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黃忠率領援師馳至陽平關,劉備與夏侯淵相拒,已經逾年,既得黃忠來助,遂命為先鋒,出關南行,渡過淝水,擇得定軍山要隘,安營下寨。
夏侯淵聞報,當即引兵來爭,一面奉書曹操,請速接應。曹操遂親督全軍,西指漢中,先派遣使人轉而告誡夏侯淵道︰“作為大將,應該小心謹慎,不能只憑血氣之勇,將當以勇猛為根本,然後用智謀取勝,如果只知道用武力,蠻打蠻干,一個人就能對付了。”
老瞞未始不知人,可惜垂誡太遲。夏侯淵不肯少改,定欲爭踞定軍山。法正勸劉備堅壁不動,徐俟敵變。
那心粗氣暴的夏侯淵,麾動部眾,一再進搏,俱被劉備軍隊射退;待至日昃,淵軍銳氣已衰,勢將退去。
日昃字面意為“太陽西斜”,特指太陽過正午後逐漸偏西的天象,古代計時中對應未時13001500),後引申為整個下午的泛稱。??)
法正對劉備說道︰“敵兵已懈,可乘間進擊了!”
劉備即令黃忠,登高臨下,一鼓作氣,黃忠驟馬當先,躍下山來,突入夏侯淵陣中,敵皆披靡。夏侯淵正思親自出兵抵敵,陡與黃忠驟馬相值,砉然一聲,便將夏侯淵首級劈落馬下。
益州刺史趙 ,急忙趕來救夏侯淵,已經是來不及,遂接住黃忠,交戰數合,又被黃忠劈死。
劉備見黃忠已經得手,策軍繼進,殺得曹軍東逃西散,好似天崩地塌一般。還是張合引軍援應,才得收拾敗卒,奔回營中。
督軍杜襲,與夏侯淵的司馬郭淮,因軍中驟失主帥,莫由稟命,勢且益危,于是權推張合為軍主,勒兵按陣,軍心稍定;一面飛書傳報給曹操,敦請進兵。
劉備已得大勝,臨兵漢水,意欲東渡;只因夾岸有曹兵守住,恐他半渡截擊,只好從緩。
忽而見漢水對面,塵頭大起,有許多人馬到來,料知是曹操親至,不禁笑語道︰“操雖自來,也無能為,我此番定得漢川了!”已有把握。
劉備遂斂眾據險,不與交鋒。曹操亦未敢進逼,但與劉備軍隊隔水相持,約閱旬余,未分勝負。
黃忠探得曹操軍隊運糧,多在北山下屯聚,便欲引軍襲取,劉備乃令黃忠先進,趙雲後繼。
黃忠自欲邀功,但與趙雲約定期間,過期方令趙雲進援。試想曹操專喜劫人糧草,豈有自己運糧,不加重防的道理?
黃忠恃勇輕進,悄悄的渡過漢水,直抵北山,果然看見糧車蟻聚,一聲吶喊,殺將過去,看守士兵當然駭走,黃忠正擬向前奪取,不防連珠炮響,曹軍兩面殺到,一是張合,一是徐晃,都是曹操手下的猛將。還虧黃忠一柄大刀,左招右架,沖開一條走路,且戰且行。
趙雲在營中候信,已過黃忠所約的期間,尚未見還,于是出營了望,遙見黃忠為曹操將士所追殺,敗奔回來,當即怒馬直前,讓過黃忠,截住曹操士兵。
曹操士兵雖眾,卻被趙雲挺槍突入,攪亂陣勢,馳驟了好多時,方才退回。
張合和徐晃,怎肯相舍?仍然從後追來。趙雲還至營中,令兵士掩旗息鼓,大開營門,但令兩旁埋伏住弓弩手,靜待敵軍,自己則匹馬單槍,佇立在軍營門外,張合與徐晃追趕到趙雲軍營,見趙雲孤身獨立,不覺稱奇,好一歇方敢向前,往趙雲方向奔來,趙雲仍然不動,惟把手中槍從後一揮,便是號令,一時間箭如雨注,攢射曹兵,曹兵統皆驚駭逃走。再加上天色昏黃,不知趙雲有多少伏兵,免不得自相踐踏,倉皇奔命。
趙雲更鳴鼓尾追,嚇得曹兵紛紛投水,溺斃無數。
趙雲將曹兵驅趕過漢水,奪得了許多的盔甲兵械,于是收兵回營。
越日由劉備至趙雲處親視戰處,不禁贊美道︰“子龍一身都是膽呢!”膽大還須心小,子龍非僅是膽大。
于是復搜乘補卒,與曹操堅持。曹操軍隊不得一勝,又遇上疫氣傳染,十死二三,不由的懷著退志。
忽然由許中傳到急警,乃是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太醫令吉本,猝然生變,射傷督軍王必;王必與典農中郎將嚴匡,合兵討平等語。原來曹操在鄴城中,常留長史王必,督領許中軍事。王必與京兆人金 友善,互相通問;金 是前漢宰輔金日 的後裔,慷慨任俠,自思世為漢臣,不願事魏,所以謀奪必軍,暗中結交耿紀、韋晃、吉本諸人,拒曹操迎劉備。待至建安二十三年的元夜,許中懸燈慶賀,王必亦在營中宴飲,席尚未終,變忽驟起,營外一片火光,照徹營內,王必慌忙上馬,出營逃生;忙亂中遇著一箭,正中左肩,忍痛逃往金 的家門,意圖躲避。
金 家聞有叩門聲,還道金 等人成功歸來,漫然相應道︰“王長史已殺死了麼?”王必這才知是金 實是同謀,忙轉身投入嚴匡營內,嚴匡即號召兵馬,出攻亂黨。這個金 也是太不謹慎了,人沒親眼看見,就慌忙打招呼,難怪謀劃敗露,這麼不等王長史完全進屋子里,然後趁著他不注意的時候,給他一刀?這樣的話,肯定也不會有後來這些亂事情了?所以說來,金 還是沒有缺乏穩重了)
耿紀等本無軍士,只帶了家僕數百名,東沖西突,哪里敵得過嚴匡?金 和吉本,相繼戰死,耿紀和韋晃被擒,梟首市曹;諸家老小,盡坐誅夷,嚴匡與王必于是聯名報告曹操。
曹操心雖感慰,總尚不能無憂;嗣復得知王必病死,更加系念,于是擬班師退去。但從此棄掉漢中,心又不甘,因復欲與劉備大戰一場,才定行止,當下使人約戰,夾水列陣。
劉備用法正計議,使黃忠和趙雲等,偷偷渡過上流,繞出曹軍的旁面,沖擊過去,一面用舟渡兵直攻曹操軍陣。
曹操只顧前面,不防兩旁有敵軍殺入,只得分兵對敵,自己徐徐引退,劉備得安渡漢水,進逼曹操軍隊。
曹操再整軍出戰,劉備遣養子劉封出馬,向前突陣,曹操即令徐晃截住廝殺,且揚鞭指語道︰“賣履兒慣使假子沖鋒,若叫我黃須兒來,看汝假子能相敵否?”語尚未畢,劉封已退去。
曹操正思麾兵追擊,忽然听聞劉備營中金鼓齊鳴,又未便輕進,因而使人前往召黃須兒。黃須兒乃是曹操之子曹彰,膂力過人,能手格猛獸,不避險阻;惟頦下生須如鐵,胡須顏色卻純黃,故呼為黃須兒。
及黃須兒曹彰奉命西來,曹操已退入長安了。原來曹操因屢戰無功,退至斜谷時,當晚餐庖人呈入雞湯,由曹操且食且飲,適由帳下弁目,入請夜間口號,曹操隨口說出雞肋兩字,弁目不敢細問,便傳令出去,將士不知所謂。
獨獨主簿楊修,連夜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旁人驚問何因,楊修答說道︰“雞肋兩字,寓有深意,棄之不甘,食之無味,據此看來,是必歸無疑了!”
將士等听到此言,便也各整歸裝。事為曹操所聞,查詰大眾,俱言由楊修所教,曹操忌憚楊修益甚。但看眾情已有退志,料難再戰,不若棄去漢中,即日旋師,于是拔寨齊起,退還長安。途中與曹彰相遇,囑令同回,黃須兒難違父命,也即折還。
劉備遂得據有漢中。並得降將王平,乃是曹操麾下的署理校尉,素知漢中地理,遂引劉備將劉封和孟達,攻破房陵,再進略上庸,收降太守申耽,漢中大定,群僚遂上表請劉備為漢中王。
劉備再三推辭,嗣經群臣固請,方才勉強答允,即于建安二十三年七月,在淝陽築設壇場,陳兵列眾,由群佐擁戴劉備登壇,劉備頭戴王冠,身披王服,佩王璽綬,受群下謁賀。禮成以後,立夫人吳氏為王後,子劉禪為王太子,進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趙雲為翊軍將軍。
此外文武百僚,俱進位有差,留鎮遠將軍魏延,留守漢中,兼領漢中太守,自引大軍,還治成都。軍師諸葛亮,當然出迎,劉備握手道故,具極歡洽。據《亮列傳》中,諸葛亮並未隨攻漢中,故本章節從正史,不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諸葛亮勸劉備表奏漢獻帝,繳還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劉備自然照行。諸葛亮復進言道︰“黃忠名望,與關馬不同,從前馬超來降,雲長尚欲與較優劣,今使忠與彼同列,彼必不服,宜從斟酌。”
劉備笑答道︰ “我自能向彼解說,軍師勿憂。”
先是關羽曾與諸葛亮書,謂馬超人才,可比何人,諸葛亮嘗答書道︰“孟起馬超字。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也不愧為一時人杰;但卻是黥英布。彭越。流亞,只可與翼德等並駕齊驅,尚未能及髯公的絕倫超群呢。”
關羽素美須髯,故諸葛亮稱為髯公。自關羽得此書後,始無異言,至是由司馬費詩,奉使荊州,授關羽印綬;關羽見了費詩,問及他將爵位,知黃忠得授職後將軍,與己並肩,不由的憤憤道︰“大丈夫豈可與老兵同列?請君將印綬齎還。”
這是雲長傲氣。司馬費詩從容道︰“君侯也太固執了。從前蕭曹與高祖並起,最為親舊,及韓信亡命後至,卻擢為統帥,嗣且封王爵,位出蕭曹上,蕭曹並不以為嫌,今漢中王與君侯,譬猶一體,休戚相關,不過按功行賞,宜擢黃忠,並無他意,君侯當體王苦衷,不宜以名位高下,爵祿多少,心存芥蒂呢。”
關羽聞言感悟,因即受命,且願乘勢攻取襄樊,面托費詩歸報。劉備壯羽忠奮,準如所請,關羽乃部署人馬,慷慨誓師,使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屯公安,責令輸糧濟師,不得有違;當下自督將士,前往攻打樊城。
樊城為曹操將曹仁所守,探得關羽兵至,即飛書傳報曹操,請即濟師。
曹操遣于禁為統將,龐德為先鋒,帶領七隊人馬,星夜援助樊城。既而來到樊城,與曹仁相見,曹仁令于禁等屯兵樊北,作為聲援。及關羽士兵進迫城下,內有曹仁守住,外有于禁龐德等接應,關羽急切不能取勝,也覺愁煩;可巧秋涼水漲,霖雨連宵,漢江一帶,兩岸泛濫,關羽登高了望水勢,默有所會,計上心來,便令部兵籌備舟筏,暗遣兒子關平往堵江口,灌決樊城。
樊城北地勢較低,首當水沖,于禁龐德,全未防及,一夕風雨大作,洪水暴漲,于禁所領七軍,都不知水從何至,倉皇亂竄,嚇得于禁魂膽飛揚,急往堤上避水。獨龐德躍馬水中,尚無懼色,時已黎明,忽听得鼓聲大震,來了許多戰船,順水殺來,龐德據住堤上,未肯退去。哪知來艦上一齊放箭,狀若飛蝗,曹操兵多被射倒,龐德尚張弓挾矢,向他對射,相拒了好多時,日已亭午,水勢益高,連堤上亦將淹沒,魏將董衡董超,勸龐德降敵,龐德大怒道︰“我受魏王厚恩,怎肯降人?”
說著即將二董劈分四段,龐德亦非曹魏故吏,奈何甘殉曹氏?復顧語督軍成何道︰“我聞良將不怕死,烈士不毀節,今日是我死日了;卿亦當努力死戰,勿負國恩。”成何依令向前,立被射落水中,余眾大駭,都向敵艦中奔入,棄械請降。
連于禁亦偷生乞命,匍伏長堤,束手受縛。獨龐德提著大刀,躍入堤邊一小船,砍倒船中軍士,用刀作櫓,意欲駛往樊城,偏兜頭遇一大筏,竟被撞翻,龐德隨船落水,方為所擒。
關羽大獲全勝,升帳訊囚,于禁跪伏乞憐,由關羽發往江陵,系獄待刑;及訊至龐德,龐德兀立不跪。關羽與語道︰“汝兄柔現在漢中,汝舊主馬超,亦在蜀中為大將,汝何不早降?”
龐德怒目答道︰“匹夫敢叫我投降麼?魏王方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乃系庸才,怎能與敵?我今日死,明日汝亦不得生了!”
關羽當然憤起,遂命人將龐德推出斬首,給棺埋葬。復乘水勢未退,麾令大小將校,分坐戰船,進薄樊城。
是夕暫宿舟中,恍惚有野豬進來,嚙住左足,忍不住失聲叫痛,因致驚醒,方覺是南柯一夢。
旁有關平在側,問及何因,關羽自述夢狀,且因足上余痛猶存,亦知凶多吉少,不免嘆息。關平請關羽退還荊州,關羽慨然道︰“我年近六旬,死亦何憾?況樊城將下,奈何遽歸?”過剛必折。
待至天明,即揮兵攻城,城中已變成澤國,內外水溢,垣牆逐漸摧陷,守兵搬土運石,填塞罅隙,尚憂不逮;再加關羽軍進攻,累得守吏日夜不安。或語守將曹仁道︰“危城難保,恐將不支,不若乘舟夜走,尚可全身。”
曹仁也覺自危,轉語參軍滿寵,滿寵諫阻道︰“洪水驟至,豈能久存?不數日自當退去,且魏王以此城托付將軍,正望將軍力當沖要,若棄城北走,恐黃河以南,皆非國家所有了!”
這一席話,說得曹仁亦為感奮,毅然誓眾,與城存亡,大眾始有固志。
關羽連攻數日,竟不能克,乃分兵往取襄陽,收降刺史胡修,及太守傅方;再命襄陽兵進擾郟下。河南土豪,望風響應,警報連達鄴中。
曹操先聞于禁敗降,龐德被殺,不禁長嘆道︰“我與于禁,三十年故交,奈何反不及龐德呢?”
因而封龐德二子為列侯。及聞關羽進兵至郟,威震河南,遂與將吏會商,擬移徙許都,避關羽銳氣。這是曹操狡詐處。
忽然有二人閃出道︰“于禁等為水所沒,並非力竭敗亡,不足深懼,臣等以為劉備孫權,外親內疏,若使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今何勿致書孫權,叫他潛躡羽後?且許割江南地封權,權當必樂從;彼既起兵,羽回救不遑,何敢再爭樊城呢?”
曹操瞧著,一是司馬懿,方為軍司馬,一是蔣濟,方為西曹掾,曹操掀須笑道︰“兩卿所見甚是,應即照行。”
曹操遂使人致書東吳,並令宛城屯將徐晃,引兵援樊城。嗣接孫權復書,願依曹操命,攻打關羽自效,曹操當然放心。
先是孫權從魯肅計議,與關羽結好,至呂蒙代肅後任,嘗欲圖關羽,回應前回。孫權尚欲先取徐州,後據荊州,呂蒙謂徐州易取難守,不如取關羽為宜。
孫權還有疑意,又遣使至江陵,為子求婚關羽之女,關羽不肯許婚,反將吳使叱回。畢竟太傲。孫權因而心下動怒。及曹操致書相約,便即依允,密飭呂蒙進圖荊州。
呂蒙復疏道︰“關羽往攻樊城,仍留重兵駐守江陵,無非為防蒙起見,蒙常有病,請召還建業,托名養痾,另遣他人代任,羽以為東顧無憂,必調兵盡赴襄樊,蒙卻潛軍直進,攻彼無備,一舉便可成功了。”
孫權依了呂蒙言,即召呂蒙還都;呂蒙復舉陸遜自代。陸遜系吳人,字伯言,為孫權佷婿,官拜定威校尉,年少多才,未經大任,孫權慮他望輕資淺,未足以代替呂蒙原職。
呂蒙當面答道︰“正惟遜未有遠名,非羽所忌,故特為薦舉;蒙知遜外斂內明,必能任重,幸勿多疑。”
孫權于是令陸遜為偏將軍,任右都督,代呂蒙把守陸口。
陸遜奉命到任,即作書賀關羽,備極謙恭。言甘者心必苦。關羽竟為所欺,不加後防,且調江陵兵,合攻樊城。
是時曹操將士徐晃,已出援曹仁,屯兵陽陵坡。
關羽聞徐晃將至,急圍樊城,盡力督攻;正指揮間,不料城上偷放一箭,正中左臂,箭頭敷有毒藥,鏃雖拔去,毒已入骨,遂致腫痛未消,不能運動。
幸虧請得沛人華佗,夙長醫術,延請調理。沛國焦縣今安徽省亳州市)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甦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于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
話回正題,得請神醫華佗醫治,華佗對關羽說毒陷骨中,必須割骨去毒,方可無恙。
關羽便伸臂令治,毫無難色。將吏都入帳探視,由關羽邀與共飲,右手執杯,左手剖臂,一任華佗�l刮,血滿盤器,仍然引酒舉 ,談笑自如。及 刮已畢,用藥敷治,縫裹合口,其臂即自能展舒,痛苦自消;關羽歡然道謝,留華佗夜宴,酬以百金。
越宿華佗即告辭,勸關羽息怒靜養,方可復原。關羽志在討曹,怎肯中止?且因天晴水退,樊城仍未能克,越覺焦灼,營中兵士日眾,糧食不繼,屢向糜芳傅士仁催索,未見時至;禁不住大怒道︰“他二人敢慢我軍令,他日回軍,定當盡法懲治。”遂行文再催,反至杳無影響。
關羽不得已,撥兵至湘關截取吳米,聊濟軍需,誰知米雖截得,那呂蒙已潛領舟師,扮作商船,使白衣人搖櫓過江,掩至江陵,招降糜芳傅士仁,竟將南郡公安,一並取去。
關雲長之後路已斷。關羽尚未聞知,仍想力攻樊城,城幾垂陷,忽然由徐晃統兵殺來。
關羽與徐晃本系故交,當即拍馬往迎,既與徐晃見面,各在馬上寒暄數語,徐晃突然回顧將卒道︰“誰能取得雲長首級,當重賞千金。”
關羽驚訝道︰“公明何驟出此言?”公明乃是徐晃之字。
徐晃朗聲答道︰“晃為國家大事,怎敢因私廢公?況素知雲長效忠劉備,今南郡公安已被吳將呂蒙襲入,雲長且進退無路,不死將何待呢?”惡極。
說罷,即揮兵齊進。關羽亦引軍抵敵,約有幾個回合,關羽部下都系念江陵,並皆潰退;任你力敵萬人的關雲長,也只好且戰且走。不料樊城里面的曹仁,又復沖出,與徐晃合兵夾攻,關羽士兵大亂,引將士急奔襄陽。就是偃城四冢的屯兵,已由徐晃射入軍書,說明荊州失守,紛紛記念家室,相率奔還。
關羽退至淝口,尚疑徐晃搖惑軍心,下令駐營,探听荊州確耗。偏接偵騎回報,果然糜芳傅士仁,挾嫌降吳,荊州盡失,頓致悔恨交並,箭瘡復裂;急切無從設法,勉依將吏計議,使人致書呂蒙,責他背盟奪地。及去使還報,謂由呂蒙格外優待,所有關公全眷,及從軍將士諸家屬,無不周恤,秋毫無犯,惟言荊州本是吳地,所以收還。愈甘愈毒。
說得關羽恨上加恨,奮髯張目道︰“好個奸賊!我雖死尚不饒汝!”
遂遣使至劉封、孟達處乞援,一面引兵渡江,再欲奪還荊州。
行至半途,正值呂蒙、陸遜,分兵邀擊,把關羽軍隊困在垓心,經關羽奮力殺出,部眾多被荊州士兵,招誘回去,單剩數百騎親從將吏,走保麥城。再使人催召劉封和孟達,兩人竟然不奉關羽命令,托言山郡初附,未便出師。眼見得這位關公,勢窮援絕,沒奈何棄去麥城,夜出西奔,隨身只有子關平及周倉等十余人。
行至臨沮,伏兵驟發,吳將朱然潘璋,左右殺出,關羽不能再戰,奪路急走;前面山徑叢雜,夜色昏蒙,一腳踏空,跌入陷坑,潘璋的部下馬忠,領兵追至,竟將關公父子,一並擒去。
試想,關公是一位忠肝義膽的丈夫,豈肯臨危怕死?孫權雖欲勸降他,卻誓不承認,遂致殺身成仁,父子同盡;周倉等亦皆為主捐軀。羅貫中《三國演義》謂關平為關公養子,史傳但言子平,今從之。)
有詩嘆道︰
赤膽忠心誓報劉,越江討賊死方休;
東吳不念東風惠,萬古江潮咽恨流。
欲知關公歿後情形,待至下回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