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傳奇

第612章 梟雄代捉刀,功臣邀賜蓋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王鐘亭 本章︰第612章 梟雄代捉刀,功臣邀賜蓋

    卻說華歆弒殺了伏後,並誅戮伏氏家族,然後復來報告給曹操,曹操當然心喜,錄為首功,尋且表華歆為軍師。

    說起華歆履歷,本來是有些名望,曾與北海人管寧邴原,為同學友,時號三人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

    但華歆佯裝為高尚,暗地里實是貪婪。管寧曾經在園種蔬,鋤地見金,掉頭不顧,

    華歆卻在旁邊就蹲下把那塊金子撿了起來,拿在手里把玩了又把玩。只是後來看管寧臉色不對,就把那塊金子丟了。管寧見華歆如此反復的舉措,已是心懷鄙薄。

    一日同坐觀書,聞戶外有車馬聲,管寧不為所動,獨華歆棄下手中書出來觀望,自是管寧與華歆割席,不復與友;後來管寧廬居山谷,終身不仕。

    邴原雖由曹操闢召,入為丞相征事,但仍閉門自守,非公事不出,兩人志趣,俱有足稱。惟華歆得為豫章太守,已歸服孫吳,嗣復得曹操征命,往投許都,參司空軍事。荀𨘥@籃螅 勾  惺榱睿 叱鮮麓硬懿  尤晃  髫觶 逼鴰屎罄戳恕1炔懿儆榷瘛br />
    惟漢獻帝自伏後死後,悲懷未釋,曹操卻進言道︰“臣女已並邀寵御,次女最賢,可立為中宮。”

    漢獻帝劉協聞言,頗感無奈,遂于建安二十年正月,冊立曹貴人曹節為皇後。百官因為是魏公曹操女兒,格外諛頌,且並至魏公府中拜賀,自不消說。只難為了曹操長女,名為阿姊,卻要向妹子朝參。

    曹操復起兵西征,命夏侯淵張合為先鋒,自率諸將為後應,往圖漢中。

    張魯聞報,忙與弟張衛商議,張魯謂曹操兵力勢大,不如出城投降;獨張衛以為漢中險阻,可以抗拒曹操,遂號召兵馬,據守陽平關。

    陽平關在叢山峻嶺中,卻是天然險要,居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形勢。

    曹操連攻旬月,竟而不能攻下,欲引兵退歸。西曹掾郭諶入帳諫阻,略言︰“魯兄弟同守異心,必有內變,不如緩待時機,總可得志,”

    曹操卻想出一計,揚言退軍,拔寨齊起。張衛聞得曹操士兵引回,即出關追擊,哪知行至半途,突然有野鹿數千頭,掩入衛軍,衛軍自相驚潰,陣勢遂亂。不意曹操將後軍變做前軍,蜂擁殺來,張衛如何抵擋?當即奔回。

    曹操士兵復乘勝進逼,四面圍攻,守兵已無斗志,紛紛遁去,張衛亦只好夜走,與張魯竄入巴中。

    張魯臨行時,左右請盡毀倉庫,免為敵方物資,張魯獨慨然道︰“我本欲歸命國家,只苦意不得達,今不得已出奔巴中,倉廩府庫,應歸國有,奈何毀去?”

    當下一律封藏,方才西走。曹操既入陽平關,一路無阻,直接抵達南鄭,見張魯封庫自去,料定他有投降之意,便遣人慰諭張魯,叫他前來投誠,不失侯封。

    張魯復書願降,曹操便派吏往迎,待以客禮,拜張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

    張魯五子及部將閻圃等,亦各得封爵,還有馬超遺將龐德,也投降曹操受封。

    曹操于是令張魯就國,留夏侯淵和張合,同守漢中,即日下令班師。主簿司馬懿獻議道︰“劉備用詭計俘虜劉璋,蜀中之人還未曾歸附他就又興兵爭奪江陵,這正是破劉的大好時機。今若在漢中陳兵示威,益州就會震動不安,再進兵威逼,蜀兵勢必瓦解。趁這個機會,一定能大功告成。聖人不能違時,也不能失時哩。”

    益州指的蜀地)

    曹操笑答道︰“︰“人生苦于不知足,已經得到了隴右,還想得到蜀地,這是人心無足。”

    遂不听司馬懿所言,起行返回鄴城。即此可見司馬懿之貪狡更過于曹操。

    先是曹操妻子丁氏無出,妾劉氏生子曹昂,殉難宛城。曹操復納娼女卞氏,而生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遂得專寵。操竟以妾為妻,廢黜丁氏,進卞氏為繼室。曹操本來不知禮義。

    曹植性機警,才又敏贍,曾作《銅雀台賦,》援筆立就,彬彬可觀,曹操獨加寵愛,欲立曹植為嗣子。問諸賈詡,賈詡默然不答,及曹操再三詰問,賈詡始微笑道︰“適有所思,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呢!”語足矣。

    曹操大笑而止。已而丁儀、楊修等,復屢次贊譽曹植之才,勸曹操立嗣,曹操又覺得動疑,密書問及百官,尚書崔琰獨露板作答道︰“春秋大義,立子以長,五官將指丕。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願誓死守道,不敢違經。”

    曹操得書後,未免嘆息。且因曹植為崔琰佷婿,不私所親,更加推重。

    崔琰曾經薦舉鉅鹿人楊訓,闢為丞相屬掾;至曹操自漢中引歸,群吏復議進曹操為王,楊訓更發表稱頌,備極阿諛,崔琰覽表不悅,即貽書責備楊訓道︰“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

    曹操竟令左右入宮報告漢獻帝,取得詔命,晉爵魏王。可巧南匈奴單于呼廚泉,遣使入朝,並謁見祝賀魏王曹操。

    曹操他因自己身高較矮、容貌普通據描述眼楮細長、肌膚偏白,但整體儀表平平),擔心影響外交威儀,于是指派眉清目秀、須長四尺的崔琰代替自己坐在主位,而曹操自己則扮作侍衛持刀旁立。曹阿瞞就是愛瞞,干啥都想瞞人。)

    及外使謁見完畢而自歸,單于呼廚泉,問及魏王德儀,使人笑答道︰“魏王原非凡姿,但捉刀人,卻是真正英雄。”獨具明眼。

    呼廚泉于是親自入朝,為曹操所留,歲給錢帛芻米,如列侯例。但使右賢王去卑,監管匈奴。

    嗣且分匈奴為五部,令呼廚泉子弟,皆作部長,選漢人為司馬,充作部監,意在分鎩虜勢,不令猖獗。但是胡人多散居內地,無復防閑,華夷界限,逐漸潰裂,不可謂非曹操作俑哩。

    曹操自以為威德及遠,無人可比。嗣探得崔琰書語,說是會當有變,遂目為怨謗,收崔琰下獄,罰充徒隸。

    一夕登台玩賞,想是銅雀台上。望見曹植妻子乘車出游,滿身衣繡,裝束得非常艷麗,心下不禁憤恨,竟罷賞歸家,逼令自盡。復因曹植妻子為崔琰兄女,遷怒及崔琰,亦將崔琰賜死,時人無為崔琰呼冤。東曹掾毛,感傷崔琰無辜,作文哀吊,亦被逮捕緝拿;幸由僚佐桓階和洽,代為申理,始得釋放出監獄,得以免官歸里。

    曹操因南匈奴已服,忽然記起故中郎將蔡邕,有女兒名琰,字文姬,在東漢興平年間約公元195年),蔡文姬在戰亂中被南匈奴騎兵擄走,因才貌出眾被左賢王納為妾室。已經在匈奴之地淪陷十二年之久。

    曹操乃特遣使者齎金北去,將蔡琰贖歸。

    曹琰,字文姬,博學多才,兼精音律,蔡琰九歲時,父親蔡邕夜間彈琴,突然斷了一根弦,蔡琰說︰“是第二根弦斷了。”蔡邕說︰“你這不過是偶然說中罷了。”于是故意弄斷一根問她,蔡琰說是第四根,並無差謬。

    蔡文姬早期嫁給河東衛仲道,衛仲道早亡,二人又沒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家里。

    及父親蔡邕為王允所殺,家室流離,蔡琰竟被胡人擄去,沒入右賢王帳下,生得二子,作“胡笳十八拍,”流傳遠近。

    曹操曹操向來喜愛文學、書法,常與蔡琰的父親蔡邕有文學、書法上的交流。曹操見蔡邕沒有子嗣,用金璧從南匈奴那里將蔡琰贖回來,令再嫁屯田都尉董祀為繼妻。當時古人認為蔡文姬有才無節,終究留有遺憾。)

    董祀才娶得才婦不久,董祀做屯田都尉時,犯法該判死罪,蔡文姬到曹操那兒去為這事求情。

    當時公卿、名士以及遠方的使者賓客坐滿了一屋子,曹操對賓客們說︰“蔡伯喈的女兒在外頭,今天讓各位見見她。”等到蔡文姬進來,蓬著頭,赤著腳,叩頭請罪,聲音清亮,很會說話,那意思非常辛酸悲哀,大家都因此而變了臉色。

    曹操說︰“我確實同情你和董祀,但是判決的文書已經送出去了,怎麼辦?”

    蔡文姬說︰“您馬廄里有上萬匹駿馬,還有數不清的猛士,為什麼舍不得讓人騎一匹快馬追回文書,救助一個將死之人呢?”

    曹操被她的話感動了,就追回判決的文書,原諒了董祀的罪過。當時天氣還很寒冷,又賜給她頭巾和鞋襪。曹操又問道︰“听說夫人家里原來有很多的古典書籍,還能記得起來嗎?”文姬曰︰“從前我過世的父親留下的書籍四千余卷,因我遠離家鄉處境艱難,沒有能保存下來,現在能記得背誦出來的,才只有四百多篇罷了。”

    曹操說︰“現在我應該派十個書吏到你那里去抄寫。”文姬說︰“我听說男女有別,按照禮制男女之間不能親口傳授。請給我紙筆自己抄寫),是用楷書還是草書全听您的命令。”于是就憑記憶)抄寫,送給曹操。曹操于是遣蔡琰歸家,使蔡琰隨時錄送。

    蔡琰將曹娥碑文一並錄入。碑文為邯鄲淳所撰,獨文後有八字雲︰“黃絹幼婦,外孫臼。”為蔡琰父蔡邕所題。

    曹操瞧這八字,不解所謂。查及曹娥履歷,乃是漢順帝年間的孝女。

    孝女曹娥是上虞曹盱的女兒,他的祖先和姬姓周王朝有著共同的血統,只是年代久遠,遷居到上虞後就被人們遺忘了。曹盱不但有邊打擊樂器邊唱歌的藝術才能,而且還能和著曲調在祭祀儀式上舞蹈,使神高興。在漢順帝的漢安二年公元143年)的端午節,正是民俗祭祀潮神的日子,迎神的船隊由曹盱指揮,船逆著江流行駛。這一日風急浪高,主祭船被浪打翻,曹盱落水身亡,人們許久都沒有打撈到他的尸體。曹娥當時年方十四,她在江邊大聲哭喊著尋找父親,一直尋至第十七天仍不見父尸,便投入江中,欲尋找父親尸體。五天後,人們看見曹娥抱著父尸浮出水面,里人因而為父女二人埋葬。後來縣長度尚,復為改葬,就在墓道旁立碑,使弟子邯鄲淳為文。

    蔡邕南游吊古,就在碑後續題八字,時人都莫名其妙,連足智多謀的曹阿瞞,也被難倒。轉問左右文吏,獨有主簿楊修,能識蔡邕意,謂黃絹系由絲染色,色旁加系,便是“絕”字;幼婦即少女,少女拼成一字,便是“妙”字;外孫為女之子,女旁加子,便是“好”字;味屬辛,臼受辛器,便是受旁辛字,合成“辭”字;總計是“絕妙好辭”一語。曹操不禁嘆服,但亦未免忌楊修多才,暗中為加防。不脫奸雄故智。敘入此段,實為二女寫照。

    好不容易已是建安二十六年,曹操因孫權不服,復出師東下,進至居巢。

    孫權先遣部將呂蒙,攻拔皖城,擒住廬江太守朱光;嗣又由孫權親率大軍,進圍合肥。合肥在皖城北,由曹操將張遼、李典、樂進、居守;曹操預防孫權進攻,致與密函,謂待敵至乃發。

    及吳軍大至,張遼等始敢發書,書中只有三語雲︰“若孫權到來,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勿得同出。”

    李典、樂進,尚以眾寡不敵為疑,張遼獨慨然決戰,李典與樂進始無異言。當下募得敢死士八百人,椎牛夜飲,詰旦開城猝發,遼挺戟先驅,陷入孫權軍營,直至孫權麾蓋前面。

    孫權走登高阜,揮兵圍遼,繞至數匝。遼十蕩十決,無人敢當,再加李典引兵援應,也是踴躍無前。

    自清晨戰至日中,吳人奪氣,張遼與李典乃徐徐引歸,登城固守,眾心始安。孫權圍城逾旬,竟不能拔,撤兵東歸,自與諸將斷後;尚在逍遙津北,不意被張遼察悉,遽率步騎掩至,孫權之將士呂蒙、甘寧,急忙抵敵,還是招架不住。

    張遼仗戟突入,領兵圍權,幸虧孫權親將凌統,左右翼護孫權沖出包圍,再回馬與張遼接戰,不使再進,孫權得馳上津橋,放馬過去。

    哪知橋南已被張遼軍士拆斷,相隔丈余,慌得孫權倉皇失措,進退兩難;牙將谷利,請孫權退後數步,自在馬後揚鞭一擊,馬始奮足騰躍,飛過橋南。凌統截住張遼,血戰多時,左右盡死,凌統亦身受數創,料知孫權已經走脫,方才奔回。

    呂蒙、甘寧,也都敗退,沿津逃生。

    孫權得部將賀齊舟師,下船避敵,遙見將士等繞河散走,急令賀齊劃船接下,方得渡回。

    賀齊流涕諫孫權道︰“此後,主公須當自重,不可輕敵,今日幾危險不測了。”

    孫權答說道︰“謹當銘心,不但書紳。”乃收軍回保濡須,撫視瘡痍,緩圖報復。

    適為了荊州問題,齟齬多日,方得解決;詳情見下。忽然來報曹操親督大兵,來到居巢,孫權不得不整軍迎敵。

    曹操士兵號稱四十萬,孫權士兵只有七萬人,客主異形,吳人多有懼色。何不記及赤壁時耶?甘寧獨挺身效命,願為前鋒,孫權撥精兵三千人,隨甘寧先進。甘寧選得健兒百人,俟夜與飲,各盡一觴,當即披甲上馬,引百騎潛襲曹營;到了營旁,拔開鹿角,吶喊而入。

    曹軍驚惶失措,被甘寧等左劈右斫,斬人首至數十級,甘寧尚欲沖突進去,里面卻用車仗穿連,排若鐵桶,無隙可鑽,曹操真能軍。

    甘寧只得左右馳逐,喧噪了好多時;及見曹操軍營中舉火如星,兵馬匯集,便領兵還寨,百騎中不折一人,因即夜報孫權。

    孫權喜說道︰“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與相敵了。”遂賜甘寧絹十疋,刀百口。

    既而兩軍大戰,水陸分爭。吳將徐盛、董襲,督領舟師,至水口鏖斗,徐盛殺得性起,登岸沖鋒;董襲守船擊鼓,突然間有暴風刮來,蕩覆數舟,兵士請董襲避去,董襲仗劍大喝道︰“將受君命,在此防賊,怎得棄船自去?敢有復言者斬!”

    說至此,狂飆尤甚,白浪滔天,董襲坐船被覆,竟致溺死。

    徐盛孤軍深入,幸得陸軍接應,不致陷沒。但曹操軍隊究竟勢大,東一支,西一隊,把吳軍沖作數截,孫權數次被敵軍圍住,幸而有周泰保護,脫出包圍退走。偏將軍陳武,竟致戰死,各將紛紛引還,馳入濡須塢中。

    曹操亦收軍引去。孫權檢點士卒,傷失頗多,自思戰雖失利,還虧諸將努力,得免大損,乃設宴犒勞;行酒至周泰前,孫權令周泰解衣,看見周泰身上創痕累累,問及所苦,周泰迭述前後受創,約數十處,並言為主效力,雖死不恨。

    孫權不禁流涕道︰“卿為孤兄弟,不惜身命,被創數十,膚如刻劃,孤亦何心,敢不視卿如骨肉呢?從此當與卿同休戚,借報戰功。”

    說著,親起把盞,連酌三大觥,周泰且飲且謝,盡醉方休。待周泰回營時,命將自己麾蓋,移與護送;越日復另制青蓋為賜,特示寵榮。

    惟與曹操相拒月余,不能取勝,乃從張昭等計議,令都尉徐詳,至曹操軍營請和。曹操亦因江東難下,許從和議,留夏侯𠴱@ 莧省 帕扇  褪鼐映玻 曰刳小br />
    孫權亦進周泰為平虜將軍,使督濡須;引兵還都。

    才閱數旬,即由陸口屯將魯肅,報稱病重求代,孫權派吏問疾,齎給醫藥,一時尚未令卸職,叫他在任養痾。

    時魯肅年未滿五十,本是服官從政的時候,因平居為國經營,煞費心力,所以未老即老,病不能興。

    魯肅始終主張聯合劉備,荊州借劉備,謀出一人。當劉備取益州時,孫權令諸葛瑾索還荊州,關羽不允,幾至失和,還是魯肅出為周旋,請關羽單刀相會,面述孫權命,請關羽把荊州繳還。關羽勃然道︰“烏林一役,赤壁在江南,烏林在江北,故不妨互言。左將軍身在行間,戮力破敵,難道獨無一塊土相酬,乃尚來索地麼?”

    魯肅亦正色道︰“前與劉豫州相遇長阪,豫州為操軍所敗,計窮力竭,將圖遠竄,當由肅轉報吾主,特加矜愍,不愛土地兵甲,力卻曹軍;又因劉豫州無地可容,權借荊州,今劉豫州既已得蜀,仍將荊州佔住,背德失好,恐難免天下恥笑。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今君身當重任,奈何不以義相輔,反欲以力相爭,有傷和氣呢?”

    兩人所說,俱非無理。關羽尚未及答,旁有為關羽握刀的隨將,叫做周倉,目大呼道︰“天下土地,惟德所與,難道必歸汝東吳麼?”

    關羽佯叱周倉道︰“這是國家大事,汝有何知?乃亦來多言,可速出去,”

    周倉已會意,立即出外,駕舟迎羽。關羽即與魯肅告別,說是當轉達左將軍,從長商議,語畢即行。

    魯肅復與劉備直接交涉,劉備乃許分荊州,就湘水為界,自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吳,自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仍為劉備據有,孫權亦允議,再使諸葛瑾與劉備訂約,始得息爭。

    魯肅竟于建安二十二年病歿,孫權親自臨喪,賻贈甚厚。荊州人士,俱為嘆息;連諸葛亮亦為發哀。後任為吳左護軍呂蒙。

    呂蒙生性狡詐,與魯肅心術不同,于是孫權劉備之和誼,漸致破裂。

    那曹阿瞞反得一意西略,幸而天意三分,不使曹氏混一,所以漢中地已得復失,反被劉備奪去。

    曹操本使夏侯淵為都護將軍,督同張合徐晃諸將,屯守漢中,且命丞相長史杜襲,為駙馬都尉,留督漢中事,張合奉曹操軍令,進兵攻略三巴;劉備方令張飛駐守巴西,與張合相拒至五十余日,張飛用了一計,襲破張合軍營,張合敗還南鄭,張飛于是向劉備告捷。法正乘間和劉備說道︰“曹操西降張魯,得定漢中,不乘此入圖巴蜀,乃留夏侯淵張合屯守,匆匆北返,這非由操智不及、力尚未足哩!今觀淵合才略,未必能勝我將帥,我正好進取漢中,為蜀屏蔽,此機不可再失了。”

    劉備于是留諸葛亮居守成都,即用法正為參謀,率諸將進兵漢中。行過巴西,由張飛出迎大軍,劉備即命張飛移屯下辨,且遣馬超、吳蘭為助,自率諸將,進次陽平關。

    曹操聞劉備東出,亟命夏侯淵等抗拒劉備,另遣曹洪領兵,往爭下辨。

    張飛使馬超和吳蘭出戰,吳蘭竟而陣亡,馬超收軍入城,與張飛合力拒守。

    劉備在陽平關上,遣將攻打夏侯淵等,亦未得大捷,乃再貽書諸葛亮,促令濟師。

    諸葛亮再撥兵二萬人赴關,特遣老將黃忠為統帥,前往協助劉備。自經黃忠一行,遂使曹氏大將,就此喪元。正是︰

    倚老不妨重賣老,妙才未必果多才。

    夏侯淵字妙才。

    欲知後來交戰情形,待至下回再表。

    捉刀一事,見得曹操渾身詭譎。即如接見外使,本在無足重輕之例,但是曹操必令崔琰為代,豈不是多事?崔琰敢代曹操,曹操已隱忌之矣;置崔琰于死,豈僅為書語之不遜耶?

    且贖回蔡文姬所以沽名,妒楊修所以是嫉才,曹操的舉措,純然就是老奸巨猾的伎倆;欺一時尚可,欺後世固是不可!孫權不能敵張遼,安能敵曹操?一敗于逍遙津,再敗于濡須口,僅賴周泰等之拼生翼護,才得脫圍,可見赤壁之戰,微孫劉之合力,則東吳未必幸存。

    關雲長拒索荊州,非真強詞奪理,而魯肅以聯劉為本旨,始終不變,蓋誠有見乎大者。魯肅歿而孫劉之好卻破;孫劉失好,而曹氏篡漢之局卻成;故魯肅的存亡,不第關系吳蜀。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濟公傳奇》,方便以後閱讀濟公傳奇第612章 梟雄代捉刀,功臣邀賜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濟公傳奇第612章 梟雄代捉刀,功臣邀賜蓋並對濟公傳奇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