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傳奇

第591章 擅權易主 討逆同盟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王鐘亭 本章︰第591章 擅權易主 討逆同盟

    卻說董卓引兵進入京都,步騎不過三千人,自恐兵少勢孤,不足服眾,遂想出一法︰為增強威懾力,董卓命令士兵每天夜間偷偷出城,次日清晨再以整齊列隊的方式進城,並高喊“西涼兵來洛陽”的口號。這種“白天示威、夜晚撤退”的戰術持續數日。

    使得都中人士,竟被瞞過,還道董卓日夜增兵,不知多少。既而何進兄弟所領部曲,均為董卓所招徠,董卓勢力益盛。

    武猛都尉丁原,表字建陽,有勇善射,何進曾令他屯兵河內,威嚇宮廷;及眾閹伏誅,漢少帝劉辯還駕,乃征丁原為執金吾。

    丁原麾下有一主簿,少年英武,力敵萬人,姓呂名布,字奉先,籍隸九原,乃為丁原所愛,待遇極優。

    董卓欲籠絡呂布,特遣心腹之吏李肅,與呂布結交,贈他名馬一匹,叫作赤兔,渾身如火,每日能行千里,此外尚有許多珍寶,作為送禮,引得呂布心花怒開,非常感激。

    李肅卻說出一種交換條件,叫他刺殺丁原,轉投董卓。真是可惡。呂布竟然為財物所賣,不管甚麼主僕情義,覷個空隙,將丁原刺死,攜其首級送入董卓軍營。董卓盛筵相待,備極殷勤,當面許諾呂布為騎都尉,呂布大喜過望,屈膝下拜,願認董卓為義父。主僕不可恃,父子果可恃麼?

    董卓復取出金帛若干,令呂布招誘丁原舊部,盡歸麾下;因此董卓聲焰益橫。會天雨不止,董卓諷有司上奏,彈劾罷免司空劉弘,即由自己代任;又听聞得蔡邕才名,征令入都。

    蔡邕為中常侍程璜所讒,流戍朔方。嗣遇赦得還,尚恐不免,亡命江湖十二年,取柯亭竹為笛,得焦尾桐為琴,徜徉山水,倒也放浪自由;偏董卓派吏征召,與蔡邕相遇,迫令就道,蔡邕稱疾不赴。董卓得吏官返報,不禁大怒道︰“我力能誅人家族,蔡邕敢違我命,是自尋滅門大禍,休想再逃!”說著,又檄令州郡召蔡邕,即日詣府,否則逮獄問罪。

    蔡邕不得已入都面見董卓,董卓使其為祭酒,敬禮有加,閱日遷官侍御史,又閱日轉補侍書御史,又閱日擢拜尚書,三日間周歷三台,榮寵的了不得。旋而又有詔令出蔡邕為巴郡太守,復由董卓留為侍中。

    董卓已經得于掌握大權,遂有心廢立,自思袁氏四世三公,可倚為黨援,壓服人心,因擢舉前司徒袁隗為太傅,且召司隸校尉袁紹,婉顏與語道︰“今上沖暗,不合為萬乘主,每念靈帝昏庸,令人憤�j;今陳留王年雖較稚,智卻過兄,我意欲立他為帝,卿意以為何如?”

    袁紹直言答道︰“漢家君臨天下,垂四百年,恩澤深厚,兆民仰戴;今上尚值沖年,未有大過宣聞天下,公欲廢嫡立庶,恐眾心未服,還請三思!”卓勃然道︰“天下事操諸我手,我欲廢立,誰敢不從?”

    袁紹又答道︰“朝廷豈無公卿?公亦不宜專斷,且紹亦須稟明太傅,方可報命。”

    董卓聞言愈怒,拔劍置案道︰“豎子敢爾!豈謂董卓刃不利麼?”

    全無大臣體態。袁紹亦奮然道︰“天下健夫,豈獨董公?”

    袁紹一面說,一面也橫引佩刀,作揖而出,匆匆趨至上東門,解去印綬,懸諸門首,當即跨馬加鞭,直奔冀州去了。引狼入室,不為狼吞,還是幸事。

    董卓尚不肯罷議,遂召集百僚,會議大事,公卿以下,不敢不至。董卓首先開口道︰“皇帝暗弱,不足奉宗廟,安社稷,今欲仿伊尹霍光故事,改立陳留王,可好麼?”

    朝堂之中,大眾听了,彼此面面相覷,莫敢發言。

    董卓又繼說道︰“我聞霍光定策,延年按劍,如有人敢阻大議,應該軍法從事!”

    忽然有一人出來答道︰“昔太甲既立不明,伊尹乃放諸桐宮,昌邑王嗣位僅二十七日,罪過千余,故霍光將他廢去,改立宣帝;今皇上春秋方富,行未有失,怎得以前事相比呢?”

    董卓不禁大憤,怒目視,乃是尚書盧植,當即拔劍起立,惡狠狠的向盧植撲去,盧植離席趨避,百官皆散;董卓尚未肯干休,追趕盧植出來,旁邊走過侍中蔡邕,將董卓攔住,勸他息怒;議郎彭伯,亦趨前諫董卓道︰“盧尚書海內大儒,有關人望,若先加害,反使天下不安!”

    董卓乃止步不追;惟怒氣尚未解,趨入朝堂,迫令他尚書草詔,罷免盧植官職。盧植匆匆離開京都,恐怕董卓遣人行刺,繞道還鄉;果然董卓派吏前往追殺,長途未見盧植蹤跡,方才退歸。

    董卓復將廢立草議使人持示太傅袁隗,袁隗不敢反抗,報稱如議。

    九月甲戌日,董卓來到崇德前殿,會同太傅袁隗等人,脅迫何太後策劃廢掉少帝,說是皇帝在喪不哀,無人子之禮,不宜為君,應該廢立,當由太傅袁隗,扶出少帝劉辯,解去璽綬,使就北面,何太後為威勢所迫,未敢發言,只有珠淚兩行,滔滔不絕。這婦人只此伎倆。

    哪知董卓厲害得很,不但廢去少帝,還要幽禁何太後,因復當眾宣議道︰“何太後曾經逼死永樂太後,背婦姑禮,無孝順心;古時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王,著在典冊,後世稱揚,今太後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方可上追成憲,下慰輿情!”

    百官聞言,雖然意中反對,但畏懼董卓凶狠蠻橫,只好唯唯從命。董卓即令尚書繕好冊文,在朝宣讀道︰董卓敢頒冊文,莫非漢祖宗不成?

    孝靈皇帝,不究高宗眉壽之祚,早棄臣子,皇帝承紹,海內側望;而帝天姿輕佻,威儀不恪,在喪慢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穢發聞,損辱神器,忝污宗廟;皇太後教無母儀,統政荒亂,永樂太後暴崩,眾論惑焉,三綱之大,天地之紀,而乃有闕,罪之大者。陳留王協,聖德偉茂,規矩邈然,豐下兌上,有堯圖之表;居喪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聲美稱,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可以承宗廟,茲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後還政,徙居永安宮;謹奉陳留王為皇帝,應天順人,以慰臣民之望。

    尚書讀畢,即由董卓率領文武百僚,擁出陳留王劉協,奉上皇帝璽綬,掖登御座,南面受朝;就是廢帝劉辯,亦使其列位朝班,以兄拜弟,陳留王劉協年才九歲,睹此情形,很是感覺不安,但已經為董卓所牽制,不得不權示鎮定,拱手受成,史家稱為獻帝,就是漢家的末代主人。

    朝廷當下頒詔大赦,改昭寧元年為永漢元年。漢少帝于四月嗣位,九月被廢,相距僅僅五月間,已經改元兩次。至漢獻帝既立,又復改元,一歲中有四個年號,也是奇聞。

    朝賀既畢,漢獻帝還宮,董卓即勒令弘農王辯,帶同宮妃唐姬,出居外邸;一面逼迫何太後遷居永安宮。何太後只得遷移,但是滿腔悲憤,無處發泄,免不得帶哭帶罵,口口聲聲,咒詛董卓老賊。親手鑄成大錯,罵董卓何益?徒自速死。

    當中有人報知董卓,董卓派官吏帶著鴆酒,來到永安宮中,脅迫令何太後飲下;何太後求生不得,只得一喝立盡,當場毒發而亡。你要害死王美人董太後,自然有此慘報。

    計自漢獻帝登基,相距不過三日,董卓令漢獻帝至奉常亭舉哀,公卿但白衣會葬,不成喪禮;惟與漢靈帝尚得合墓,追謚為靈思皇後。董卓且因永樂太後,與己同姓,力為報怨,既將何太後鴆死,復查得何苗遺骸,已經有人棺殮,索性再令剖發,把尸體支解,拋擲道旁;又拘何苗母親舞陽君,一並處死,裸棄于枳棘中,下令不準收葬。

    《後漢書•何皇後紀》,舞陽君為亂兵所殺,惟《三國志》及《紀事本末》皆雲由董卓殺死,本故事以三國志從之。

    董卓自為太尉,奉老母為池陽君,令太尉劉虞為大司馬,大中大夫楊彪為司空,進升豫州刺史黃琬為司徒;凡公卿以下,至黃門侍郎子弟,各得選一人為郎,服役省禁,補前時宦官遺缺;至若承宣帝命,伺候皇後,專委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分充職使,共計得一十二人。又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宿冤,悉復爵位,遣使吊祭,擢用子孫。所有宦官家產,一體抄沒,縴毫不遺。

    董卓復自封侯,加斧鉞虎賁;沒多久又晉位相國,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使司徒黃琬為太尉,司空楊彪為司徒,光祿勛荀爽為司空。荀爽為前當涂長荀淑之子,幼年好學,十二歲能通《春秋》《論語》;至漢桓帝時,入拜郎中,陳言不用,棄官自去;嗣因鉤黨獄興,遁居海上十余年。董卓入朝廢立,雖然凶暴,尚欲牢籠物望,要結人心。

    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因勸董卓力矯前弊,征用天下名士;董卓乃命召荀爽及陳紀即陳實子。韓融系前贏縣長韓韶之子。鄭玄、申屠蟠,申屠蟠與鄭玄謝病不至。

    荀爽為吏所迫,受命為平原相,行至宛陵,復調回都中,遷官光祿勛,視事只閱三日,即超拜司空。

    陳紀、韓融,皆不得已就征,陳紀為侍中,韓融為大鴻臚。

    董卓又舉尚書韓馥為冀州牧,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孔�@ й荽淌罰 佩鬮 鋁秈 兀 拋晌 涎秈 兀 私苑嵌 殼拙桑 醚蚍牛 芩閌峭葡徒浚 講├爛br />
    惟回憶袁紹抗命,尚有余恨,特懸賞購拿,嚴令迭下;周毖、伍瓊,卻與袁紹為故交,乘間說董卓道︰“廢立大事,原非常人所能為;袁紹不達大體,因懼出奔,並無他志。今若購拿過急,反至激成變亂,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充滿天下,萬一與公相拒,收豪杰,聚徒眾,獨霸一方,恐山東非公所有了,不如從寬赦宥,拜為郡守,紹喜得免罪,必且感公,何至再生他變呢?”

    董卓于是拜袁紹為渤海太守,封鄉侯,又使袁術為後將軍,曹操為驍騎校尉。袁術終恐罹禍,奔往南陽;曹操亦不願從事于董卓,出都東歸。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有曹操獻刀事,而史傳不載,恐怕只是附會之說。行至成皋,過故人呂伯奢家,適伯奢外出,家中留有五子,與曹操素相認識,當然接待,留曹操食宿;曹操本是個多心的人,夜臥床中,不遑安枕,忽然听聞宅後有磨刀聲,不禁躍起,側耳細听,又模模糊糊的有快殺兩字,更是感覺動了疑心,暗想我背董卓潛逃,莫非董卓已派人到此,叫他殺我?不如速走為是,當下啟扉欲行,偏偏被呂伯奢的兒子聞知,出來挽留,形色似覺慌張,益足令人生怖,曹操于是不問虛實,竟然拔出佩刀,劈死呂伯奢的兒子;轉思一不做,二不休,索性闖入後宅,殺個淨盡,呂家未曾防著,見曹操持刀進來,不及逃避,被曹操一陣亂斫,除呂伯奢五子外,又殺死婦女三人;搜至廚下,卻看見一只豬被繩子縛困,尚未宰割,才知道自己錯疑,誤殺好人,不由的淒然淚下,嗣而又轉念道︰“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曹操之奸由此二語。遂掉頭不顧,夤夜出奔。道出中途,正遇亭長巡邏見曹操夜行帶刀,疑為匪類,把他攔住;問詢姓氏,曹操不肯自說姓名,語多支吾,亭長疑上加疑,便將曹操執送縣中。縣廨有一功曹,曾與曹操見過一面,知為亂世英雄,因此向縣令前代為緩頰,始得釋放。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指其縣令為陳宮,史書中沒有實據,故在此亦從略。

    曹操僥幸脫身,匆匆東去。董卓因曹操不別而行,也曾行文緝拿,但自恃威權,以為無人敢抗,就使曹操等不服,潛蹤自去,也是無關輕重,不足為憂;所以捉拿得獲與否,未曾嚴厲追究。且因董卓得志以後,戀及財色,經常縱兵搜索城中豪富,見財便取,見色便虜,號為搜牢。

    洛陽城中貴戚甚多,往往積有資財,擁嬌妻,蓄美妾,坐享榮華,一經搜牢令下,都害得傾家蕩產,連床頭的美人兒,也被掠入相國府中,不知生死。

    董卓在府中坐待,每遇兵士搶掠回來,必親自查驗,最貴的珍寶,輸入內藏,最好的婦女,充入卞陳;余皆散給將士,令得分嘗一臠。也算是與眾同樂。

    董卓尚嫌不足,又從宮中取出采女,無論已幸未幸,但教姿色可人,便即牽歸;甚至嬌嬌滴滴的公主,亦被他掠回,每日逼令侍寢,輪流取樂。可憐這妙年女郎,含苞未吐,枉遭那碩大無朋的淫賊,恣情蹂躪,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豈不是無辜遭殃麼?

    轉瞬間已是年暮,有詔除光熹昭寧永漢三個年號,仍稱中平六年,越年元旦,乃改年號為初平,百官俱先至相國府祝賀謁見,然後由董卓帶領入宮,朝見漢獻帝劉協。及退班散去,董卓回至府中,召集一班粉面油頭,通宵筵宴,醉賞升平。

    約莫過了十多天,董卓又要安排元宵燈席,大慶團圓。忽然由外面遞入警報,乃是關東牧守,合兵聲討,公然要他身家性命,取謝國人;董卓也不禁著忙,再令干吏前往打探消息,原來事出東郡,由太守橋瑁發起。橋瑁為故太尉橋玄之族子,曾為兗州刺史,頗著循聲;及調任東郡太守,正值董卓廢立皇帝,逆惡昭彰,海內豪雄,多欲起兵討伐董卓,只因先發無人,未敢輕舉,橋瑁有志討伐逆賊,亦恐勢孤力弱,不足濟事,乃詐作三公密敕,移書州郡,陳表董卓罪惡,征兵赴難。

    當時冀州牧韓馥,由董卓推舉,到任數月,探得渤海太守袁紹,日夕募兵,有圖董卓之意,自思渤海隸屬冀州,正好派遣官吏監視拘束,使袁紹不得妄動,方得報于董卓知遇;主見已定,偏接到橋瑁移文,展閱一周,又累得滿腹狐疑,于是召問諸從事道︰“今果當助董氏呢?還是助袁氏呢?”

    語尚未畢,即有治中從事劉子惠,挺身出來,回答道︰“起兵為國,何論袁董?”

    兩言可決。韓馥被他提醒,面有慚色,乃致書于袁紹,听令起兵。袁紹得韓馥贊成,越加膽壯,遂派使四出,約同舉兵起義。

    東郡太守橋瑁,與冀州牧韓馥,當然如約。

    袁紹從弟後將軍袁術,山陽太守袁遺,也即紛紛響應;還有豫州刺史孔�h 鷸荽淌妨踽罰 鋁秈 卣佩悖 懍晏 卣懦  幽諤 贗蹩錚 詞櫬鷯υ 埽  輩 佟br />
    前典軍校尉曹操,逃歸陳留,散家財,招募義徒,為討伐董卓計劃,又得孝廉衛茲,出資幫助,集成了五千人,一听聞袁紹起事,即率兵前往會合。

    就是前騎都尉鮑信,引兵返里,並未遣散,反多招了萬余名,合得步兵二萬,騎兵七百,輜重五千余乘,與弟鮑韜督練成軍,援應各州郡義師。

    袁紹引軍至河內,與王匡合兵;韓馥留駐鄴城,督運軍糧;袁術屯魯陽,余軍屯集酸棗,設壇祭天,歃血為盟。各牧守互相推讓,莫敢先登,突然有廣陵郡功曹臧洪撩衣登壇,操盤歃血,當即向眾宣言道︰

    “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懼淪喪社稷,翦復四海。今由渤海太守袁紹等,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隕首喪元,必無二志。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後土,祖宗明靈,實共鑒之!”

    臧洪,字子原,系廣陵人,為故匈奴中郎將臧𠤖之子。臧洪的父親臧𠤖歷任使匈奴中郎將、中山太守、太原太守等職,在任官期間很有聲譽。曾平定會稽妖賊許昭的叛亂。

    臧洪十五歲時,因其父的功績被拜為童子郎,在太學里很有名氣。臧洪體貌魁梧,格外優秀,後來被選為孝廉而為郎。當時朝廷選三署郎以補縣長,趙昱被選為莒長,劉繇被選為下邑長,王朗被選為丘長,臧洪則被選為即丘長。

    之前臧洪曾舉孝廉為郎,因亂棄官,還隱家中;太守張超,延為功曹,起兵向義,其實乃是由洪慫恿出來。臧洪身長八尺,狀貌魁梧,聲如閎鐘,當登壇宣眾時,說得慷慨激昂,聲淚俱下,大眾听了,無不動容。歃血既畢,遂由各牧守推選盟主,群言袁紹四世三公,應為領袖;袁紹辭讓至再,經大眾合詞要求,然後應允。徒以門生推舉,未免失真。袁紹自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使曹操行奮武將軍,一面傳檄天下,歷數董卓罪惡,殺有余辜。

    于是長沙太守孫堅,承檄起兵,襲擊殺死荊州刺史王睿,直指南陽;前西園假司馬張楊,回籍募兵,道途中經過上黨,接得袁紹檄書,也即在上黨發難,糾合義徒數千人,進趨河內。共計討伐董卓人馬,先後得十有四路,陸續會集,伐鼓淵淵,振旅闐闐,也好算得一場豪舉了。有詩嘆道︰

    仗義聯盟德不孤,為王討逆效前驅;

    當年若果同心力,元惡何憂不立誅?

    既而檄文傳入京師,連董卓亦得瞧著,董卓又驚又憤,復想出一條逆謀,囑使郎中令李儒照行。欲知董卓如何行逆,下章節再當見說明。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濟公傳奇》,方便以後閱讀濟公傳奇第591章 擅權易主 討逆同盟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濟公傳奇第591章 擅權易主 討逆同盟並對濟公傳奇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