兵,斬獲至三萬余級,奪回三十六座城,奏凱而回。

    趙主石虎狼狽跑回鄴城,檢點各軍,統皆殘缺,獨游擊將軍石閔,統領的這支軍隊獨得保全人馬。

    石閔本姓冉,父親冉良,是魏郡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人。其祖先曾任漢朝黎陽騎都督,家族世代擔任牙門將。後趙明帝石勒擊敗乞活軍統帥陳午時,俘獲了冉良。當時冉良年僅十二歲,趙主石勒命石虎收他為養子,並改名為石瞻。石瞻勇猛多力,攻戰無敵,歷任左積射將軍,封西華侯。

    石瞻歷任將兵都尉、左積射將軍等職,多次率軍攻陷東晉淮北州郡,戰功卓著。後來戰死。石虎憐憫石瞻殉難,因而撫養其子石閔如孫,使承父蔭。

    石閔年幼時就果斷敏銳,趙主石虎很寵愛他,如同對待自己孫子們一樣撫養他。等到冉閔成年後,身高八尺,驍勇善戰,多有計謀。

    在後趙政權,他先任建節將軍,爵位自西華侯改封修成侯,歷任北中郎將、游擊將軍等職。

    到了趙建武四年(晉咸康四年,338年),趙主石虎派大軍征討鮮卑慕容氏政權,冉閔也隨軍出征。同年,後趙軍在久攻棘城不克後撤退,途中被燕王慕容所派慕容恪部擊敗,損失慘重。當時各路軍隊都棄甲潰逃,唯有冉閔帶領的一支軍隊未遭創傷。此戰之後,冉閔威名大顯。

    趙主石虎極口贊賞,獎敘有加。養虎貽患,好一個冥冥冥之中有報應。復召趙攬為太史令,一面造船積谷,再圖攻打燕國。

    當時段遼尚在密雲山,派遣使者來到趙國,乞請趙國發兵相迎,結果中途反悔,又派遣使者到燕國,謝罪投降表示誠心。

    燕王慕容親率諸軍迎接段遼,段遼與慕容相見,自述前時使者查看趙國的情形,現當助燕拒趙,計殲趙軍。

    燕王慕容大喜過望,便派遣慕容恪帶領精騎,埋伏在密雲山,專門等待趙軍到來。

    趙主石虎,怎知段遼中途叛變,竟而派遣征東將軍麻秋,領眾士兵三萬人,前往迎接段遼。臨行時卻當面囑咐麻秋,說道“受降如受敵,不可輕忽哩。”畢竟還是有些智略,可惜已中人計。

    趙主石虎又命尚書左丞陽裕為軍司馬,令作向導。

    陽裕本是段氏的舊臣,前次趙軍入薊,戰敗降趙。石虎因他駕輕就熟,所以命他助麻秋,也是格外謹慎的意思。

    麻秋領兵前進,還道是石虎過慮,盡管縱馬急行。將到三藏口,乃是密雲山入谷的要道,遠遠探望,只有深林叢箐,並無兵馬往來,他遂麾兵入谷。才經一半,猛然听得胡哨聲起,深谷震響,始覺得毛發森豎,膽戰心驚。

    麻秋正顧慮間,那慕容恪已揮動伏兵,兩面殺來,麻秋慌忙退兵,怎奈山路崎嶇,易進難退,一時情急失措,竟致自相蹴踏,傷斃甚多。再經燕兵大刀闊斧,當頭亂劈,就使銅頭鐵骨,也被砍傷。何況是血肉身軀,怎禁得這番橫暴?當下趙兵三萬人,約死了二萬有余。單剩得幾千殘兵,保護麻秋逃奔。

    麻秋騎的馬已經受傷,于是下馬急跑,才得幸免。陽裕已被燕兵擒去。趙將單于亮失馬被圍,沖突不出,索性倚石危坐。

    燕兵叱令起來,單于亮厲聲道“我是大趙上將,怎肯受屈小人?汝等若能殺我,盡可下手,否則讓開走路,听我自歸。”

    燕兵見他狀貌偉岸,聲氣雄壯,倒也不敢進逼,但遣人走去報告給燕王慕容。

    慕容用馬迎接單于亮,召與敘談,大加器重,遂授為左常侍。單于亮見燕王慕容厚禮相待,也即受命。從前平州刺史崔毖東遁,妻女沒入燕庭。慕容命將崔毖女妻嫁給單于亮,並且釋放他出陽裕,使為郎中令,遂載段遼俱歸,待若上賓。

    越年,段遼復謀叛,于是把段遼殺死,並殺段遼黨羽數十人。又遣長史劉翔,參軍鞠運,到晉朝廷報捷,並乞冊封,晉朝廷未許,惟聞趙國為燕國所敗,也不禁躍躍思逞,倡出北伐的議論來了。也想出些風頭。

    是何人首倡此議?原來是征西將軍庾亮。出諸彼口,尤屬不符。

    咸康四年,晉成帝司馬衍命司徒王導為太傅,郗鑒為太尉,庾亮為司空。

    王導性格寬厚,但委任諸將趙胤、賈寧等,多不奉法,朝臣多引以為憂。

    庾亮不服王導,挾嫌尤深,曾經與太尉寫信道“君主已入盛年,早就應當親政。而王導不僅不還政,還以太師太傅自居,豢養無賴之士,您和我都身負先帝重托,這樣的大奸不除,有什麼臉面到地下去見先帝!現擬與公同日起事,廓清君側,公作內應,亮為外援,不患無成,願公勿疑!”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郗鑒閱覽書信後,付諸一笑,並不答復。

    有人探悉此事,報知王導,勸王導密為防備。王導嘆息道“我和元規休戚與共,像這種庸俗的傳言,不應出自智者之口。即使如你所說,我就頭戴方巾,歸隱還鄉,又有什麼可懼怕的!”元規乃是庾亮之字。

    話雖如此,但是因庾亮在外藩,卻要來干預內政,王導在朝中心內不平,常常在刮起西風的時候,用扇子擋起風塵,慢吞吞地說“庾元規吹起的灰塵把人弄髒了。”

    晉朝廷諸臣,統因王導老成宿望,為帝師傅,格外推重,且擬降禮相見。太常馮懷,派人爭取顏含意見,顏含正色說“王公雖重,禮無偏敬,降禮之言,是你們的事,我老了,不識時務!”

    隨後顏含對別人說“我听說討伐一個國家不問仁人,有人問佞于我,難道我有邪德嗎?”隨即上表辭官,退歸瑯琊故里;再歷二十余年,安然歿于家中。表明高尚。

    惟庾亮既反對王導,又欲竊名邀譽,借著北伐的虛聲,張皇中外。因特援舉不避親的古義,把兩個弟弟登諸薦牘,一是臨川太守庾懌,謂可監督梁雍二州軍事,使領梁州刺史,鎮守魏興;一是西陽太守庾翼,謂可充任南蠻校尉,使領南郡太守,鎮守江陵。再請授征虜將軍毛寶,監督揚州及江西諸軍事,與豫州刺史樊峻,同率精騎萬人,出戍邾城。然後調集大兵十萬,分布江淝,由自己移鎮石城,此非江南之石頭城,乃在淝水左近。規復中原,乘機伐趙。

    表文上面,說得天花亂墜,儼然有運籌帷幄,決勝疆場的狀態。其實只是做畫餅充饑。

    晉成帝司馬衍閱覽到庾亮的文表,也不禁怦然心動,于是將表文頒示給朝廷各大臣,令他們議復。

    太傅王導,是朝中領袖,且又得晉成帝詔命,升任丞相。這番軍國大事,當然要他首先裁決,王導看了表文,掀髯微笑道“庾元規能行此事,還有何說,不妨請旨施行。”言下有不滿意,實是請君入甕。

    太尉郗鑒接口說道“我看是行不得的,現在軍糧未備,兵械尚虛,如何大舉?”也是忠厚人的口吻。

    此外百官,亦多贊成郗鑒的建議。太常蔡謨,更是發出一篇大議論,作為議案,文如下

    蓋聞時有否泰,道有屈伸。暴逆之寇,雖終滅亡,然當其強盛,皆屈而避之,是以高祖受屈于巴漢,忍辱于平城也。若爭強于鴻門,則亡不終日,故蕭何曰“百戰百敗,不死何待也。”

    原始要終,歸于大濟而已,豈與當亡之寇,爭遲速之間哉?夫惟鴻門之不爭,故垓下莫能與之爭。文王身圮于里,故道泰于牧野,勾踐見屈于會稽,故威申于強吳。今日之事,亦猶是耳。賊假息之命垂盡,而豺狼之力尚強,為吾國計,莫若養威以待時。時之可否,系于胡之強弱,胡之強弱,系于石虎之能否。

    自石勒舉事,虎常為爪牙,百戰百勝,遂定中原,所據之地,同于魏世,及勒死之日,將相欲誅虎,虎獨起于眾異之中,殺嗣主,誅寵臣,內難既定,千里遠出,一舉而拔金墉,再舉而擒石生、誅石聰,如拾遺,取郭權,如振槁,還據根本,內外平定,四方鎮守,不失尺土。以是觀之,虎為能乎,抑不能也?假令不能者為之,其將濟乎,抑不濟也?賊前攻襄陽而不能拔,誠有之矣,但不信百戰之效,而徒執一攻之驗,譬諸射者百發而一不中,即可謂之拙乎?且不拔襄陽者,非虎自至,乃石遇之邊師也。

    桓平北桓宣為平北將軍,見前。守邊之將耳,遇攻襄陽,所爭者疆場之土,利則進,否取退,非所急也。今征西指庾亮。以重鎮名賢,自將大軍,欲席卷河南,虎必自率一國之眾,來決勝負,豈得以襄陽為比哉?今征西欲與之戰,何如石生?若欲守城,何如金墉?欲阻淝水,何如大江?欲拒石虎,何如甦峻?凡此數者,宜詳較之。石生猛將關中精兵,征西之戰,殆不能勝也。金墉險固,劉曜十萬眾所不能拔,今征西之守,殆不能勝也。又當是時洛陽關中,皆舉兵擊虎,今此三鎮,反為其用,方之于前,倍半之勢也。石生不能敵其半,而征西欲當其倍,愚所疑也。甦峻之強,不及石虎,淝水之險,不及大江,大江不能御甦峻,而欲以淝水御石虎,又愚所疑也。昔祖士稚在譙,田于城北,慮賊來攻,預置軍屯以御其外。谷將熟,賊果至,丁夫戰于外,老弱獲于內,多持炬火,急則燒谷而走,如此數年,竟不得其利。是時賊唯據淝北,方之于今,四分之一耳。士稚不能𥕜其一,而征西欲御其四,又愚所疑也。或雲賊若多來,則必無糧。然致糧之難,莫過崤函,而石虎首涉此險,深入敵國,平關中而後還。今至襄陽,路既無險。又行其國內,自相供給,方之于前,難易百倍,前已經至難,而謂今不能濟其易,又愚所疑也。

    然此所論,但說征西既至之後耳,尚未論道路之虜也。自淝以西,水急岸高,魚貫�流,首尾百里,若賊無宋襄之義,及我未陣而擊之,將如之何?今王師與賊,水陸異勢,便習不同,寇若送死,雖開江延敵,以一當千,猶吞之有余,宜誘而致之,以保萬全。若棄江遠進,以我所短,擊彼所長,懼非廟勝之算也。鄙議如此,伏乞明鑒?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這篇長篇大論之文,表示大眾,沒一人敢與他批駁,就是呈入御覽,晉成帝亦一目了然,料知北伐是一種難事,于是下詔令庾亮停止北伐,不必移鎮。

    咸康五年(339年),郗鑒病重,將府中事務交給長史劉遐,上疏請求辭職,疏文有雲

    臣疾彌留,遂至沈篤,自忖氣力,不能再起,有生有死,自然之分。但忝位過才,曾無以報,上慚先帝,下愧日月,伏枕哀嘆,抱恨黃泉。臣今虛乏,危在旦夕,因以府事付長史劉遐,乞骸骨歸丘園,惟願陛下崇山海之量,弘濟大猷,任賢使能,事從簡易,使康哉之歌,復興于今,則臣雖死,猶生之日耳。臣所統錯雜,率多北人,或逼遷徙,或是新附,百姓懷土,皆有歸本之心。臣宣國恩,示以好惡,處以田宅,漸得少安。聞臣疾篤,眾情駭動,若當北渡,必啟寇心。太常臣謨,平簡貞正,素望所歸,可為都督徐州刺史,臣亡兄子晉陵內史邁,謙愛養士,甚為流亡所宗,又是臣門戶子弟,堪任兗州刺史,公家之事,知無不為,是以敢希祁奚之舉。

    文中祁奚乃是春秋時晉人。郗鑒迫切上聞。這疏文上達朝廷後,不到數日,郗鑒便即謝世,年已七十有一。

    郗鑒系高平金鄉人,忠亮清正,能識大體,歿後予文成,所有朝廷贈恤,一如溫嶠故事。且依郗鑒遺疏,遷蔡謨為徐州刺史,都督徐兗二州軍事,晉朝廷即授郗邁為兗州刺史。

    可巧丞相王導,與郗鑒同時起病,先是郗鑒告終,晉成帝特別哀悼,特遣大鴻臚監護喪事,典禮,仿諸漢博陸侯霍光,及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予文獻。

    王導卒年六十有四,當時號為中興第一名臣。

    晉成帝征庾亮為丞相,庾亮復上表固辭,于是進丹陽尹何充為護軍將軍,庾亮弟會稽內史庾冰為中書監,領揚州刺史,充並參錄尚書事。

    當時庾冰受到朝野寄予厚望,庾冰上任後亦不分日夜處理政事,而且提拔後進,敬重當朝賢士,時人都他為賢相。及後庾冰又整理戶籍,查出萬多名本記錄的人,充實人口,增加軍資供應。

    庾冰勝過乃兄。獨獨庾亮尚欲北伐,又想申表固請,適而接到邾城失守的警信,方不敢再提北伐二字。

    邾城虛懸江北,內無所倚,外接群夷,真是孤危得很。從前陶侃在日,鎮守武昌,僚屬屢勸侃分戍邾城,陶侃乃引集將佐,渡水指示道“此城為江北要沖,差不多是虎口中物,我國家現在勢力,只能保守江南,倚江為塹,阻住戎馬,若出守此城,必致引虜入寇,非但無益,反且有損。我聞孫吳御魏,嘗用三萬兵扼守此城,今我兵不過數萬,怎能分顧?不若棄為空地,省得夷人生心,我卻好安守江南,尚不失為中策呢。”

    將士兵佐因陶侃說得有理,當然無言,于是隨陶侃渡江回鎮。陶侃既而去世,由庾亮代任,庾亮視邾城為要地,謂可借此進兵,于是使毛寶、樊峻,前往把守邾城。果然被趙主石虎聞知,立刻派遣大都督夔安,帶領石鑒、石閔、李農、張貉、李菟等五將,分率五萬人,進軍攻打邾城。

    毛寶忙向庾亮求救,庾亮反而視若無事,不急前往援救,終究導致邾城陷沒。

    毛寶與樊峻突圍出走,為趙兵所追,俱投江溺死。夔安又轉而攻陷淝南,連拔江夏義陽等郡,進圍石城。還虧竟陵太守李陽,發兵掩擊,方才得破趙兵,斬首五千余級,才將趙兵殺退。

    庾亮始終不敢渡江,但上表謝過,自願貶降三等,權領安西將軍。有志北伐者,果然如此?有詔免議,惟庾懌為輔國將軍,領豫州刺史,監督宣城廬江歷陽安豐四郡軍事,鎮守蕪湖。

    庾亮自邾城陷沒,憂慨成疾,咸康六年(340年)正月初一,庾亮旋即歿世,享年五十二歲,追贈太尉,曰文康,晉朝廷進升護軍將軍何充為中書令,命南郡太守庾翼為安西將軍,領荊州刺史,都督江荊司雍梁益六州諸軍事,代替庾亮鎮武昌。

    當時人懷疑庾翼年輕,不能繼承他兄長庾亮的業績。但庾翼盡心治理,軍務和政務都很嚴明,數年之間,官府和私人資用充實,眾人都稱贊他的才能。

    惟庾翼志大言大,好談兵事,既欲滅趙,又思平蜀,仍不脫阿兄氣習。因而通使燕、涼,擬與和好,倚為外援。

    那趙主石虎,卻也雄心思逞,貽書西蜀,志在並吞江南,願與蜀主平分。蜀本稱成,此時已改號為漢,就是主子李期,也已遭弒,為大將軍李壽所篡位了。

    玉衡二十四年(334年),李雄病死,太子李班繼位,李期與兄李越殺死李班,李期繼位,改元玉恆,封李越為建寧王,李期在位時期,任用庸臣,成漢政權在李期執政時期江河日下。

    成漢皇帝李期誅殺了李班的弟弟李都。派堂叔李壽到涪城討伐李都之弟李,李棄城投降東晉。

    李期封李壽為漢王,任命他為梁州刺史、東羌校尉、中護軍、錄尚書事;封兄長李越為建寧王,任命為相國、大將軍、錄尚書事。立妻子閻氏為皇後。任命衛將軍尹奉為右丞相、驃騎將軍、尚書令,王瑰為司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李期自認為圖謀大事已經成功,不重視各位舊臣,在外則信任尚書令景騫、尚書姚華、田褒。田褒沒有別的才能,李雄在位時期,曾勸其立李期為太子,所以李期非常寵幸厚待他。對內則相信宦官許涪等人。國家的刑獄政事,很少讓卿相過問,獎賞和刑罰,都由這幾個人決定,于是國家的法紀紊亂。竟然誣陷尚書僕射、武陵公李載謀反,致使李載被下獄而死。

    在此之前,東晉建威將軍司馬勛屯兵漢中,李期派李壽攻陷漢中,于是設置守官,設防于南鄭 。

    李雄的兒子李霸、李保無病而死,當時的朝廷百官都說是皇帝李期毒死了他們,于是大臣們心懷恐懼,人人不能心安。

    成漢第三位皇帝李期誅殺夷滅了很多人家,抄沒他們的婦女和財物來充實自己的後庭,宮內宮外人心惶惶,路上相見也只敢用目光打招呼,勸諫的人都定了罪,人人只想苟且免禍。

    李期又毒死李壽的養弟安北將軍李攸,和李越、景騫、田褒、姚華商議襲擊李壽等人,打算燒毀市橋而發兵。李期又多次派中常侍許涪到李壽那里去,察看他的動靜。

    大將軍漢王李壽,本為李期所忌憚,幸得不死,外鎮涪城。

    漢王李壽向來地位尊貴,有威望名聲,李期和建寧王李越等人都猜忌他。李壽害怕不能免禍,每當要入朝的時候,常常偽造邊疆的文書,以邊境情況緊急為借口推辭,李壽見李期、李越兄弟十多人正值壯年,並且都掌握著強大的兵力,擔心自己不能保全自身,于是多次派人去聘請巴西人龔壯。

    原來龔壯的父叔,前為李特所殺,龔壯早欲報仇,苦不得間,歷年悲慟,服闋未除,遠近稱為孝子。

    李壽亦聞龔壯之名,禮征不起,及李壽與李期有嫌,為龔壯所知。

    于是龔壯勸李壽成就大業,不如舍棄小利、依從大義,用危險換取安全,開拓國家、分封土地,長久地做諸侯,名聲比齊桓公、晉文公還高,功勛流傳百代。李壽听從了他的建議,遂與掾吏羅恆、解思明謀劃攻打成都。

    成漢帝李期亦防備李壽造成叛變,屢遣中常侍許涪窺察李壽,偵察動靜。又鴆殺李壽養弟安北將軍李攸。一面與建寧王李越,及尚書令景騫,尚書田褒姚華等,共同商議襲殺李壽,將要發兵,不料李壽已經先發,自率步騎萬人,由涪城徑趨成都,用部將李奕為先鋒,長驅直達。

    李壽之子李勢為翊軍校尉,留居成都,正是一個好內應。馬上開城迎接,李奕先入,李壽繼進,便圍住宮門,鼓噪不休。李期來不及防備,急得沒法,只得遣人出去慰問李壽軍隊。

    李壽奏稱建寧王越,與景騫田褒姚華,以及李遐李西,皆是懷奸亂政之徒,宜加重闢。

    李期尚未復報,已由李壽指揮兵士,收捕越等,隨到隨誅。

    那些兵士乘間四處搶掠,數日方定。

    李壽即矯稱任太後令,廢李期為邛都縣公,幽居別室,追戾太子李班為哀皇帝。于是大會將佐,熟商後事。

    羅恆、解思明、李奕,勸李壽稱鎮西將軍益州牧成都王,向晉朝廷稱藩,執拿邛都公李期,送往建康去。

    獨李壽的妹夫任調,與侍中李艷,司馬蔡興等,請李壽稱帝,不宜屈膝江東。李壽于是令卜人佔驗吉凶,卜人視得卦兆,謂可作數年天子。

    任調躍起而道“一日為帝,已足稱威。況多至數年呢。”怪不得古今盜賊,都想自做皇帝。

    解思明駁說道“數年天子,何如百世諸侯?”

    李壽微笑道“朝聞道,夕死尚可。任卿語原是上策哩。”所望在此。遂僭即帝位,改國號漢,年號為漢興,追尊父李驤為獻皇帝,母昝氏為皇太後,立妻閻氏為皇後,世子勢為皇太子,命舊吏董皎為相國,羅恆為尚書令,解思明為廣漢太守,任調為征北將軍,領梁州刺史,李奕為西夷校尉,從子權為寧州刺史,所有公卿守令,一律參換,舊臣近親,悉皆擯斥,特用安車乘馬,征龔壯為太師,龔壯獨不領受,乃听令縞巾素帶,待若賓師。庸中佼佼。

    邛都公李期,被幽禁,慨然嘆道“天下主降為小縣公,生不如死。”說著,即解帶自縊,年僅二十五,在位三年,李壽為幽公。李期妻子徙死窮邊。有詩嘆道

    敢戕孝子亂天常,叛賊何能不速亡?

    容易得來容易失,投環尚幸免刑章。

    李壽既僭位,便得趙主石虎來書,約他連兵寇晉,究竟李壽如何回復趙主,待至下節說明。

    喜歡濟公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濟公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濟公傳奇》,方便以後閱讀濟公傳奇第647章 蔡謨抗諫 李壽改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濟公傳奇第647章 蔡謨抗諫 李壽改元並對濟公傳奇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